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改良膀胱颈Y-V成形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后复发性膀胱出口梗阻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ove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改良膀胱颈Y-V成形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后复发性膀胱出口梗阻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我院采用腹腔镜改良膀胱颈Y-V成形术治疗的17例前列腺增生术后复发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71岁(65~81岁)。所有患者均有反复排尿梗阻及尿路感染史,均行≥2次经尿道狭窄段内切开或电切术,并反复行尿道扩张治疗。17例中12例为膀胱颈狭窄(Ⅰ型),5例为前列腺中部狭窄(Ⅱ型)。采用3孔法腹膜外径路进入Retzius间隙,显露膀胱与前列腺交界后倒"Y"形切开膀胱及狭窄段前列腺尿道,用2根3-0 Statifix线分2层、对称、倒"V"形改良连续缝合切口,第1层缝合黏膜层及浅肌层,第2层缝合深肌层及浆膜层。术后留置F22硅胶导尿管2周,术后2周及3个月分别行尿流率和膀胱尿道镜检查评估手术效果。

结果

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中位手术时间100 min(30~100 min),术中中位失血量50 ml(20~100 ml),中位住院时间5 d(1~7 d)。患者拔除导尿管后排尿通畅,无尿失禁。术后中位随访7个月(3~17个月),无尿道狭窄复发。

结论

腹腔镜改良膀胱颈Y-V成形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后复发性膀胱出口梗阻,具有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微创等优点。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总结分析口腔黏膜尿道成形术治疗前尿道狭窄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前尿道狭窄行口腔黏膜尿道成形术的3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7~65岁,平均47岁。其中尿道外口狭窄51例,阴茎部尿道狭窄174例,球部尿道狭窄99例。尿道狭窄段长度为2.8~14.0 cm,平均6.4 cm。术前最大尿流率为3.2~8.4 ml/s,平均4.8 ml/s。采用颊黏膜修补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具有明显的肿瘤异质性,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早期转移。除根治性手术外,含铂类药物的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被证实可以改善部分MIBC患者的预后,但目前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指导精准治疗。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多个中心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MIBC进行了分子分型,发现不同亚型MIBC的分子病理特征及其对系统性治疗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就近年来MIBC分子分型的研究
期刊
目的比较横行带蒂岛状包皮内板Onlay尿道成形术(简称传统Onaly术)与横行游离岛状包皮内板Onaly尿道成形术(简称游离Onaly术)治疗中段型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中段型尿道下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行传统Onaly术(传统Onaly组),10例行游离Onaly术(游离Onaly组)。传统Onaly组年龄14~81个月,中位年龄28
目的探讨改良带蒂包皮瓣法分期治疗重度尿道下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运用带蒂包皮瓣预设尿道板的方法分期治疗41例重度尿道下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改良法,为改良组,即在一期手术中离断尿道板后利用远端尿道板纵切卷管(TIP)成形术,完全伸直阴茎后用带蒂包皮瓣预设阴茎体部的尿道板;18例采用传统法,为传统组,即在离断尿道板伸直阴茎后将带蒂包皮瓣运用Bracka
目的探讨回肠代输尿管联合膀胱扩大术治疗输尿管长段梗阻合并膀胱挛缩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3例输尿管长段梗阻合并膀胱挛缩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2例。年龄34~55岁,平均39岁。2例为泌尿系结核致左输尿管长段狭窄及膀胱挛缩,1例为宫颈癌放疗后双侧输尿管狭窄合并膀胱容量减少。术前输尿管缺损长度6~18 cm,平均9.8 cm;术前泌尿系超声检查示膀胱容
目的分析膀胱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3例膀胱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37~81岁,平均64.6岁;13例均有血尿症状,其中3例合并贫血,1例合并膀胱刺激征,1例同时合并以上所有症状。13例中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7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示13例肿瘤组织均有巢状结构;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我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的98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肾脏CT检查,根据术前是否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和对照组(未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观察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51.39±14.80)岁;体质指数(23.5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