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这就告诉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在开放的教学中去张扬他们的个性.
一、开放教学内容,张扬学生个性
谈到开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大的教学观. “开放”二字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情境,一道练习,而是整堂课的开放. 那么教师就不能局限于就教材教教材,而要活用教材. 如一位教师在一年级新生教学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按部就班,按教材内容进行,而是先让学生初步认数. 由于学生在幼儿园已初步感知了一些数,于是该教师用吹塑纸做了几张数字小精灵,课中让学生玩游戏,把两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不同的数来引导学生认识,如:17,28,36,45,93,86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翻书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还让学生说出自家的电话号码和一些手机号码,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字,明白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也是由数字组成的. “数学真有趣”,“数学真好玩”,一句句充满童真的话快乐地跳出来,孩子们对数学的真诚向往溢于言表.
又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以后,一位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开办小商店”的游戏活动,让每名学生带一些练习本、铅笔、卷笔刀、橡皮及玩具等,标上价格,作为商店里的货物. 由四个小组各选派一名学生做营业员,其他组员做顾客. 老师发给做顾客的学生一些钱(一张二角,二张一角,二个五分,共五角钱),然后分四个商店进行买卖活动. 在活动中,顾客个个都购到了自己喜爱的物品,而营业员的账目清清楚楚,分文不差. 活动结束后,老师就让学生编出应用题. 这样,把学生组织到游戏中来,承担一定的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感到自己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地学习. 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放情境,张扬学生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 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课的开始我从下面这个故事引入: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 回家后,它把两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 接着另一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 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两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谦让,家里又只有一个西瓜. 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两份和原来平均分成2份中的1份是一样的,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开放教学过程,张扬学生个性
1.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平面图形里的“高”都是与“底”互相垂直的,这是“高”的本质特征. 对于这一点,已经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突出过. 所以,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时,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结合对图形的观察自己认识它们的高. 接着在相应的图形里画高,结合画图和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高的画法有何异同,知道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作垂线;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到它的对边作垂线;梯形的高是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作垂线.
2. 让学生自己操作
新教材很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感知敏捷,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法则,并且牢固记忆.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把三个内角拼成直角、平角,或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把它们加起来,通过观察、分析,自己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定理,这样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知识,不仅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且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 让学生自己体验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用嘴去说话,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如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自己填写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表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一年内丢弃垃圾袋的数量,让学生计算. 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垃圾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环保意识.
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以学生学法为核心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让学生真正调动起自身的学习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在开放的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张扬.
一、开放教学内容,张扬学生个性
谈到开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大的教学观. “开放”二字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情境,一道练习,而是整堂课的开放. 那么教师就不能局限于就教材教教材,而要活用教材. 如一位教师在一年级新生教学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按部就班,按教材内容进行,而是先让学生初步认数. 由于学生在幼儿园已初步感知了一些数,于是该教师用吹塑纸做了几张数字小精灵,课中让学生玩游戏,把两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不同的数来引导学生认识,如:17,28,36,45,93,86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翻书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还让学生说出自家的电话号码和一些手机号码,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字,明白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也是由数字组成的. “数学真有趣”,“数学真好玩”,一句句充满童真的话快乐地跳出来,孩子们对数学的真诚向往溢于言表.
又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以后,一位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开办小商店”的游戏活动,让每名学生带一些练习本、铅笔、卷笔刀、橡皮及玩具等,标上价格,作为商店里的货物. 由四个小组各选派一名学生做营业员,其他组员做顾客. 老师发给做顾客的学生一些钱(一张二角,二张一角,二个五分,共五角钱),然后分四个商店进行买卖活动. 在活动中,顾客个个都购到了自己喜爱的物品,而营业员的账目清清楚楚,分文不差. 活动结束后,老师就让学生编出应用题. 这样,把学生组织到游戏中来,承担一定的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感到自己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地学习. 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放情境,张扬学生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 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课的开始我从下面这个故事引入: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 回家后,它把两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 接着另一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 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两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谦让,家里又只有一个西瓜. 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两份和原来平均分成2份中的1份是一样的,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开放教学过程,张扬学生个性
1.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平面图形里的“高”都是与“底”互相垂直的,这是“高”的本质特征. 对于这一点,已经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突出过. 所以,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时,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结合对图形的观察自己认识它们的高. 接着在相应的图形里画高,结合画图和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高的画法有何异同,知道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作垂线;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到它的对边作垂线;梯形的高是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作垂线.
2. 让学生自己操作
新教材很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感知敏捷,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法则,并且牢固记忆.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把三个内角拼成直角、平角,或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把它们加起来,通过观察、分析,自己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定理,这样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知识,不仅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且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 让学生自己体验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用嘴去说话,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如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自己填写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表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一年内丢弃垃圾袋的数量,让学生计算. 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垃圾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环保意识.
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以学生学法为核心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让学生真正调动起自身的学习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在开放的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