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应以课内阅读为中心,授之以方法,然后向课外延伸,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读中提“质”
(一)注重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应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也是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整体感知文章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如: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就要找出表明文章思路的过渡句、总结句、总括句、引领句等;要把握文章的中心,就要找出体现文章中心的议论句和抒情句等;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要抓住关键句,筛选提炼信息而后进行归纳概括。此外,不能忽略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
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了解变色龙这一动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按照小说结构划分层次。这样,学生就在整体阅读中理解了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这一与变色龙极其相似的特性。用“变色龙”作小说的题目,非常形象地揭露了主人公见风使舵、欺下媚上、趋炎附势的丑恶面目,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中心了。任何文本都是一个整体,阅读时要着眼全局,看其写了些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整体阅读非常重要,切忌断章取义。
(二)筛选有效信息,设题作答
一篇文章蕴涵内容比较丰富,如果只粗略地读,只了解其大意和故事情节,就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句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多动笔,对文本之中精彩的字、词、句、段进行分析评价并写出评价结果。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固然重要,但不能篇篇如此,应该要求学生对特别精彩的、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或能激发读者强烈共鸣的地方作细致深入的研读。将有效信息用笔勾画出来,即筛选信息,将所读内容加以整理、简化、深化,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然后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筛选出来的信息自设问题并作答,这样有助于学生再次有针对性地筛选信息。
(三)融入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能注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悟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潜移默化中和作者同喜同怒、同乐同悲,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重视基本阅读,兼顾文体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不同的文体阅读作了详细的解说,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考查也有文体区分。但无论哪种文体,阅读题的设计都注重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同时学生也不可忽视文体阅读。
二、读中求“量”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且还推荐了一批课外读物。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名著题走进了中考试卷,成为语言运用题中的热门考点。从内容上看,命题者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常识、情节识记,而是进一步对名著内容进行细化考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阅读兴趣
中学生往往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读物,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必要时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要扩大其阅读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尤其不愿意阅读说明文,认为说明文枯燥乏味。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时,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来看,所选的说明文大多可读性很强,在介绍说明中能够旁征博引、设喻拟人、生动风趣。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这方面的阅读材料。
(二)留有阅读时间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阅读时间很少。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下阅读的文章考试也不考,而且考试范围很广,也不知道该读什么,因而很少在阅读上花时间。有些教师认为读得再多,不讲也不行,于是把阅读课变成了讲析课,剥夺了学生的自读时间。事实证明:阅读中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有“质”的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加大阅读量,使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自悟中自学,在自学中提高。
(三)把握阅读速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种阅读速度一般学生难以达到。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养成默读的习惯,一读到底,不回看;还要学会抓主要信息,找关键句,并有意识地控制阅读时间。这样反复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都会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量,阅读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需要比教材多数倍的课外阅读量。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数倍于课本时,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即阅读中要先保“量”才能提“质”。
一、读中提“质”
(一)注重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应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也是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整体感知文章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如: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就要找出表明文章思路的过渡句、总结句、总括句、引领句等;要把握文章的中心,就要找出体现文章中心的议论句和抒情句等;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要抓住关键句,筛选提炼信息而后进行归纳概括。此外,不能忽略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
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了解变色龙这一动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按照小说结构划分层次。这样,学生就在整体阅读中理解了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这一与变色龙极其相似的特性。用“变色龙”作小说的题目,非常形象地揭露了主人公见风使舵、欺下媚上、趋炎附势的丑恶面目,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中心了。任何文本都是一个整体,阅读时要着眼全局,看其写了些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整体阅读非常重要,切忌断章取义。
(二)筛选有效信息,设题作答
一篇文章蕴涵内容比较丰富,如果只粗略地读,只了解其大意和故事情节,就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句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多动笔,对文本之中精彩的字、词、句、段进行分析评价并写出评价结果。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固然重要,但不能篇篇如此,应该要求学生对特别精彩的、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或能激发读者强烈共鸣的地方作细致深入的研读。将有效信息用笔勾画出来,即筛选信息,将所读内容加以整理、简化、深化,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然后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筛选出来的信息自设问题并作答,这样有助于学生再次有针对性地筛选信息。
(三)融入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能注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悟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潜移默化中和作者同喜同怒、同乐同悲,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重视基本阅读,兼顾文体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不同的文体阅读作了详细的解说,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考查也有文体区分。但无论哪种文体,阅读题的设计都注重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同时学生也不可忽视文体阅读。
二、读中求“量”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且还推荐了一批课外读物。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名著题走进了中考试卷,成为语言运用题中的热门考点。从内容上看,命题者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常识、情节识记,而是进一步对名著内容进行细化考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阅读兴趣
中学生往往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读物,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必要时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要扩大其阅读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尤其不愿意阅读说明文,认为说明文枯燥乏味。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时,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来看,所选的说明文大多可读性很强,在介绍说明中能够旁征博引、设喻拟人、生动风趣。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这方面的阅读材料。
(二)留有阅读时间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阅读时间很少。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下阅读的文章考试也不考,而且考试范围很广,也不知道该读什么,因而很少在阅读上花时间。有些教师认为读得再多,不讲也不行,于是把阅读课变成了讲析课,剥夺了学生的自读时间。事实证明:阅读中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有“质”的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加大阅读量,使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自悟中自学,在自学中提高。
(三)把握阅读速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种阅读速度一般学生难以达到。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养成默读的习惯,一读到底,不回看;还要学会抓主要信息,找关键句,并有意识地控制阅读时间。这样反复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都会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量,阅读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需要比教材多数倍的课外阅读量。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数倍于课本时,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即阅读中要先保“量”才能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