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国的旧式教育并建立了美国的新式教育,我国教育界颇有影响的人物陶行知、胡适等都是他的学生。作为教育家,他在德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的建树,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最为影响重大。杜威的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文化界,特别是他的教育学说,对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影响极为深远,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很多思想,即使在当今中国,也仍然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诸种社会不良现象、网络传媒、大众文化的影响使得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重新学习和解读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观念,可以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开阔一些思路,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杜威人性化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21-01
一、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变革不仅是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还是人类思想、观念合乎逻辑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道德教育思想也是如此。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处的年代,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已然不能顺应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道德教育的要求,所以,需要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思想来代替传统道德教育,然而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正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产物,代表着当时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方向。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指出:“杜威博士的见解在表现特色的地方,同工业主义与集体企业的时代是协调的。”毋庸置疑,杜威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正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世界格局也是动荡不安,这样极为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促使杜威从人性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同时,杜威批判地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
二、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新个体主义思想
在美国文化之中,个体主义是占有很高的地位的,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纵观美国个体主义的历史发展,从起步发展到成熟,中间经历了一种关键的转折和过渡——新个体主义代替了旧个体主义的位置,即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实践精神、科学知识和社会民主发展自我,从而自我实现。在这一过程之中,杜威及其提出的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将理论运用到其道德教育思想之中,从而转变了美国教育史上的个体主义思想,而形成新个体主义思想。
杜威的人性化道德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的,其首要的表现是对个体的尊重。一个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先天的本能,还是社会的个体,具有社会的本性,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个体。社会就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其目的就是想要塑造更具有创造能力的个体。强调个体的同时不忽视社会,个体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融合。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人的道德价值观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而存在。我们的道德观念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来,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发挥。道德是社会性的,道德的行为主体是每个个体,在人类的天性中存在着喜爱群体和渴望交往的需求。每一个人无法彻底离开社会群体,每一个人都有交往的诉求。虽然这种天性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正是由于这种天性使社会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三、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主观能动性
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作用,就是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要通过批评性探究帮助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还要提倡学生在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个性发挥。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价值空间和心理氛围,以宽容、珍视的心情看待学生的价值探索。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只有它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
(二)创設体验式活动学习的德育模式
我们道德教育低效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封闭的、孤立的,与社会相脱节。学生大多忙于学习书本知识,生活在学校的象牙塔里面,他们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严重不足,直接关注社会、自然、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而代替它们的是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获得的间接经验增加。这样学习的都是别人整理过的知识,会造成心灵成长的缺陷,造成了学生信息丰富、经验贫乏的现象。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走出封闭的课堂,推行体验式和开放式的德育模式,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从而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
(三)创建生活化、实践化的德育知识观
1.扎根于社会生活丰富道德教育理念
高校德育工作既要关注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又要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道德需求。生活实践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必须根植于现实的生活。道德不仅要让学生正视现实生活的挑战,解决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道德问题,更要在实践中促进个体道德品格的养成。学校作为社会的雏形,学校生活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避免与现实的脱节。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重要命题,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放在了理论者与实践者面前。
2.实行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道德教育方式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为我国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自己对道德的认知和对道德情感的理解去指导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上的自觉性,最终化为自己的品德。
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必须要把道德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实践上来,将学生自觉道德实践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克服传统德育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方法的弊端。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继续加强道德理论课程的教授,理论课可以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知识,给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方向。但是,在授课的同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比如,课上的案例分析讨论,学生的自我展示、小组展示成果等。学校还应重视并组织丰富多彩、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道德情景的体验,让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内化自身品德,提升道德素质。例如,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观察等,都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道德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刘长海,杜时忠.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3):21.
【关键词】杜威人性化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21-01
一、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变革不仅是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还是人类思想、观念合乎逻辑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道德教育思想也是如此。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处的年代,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已然不能顺应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道德教育的要求,所以,需要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思想来代替传统道德教育,然而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正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产物,代表着当时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方向。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指出:“杜威博士的见解在表现特色的地方,同工业主义与集体企业的时代是协调的。”毋庸置疑,杜威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正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世界格局也是动荡不安,这样极为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促使杜威从人性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同时,杜威批判地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
二、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新个体主义思想
在美国文化之中,个体主义是占有很高的地位的,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纵观美国个体主义的历史发展,从起步发展到成熟,中间经历了一种关键的转折和过渡——新个体主义代替了旧个体主义的位置,即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实践精神、科学知识和社会民主发展自我,从而自我实现。在这一过程之中,杜威及其提出的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将理论运用到其道德教育思想之中,从而转变了美国教育史上的个体主义思想,而形成新个体主义思想。
杜威的人性化道德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的,其首要的表现是对个体的尊重。一个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先天的本能,还是社会的个体,具有社会的本性,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个体。社会就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其目的就是想要塑造更具有创造能力的个体。强调个体的同时不忽视社会,个体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融合。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人的道德价值观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而存在。我们的道德观念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来,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发挥。道德是社会性的,道德的行为主体是每个个体,在人类的天性中存在着喜爱群体和渴望交往的需求。每一个人无法彻底离开社会群体,每一个人都有交往的诉求。虽然这种天性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正是由于这种天性使社会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三、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主观能动性
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作用,就是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要通过批评性探究帮助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还要提倡学生在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个性发挥。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价值空间和心理氛围,以宽容、珍视的心情看待学生的价值探索。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只有它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
(二)创設体验式活动学习的德育模式
我们道德教育低效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封闭的、孤立的,与社会相脱节。学生大多忙于学习书本知识,生活在学校的象牙塔里面,他们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严重不足,直接关注社会、自然、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而代替它们的是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获得的间接经验增加。这样学习的都是别人整理过的知识,会造成心灵成长的缺陷,造成了学生信息丰富、经验贫乏的现象。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走出封闭的课堂,推行体验式和开放式的德育模式,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从而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
(三)创建生活化、实践化的德育知识观
1.扎根于社会生活丰富道德教育理念
高校德育工作既要关注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又要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道德需求。生活实践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必须根植于现实的生活。道德不仅要让学生正视现实生活的挑战,解决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道德问题,更要在实践中促进个体道德品格的养成。学校作为社会的雏形,学校生活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避免与现实的脱节。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重要命题,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放在了理论者与实践者面前。
2.实行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道德教育方式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为我国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自己对道德的认知和对道德情感的理解去指导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上的自觉性,最终化为自己的品德。
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必须要把道德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实践上来,将学生自觉道德实践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克服传统德育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方法的弊端。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继续加强道德理论课程的教授,理论课可以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知识,给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方向。但是,在授课的同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比如,课上的案例分析讨论,学生的自我展示、小组展示成果等。学校还应重视并组织丰富多彩、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道德情景的体验,让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内化自身品德,提升道德素质。例如,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观察等,都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道德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刘长海,杜时忠.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