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个性化教育初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 初中个性化教育
初中个性化教育初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选择、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改革的实践最终将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由此可见,个性化教育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并且发展迅速。很多心理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危机期”或“矛盾动荡期”,甚至有人把它比喻为“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一条小船”。
随着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变化,初中生在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自我意识高涨;情绪情感产生矛盾,有时对一些外在力量予以排斥;日常生活以及与父母同伴的关系发生转变,孤独、压抑的心境随之产生等等。总体来说,初中生个性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消极成分占很大比例,因此,特别需要父母、教师及社会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导和帮助。
所以,在初中阶段实践个性化教育对于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个性是一个多角度、多视野的概念。教育领域内的个性是与共性相对的概念,包括人的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及社会性。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有优劣之分,教育应当发展优良个性,转化不良个性。个性不仅表现在心理层面,并且表现在行为层面。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发展,而反对强求划一式的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个性化教学落实在具体的学科、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呢?
第一,历史的个性化教学,最终要落实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但也要防止由“教师中心”的极端滑向“学生中心”的极端。所以,在实际的“个性化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起到科学联结活动双方的关键的引导作用。第二,尊重学生,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确定学生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这一点已为绝大多数的教师认识,故不赘述。第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应当把学生的个性看作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础、不同的智商水平以及“情商”的差异,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基点和起点。然后,教师在真正了解学生不同特点、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量身定做”的分层次教学,做到扬长补短。第四,培养学生的个性。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教师担心学生的答案与“教参”、考试的标准答案不符,所以就将教参的答案照搬了事,埋没了学生的思想。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便解放了教师,倡导教师的素质发展带动学生的素质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历史、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讲出来,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必像以往一样看权威的眼色、看考试的风向教学,要求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当然,个性化教育在我国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学生个性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难的话题。
通过对于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个性教育理论研究,不能把个性教育看作仅仅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个性教育是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品质。
同时,个性化教育的对立面是“划一性教育”,而不是集体主义教育,个性教育是尽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更好地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个性化教育要将学生的个性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里,学校教育也不仅仅是指课堂教育,还要注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广义的教育活动而言,则必须面向社会开放,不断从社会中汲取养料,利用社会的各种成果来实施个性化教育。
教育者本人要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由于教师的个性、思想、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对受教育者有着示范作用所决定的。在民主化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因为个性属于全体学生,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精英教育”将无异于封建时代的贵族教育。
教师要做一个耳聪目明的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会“偷懒”,只有教师“懒惰”才能锻炼出勤快的学生。我所说的这个“懒”指的是让学生干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是对于他们来说稍微有点难度,但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就让他们“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这种效果最好。比如,学生们在争论一个问题而最终没有结果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向你要答案,这个时候是直接给出答案吗?不,应该让每个孩子说出自己的答案是如何来的,有什么原因。我认为探索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关键词: 初中个性化教育
初中个性化教育初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选择、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改革的实践最终将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由此可见,个性化教育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并且发展迅速。很多心理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危机期”或“矛盾动荡期”,甚至有人把它比喻为“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一条小船”。
随着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变化,初中生在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自我意识高涨;情绪情感产生矛盾,有时对一些外在力量予以排斥;日常生活以及与父母同伴的关系发生转变,孤独、压抑的心境随之产生等等。总体来说,初中生个性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消极成分占很大比例,因此,特别需要父母、教师及社会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导和帮助。
所以,在初中阶段实践个性化教育对于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个性是一个多角度、多视野的概念。教育领域内的个性是与共性相对的概念,包括人的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及社会性。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有优劣之分,教育应当发展优良个性,转化不良个性。个性不仅表现在心理层面,并且表现在行为层面。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发展,而反对强求划一式的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个性化教学落实在具体的学科、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呢?
第一,历史的个性化教学,最终要落实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但也要防止由“教师中心”的极端滑向“学生中心”的极端。所以,在实际的“个性化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起到科学联结活动双方的关键的引导作用。第二,尊重学生,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确定学生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这一点已为绝大多数的教师认识,故不赘述。第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应当把学生的个性看作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础、不同的智商水平以及“情商”的差异,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基点和起点。然后,教师在真正了解学生不同特点、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量身定做”的分层次教学,做到扬长补短。第四,培养学生的个性。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教师担心学生的答案与“教参”、考试的标准答案不符,所以就将教参的答案照搬了事,埋没了学生的思想。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便解放了教师,倡导教师的素质发展带动学生的素质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历史、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讲出来,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必像以往一样看权威的眼色、看考试的风向教学,要求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当然,个性化教育在我国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学生个性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难的话题。
通过对于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个性教育理论研究,不能把个性教育看作仅仅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个性教育是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品质。
同时,个性化教育的对立面是“划一性教育”,而不是集体主义教育,个性教育是尽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更好地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个性化教育要将学生的个性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里,学校教育也不仅仅是指课堂教育,还要注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广义的教育活动而言,则必须面向社会开放,不断从社会中汲取养料,利用社会的各种成果来实施个性化教育。
教育者本人要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由于教师的个性、思想、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对受教育者有着示范作用所决定的。在民主化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因为个性属于全体学生,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精英教育”将无异于封建时代的贵族教育。
教师要做一个耳聪目明的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会“偷懒”,只有教师“懒惰”才能锻炼出勤快的学生。我所说的这个“懒”指的是让学生干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是对于他们来说稍微有点难度,但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就让他们“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这种效果最好。比如,学生们在争论一个问题而最终没有结果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向你要答案,这个时候是直接给出答案吗?不,应该让每个孩子说出自己的答案是如何来的,有什么原因。我认为探索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