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观还停留在传统的体育教育观上,单纯以学生跑、跳为基本教学手段,忽视了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应以加强学生身体健康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共同教育目的。高职高专学生以就业为主,体育课也应该做必要调整,为有利于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开设更加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教育;深度改革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在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叫响的口号,也是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生活理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过“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于1997年也发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呼吁,他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多少年来体育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按照人体身心发展规律,以锻炼身体为基本手段,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教育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性活动,在学校体育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按照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我省高职高专体育课一般在大一就有开设。第一学期对学生主要进行常规的训练方式,例如高抬腿、小步跑、俯卧撑、中长跑等身体素质训练。第二学期,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相关体育大众项目,学校以篮球组、羽毛球组、排球组、健美操组等分类进行教学。此外,按照国家规定,我校还每年给学生进行体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育,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健康的体魄。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大多数不愿意配合上体育课,老师也觉得学生素质较差。从而造成老师混时间,学生混学分的状态。
一、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的有学生的问题方面和学校的问题方面。学校方面更是高职高专体育教育问题的主要矛盾。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1)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分数低,多以260-350分数左右的学生居多,与本科学生相比,在大多数人眼中,这类学生已经被定义为“差生”或则是将来找不到“好工作”的学生。世人的偏见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受挫感和卑微感。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规定体育动作或者输掉比赛很丢人,从而导致在体育课上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计划内的运动项目。(2)相对于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后优越的工作而言,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的岗位更多是在生产、销售、服务等行业的第一线。他们要适应快节奏而单调的流水作业,或者要适应各种噪音、怪味、极端温度等恶劣环境,又或者要承受强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的压力等等。他们知道今后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以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对于目前没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应付的人居多不下。
2.学校及社会存在的问题。(1)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观还停留在传统的体育教育观上。传统体育教学核心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重点”,单纯以学生跑、跳为基本教学手段,忽视了高职体育教育应以加强学生身体健康教育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共同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单纯地为了体育课程,而忽视了学校体育教育应该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的意识。(2)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指向性。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多套用本科院校教育模式。注重统一标准,忽略职业需求,没有针对学生的岗位群核心素质要求做针对性体育课程设置,使学生们认为现行的体育训练对他们今后毫无用处。(3)课时安排较短。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一般都在大一学年开设,学生仅有一年的系统的体育训练。但到了大二、大三时,体育课系统科学的安排,学生体育运动基本处于零乱或者休止状态,大多数学生都沉迷网络、游戏、恋爱等活动中,身体素质明显下滑。(4)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与高职高专的专业结构明显不符。大多数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都是全国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的,对于高职学生的专业大多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因此老师的教学活动无法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更不会对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有所帮助。(5)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与等级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依据。而目前学校体育能力考核往往是以大学生该年龄阶段基本体能标准为考核标准,仅从性别上有所区分,并未考虑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对今后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学生与从事工厂生产线工作的学生在体能评价上采取了同一个考核标准。没有分类评判以体现今后工作需求的差异性。(6)学校普遍忽略体育教学。近年来高职高专持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造成体育公共设施、大学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严重缺乏。很多学校的学生人数由过去的千人发展到几千有的已经过万,但体育器材、场地却没有增加或同比增长。这也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即使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想法,也因没有场地或器材而难以实现。
二、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改进的深度思考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必须根据行为主体学生的就业职位所需的核心素质(如姿态:站、座、走、流水线)进行教学内容深度改革。(1)既要共性,更要个性。高职高专学生以就业为主,体育课应该为学生做适当调整,开设更加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为学生离校后的就业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服务。对于酒店管理、师范、空乘等专业等静态站姿类就业方向学生,需要锻炼腿部力量、体型健美匀称及交际能力。因此可以开设形体课、瑜伽、体育游戏等课程;对于静态坐姿类就业学生,如:会计、室内设计、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需要锻炼注意力、颈椎,可以开设羽毛球、办公室健美操等课程;对于旅游、营销等专业需要团队协作能力、四肢协调、自信的气质,可以开设篮球、户外拓展等课程;对于企业操作类就业学生,如: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安装等专业需要锻炼注意力、手指灵敏性、耐力,可以开设野外生存、力量训练、安全防卫等课程。(2)在学生选课前做职业岗位素质解析。在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就业方向后,进一步了解岗位所需核心素质及体能要求。根据就业差异性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并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学到后对自己自身就业有什么帮助。(3)扩展体育老师知识结构,鼓励创新性教学。纠正体育教师只上体育课什么都不管的观念,建立体育教师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而服务的观念,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并做创新研究学习。体育老师应明确认识高职学生就业方向,了解学生将来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因为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今后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做不同的引导,锻炼好学生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做的更出色。(4)重新定义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因材施教。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者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性职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而不是运动员。所以应根据岗位类型所需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制定不同标准,区别评价,除去分数制,选用优良中差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以鼓励主动积极上好体育课并加强体育锻炼。
参 考 文 献
[1]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30卷第7期
[2]姜生成.高职体育“岗位主导”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学刊.2008年7月第15卷第7期
[3]李妮娜.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J].体育教育.2009年12月第4期
[4]童锦,纵艳芳.“生命”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10年1月第17卷第1期
[5]周务农,张良.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1月第46卷第1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教育;深度改革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在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叫响的口号,也是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生活理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过“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于1997年也发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呼吁,他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多少年来体育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按照人体身心发展规律,以锻炼身体为基本手段,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教育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性活动,在学校体育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按照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我省高职高专体育课一般在大一就有开设。第一学期对学生主要进行常规的训练方式,例如高抬腿、小步跑、俯卧撑、中长跑等身体素质训练。第二学期,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相关体育大众项目,学校以篮球组、羽毛球组、排球组、健美操组等分类进行教学。此外,按照国家规定,我校还每年给学生进行体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育,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健康的体魄。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大多数不愿意配合上体育课,老师也觉得学生素质较差。从而造成老师混时间,学生混学分的状态。
一、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的有学生的问题方面和学校的问题方面。学校方面更是高职高专体育教育问题的主要矛盾。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1)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分数低,多以260-350分数左右的学生居多,与本科学生相比,在大多数人眼中,这类学生已经被定义为“差生”或则是将来找不到“好工作”的学生。世人的偏见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受挫感和卑微感。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规定体育动作或者输掉比赛很丢人,从而导致在体育课上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计划内的运动项目。(2)相对于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后优越的工作而言,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的岗位更多是在生产、销售、服务等行业的第一线。他们要适应快节奏而单调的流水作业,或者要适应各种噪音、怪味、极端温度等恶劣环境,又或者要承受强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的压力等等。他们知道今后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以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对于目前没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应付的人居多不下。
2.学校及社会存在的问题。(1)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观还停留在传统的体育教育观上。传统体育教学核心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重点”,单纯以学生跑、跳为基本教学手段,忽视了高职体育教育应以加强学生身体健康教育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共同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单纯地为了体育课程,而忽视了学校体育教育应该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的意识。(2)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指向性。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多套用本科院校教育模式。注重统一标准,忽略职业需求,没有针对学生的岗位群核心素质要求做针对性体育课程设置,使学生们认为现行的体育训练对他们今后毫无用处。(3)课时安排较短。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一般都在大一学年开设,学生仅有一年的系统的体育训练。但到了大二、大三时,体育课系统科学的安排,学生体育运动基本处于零乱或者休止状态,大多数学生都沉迷网络、游戏、恋爱等活动中,身体素质明显下滑。(4)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与高职高专的专业结构明显不符。大多数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都是全国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的,对于高职学生的专业大多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因此老师的教学活动无法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更不会对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有所帮助。(5)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与等级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依据。而目前学校体育能力考核往往是以大学生该年龄阶段基本体能标准为考核标准,仅从性别上有所区分,并未考虑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对今后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学生与从事工厂生产线工作的学生在体能评价上采取了同一个考核标准。没有分类评判以体现今后工作需求的差异性。(6)学校普遍忽略体育教学。近年来高职高专持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造成体育公共设施、大学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严重缺乏。很多学校的学生人数由过去的千人发展到几千有的已经过万,但体育器材、场地却没有增加或同比增长。这也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即使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想法,也因没有场地或器材而难以实现。
二、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改进的深度思考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必须根据行为主体学生的就业职位所需的核心素质(如姿态:站、座、走、流水线)进行教学内容深度改革。(1)既要共性,更要个性。高职高专学生以就业为主,体育课应该为学生做适当调整,开设更加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为学生离校后的就业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服务。对于酒店管理、师范、空乘等专业等静态站姿类就业方向学生,需要锻炼腿部力量、体型健美匀称及交际能力。因此可以开设形体课、瑜伽、体育游戏等课程;对于静态坐姿类就业学生,如:会计、室内设计、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需要锻炼注意力、颈椎,可以开设羽毛球、办公室健美操等课程;对于旅游、营销等专业需要团队协作能力、四肢协调、自信的气质,可以开设篮球、户外拓展等课程;对于企业操作类就业学生,如: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安装等专业需要锻炼注意力、手指灵敏性、耐力,可以开设野外生存、力量训练、安全防卫等课程。(2)在学生选课前做职业岗位素质解析。在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就业方向后,进一步了解岗位所需核心素质及体能要求。根据就业差异性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并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学到后对自己自身就业有什么帮助。(3)扩展体育老师知识结构,鼓励创新性教学。纠正体育教师只上体育课什么都不管的观念,建立体育教师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而服务的观念,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并做创新研究学习。体育老师应明确认识高职学生就业方向,了解学生将来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因为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今后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做不同的引导,锻炼好学生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做的更出色。(4)重新定义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因材施教。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者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性职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而不是运动员。所以应根据岗位类型所需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制定不同标准,区别评价,除去分数制,选用优良中差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以鼓励主动积极上好体育课并加强体育锻炼。
参 考 文 献
[1]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30卷第7期
[2]姜生成.高职体育“岗位主导”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学刊.2008年7月第15卷第7期
[3]李妮娜.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J].体育教育.2009年12月第4期
[4]童锦,纵艳芳.“生命”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10年1月第17卷第1期
[5]周务农,张良.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1月第4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