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免疫调节剂对儿童多发性寻常疣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9月~2013年9月皮肤科门诊接收治疗的58例多发性寻常疣患儿,观察组(29例)接受免疫调节剂治疗,对照组(29例)接受γ干扰素治疗,经不同药物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的比对。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不良反应率为10.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17%,不良反应率为27.59%。组间比较χ2=30.56、10.47,统计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免疫调节剂对儿童多发性寻常疣的治疗效果优于γ干扰素,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免疫调节剂;γ干扰素;儿童多发性寻常疣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mune regulator treatment effect of children's multiple verruca vulgaris. Method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Septem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3 dermatology clinics receiving treatment of 5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multiple verruca vulgaris, observation group (29 cases) treated with immune regulator, the control group (29 cases) treated with gamma interferon,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drugs for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comparison.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66%,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10.34%;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55.17%,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27.59%.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 χ squared = 30.56, 10.47, statistics has obvious difference. Conclusion of immune modula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multiple verruca vulgaris is better than gamma interferon, at the same time,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igh security, high value of clinical use.
Keywords: immune modulators; Gamma interferon; Children's multiple verruca vulgaris
疣是皮肤科常见的多发疾病,主要是因为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引发,直接或间接传播均可发病。起初发病时表现为针尖样大小的丘疹,进一步扩大后可至豌豆大小甚至更大,主要为多角形或圆形;表面多粗糙,发生明显的角质化,质地硬;表现为灰黄、污黄或是灰褐色;好发部位为手背、手指及足部[1]。此病多发于青少年或儿童,部分中老年人也可发病。近几年儿童发病逐渐上升,主要治疗方式有冷冻、电灼、激光等,大部分可治愈。但由于费用昂贵,患儿耐受能力低,部分患儿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会导致病情反复,影响疗效[2]。为此笔者对58例患儿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比较分析其疗效,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皮肤科门诊接收治疗的58例多发性寻常疣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临床检查诊断为典型的寻常疣。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两个临床研究组,每组29例。观察组患儿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在2岁~12岁,平均年龄(5.2±2.7)岁;病程在3个月~2.5年,平均病程(1.6±0.7)年;疣体直径在2mm~20mm,平均直径(6.3±2.7)mm;疣体数量在2颗10例、3颗及以上19例。对照组患儿男15性例,女性14例;年龄在3岁~12岁,平均年龄(5.6±3.1)岁;病程在3个月~2.5年,平均病程(1.4±0.5)年;疣体直径在2mm~20mm,平均直径(6.1±2.9)mm;疣体数量在2颗9例、3颗及以上20例。基线指标比较,两组患儿在上述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高度可比性。
1.2治疗方式
观察组患儿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陕西医药控股集团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S20043032)行肌肉注射治疗,1.0ml/次,三天注射1次,连续治疗1个月,进行3个月的观察。未见效的患者接受第二疗程的治疗,观察半年后无效的患者停止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γ干扰素(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准文号:S19990060)治疗100万单位肌肉注射,开始第1周治疗1次/d,治疗7次。治疗后第2周开始1周治疗1次,100万单位/次;治疗3次后停药3个月,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未见效的患儿接受第2次治疗,观察6个月后,治疗无效的患儿停止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
患儿在治疗期间疣体完全脱落、色素消退或是残留浅褐色色素沉积评定为治愈。患儿在治疗期间疣体数量减少,消除率在60%以上评定为显效。疣体数量减少,消除率在30%~60%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患儿症状未见变化,疣体未见明显变化评定为无效[3]。 1.4统计学数据录入方式
研究数据纳入2011版EXCEL通过校对后经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为α=0.05,检验分析时计量录入方式为“x±s”,以t进行检验;计数录入方式为频数,以χ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为P<α为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分析 第1疗程中观察组患儿治愈3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23例;对照组患儿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25例。第2疗程患儿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例;对照组患儿治愈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组间数据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不同疗程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治疗前后患儿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患儿共3例发生全身不适、发热、肌肉胀痛等。对照组患儿10例发生发热、恶心、全身不适等。所有不良反应均未采用特殊处理,自行缓解。组间比较P<0.05,具有差异性;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寻常疣又称为瘊子,属于良性赘生物的一种,主要由人乳头瘤状病毒引发,和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显著相关,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群[4]。可直接或间接传染,病毒主要在表皮的棘细胞中滋生,促进其增殖分化,最终形成疣状损害。主要病变为表皮棘层肥厚,皮突增长,发生瘤样乳头角化和增生,具有自身接种传播的特性,大部分易感人群的免疫功能较低下。目前,临床治疗方式多样化,少部分散在存在的寻常疣可行电灼、激光、冷冻、刮除、二氧化碳激光化学腐蚀进行治疗,但针对多发性寻常疣患儿治疗难度较高[5]。由于本次研究对象年龄均较小,因此笔者选用药物治疗的方式,通过使用免疫调节剂对患儿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治疗。
根据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在第1疗程中治疗总有效率为20.69%和13.79%,组间经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与γ干扰素对儿童多发性寻常疣的治疗近期治疗效果相当。这可能是与药物对免疫功能的调节相关,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第2疗程总有效率和总治疗有效率两组患儿进行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多发性寻常疣的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明显低于27.59%,经统计学检验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卡介菌多糖核酸安全性较高。卡介菌多糖核酸是免疫调节剂的一种类型,能够对机体内部各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对网状内皮系统产生刺激作用,活化细胞功能,对机体内部的Th1细胞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增强作用,对细胞免疫产生抑制而保证二者的平衡。通过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功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使病毒代谢紊乱对寻常疣的血液供应产生阻断,使其萎缩脱落而达到治疗效果[6]。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卡介菌多糖核酸(免疫调节剂)对儿童多发性寻常疣的治疗效果优于γ干扰素的治疗,且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式进行推广。但还需对其复发情况进行探究,作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齐晓磊,段勇,辛峰等.退疣饮治疗寻常疣机理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8):126-126.
[2] 成忠琴.中药浸泡外敷联合转移因子治疗儿童寻常疣5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5):293-293.
[3] 张红叶,郭宗科,董正邦等.人乳头瘤病毒型别及载量与寻常疣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9):628-632.
[4] 唐正东.寻常疣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5):338-340.
[5] 庞卫阳,裘少益.鲜杠板归治疗少年儿童寻常疣3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34-34.
[6] 高微,王乐,刘卫兵等.90Sr-90Y敷贴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儿童甲周疣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8):604-605.
关键词:免疫调节剂;γ干扰素;儿童多发性寻常疣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mune regulator treatment effect of children's multiple verruca vulgaris. Method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Septem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3 dermatology clinics receiving treatment of 5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multiple verruca vulgaris, observation group (29 cases) treated with immune regulator, the control group (29 cases) treated with gamma interferon,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drugs for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comparison.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66%,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10.34%;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55.17%,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27.59%.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 χ squared = 30.56, 10.47, statistics has obvious difference. Conclusion of immune modula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multiple verruca vulgaris is better than gamma interferon, at the same time,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igh security, high value of clinical use.
Keywords: immune modulators; Gamma interferon; Children's multiple verruca vulgaris
疣是皮肤科常见的多发疾病,主要是因为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引发,直接或间接传播均可发病。起初发病时表现为针尖样大小的丘疹,进一步扩大后可至豌豆大小甚至更大,主要为多角形或圆形;表面多粗糙,发生明显的角质化,质地硬;表现为灰黄、污黄或是灰褐色;好发部位为手背、手指及足部[1]。此病多发于青少年或儿童,部分中老年人也可发病。近几年儿童发病逐渐上升,主要治疗方式有冷冻、电灼、激光等,大部分可治愈。但由于费用昂贵,患儿耐受能力低,部分患儿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会导致病情反复,影响疗效[2]。为此笔者对58例患儿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比较分析其疗效,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皮肤科门诊接收治疗的58例多发性寻常疣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临床检查诊断为典型的寻常疣。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两个临床研究组,每组29例。观察组患儿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在2岁~12岁,平均年龄(5.2±2.7)岁;病程在3个月~2.5年,平均病程(1.6±0.7)年;疣体直径在2mm~20mm,平均直径(6.3±2.7)mm;疣体数量在2颗10例、3颗及以上19例。对照组患儿男15性例,女性14例;年龄在3岁~12岁,平均年龄(5.6±3.1)岁;病程在3个月~2.5年,平均病程(1.4±0.5)年;疣体直径在2mm~20mm,平均直径(6.1±2.9)mm;疣体数量在2颗9例、3颗及以上20例。基线指标比较,两组患儿在上述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高度可比性。
1.2治疗方式
观察组患儿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陕西医药控股集团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S20043032)行肌肉注射治疗,1.0ml/次,三天注射1次,连续治疗1个月,进行3个月的观察。未见效的患者接受第二疗程的治疗,观察半年后无效的患者停止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γ干扰素(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准文号:S19990060)治疗100万单位肌肉注射,开始第1周治疗1次/d,治疗7次。治疗后第2周开始1周治疗1次,100万单位/次;治疗3次后停药3个月,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未见效的患儿接受第2次治疗,观察6个月后,治疗无效的患儿停止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
患儿在治疗期间疣体完全脱落、色素消退或是残留浅褐色色素沉积评定为治愈。患儿在治疗期间疣体数量减少,消除率在60%以上评定为显效。疣体数量减少,消除率在30%~60%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患儿症状未见变化,疣体未见明显变化评定为无效[3]。 1.4统计学数据录入方式
研究数据纳入2011版EXCEL通过校对后经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为α=0.05,检验分析时计量录入方式为“x±s”,以t进行检验;计数录入方式为频数,以χ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为P<α为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分析 第1疗程中观察组患儿治愈3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23例;对照组患儿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25例。第2疗程患儿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例;对照组患儿治愈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组间数据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不同疗程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治疗前后患儿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患儿共3例发生全身不适、发热、肌肉胀痛等。对照组患儿10例发生发热、恶心、全身不适等。所有不良反应均未采用特殊处理,自行缓解。组间比较P<0.05,具有差异性;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寻常疣又称为瘊子,属于良性赘生物的一种,主要由人乳头瘤状病毒引发,和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显著相关,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群[4]。可直接或间接传染,病毒主要在表皮的棘细胞中滋生,促进其增殖分化,最终形成疣状损害。主要病变为表皮棘层肥厚,皮突增长,发生瘤样乳头角化和增生,具有自身接种传播的特性,大部分易感人群的免疫功能较低下。目前,临床治疗方式多样化,少部分散在存在的寻常疣可行电灼、激光、冷冻、刮除、二氧化碳激光化学腐蚀进行治疗,但针对多发性寻常疣患儿治疗难度较高[5]。由于本次研究对象年龄均较小,因此笔者选用药物治疗的方式,通过使用免疫调节剂对患儿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治疗。
根据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在第1疗程中治疗总有效率为20.69%和13.79%,组间经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与γ干扰素对儿童多发性寻常疣的治疗近期治疗效果相当。这可能是与药物对免疫功能的调节相关,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第2疗程总有效率和总治疗有效率两组患儿进行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多发性寻常疣的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明显低于27.59%,经统计学检验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卡介菌多糖核酸安全性较高。卡介菌多糖核酸是免疫调节剂的一种类型,能够对机体内部各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对网状内皮系统产生刺激作用,活化细胞功能,对机体内部的Th1细胞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增强作用,对细胞免疫产生抑制而保证二者的平衡。通过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功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使病毒代谢紊乱对寻常疣的血液供应产生阻断,使其萎缩脱落而达到治疗效果[6]。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卡介菌多糖核酸(免疫调节剂)对儿童多发性寻常疣的治疗效果优于γ干扰素的治疗,且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式进行推广。但还需对其复发情况进行探究,作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齐晓磊,段勇,辛峰等.退疣饮治疗寻常疣机理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8):126-126.
[2] 成忠琴.中药浸泡外敷联合转移因子治疗儿童寻常疣5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5):293-293.
[3] 张红叶,郭宗科,董正邦等.人乳头瘤病毒型别及载量与寻常疣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9):628-632.
[4] 唐正东.寻常疣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5):338-340.
[5] 庞卫阳,裘少益.鲜杠板归治疗少年儿童寻常疣3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34-34.
[6] 高微,王乐,刘卫兵等.90Sr-90Y敷贴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儿童甲周疣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8):6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