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女性的枷锁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e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女性主义认为社会需要抛弃对女性的偏见,让女性获得平等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抨击以父权为中心的,扭曲女性形象的文学作品。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女性主要人物的形象。这些非传统的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与当时金钱至上、父权主义盛行的社会密不可分。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非传统女性形象;物质主义;父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46-0015-02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不仅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还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和优秀的“编年史家”。《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的问世,奠定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了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的女性的群像。在当时那个父权主义思想盛行的年代,任何违背父权主义思想的人似乎都要受到唾弃。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暴露出小说中三位女性主要人物自私、冷漠、物质至上的种种非传统女性形象,也让读者感到可悲可叹。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的形象以及这些非传统的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
  一、女性主义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女性主义
  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从古至今,女性在政治、文化、认知、伦理等各个领域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与男性的不平等。女性主义认为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女性主义希望女性获得政治、权力以及其他方面和男性平等的地位,其探讨的主题就是女性的平权、反压迫以及自我解放。
  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有个著名的论断:“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她认为,女性的气质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是女性的荷尔蒙及头脑决定的,而是现有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波伏娃也在为女性正名。她致力于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希望可以通过她的书籍让女性得到解放,不必被父权社会压制个性,失去自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三位女性主要人物的形象以及她们的命运实质上都被社会环境所左右着。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当时欧美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应该从女性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以男性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及男性文学中歪曲妇女形象的行为进行批判,挖掘并建立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及文学经典。
  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第一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的这段时间,主要是揭露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文学中的“厌女”现象。菲茨杰拉德在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父权主义思想仍在美国占据主要的地位,女性在被父权社会压制的状态下,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都受到腐化,所以小说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并不是传统的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而是一群堕落的女性形象。这样的女性形象所产生的原因,正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聚焦之处。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
  (一)黛西·布坎南
  黛西出身于上流社会,也有着令人惊羡的美貌。但是她冷漠自私,不负责任,甚至不惜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女性形象显然是不讨喜的。但她并非生来就如此,在她的童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恶狠狠地破坏了人们心目中的梦想,也让人们感到迷失。战争与死亡会带走一切,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把财富牢牢抓在手里才是奋斗的意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还有从小锦衣玉食的生活,让黛西习惯了用物质需求来满足精神的空虚,甚至和盖茨比的爱情也远比不上汤姆·布坎南一条三十五万美元的珍珠项链,因此她离开了盖茨比,嫁给了汤姆·布坎南,从而过上富足的生活。物质至上的理念让她认为幸福是无法靠自己来获得的,只有财富、地位和名誉才是通往幸福的垫脚石。
  但是黛西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汤姆经常拈花惹草,却不允许黛西和别的男人有亲密的交往。这种大男子主义的统治下,黛西内心是十分孤独与空虚的,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空虚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希望能再次从汤姆身上找到精神的慰藉,可是她发现自己再也无法逃离金钱、地位和名誉的漩涡。汤姆对黛西轻视的态度以及他旺盛的控制欲,就连盖茨比追求黛西,实际上也只是想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从而来证明自己。这可以反映出,在当时那个父权制度盛行的社会下,女性是被物化的对象。女性只有依赖男性才能生存,被视作附属品的她们需要包容丈夫的一切,只要给予金钱,她们就可以失去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上流社会的女性长期受到如此的教育,她们的思想也被禁锢。这也就造就了她们自私自利、物质至上的性格。小说对于黛西形象的描写,无疑是当时上流社会的女性寄生现象的写照,也是对女性的嘲讽。
  (二)乔丹·贝克
  贝克是小说中一个极具个性的女性人物。一方面,身为中等阶级的她崇尚黛西的地位和金钱,也想成为上流社会中的女性;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名职业的高尔夫球选手,具有男性化的特征。她想方设法实现自己的经济独立,以及在球场上和男性比拼。在她与尼克相处时,并没有像黛西和威尔逊太太那样对男性百依百顺,而是显示出自己高傲冷淡的一面。在贝克的身上,已经有新时代女性的影子了。她在男性面前毫不胆怯,试图实现经济独立、感情独立,在当时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但是物质至上的社会制度同样也扭曲了贝克的价值观。自私自利的她在球场上,甚至采取不齿的手段来赢得比赛;她不择手段,通过贿赂来摆平风波,最后没有丝毫的悔恨。在爵士时代,美国的女性权利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比如妇女选举权的获得。但是这样一种挑战父权制度的思想的产生势必会受到很多抵触。所以当时的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认可,还是不得不选择依附于男性,从而更好地生存。并且,当时整个社会对于新时代女性还是持有鄙夷的态度,认为她们不光明磊落,无法与男性的地位等同。小说通过对此描写,来说明女性想要获得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感受到了女性主义的萌芽以及对父权制社会的冲击,但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想要获得真正的平权以及解放,仍然是任重道远。   (三)梅朵·威尔逊
  威尔逊太太出身卑贱,因为虚荣又做了汤姆的情妇,妄想以此跻身上流社会。在作者的笔下,她轻佻、庸俗的模样一览无遗。她不甘心于自己低下的地位,以为可以取代黛西在汤姆家的地位,殊不知,汤姆绝不可能就此抛弃上層社会的黛西,而娶下流社会的威尔逊。她以为通过依附男人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遭到汤姆的抨击后,还因此与汤姆大打出手,最后惨死于车轮之下。
  威尔逊确有想改变女性地位的想法,只是她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还是妄想于依附男性,是典型的自欺欺人的底层代表者。父权制度下的男性仅仅将女性当作玩物,而当时的女性,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地位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当时底层的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愿意摆脱男性,很难做到真正解放自己。小说对于威尔逊的描写,是对当时底层阶级的女性的生活的折射,反映出女性地位低下却也无力改变。
  三、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重现了从底层女性到上流社会的女性在父权主义盛行的时代下生活的场景。尽管当时的她们已经可以在公共场合抽烟喝酒,有追求夜生活的自由,但女性仍然是生活在父权制度的阴影下,受到男性眼光和社会枷锁的束缚。金钱主义的社会、父权制度的压迫以及对新时代女性的鄙夷让她们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也塑造了她们可悲可叹的人物形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说,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是畸形的,如果女性需要在社会中真正获得解放,社会就要改变对女性的偏见,把枷锁抛弃。
  参考文献:
  [1](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李继宏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2]范静.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形象解读[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8,(06):30-34.
  [3]付洁.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0):181-183.
  [4]单俊.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的妖魔化[J].语文学刊,2016,(11):65-66+78.
  [5]阮芳.女性主义视域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读[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6]朱海迎.父权文化笼罩下的女性群像——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03):65-67.
  [7]甘婷.谁来为那些妇女的悲剧命运负责?——评《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7:6.
  作者简介:
  向莉,女,江苏常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对身份与种族,个体与群體有着敏感书写的小说。阿米尔经历了三次空间变化,使得他的种族意识和个体认同也发生了变迁。从阿米尔的童年到中年,正是他迷失自我身份到最终确定身份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种族,且与他美籍阿富汗裔身份和解的过程。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空间流转;种族意识;个体认同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重视舞蹈教育。深入理解和把握唐代舞蹈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更好的传承乐舞文化,本文通过对白居易乐府诗《胡旋女》的分析来看唐朝舞蹈教育特点,主要从《胡旋女》这部作品出现的社会大背景、《胡旋女》中的乐舞元素来进行论述。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唐代的舞蹈教育,从而为当今的舞蹈教育提供更好的参考,最后,纵观全局,总结唐代舞蹈教育的特点,促进舞蹈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
期刊
【摘要】语言景观是当前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关注公共空间语言标牌的呈现方式和意义。旅游语言景观是旅行途中游客视觉消费的重要资源,是提升景区形象和软实力、建设精品旅游的重要方面。本文着眼于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官方多语标牌,提出了需要思考和探究的方向,从如何促成历史氛围与现代服务的融合等角度给出了官方多语标识构建策略。本文的研究希望有助于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规划,为扬州城市语言景观的建设提
期刊
【摘要】 哈罗德布鲁姆创立了“诗的误读”理论,表明前辈诗人的影响变成后辈诗人的“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后辈诗人“误读”前辈诗人的作品,实现诗歌的突破与升华。“误读”视角下意象“神龟”的新阐释,创新了《龟虽寿》诗歌的思想,表达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前辈诗歌相抗衡的创作方法,为中国诗歌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焦虑;《龟虽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期刊
【摘要】 约翰·阿什贝利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广受赞誉。他的许多作品富有哲思,语言抽象,常被诟病为 “晦涩难懂”,他也因此被称为“智性诗人”。阿斯贝利早期的短诗《织锦》是一首简洁隽永、意味深长的读画诗,也是书写人类共同的审美体验的典范之作,然而受到关注较少。本文尝试在互文性和图像学的视角下全息地解读、剖析其内涵,从而丰富阿什贝利研究成果。  【关键词】 约翰·阿什贝利;《织锦》;读画诗;
期刊
【摘要】 《雍正王朝》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以诗化的“国家主义”政治观重新对雍正皇帝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再阐释,让观众意识到雍正是一个仁慈大度的理想主义者,由于其行为被残酷的宫廷斗争“异化”,为了推行改革,面对反对势力的强大阻挠,他不得不采取激烈的反击措施。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前改革的现实语境,从而使历史故事与现实社会之间产生了一种互动关系,并使“雍正”这一艺术形象赢得了普遍的同情和理解。  【
期刊
【摘要】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所特有的,数千年来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与发展,其受重视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广泛,为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当下艺术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古诗词和艺术歌曲的融合度,进一步增加多元艺术的组合,丰富了声乐艺术的种类,逐步形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所独特的演唱风格和特征。
期刊
【摘要】 郭熙的《早春图》是诗一般的语言,这首诗是充满哲理的,它是对传统写实绘画语言的提炼,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法”的极致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践的范本,而其追求的“林泉之心”即寄情于山水,遵循自然规律及用宁静的心态面对正是现代设计语言中所需要的部分。通过对《早春图》意境表达的分析,从而对中式建筑设计的“自然式”与表现内容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早春图;意境;自然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特别是早在几千年前,女性地位在老子视域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老子看来,女性是神圣的,并将女性的品质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总结出一套女性哲学。本文意在追溯老子重视女性地位的根源,以及对《老子》一书中有关体现女性思想的文本分析,透视老子前无古人的女性观,足见老子是人类最早的女性主义思想家,而这种超前的女性思想必然对后世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老子思想;女性;地位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动画《最强医生》为例,从新媒体环境的特征入手,分析新媒体环境对于动画创作的影响,得出新媒体环境下对于时代英雄形象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些技巧,对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借鉴与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动画创作;时代英雄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35-02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大学生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