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者的主体在学校里是教师和学生。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常常要超越课堂和学校的疆界在学校、家庭、社区这相互依赖的三者之间,教师正好是融通各方的中介,对于通过为学生选择学习机会和创造学习环境来促进其学习起重要的 作用。
一、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1.树立服务意识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树立服务意识,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诚地关心学生,公平地评价学生,耐心辅导帮助他们,热情地服务于他们。做服务型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人本思想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合格的服务型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身体素质,还离不开对各种知识的追求。因为传统教育的理念是治理学生,改造学生,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重在塑造人,而改造的却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未来的教师要改变以前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牢牢树立终身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学生学会知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树立正己意识
“正人先正己”,强调了对正人者自身的要求。教育并不是高悬于人们头顶的深奥的学问,它是生活中极普通、极自然的事。教育者不一定正襟危坐在高堂上,庄严神圣地讲经布道,有时只需在细节上以自己的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就实现了一次教育。树立了好的榜样,就是好的教育。在教育或批评学生的错误时,有一个前提——正人先正己,先要省察自己的言行,多检查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服别人,帮助周围的人改正错误。要做到及时,不要等到别人的过错严重到了使你无法再容忍下去时才进行规劝,那如同拿一个沙袋去堵一个多处漏洞的堤坝一样,作用不大。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平等待人,与学生和睦相处,促膝谈心,才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要正己才能正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谨言慎行,作出表率。
3.树立情感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情感意识,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获取知识,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满足他们的正常需求,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而幽默的优秀品质,不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并因此影响学生的情绪。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心相通、情相连。情感的投入决定着课堂的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个人的权威,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活动。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往往只想到学生的认知活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活动。
二、架起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桥梁
1.领着学生走进教材
教师要运用熟练的教学智慧,协调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其理解、分析教材中的疑点、难点,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引导他们将教材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作为中介的教师是学生感知器官和头脑的体外延伸物。当前,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当教师在教学上遇到障碍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融通”一下,从而使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如历史教材中出现或课堂里学生提出的一些对历史事实不太清楚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华佗是不是被曹操所杀?”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中介的职能,甚至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课后到网络上查阅一下,并且可以借此渗透学法指导——“也许说法很多,我们选择哪些说法要慎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将一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集合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唤起教材走进学生心田
中学的教材是把几千年来浩瀚无垠的文化压缩在有页数的教材里,有的知识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作为课程内容的教师,实际上就代表着学生去解构那些建构于教材之中的意图、结构、本质,并使之升华。笔者一次听《气体的压强》一节课,该课教师为学生做了“瓶吞鸡蛋”的实验。为了效果更好一点,该教师改用了“烧瓶吞鹌鹑蛋”。当时选用的平底烧瓶口径为2cm、容积为250ml,瓶内放入少量的水并加热,待瓶口有“热汽”出现时停止加热,同时将鹌鹑蛋堵住瓶口斜放,就发现鹌鹑蛋慢慢地滑入瓶内,因烧瓶颈较长,鹌鹑蛋在瓶颈内的滑动可清晰地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致很高,对直径比瓶口略大的鹌鹑蛋能被吸入瓶内的现象啧啧称奇,再加以适当的讨论,实验目的就达到了。当鹌鹑蛋落入瓶中,有学生却马上提出:“如何让它完好无损的出来?”这一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其热烈程度是教师也没有想到的。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实验准备时教师也是无意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现在的情形却显示出它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学生对如何保证鹌鹑蛋的完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出谋划策。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求知,这不正是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吗?于是这位教师机智地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过程,与学生共同探究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本只是用情境教学法来解决大气压强的原理,意想不到的是不仅达到了预设的目的,之后又有新知识的生成,将大气压强引向了深入,整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中介作用是以认知变化和刺激为目的来帮助学生内化和迁移他们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帮助而最终变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行为。中介者必须与学习者结合起来,学习者必须是此过程的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并愿意随时准备完成呈现的任务。为了真正使学生走进教材,入境教材,教师要想方设法用点拨法、比较法、活动法、实验法,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课程的知识与学生的经验联结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其教师解开潜藏在事物背后的奥秘。
三、架起课堂与外界的桥梁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空间。家庭是社区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社区是家庭的乐园,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学校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伙伴。现代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当前教师的角色就是要融通各种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
1.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密切合作
学校是社区文化的窗口,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倡导良好的社区精神,树立文明新风,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努力。学生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孩子的健康发展受家长文化水平、教育观念、道德修养、生活消费态度、闲暇娱乐爱好及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文化氛围影响较大。有的家长闲暇时读书看报、进行文化进修,还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就是看电视、上网玩游戏;部分父母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更谈不上去辅导教育孩子;有的孩子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里,他们或缺少父爱、或没有享受到母爱。这种状况直接会影响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可见,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之前,要通过学生了解一定的家庭情况,这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有的放矢。在这个人际关系中,教师是主导方面,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有关孩子的信息,要善于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委婉规劝家庭抽出时间陪孩子学习。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是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是联系教师与家长桥梁和纽带,学生的存在是教师与家长关系确立的必要条件,是教师与家长交往、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师与社区的和谐关系
社区是学生活动的场所,知识生长的乐园。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如社区人际关系)、公共活动场所、传统习俗、社会风尚、社会文化等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非常之大。健康的社区居民娱乐生活、浓郁的社区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区精神风貌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热情、主动、自信、自律的良好性格,同时促进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幸福,对一切不抱偏见,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充满希望。社区文化场所里的科技馆、图书馆、游乐园等场所,以及良好的社区物质环境能使学生具备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如学生自主参与的风筝节、游园、迎春大联欢、群众性歌咏活动,看书、读报征文活动、拔河、球类体育活动,书法、绘画展览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社区文化生活,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了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教师要在积极充当社区教育的联络人和参谋助手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职业的优势,积极协助和配合社区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如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社区移风易俗,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环境保护、卫生整治、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植树护绿、扶贫帮困、尊老爱幼等活动,让学生活跃在学校和社区之间。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实践,能使整个社区形成极富吸引力的“学习场”,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
教师建设需要不断审视自身在发展中、教学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适自身与学生发展、与外部影响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多向互动、和谐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教师自身观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必将对学生的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
一、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1.树立服务意识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树立服务意识,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诚地关心学生,公平地评价学生,耐心辅导帮助他们,热情地服务于他们。做服务型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人本思想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合格的服务型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身体素质,还离不开对各种知识的追求。因为传统教育的理念是治理学生,改造学生,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重在塑造人,而改造的却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未来的教师要改变以前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牢牢树立终身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学生学会知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树立正己意识
“正人先正己”,强调了对正人者自身的要求。教育并不是高悬于人们头顶的深奥的学问,它是生活中极普通、极自然的事。教育者不一定正襟危坐在高堂上,庄严神圣地讲经布道,有时只需在细节上以自己的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就实现了一次教育。树立了好的榜样,就是好的教育。在教育或批评学生的错误时,有一个前提——正人先正己,先要省察自己的言行,多检查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服别人,帮助周围的人改正错误。要做到及时,不要等到别人的过错严重到了使你无法再容忍下去时才进行规劝,那如同拿一个沙袋去堵一个多处漏洞的堤坝一样,作用不大。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平等待人,与学生和睦相处,促膝谈心,才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要正己才能正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谨言慎行,作出表率。
3.树立情感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情感意识,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获取知识,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满足他们的正常需求,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而幽默的优秀品质,不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并因此影响学生的情绪。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心相通、情相连。情感的投入决定着课堂的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个人的权威,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活动。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往往只想到学生的认知活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活动。
二、架起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桥梁
1.领着学生走进教材
教师要运用熟练的教学智慧,协调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其理解、分析教材中的疑点、难点,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引导他们将教材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作为中介的教师是学生感知器官和头脑的体外延伸物。当前,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当教师在教学上遇到障碍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融通”一下,从而使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如历史教材中出现或课堂里学生提出的一些对历史事实不太清楚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华佗是不是被曹操所杀?”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中介的职能,甚至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课后到网络上查阅一下,并且可以借此渗透学法指导——“也许说法很多,我们选择哪些说法要慎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将一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集合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唤起教材走进学生心田
中学的教材是把几千年来浩瀚无垠的文化压缩在有页数的教材里,有的知识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作为课程内容的教师,实际上就代表着学生去解构那些建构于教材之中的意图、结构、本质,并使之升华。笔者一次听《气体的压强》一节课,该课教师为学生做了“瓶吞鸡蛋”的实验。为了效果更好一点,该教师改用了“烧瓶吞鹌鹑蛋”。当时选用的平底烧瓶口径为2cm、容积为250ml,瓶内放入少量的水并加热,待瓶口有“热汽”出现时停止加热,同时将鹌鹑蛋堵住瓶口斜放,就发现鹌鹑蛋慢慢地滑入瓶内,因烧瓶颈较长,鹌鹑蛋在瓶颈内的滑动可清晰地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致很高,对直径比瓶口略大的鹌鹑蛋能被吸入瓶内的现象啧啧称奇,再加以适当的讨论,实验目的就达到了。当鹌鹑蛋落入瓶中,有学生却马上提出:“如何让它完好无损的出来?”这一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其热烈程度是教师也没有想到的。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实验准备时教师也是无意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现在的情形却显示出它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学生对如何保证鹌鹑蛋的完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出谋划策。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求知,这不正是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吗?于是这位教师机智地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过程,与学生共同探究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本只是用情境教学法来解决大气压强的原理,意想不到的是不仅达到了预设的目的,之后又有新知识的生成,将大气压强引向了深入,整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中介作用是以认知变化和刺激为目的来帮助学生内化和迁移他们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帮助而最终变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行为。中介者必须与学习者结合起来,学习者必须是此过程的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并愿意随时准备完成呈现的任务。为了真正使学生走进教材,入境教材,教师要想方设法用点拨法、比较法、活动法、实验法,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课程的知识与学生的经验联结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其教师解开潜藏在事物背后的奥秘。
三、架起课堂与外界的桥梁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空间。家庭是社区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社区是家庭的乐园,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学校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伙伴。现代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当前教师的角色就是要融通各种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
1.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密切合作
学校是社区文化的窗口,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倡导良好的社区精神,树立文明新风,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努力。学生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孩子的健康发展受家长文化水平、教育观念、道德修养、生活消费态度、闲暇娱乐爱好及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文化氛围影响较大。有的家长闲暇时读书看报、进行文化进修,还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就是看电视、上网玩游戏;部分父母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更谈不上去辅导教育孩子;有的孩子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里,他们或缺少父爱、或没有享受到母爱。这种状况直接会影响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可见,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之前,要通过学生了解一定的家庭情况,这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有的放矢。在这个人际关系中,教师是主导方面,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有关孩子的信息,要善于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委婉规劝家庭抽出时间陪孩子学习。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是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是联系教师与家长桥梁和纽带,学生的存在是教师与家长关系确立的必要条件,是教师与家长交往、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师与社区的和谐关系
社区是学生活动的场所,知识生长的乐园。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如社区人际关系)、公共活动场所、传统习俗、社会风尚、社会文化等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非常之大。健康的社区居民娱乐生活、浓郁的社区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区精神风貌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热情、主动、自信、自律的良好性格,同时促进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幸福,对一切不抱偏见,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充满希望。社区文化场所里的科技馆、图书馆、游乐园等场所,以及良好的社区物质环境能使学生具备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如学生自主参与的风筝节、游园、迎春大联欢、群众性歌咏活动,看书、读报征文活动、拔河、球类体育活动,书法、绘画展览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社区文化生活,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了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教师要在积极充当社区教育的联络人和参谋助手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职业的优势,积极协助和配合社区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如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社区移风易俗,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环境保护、卫生整治、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植树护绿、扶贫帮困、尊老爱幼等活动,让学生活跃在学校和社区之间。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实践,能使整个社区形成极富吸引力的“学习场”,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
教师建设需要不断审视自身在发展中、教学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适自身与学生发展、与外部影响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多向互动、和谐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教师自身观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必将对学生的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