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是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其宣传效果并不理想,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沟通的顺利进行。笔者尝试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探讨英译与英语旅游资料的差异和英美读者对旅游资料英译文的期待,进而揭示旅游资料英译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旅游宣传资料;预期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渴望通过旅游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饱览中国的秀美山川。因此,汉语旅游资料的翻译,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彰显。然而目前,我国旅游宣传资料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英译文或用词堆砌,信息冗余;或亦步亦趋,按汉语字面意思、语序结构,以"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生译和套译;或对于汉、英语语言文化认识不足,中式英语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沟通的顺利进行(周锰珍,2006:11,138)。笔者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尝试对收集的两个小型英语旅游并列文本库(以景点介绍为主)进行数据分析,揭示英译与英语旅游资料篇章规范的差异和英美读者对旅游宣传资料英译文的期待,进而总结旅游宣传资料英译的一般规律。
1、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Nord,2001:1)。德国学者提出的"目的论"、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和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均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从功能角度探视翻译,对汉语旅游宣传资料英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和指导意义。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或"以译语文化为导向",主张将翻译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注重文本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指出交际目的决定文本功能,进而决定文本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这一点特别适用于应用翻译中"信息型"和"呼唤型"的文本,而旅游宣传资料恰恰是此类应用文本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功能翻译理论可以为其英译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2、英译与英语旅游宣传资料的分析
2.1研究方法
传统上中国学者通常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臆想来评判、纠正英译文,研究方法过于感性化。Nord指出,功能主义研究方法并不局限于描写,而是利用描写法(如并列文本分析)来定位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交际规约(Nord,2001:2)。基于此,笔者尝试对收集的两个小型英语旅游并列文本库进行数据分析,客观地展现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中的问题。两个文本库均含8篇有关中国景点的旅游宣传资料(3篇城市介绍、3篇自然景观介绍和2篇人文景观介绍),分别是外国原创作品(以下称ETT--English Tourism Texts)和中国对外宣传的英译文本(以下称TTT--Translated Tourism Texts),主要选自旅游官方网站。笔者首先使用AnnoTool软件对文本进行标注,而后采用Monoconc软件对标注后的文本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两种文本的构成及其功能的实现方式,最终揭示英美读者对旅游宣传资料英译文的期待和英译的一般规律。
2.2英译与英语旅游宣传资料的对比分析
2.2.1英译与英语旅游宣传资料的功能分布分析
旅游宣传资料属于典型的"呼唤型"文本(贾文波,2004:108)。笔者对选取的16篇材料就句子功能进行了简单标注,发现"呼唤功能"贯穿旅游宣传资料的始终,是主导功能,信息、描写、承诺等都间接地体现了并且服务于这一内在功能(表1)。
*表格中的数字表示句数。三者总和超过总句数是因为有的句子承担不只一项功能。
数据显示,ETT中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的句子出现次数要多于TTT,而TTT中描写性句子的使用则远比ETT中频繁。
2.2.2 功能实现方式对比
同为旅游宣传资料,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之手,其各项功能的实现方式也不尽相同。
(1)信息侧重点不同
原文中对读者不实用的信息,在TTT中并没有删节或简化。TTT几乎是对其汉语资料的全盘复制,看似"忠实",其实根本没有考虑到译文读者的需求和认知能力。例如工业资源的提及,对于想远离工业污染的游客来讲,其宣传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年均降水量和无霜期等过于详细的信息似乎意义不大;原文大力渲染景点获得的评价及荣誉称号,目的在于提升景点的社会地位,而无一遗漏地译为英语,只会加重读者的阅读负担,导致渲染过度的反面效果;度量(长、宽、高、周长等连续出现)和例举(通常5至10个景点名等连续出现)的逐词逐句翻译在ETT中亦不多见。ETT侧重于对景点的交通条件、设施情况、时间、花费、路线甚至安全因素和不足等实用信息进行描述,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更好地方便了游客。另外,对于历史文化信息,外国作者考虑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外国读者的认知能力,更多地使用了增释信息,表现为ETT中对朝代时间、人物、景点名称以及中国独特历史文化信息的解释说明。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效仿。
*标注项前带有"*"的表示TTT的信息侧重点,带有"#"的则表示ETT的信息侧重点。
其余的项二者数据接近。
(2)描写特征不同
受汉语旅游宣传资料尚铺排、渲染、辞藻华丽的文风影响,TTT描述性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和修辞手段,尤其是明喻、暗喻、排比和对偶的运用均高于ETT,而ETT具有明显的非修辞性,描写多使用客观的具象罗列,文风朴实直白。另外,在检索过程中,笔者发现TTT中使用的形容词虽然多,却相对贫乏,多重复使用一些泛泛的词语,如beautiful, famous等,不仅体现不出汉语旅游宣传资料的文风,反而给人以罗嗦、累赘之感,宣传效果自然打了折扣。
(如上面的表3)
(3)呼唤功能的实现方式不同
ETT多采用祈使句和"YOU-FORM"的形式,直接唤起读者的心理感应。而TTT则极力渲染景点之美给人的感受,主观性较强。
表4:读者称呼对比表
ETT中"YOU-FORM"的使用高达18次,这种用第二人称娓娓道来的语气和直观的表达法不仅可以引人入胜与读者直面交流,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自尊,唤起读者积极的心理感应,值得我们模仿。更何况,"呼唤型"文本本身的功能特点就决定它应该使用一种"YOU-FORM"的形式(纽马克,1982:21)(贾文波,2004:133)。
2.2.3篇章模式及句子结构对比
汉语的段落展开多为归纳式,讲究起承转合,考虑时间事理顺序,而英语则多为演绎式,起首开宗明义,直点命题(贾文波,2004:150)。TTT并未按照英语读者的习惯重新行文布局,仍以内宣的思路搞外宣,先是介绍景点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历史沿革、社会地位等,再大肆描写景点之美,最后才步入正题。笔者还对TTT和ETT的衔接连贯以及句子结构作了如下对比:
TTT几乎是对汉语旅游宣传资料的句句对译,因此不像ETT那样注重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存在着单句罗列的现象,句子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强。例如"and"一词的使用。TTT中"and"出现了104次,仅有9次起到了句际衔接的作用,其它的多用于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等。而ETT中"and"出现了62次,起句际衔接作用的达26次。此外,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ETT中使用了大量的从属结构--副词状语、分词结构、从句结构、同位语结构等,注重句式结构的逻辑层次和有机组合,语法规则十分严格,体现了ETT通过句型结构的上下递迭、前呼后应来实现表达的自然与流畅,忌讳同义重复、词汇的堆砌叠加和单句的简单罗列。在标注过程中笔者还发现,ETT的句型使用更为灵活,倒装句、强调句等结构为文章增色不少。
3、旅游宣传资料英译的一般规律
旅游宣传资料犹如景点的广告词,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呢?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总结几点策略如下:
(1)译者首先要依据翻译的目的和要求对译文的信息来源--原文进行译前处理,决定哪些内容应该保留、剔除甚至改写,为读者提供实用信息。
(2)压缩观点性的想象、修饰成分,简化或删除汉语旅游宣传资料中为求音美、形美、意美而经常使用的叠词偶句、渲染性描写以及诗词歌赋的引用,用客观的具象罗列向读者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点之美。
(3)对于历史文化信息的翻译,要充分考虑汉、英读者不同的阅读兴趣和英语读者的接受限度,做到内外有别。尽量压缩频繁出现的历史专有名词(如某景观历史上拥有的诸多名称),对难以理解的关键信息(如朝代名、典故等)提供背景知识,提高传达率。
(4)打破汉语原文的构篇模式,依据英语谋篇布局的习惯,开篇打动和吸引读者,正文围绕主题环环相扣,结尾明确重申主要观点。(高存、张允,2005:3,25)
(5)译者要明确汉、英句型结构的差异,从结构上对原文进行相应处理。一般采用"分清主从"的手法,对原文或"拆"或"合",使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写出语意层次清楚、逻辑主次分明的句子。注意句际间的衔接,切忌罗列单句。
总之,要译出地道的英语旅游宣传资料,译者需要积累大量的英语并列文本,研究在类似的场景中英语作者频繁使用的用语和句型,采用修辞性省译、注释性增译、篇章整合或改写、分清主从等翻译技巧,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与需求。
4、结语
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为有效达到其宣传效果,译者应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本着"传播中国文化"和"实现语篇的预期功能"的原则,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期待和认知能力,把握好原文与译文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从而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有效地传递信息,吸引游客。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72-81.
[2]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9-52.
[3]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程葆青:旅游翻译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处理--从汉英两旅游文本的比较谈起 [J]. 黄山学院学报,2005(8):105-107。
[5]高存、张允:旅游文本的英译--问卷调查与策略探讨 [J]. 上海翻译,2005(3):22-25。
[6]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62;108-156。
[7] 康宁:从语篇功能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 [J]. 中国翻译,2005(3):85-89。
[8]杨敏、纪爱梅:英汉旅游篇章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31-35。
[9]一舟:旅游英语翻译偶得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01-104。
[10]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旅游宣传资料;预期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渴望通过旅游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饱览中国的秀美山川。因此,汉语旅游资料的翻译,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彰显。然而目前,我国旅游宣传资料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英译文或用词堆砌,信息冗余;或亦步亦趋,按汉语字面意思、语序结构,以"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生译和套译;或对于汉、英语语言文化认识不足,中式英语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沟通的顺利进行(周锰珍,2006:11,138)。笔者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尝试对收集的两个小型英语旅游并列文本库(以景点介绍为主)进行数据分析,揭示英译与英语旅游资料篇章规范的差异和英美读者对旅游宣传资料英译文的期待,进而总结旅游宣传资料英译的一般规律。
1、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Nord,2001:1)。德国学者提出的"目的论"、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和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均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从功能角度探视翻译,对汉语旅游宣传资料英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和指导意义。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或"以译语文化为导向",主张将翻译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注重文本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指出交际目的决定文本功能,进而决定文本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这一点特别适用于应用翻译中"信息型"和"呼唤型"的文本,而旅游宣传资料恰恰是此类应用文本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功能翻译理论可以为其英译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2、英译与英语旅游宣传资料的分析
2.1研究方法
传统上中国学者通常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臆想来评判、纠正英译文,研究方法过于感性化。Nord指出,功能主义研究方法并不局限于描写,而是利用描写法(如并列文本分析)来定位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交际规约(Nord,2001:2)。基于此,笔者尝试对收集的两个小型英语旅游并列文本库进行数据分析,客观地展现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中的问题。两个文本库均含8篇有关中国景点的旅游宣传资料(3篇城市介绍、3篇自然景观介绍和2篇人文景观介绍),分别是外国原创作品(以下称ETT--English Tourism Texts)和中国对外宣传的英译文本(以下称TTT--Translated Tourism Texts),主要选自旅游官方网站。笔者首先使用AnnoTool软件对文本进行标注,而后采用Monoconc软件对标注后的文本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两种文本的构成及其功能的实现方式,最终揭示英美读者对旅游宣传资料英译文的期待和英译的一般规律。
2.2英译与英语旅游宣传资料的对比分析
2.2.1英译与英语旅游宣传资料的功能分布分析
旅游宣传资料属于典型的"呼唤型"文本(贾文波,2004:108)。笔者对选取的16篇材料就句子功能进行了简单标注,发现"呼唤功能"贯穿旅游宣传资料的始终,是主导功能,信息、描写、承诺等都间接地体现了并且服务于这一内在功能(表1)。
*表格中的数字表示句数。三者总和超过总句数是因为有的句子承担不只一项功能。
数据显示,ETT中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的句子出现次数要多于TTT,而TTT中描写性句子的使用则远比ETT中频繁。
2.2.2 功能实现方式对比
同为旅游宣传资料,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之手,其各项功能的实现方式也不尽相同。
(1)信息侧重点不同
原文中对读者不实用的信息,在TTT中并没有删节或简化。TTT几乎是对其汉语资料的全盘复制,看似"忠实",其实根本没有考虑到译文读者的需求和认知能力。例如工业资源的提及,对于想远离工业污染的游客来讲,其宣传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年均降水量和无霜期等过于详细的信息似乎意义不大;原文大力渲染景点获得的评价及荣誉称号,目的在于提升景点的社会地位,而无一遗漏地译为英语,只会加重读者的阅读负担,导致渲染过度的反面效果;度量(长、宽、高、周长等连续出现)和例举(通常5至10个景点名等连续出现)的逐词逐句翻译在ETT中亦不多见。ETT侧重于对景点的交通条件、设施情况、时间、花费、路线甚至安全因素和不足等实用信息进行描述,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更好地方便了游客。另外,对于历史文化信息,外国作者考虑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外国读者的认知能力,更多地使用了增释信息,表现为ETT中对朝代时间、人物、景点名称以及中国独特历史文化信息的解释说明。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效仿。
*标注项前带有"*"的表示TTT的信息侧重点,带有"#"的则表示ETT的信息侧重点。
其余的项二者数据接近。
(2)描写特征不同
受汉语旅游宣传资料尚铺排、渲染、辞藻华丽的文风影响,TTT描述性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和修辞手段,尤其是明喻、暗喻、排比和对偶的运用均高于ETT,而ETT具有明显的非修辞性,描写多使用客观的具象罗列,文风朴实直白。另外,在检索过程中,笔者发现TTT中使用的形容词虽然多,却相对贫乏,多重复使用一些泛泛的词语,如beautiful, famous等,不仅体现不出汉语旅游宣传资料的文风,反而给人以罗嗦、累赘之感,宣传效果自然打了折扣。
(如上面的表3)
(3)呼唤功能的实现方式不同
ETT多采用祈使句和"YOU-FORM"的形式,直接唤起读者的心理感应。而TTT则极力渲染景点之美给人的感受,主观性较强。
表4:读者称呼对比表
ETT中"YOU-FORM"的使用高达18次,这种用第二人称娓娓道来的语气和直观的表达法不仅可以引人入胜与读者直面交流,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自尊,唤起读者积极的心理感应,值得我们模仿。更何况,"呼唤型"文本本身的功能特点就决定它应该使用一种"YOU-FORM"的形式(纽马克,1982:21)(贾文波,2004:133)。
2.2.3篇章模式及句子结构对比
汉语的段落展开多为归纳式,讲究起承转合,考虑时间事理顺序,而英语则多为演绎式,起首开宗明义,直点命题(贾文波,2004:150)。TTT并未按照英语读者的习惯重新行文布局,仍以内宣的思路搞外宣,先是介绍景点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历史沿革、社会地位等,再大肆描写景点之美,最后才步入正题。笔者还对TTT和ETT的衔接连贯以及句子结构作了如下对比:
TTT几乎是对汉语旅游宣传资料的句句对译,因此不像ETT那样注重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存在着单句罗列的现象,句子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强。例如"and"一词的使用。TTT中"and"出现了104次,仅有9次起到了句际衔接的作用,其它的多用于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等。而ETT中"and"出现了62次,起句际衔接作用的达26次。此外,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ETT中使用了大量的从属结构--副词状语、分词结构、从句结构、同位语结构等,注重句式结构的逻辑层次和有机组合,语法规则十分严格,体现了ETT通过句型结构的上下递迭、前呼后应来实现表达的自然与流畅,忌讳同义重复、词汇的堆砌叠加和单句的简单罗列。在标注过程中笔者还发现,ETT的句型使用更为灵活,倒装句、强调句等结构为文章增色不少。
3、旅游宣传资料英译的一般规律
旅游宣传资料犹如景点的广告词,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呢?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总结几点策略如下:
(1)译者首先要依据翻译的目的和要求对译文的信息来源--原文进行译前处理,决定哪些内容应该保留、剔除甚至改写,为读者提供实用信息。
(2)压缩观点性的想象、修饰成分,简化或删除汉语旅游宣传资料中为求音美、形美、意美而经常使用的叠词偶句、渲染性描写以及诗词歌赋的引用,用客观的具象罗列向读者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点之美。
(3)对于历史文化信息的翻译,要充分考虑汉、英读者不同的阅读兴趣和英语读者的接受限度,做到内外有别。尽量压缩频繁出现的历史专有名词(如某景观历史上拥有的诸多名称),对难以理解的关键信息(如朝代名、典故等)提供背景知识,提高传达率。
(4)打破汉语原文的构篇模式,依据英语谋篇布局的习惯,开篇打动和吸引读者,正文围绕主题环环相扣,结尾明确重申主要观点。(高存、张允,2005:3,25)
(5)译者要明确汉、英句型结构的差异,从结构上对原文进行相应处理。一般采用"分清主从"的手法,对原文或"拆"或"合",使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写出语意层次清楚、逻辑主次分明的句子。注意句际间的衔接,切忌罗列单句。
总之,要译出地道的英语旅游宣传资料,译者需要积累大量的英语并列文本,研究在类似的场景中英语作者频繁使用的用语和句型,采用修辞性省译、注释性增译、篇章整合或改写、分清主从等翻译技巧,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与需求。
4、结语
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为有效达到其宣传效果,译者应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本着"传播中国文化"和"实现语篇的预期功能"的原则,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期待和认知能力,把握好原文与译文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从而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有效地传递信息,吸引游客。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72-81.
[2]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9-52.
[3]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程葆青:旅游翻译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处理--从汉英两旅游文本的比较谈起 [J]. 黄山学院学报,2005(8):105-107。
[5]高存、张允:旅游文本的英译--问卷调查与策略探讨 [J]. 上海翻译,2005(3):22-25。
[6]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62;108-156。
[7] 康宁:从语篇功能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 [J]. 中国翻译,2005(3):85-89。
[8]杨敏、纪爱梅:英汉旅游篇章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31-35。
[9]一舟:旅游英语翻译偶得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01-104。
[10]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