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脾主统血与动脉粥样硬化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p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在血管内形成进而引发的一种累及全身各动脉血管的增生性、退行性和炎性病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食肥甘厚味、吸烟酗酒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它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中醫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脉痹”有相通之处,均病在血脉。中医“脾”具有生血、统血的生理功能,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笔者以AS与“脾主统血”的相关性研究为切入点,主要探讨“脾主统血”的生理、病理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采用中医药方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脾主统血;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
  【Abstract】Atherosclerosis is a proliferative,degenerative and inflammatory lesion involving arterial blood vessels of the whole body caused by the form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blood vesse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people eat fatter and rich-flavored food,smoke and drink excessively,which has caused the incidence of atherosclerosis to increase year by year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diseases that seriously endanger human heal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pulse paralysis” have similarities,all of which are in the blood. The “spleen”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blood production and blood governance,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By tak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S and the “Spleen Governing Blood” as the starting point,the author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and atherosclerosis of “Spleen Governing Blood”,and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 to prevent and treat atherosclerosis so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Spleen Governing Blood,atherosclero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累及人体动脉的增生性,退行性和炎性病变,由血管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theroscleroticplapue,AP)的形成引起,主要累及人体的主动脉、脑动脉及冠状动脉等较大的动脉血管。AS的成因涉及到诸多因素,动脉血管在多种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饮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情况作用下,管壁增厚、失去弹性,内膜下出现类脂质沉着,平滑肌细胞进行增殖,逐步发展形成AP,进而引发AS。这些因素使AS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当消除这些因素时,疾病发病率随之下降,且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和量效关系的特点[1]。现代医学主要采抗氧化应激、调脂及取抗凝等方法,如应用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等防治AS及相关疾病,虽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难从根本上预防AS的发生发展,且治疗费用高昂,并存在如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受损等潜在风险,制约着其在临床上的普及应用。
  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的优势,合理应用中医药治法,为有效防治AS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2],诸多中医大家、国医大师等在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法以治疗AS,均有极好的疗效,如国医大师阮士怡“益肾健脾”之法、秦伯未“养血扶阳”以治本等。通过查阅“AS与中医藏象”相关文献发文量发现,近年来AS与脾脏相关的文献量愈加增多,说明脾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AS由血液异常凝结产生,病位在脉道,中医理论认为“脾主统血”,因此本团队从脾藏象出发,研究AS与脾脏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关系,力求探寻一种对AS早期进行防治有效的方法进而指导临床。
  1 脾主统血的含义及源流
  脾脏位于人体的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主运化和主统血的生理功能。脾主统血指脾具有调控、统摄一身之血的生理功能,包括调控血液在脉中如常循行及统摄血液不逸脉外。五脏六腑之血,全赖乎脾气统摄,脾气对脾主统血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是“脾主统血”理论的起源,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历代医家逐渐将其完善[3]。《素问·示从容论》中提出脾虚可致出血,此为脾统血理论的萌芽。《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脾裹血”意为脾脏中包含着大量的血液,此为古人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解剖实验发现,其认识丰富了脾主统血的内涵。《滇南本草》首次明确提出“脾统血”一词:“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肾纳血”,至此脏象学说中“脾主统血”理论已具初步形态。   2 AS的中医病因病机
  历代中医文献中并无AS病名的记载,据其病变累及部位及临床表现,归为“胸痹心痛”“真心痛”“脉痹”等病证的范畴[4]。中医认为脾气虚会导致血液滞于脉内而不能“如水之流”的状态,包含“血凝而不行”“血泣则不通”“血蕴里而不散”等状态,产生瘀血,阻碍经脉气血运行,这与AS的发生机制相同。现代医学的“血管”与中医学的“脉道”在解剖形态上具有一致性,现代医学的AS与中医的“脉痹”均以血液异常凝结为特征,临床上AS可参考中医“脉痹”进行辨治[5]。石顽《本经逢原》云:“黄芪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通条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这与脾主统血的机制近乎相同。中医认为本病病因有多种,如外感六淫、痰瘀阻络、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内伤七情、毒邪蕴结等;基本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然各医家对于本虚标实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岳美中提出“冠心病在老年群体中尤为多见,年老体虚,代谢失凋……血行缓慢、郁滞,易成血瘀、痰浊”[6]。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多年,经验丰富且颇有心得,提出“心脾相关”学说,指出应以扶正为重要治则,健脾补心、补益宗气是重要治法[7]。本团队认为“本虚”当以脾气虚为主,其他脏腑亏虚为辅;“标实”包括瘀血和痰饮等,其中以瘀血为主。脾气虚而致脾不统血,血滞脉内致瘀,发为“脉痹”“胸痹”等,如图1所示。
  3 脾主统血论治AS
  本团队2014年对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40例门诊AS患者,采用现况研究法进行信息采集,并对其五脏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涉及脾者占91.7%(图2),为建立中医药防治AS从脾立论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依据。现代医学认为血管内皮具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损伤脱落或功能紊乱,可使血小板凝结导致血栓形成,中医称其为血瘀[8]。AS病变在脉,与血息息相关。然中医藏象中脾具有主统血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健旺与否与AS的发生密切相关。
  《阴证略例·仲景阴证论例》曰:“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脾气虚衰,统摄无权,血凝而不行,或蕴里而不散,凝于脉道发为血瘀,这与上文研究AS形成的病机相通。脾气虚而致脾不统血是AS的重要因素。清·唐客川提出:“血生于心火,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上主于肺,期间运上下者脾也。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阴阳水火气血论·血证论》)。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血随气流行,脾气虚则运化、升清功能失常,都会影响脾主统血功能的正常发挥,形成血瘀,日久不散继而产生“胸痹”、“脉痹”等中医病证,即AS。
  陈可冀教授研究发现[9],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显示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性和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体外血栓的长度、干重、湿重均显著高于健康人,这与中医脾不统血所导致的血瘀症状具有一致性。因此,脾气健旺、脾主统血功能的正常发挥,可防止血瘀的产生,是预防AS发生的关键。
  4 健脾益气防治AS
  “夫上工治未病”,中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AS未成者应提早进行干预,对于已成者而言,更要标本兼顾,本虚标实,当以治本为主。“气行则血行”“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脾气健旺是脾主统血功能正常发挥、血液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因此防治AS时尤当注重健脾益气。除此之外,防治时亦可配伍使用一些活血化瘀药物以增强疗效。
  国医大师路志正多从脾论治胸痹,尤重调脾胃、养营血,补中气、鼓宗气,化瘀湿、宣痹阻,醒中州、化湿浊,温中阳、却阴寒[11]。现分享路老病例一则[11]:杨某某,女,49岁。2000年7月30日初诊。患者自述患冠心病5年余,时感胸闷、心悸、阵发胸前区隐痛,日均发作3~5次,每次均持续时长4 min左右,平日服用苏合香丸、复方丹参片和速效救心丸维持。现症见当胸闷痛、头昏乏力、心悸易惊、神疲不振、面色萎黄无华、舌质暗、白苔、脉沉细,偶有结脉,伴食少纳呆、失眠。证: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治法: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方药:党参15 g,茯苓20 g,炒酸枣仁15 g,柏子仁10 g,山药15 g,麦冬10 g,莲子肉15 g,麩炒白术15 g,炒枳实10 g,广木香9 g,炙甘草9 g,7剂。7日后复诊:述服6剂后当胸闷痛、失眠、心悸易惊等症状改善明显,舌略暗淡、薄白苔,药已中病,守法守方,去枳实加枳壳、当归,20剂后再诊。8月26日又诊:胸闷痛完全消失,面色红润,精神振作,头脑清明,睡眠佳,淡红舌,薄白苔,脉沉略弱。病已向愈,改服归脾丸以固疗效。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胸痹发病过程中,脾气虚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以路老治疗胸痹从脾入手。其一,脾气亏虚则运化失常,水湿停骤,聚久成痰,痰湿郁阻脉络。其二,脾气亏虚,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而愈损脾胃,内外合邪为病。其三,脾气亏虚,脾不统血,生化乏源,致气血亏虚,脉络不充,心失所养;其四,脾气亏虚,脾不统血,致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生瘀,瘀阻经络,痰瘀互结,阻痹心脉,致使当胸闷痛,甚则昏厥,动辄复发,迁延难愈。胸痹之病,本虚标实,通络化瘀为治标,益气健脾为治本。
  除以上医案,还有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在AS的防治方面有独到的经验与见解:本团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12],健脾方(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甘草等)对于早期AS病变疗效显著。有研究指出[13],川芎作为一种活血化瘀的传统药物,具有明显的抗AS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和动脉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有关,说明中医药对于血瘀证的治疗与西医治疗AS有相通之处,从脾不统血而致的血瘀入手,疗效显著。王筠、张军平、王新中等人[14]在研究中指出,对于AP早期形成阶段,以强脾作为治疗原则疗效显著。绞股蓝入脾、肾经,既具补虚之效又长于止咳化痰、清热解毒;茯苓入心、脾、肾经,具有养心安神、健脾补气、利水渗湿等功效,既擅清利水湿,又助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三七兼具止血、活血、散瘀之功,上三者在AP的治疗中均为标本兼顾之品[15]。由此可见,脾气虚所致的脾不统血证与AS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   5 小结
  脾主统血的生理功能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脾脏功能异常,则会出现脾不统血、血溢脉外或血行不畅而产生瘀血,导致AP产生,进而引发AS,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临床上预防调护应从脾论治,重视脾主统血的生理功能,尤其要重视脾气健旺与否。从“脾主统血”角度论治早期AS,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在该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探讨AS的病因病机,应用“益气健脾”法治疗效果显著,可发挥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未病”及“整体观念”等思想,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但该方法目前尚缺乏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应进一步深入开展临床研究,充分完善AS从“脾主统血”角度论治的理论体系,才可能在今后AS的防治过程中取得进一步进展。
  参考文献:
  [1]李雪平,许朝霞,徐琎,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6):2717-2720.
  [2]庞树朝,张军平,陈美玲,等.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新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214-217.
  [3]杨丽,王彩霞.脾主统血的源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5):2237-2240.
  [4]李红蓉,秘红英,孙颖,等.基于脉络学说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杂志,2017,58(16):1359-1363+1367.
  [5]杨丽娜,李明,董全伟,等.脉痹考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75-77.
  [6]程爵棠.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一)[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55.
  [7]赵益业,林晓忠.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4):6.
  [8]贾连群,杨关林.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痰浊血瘀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95-96.
  [9]陈可冀,马晓昌.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7):487.
  [10]罗继红.邱保国研究员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验案5则[J].中医研究,2014,27(1):30-32.
  [11]孙建国,张守林.路志正从脾论治胸痹集萃[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7):15-16.
  [12]李悦,朱爱松.健脾方对ApoE-/-小鼠早期動脉粥样硬化心脏和血清5-HT及5-HIAA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645-647.
  [13]Zhou QB,Wu LQ,Zhang Y,Zhang ZF,Xu FQ.Effects of Zhizi Chuanxiong Capsuleon Abnormal Methylation in Rabbits with Atherosclerosi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8,24(7):512-517.
  [14]WangJ,Zhang JP,Wang XZ.AP reliminary Study of TCMS tage-Oriente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29(3):201-204.
  [15]美颖.茯苓主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7):68.
其他文献
“题好一半文,意高文自胜。”题目审好了,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写好作文,审题是关键,立意是核心,做到“精审题,巧立意”,文章想得低分都难。  一、精审题  审题,是指写文章前仔細了解题目的要求,对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和内在含义作深入分析。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有了主题思想才有灵魂。立意是文章的根本,一篇好文章立意要明确,表达思想要有一定深度。立意往往在审题之后进行,先审题后立意,
期刊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当归饮子加减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8年7月17日,检索所有当归饮子加减治疗皮肤瘙痒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评价者根据 Cochrane系統评价手册独立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有效信息提取后,采用RevMan5.3
期刊
审题,就是在下笔前,对题目的含义和要求认真仔细地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此决定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主题、结构及写作方法等。确立主题,谋篇布局,想象联想,抒发情感,都必须以审题为基础。审题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步,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那么,审题有哪些要求?在写作之前应该怎样审题呢?  一、审题要求  1. 审清题目的限制  要仔细阅读题目以及相关的话题、材料、写作要求、提示语等,作文的限制就在这些“部件”中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披麻草野生居群表型多样性。方法 对12个居群植株叶片长、叶片宽、叶片数、叶基长度、叶基直径等 5 个性状进行测量,并测定居群土壤pH值和肥力指标。所得数据采用Excel 和 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性、单因素方差和 LSD 多重比较处理分析。结果 披麻草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基直径,最小的为叶基长度;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叶片宽、叶数、叶基长度、叶基直径各项性状在各居群间均有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索黄芩炭(Charred Radix Scutellariae,CRS)体内止血作用与体外吸附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小鼠断尾出血模型和肝脏出血模型,以出血时间为指标,评价市售黄芩炭(CRS-SH)和马弗炉烧制品(250℃,300℃,350℃)对止血效果的影响;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黄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力。结果 在小鼠断尾出血实验和肝脏出血实验中,与生黄芩(SB)组比较,
期刊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上升,加之气候的变化无常,肺胀病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常见而多发的疾病之一,病情易反复且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现代医学将其归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范畴。承前人对肺胀的思想认识,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对肺胀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及发挥。笔者依据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关于肺胀的相关记载及论诉展开阐述,从病因病机、辨脉象识预后、治疗及导引法等方面,归纳、总结巢元方对肺
期刊
摘要:介绍王晞星教授治疗肿瘤相关性声带麻痹经验。认为肿瘤相关性声带麻痹发病以脏腑虚损为本、声门邪实为标。临证以调和脏腑、阴阳、气血为主,化痰、散瘀、祛风为辅,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肿瘤相关性声带麻痹;慢喉瘖;王晞星;名医经验  声带麻痹(Vocal cord paralysis;VCP)是指喉内肌肉不同程度地失去神经支配而导致声带活动受限或固定、声带运动障碍的一类
期刊
摘要:根据临床实践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湿疫范畴;中医病因是“秽湿合邪”,病位在于肺,主要累及百脉朝肺的功能;无形“秽湿之气”增长,有形“痰瘀毒邪”形成,是病情发展两个重要节点,舌苔厚薄是确定分型的主要依据;祛邪的重点在于分消合邪,使“穢”、“湿”、“痰”孤立无所依附;主张“分消湿邪、芳化秽浊、祛痰通瘀”。疫病当辨病、辩证论治相结合。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疫;病机;分消合邪;
期刊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湿毒疫”范畴。因其传染性强,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而成为临床急性疑难病症。其发病条件与运气学说对天时的认识有关,也与水系众多的地理环境有关。主要病性为湿毒,病位在肺脾,主要病机为湿犯上焦,湿困中焦。治法以分消化湿,宣畅气机为主。围绕早期、中期及时截断,是减少危重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笔者团队力求精准辨证论治,优选中医古方加减应用,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初步表明中医药治疗
期刊
【人物简介】伍海昌,高级教师,现任牟定县茅阳初级中学校长。工作至今,先后在牟定县边远山区、坝区、城区初级中学校长岗位17年,致力于学校改革与发展实践研究,主持过国家级教育课题1项、省级教育课题3项,编著出版《一路风雨一路歌》课改教育论著1部,有多篇论文在省、州、县教育刊物上发表,曾获中共牟定县委、县政府“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和首届“名校长”称号、楚雄州首届“名校长”和“优秀校长”称号。近年来,伍海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