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体化课程是顺应职业院校发展的新课程模式,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要分别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及学习环境建设几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就成为了各职业院校面临的发展难题。对此,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原校长、高级职业指导师黄景容教授提出了“高端带动、多元办学、注重内涵”的发展思路。结合实际,笔者对会计专业如何有效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初探。
一、一体化的理念
1.一体化课程
一体化课程是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到一体化程度的课程。这种课程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为指导原则,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2.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简称。它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它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主导、为中心,教与学形成互动的学习方法。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带来几个转变:一是培养目的从掌握系统学科知识转变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二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三是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四是教学过程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变;五是教学场所从普通教室、固定教室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
二、现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某些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性,导致重复学习。某些课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实用性不强,就业后很难用得上,而需要用的知识却并没有包括于课程中。
2.教学效果不理想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弱,过于专业理论化的教学,使得很多学生存在听不懂学不会,导致不愿听、不想学。
3.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会计是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现在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素质水平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正因为现行的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新需求,而一体化课程模式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所以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推行一体化教学、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势在必行。会计专业也不例外。
三、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设置改革
现行课程模式为三段式课程模式:以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为例,第一段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开设语文、英语、计算机、德育等课程;第二段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会计、经济法、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第三段为专业课程,开设了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预算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课程。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原则上可以转化为一门课程,一个专业一般由十到二十门课程组成。以下是笔者对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一些个人看法。
(1)会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可以采用学分制,将所有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最终以学分制的形式来反映一个学生是否完成本专业的学习。每门课程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相结合的模式来考核学习效果。有些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打破以往一个学期从头开到尾的情况。
(2)应当有选择性地开设文化基础课。因为这些课程担负着塑造与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任务,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通用能力以及获取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但可按必要性进一步地分成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做必要修改、增减,使其更贴近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更适合将来职业的发展和应用。
(3)专业课程的必修课,可分成实务操作模块、业务核算模块及综合训练模块。
实务操作模块包括出纳实务操作和会计实务操作。出纳实务操作可作为一门课程,具体内容应包括出纳职责和职业道德、现金管理、税务知识、开票操作、银行业务办理、珠算与点钞等。会计实务操作应包括会计基础知识、财经法规、会计职责和职业道德、建账结账、成本计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报税操作等,可将其分成几门
课程。
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人才,这是会计职业与其他职业很大的区别所在。以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行业来看,以制造企业、商业企业为最多,因此将这两类企业会计核算作为两门课程列进业务核算模块。
综合训练模块应包括手工综合训练和会计电算化综合训练两门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学生毕业时若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对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在考试前对考试的三门科目进行重点强化训练,也应将学生从业资格证取得率作为本专业学习效果评价的重点,纳入学分管理。
(4)专业课程的选修课中,可开设金融业、餐饮酒店业、物流企业、建筑施工业会计核算及预算会计课程,供学生自行选择。另外,以笔者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大多从事会计、出纳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也有做仓库管理员、文员、统计员、收银员、营销人员、银行及各服务行业前台工作的,极少数有自主创业的。因此,也可以将与会计相关联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此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如市场营销实务、仓库管理实务、证券交易实务等。 2.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一体化课程设置好了后,在开设的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任务、设计任务情境、安排必需实用的理论知识、结合会计工作实际准备实践资料、编写教材,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一体化程度的关键。因此教材建设是重中之重。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选用合适的已编写并出版的教材;二是在使用现成教材教学后根据实际情况由本校组织编写部分教材;三是统一由本校组织编写。从学院实际来看,可选择第二种途径来进行教材建设。
以往的教材,打开后大多为通篇的理论文字。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教材应该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要有学习任务的引入,任务情境的介绍,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的罗列,作业指导书,更要有票据、表格、凭证、账薄、报表等会计实务操作的资料和工具。
原则上一个代表性工作任务可以转化为一门课程中的一个学习任务,分析每个学习任务各工作环节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比如:出纳实务操作课程中的点钞就是一个学习任务。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如何辨别真假钞、点钞和捆扎的几种方法和适用情况;涉及的技能点有:点钞机的使用、不同方法下点钞和捆扎的操作、点钞快准的技巧。因此,在教材中既要有点钞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论介绍,也要有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要准备好点钞机和点钞券。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业务核算模块的教材,关键在于如何将理论知识点与学习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性的环节将学生带入任务情境中,设置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的环节。案例及例题的设计应更切合实际,更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练习题仍是必不可少的。
(2)师资队伍建设。要真正使一体化实施成功,教师是根本。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每个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学校必然面临的问题。一体化教师,不仅要有教师的职业能力,更要有会计的职业能力,即“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能力,也要不断去培养一体化课程开发的能力。
就会计专业而言,学校应该下大力气对现有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培训;积极组织院校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企业会计人员给教师开办讲座;组织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支持教师从事企业会计兼职;明确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及级别,如既要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职称,也要有会计资格证、会计职称。通过职称级别和企业实践情况来确定“双师型”教师的级别,与工资待遇挂钩,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去取得相应的证书。
(3)学习环境建设。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实施还必须倚赖符合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学习环境,分为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
以会计专业为例,校内环境中要由以前固定的教室转变为专业教室。首先要有最基本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条件。其次要设立不同种类的会计实训室,比如,手工操作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岗位实训室等。要配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票据、表格、凭证、账薄、报表等会计资料和电脑、财务软件等工具,创造一个逼真的企业会计工作环境,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气氛。
校外环境则要靠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这不仅能解决学生工学相结合的问题,也能促进毕业生就业,还能解决教师培训问题,可谓意义深远。目前笔者学院幼师、酒店服务等专业建立了实训基地,经过了企业顶岗实习环节的学生,之后的学习态度、积极性、主动性及对专业的认知理解能力都有大大的提升。可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重要性。因为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在寻求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但学校仍应拓宽思路,寻求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比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实现会计专业校外实训的多条腿走路。
参考文献:
[1]黄景容.学习“北京工业”的工学一体化课改[J].中国培训,2011(1).
[2]钟志恒.中职会计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技师学院)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就成为了各职业院校面临的发展难题。对此,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原校长、高级职业指导师黄景容教授提出了“高端带动、多元办学、注重内涵”的发展思路。结合实际,笔者对会计专业如何有效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初探。
一、一体化的理念
1.一体化课程
一体化课程是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到一体化程度的课程。这种课程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为指导原则,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2.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简称。它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它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主导、为中心,教与学形成互动的学习方法。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带来几个转变:一是培养目的从掌握系统学科知识转变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二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三是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四是教学过程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变;五是教学场所从普通教室、固定教室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
二、现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某些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性,导致重复学习。某些课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实用性不强,就业后很难用得上,而需要用的知识却并没有包括于课程中。
2.教学效果不理想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弱,过于专业理论化的教学,使得很多学生存在听不懂学不会,导致不愿听、不想学。
3.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会计是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现在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素质水平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正因为现行的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新需求,而一体化课程模式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所以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推行一体化教学、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势在必行。会计专业也不例外。
三、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设置改革
现行课程模式为三段式课程模式:以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为例,第一段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开设语文、英语、计算机、德育等课程;第二段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会计、经济法、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第三段为专业课程,开设了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预算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课程。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原则上可以转化为一门课程,一个专业一般由十到二十门课程组成。以下是笔者对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一些个人看法。
(1)会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可以采用学分制,将所有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最终以学分制的形式来反映一个学生是否完成本专业的学习。每门课程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相结合的模式来考核学习效果。有些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打破以往一个学期从头开到尾的情况。
(2)应当有选择性地开设文化基础课。因为这些课程担负着塑造与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任务,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通用能力以及获取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但可按必要性进一步地分成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做必要修改、增减,使其更贴近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更适合将来职业的发展和应用。
(3)专业课程的必修课,可分成实务操作模块、业务核算模块及综合训练模块。
实务操作模块包括出纳实务操作和会计实务操作。出纳实务操作可作为一门课程,具体内容应包括出纳职责和职业道德、现金管理、税务知识、开票操作、银行业务办理、珠算与点钞等。会计实务操作应包括会计基础知识、财经法规、会计职责和职业道德、建账结账、成本计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报税操作等,可将其分成几门
课程。
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人才,这是会计职业与其他职业很大的区别所在。以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行业来看,以制造企业、商业企业为最多,因此将这两类企业会计核算作为两门课程列进业务核算模块。
综合训练模块应包括手工综合训练和会计电算化综合训练两门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学生毕业时若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对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在考试前对考试的三门科目进行重点强化训练,也应将学生从业资格证取得率作为本专业学习效果评价的重点,纳入学分管理。
(4)专业课程的选修课中,可开设金融业、餐饮酒店业、物流企业、建筑施工业会计核算及预算会计课程,供学生自行选择。另外,以笔者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大多从事会计、出纳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也有做仓库管理员、文员、统计员、收银员、营销人员、银行及各服务行业前台工作的,极少数有自主创业的。因此,也可以将与会计相关联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此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如市场营销实务、仓库管理实务、证券交易实务等。 2.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一体化课程设置好了后,在开设的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任务、设计任务情境、安排必需实用的理论知识、结合会计工作实际准备实践资料、编写教材,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一体化程度的关键。因此教材建设是重中之重。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选用合适的已编写并出版的教材;二是在使用现成教材教学后根据实际情况由本校组织编写部分教材;三是统一由本校组织编写。从学院实际来看,可选择第二种途径来进行教材建设。
以往的教材,打开后大多为通篇的理论文字。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教材应该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要有学习任务的引入,任务情境的介绍,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的罗列,作业指导书,更要有票据、表格、凭证、账薄、报表等会计实务操作的资料和工具。
原则上一个代表性工作任务可以转化为一门课程中的一个学习任务,分析每个学习任务各工作环节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比如:出纳实务操作课程中的点钞就是一个学习任务。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如何辨别真假钞、点钞和捆扎的几种方法和适用情况;涉及的技能点有:点钞机的使用、不同方法下点钞和捆扎的操作、点钞快准的技巧。因此,在教材中既要有点钞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论介绍,也要有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要准备好点钞机和点钞券。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业务核算模块的教材,关键在于如何将理论知识点与学习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性的环节将学生带入任务情境中,设置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的环节。案例及例题的设计应更切合实际,更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练习题仍是必不可少的。
(2)师资队伍建设。要真正使一体化实施成功,教师是根本。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每个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学校必然面临的问题。一体化教师,不仅要有教师的职业能力,更要有会计的职业能力,即“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能力,也要不断去培养一体化课程开发的能力。
就会计专业而言,学校应该下大力气对现有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培训;积极组织院校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企业会计人员给教师开办讲座;组织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支持教师从事企业会计兼职;明确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及级别,如既要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职称,也要有会计资格证、会计职称。通过职称级别和企业实践情况来确定“双师型”教师的级别,与工资待遇挂钩,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去取得相应的证书。
(3)学习环境建设。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实施还必须倚赖符合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学习环境,分为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
以会计专业为例,校内环境中要由以前固定的教室转变为专业教室。首先要有最基本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条件。其次要设立不同种类的会计实训室,比如,手工操作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岗位实训室等。要配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票据、表格、凭证、账薄、报表等会计资料和电脑、财务软件等工具,创造一个逼真的企业会计工作环境,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气氛。
校外环境则要靠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这不仅能解决学生工学相结合的问题,也能促进毕业生就业,还能解决教师培训问题,可谓意义深远。目前笔者学院幼师、酒店服务等专业建立了实训基地,经过了企业顶岗实习环节的学生,之后的学习态度、积极性、主动性及对专业的认知理解能力都有大大的提升。可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重要性。因为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在寻求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但学校仍应拓宽思路,寻求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比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实现会计专业校外实训的多条腿走路。
参考文献:
[1]黄景容.学习“北京工业”的工学一体化课改[J].中国培训,2011(1).
[2]钟志恒.中职会计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