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艺术教育的熏陶,想要成就一个人全面的发展是很难的。所以在小学教育课堂中,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大跨度的提高,把音体美等课程作为重要的课程加入到小学教育过程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音乐的熏陶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容小觑的,音乐不仅仅能够净化人类的心灵,更能够帮助人类实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农村学校的音乐课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需要亟待关注。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音乐师资力量不足
  通过调查显示,音乐教师整体趋近于低龄化状态。更年轻的音乐教师团队为农村的音乐教学带去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充实了基层工作,使基层的音乐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旧有一些农村小学缺少音乐教师,笔者所在的小学有教师二十几人,学生不到三百人,但是在笔者到来之前却没有音乐教师。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和感知。
  2.音乐设备稀缺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部分农村小学的音乐设备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根据统计数据得出,农村小学大多数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在音乐设备种类上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器材上,像手风琴、电子琴、三角铁、镲等等价钱比较便宜的器材,连最基本的设备——钢琴,很多农村小学都没办法配备,我所在的学校就是如此。只有一台破旧的老电子琴。所以在这种严重失调的情况下,需要尽快不断提高和完善农村音乐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以满足小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
  3.学生兴趣不浓厚
  由于部分学校缺少音乐教师以及并未开设音乐课程,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对音乐存在误区。通过观察得知,很多农村小学生认为音乐课单调,枯燥乏味,音乐课的内容无法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所以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认为音乐课就是老师单调地进行教唱。可想而知,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由于没有那么丰富的文娱生活,甚至在偏僻的地方没有网络、电视以及广播。所以很多农村的小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听之任之,必须以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为目的,不断改善农村小学的文化课程的现状。
  二、在音乐课堂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生的审美教育
  要进行审美教育,首先必须保证教育资源在空间配备上、音乐设备种类上、音乐教师的搭配上等各个方面都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力供给,只有硬件设施更完备,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的开展。
  1.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靠听觉来欣赏的艺术,它需要你通过听到的东西来初步欣赏美和感受美来培养审美感知。关于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要依赖听觉来完成。例如:在欣赏日本儿歌《春风》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万物复苏具有春天景象的世界,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歌曲描述的画面,然后教师可以朗诵一篇关于春天的诗歌,词与韵律进行融合,将学生带进更丰富、更真实的世界中去。这就需要教师拥有非常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多方面的手段触动学生的各项感觉器官以促发他们的感知能力,提高审美情操,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之上,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2.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教师通过在音乐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每一次美好的感知都能够触发学生更多的脑神经和思维,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向更美好的事物靠近与想象。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欣赏《木偶步态舞》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动感俏皮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木偶在摇摆、跳舞玩耍一样,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够产生情感表现、行为表现的冲动。这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和着旋律进行律动,自由发挥,想表演什么就表演什么,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致,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活躍课堂气氛,避免课堂过于枯燥沉闷。
  3.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疏泄渠道。所以每首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表现和内涵。在小学教育中,可以先与学生对音乐进行分析分享,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将之有效地表现出来,这是音乐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通过音乐实现人类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桥梁之一。当然,在培养学生具有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去开导和激发学生一定的表现欲望,从而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
  4.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奏、合唱、群舞等这些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创造能力的过程。
  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从而帮助人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明确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而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审美。通过美感的教育来开启他们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所以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拥有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来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董静萍.浅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
  编辑 段丽君
其他文献
一、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也开始下降。许多老师埋怨课改,埋怨我们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细想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教学
实施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刚起步,处于萌芽阶段,需进一步探索,文章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普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高效课堂;朗读时间;朗读目的;分层次提高  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而朗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然而,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朗读存在诸多问题,如:孩子们的朗读时间得不到有力地保障;师生间的评价太过单一;教师的指导不到位;
中职涉外护理英语口语教学,不仅关系到护理人才的素质,还关系到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当前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用流利的英语交流与沟通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