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耳鼻咽喉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7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耳鼻咽喉真菌感染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确诊后实施不同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对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诊断显示:真菌感染的患者中耳部感染29例,鼻部感染14例,咽喉部感染4例;治疗后临床疗效:所有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临床疗效较为显著;47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了较好的改善,耳部、鼻部的灰褐色菌团及膜状物和咽部、软腭及舌部白膜明显的减少;用药1~2 周,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消失,鼻部、咽部等部位的黏膜较为平整,严重症状如:新生物、伪膜和溃疡已经全部消失。取患者的发病部位分泌物重复进行至少2次的涂片检查发现,真菌呈现阴性。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真菌感染复发率0%。14例鼻窦真菌感染的患者窦腔内黏膜较光滑,且分泌物恢复正常,自然窦口引流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症状消失或最大程度的改善。结论:对耳鼻咽喉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及时诊断与有效的综合治疗,治疗效果明确,可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耳鼻咽喉;真菌感染;临床诊治;分析
近几年来,耳鼻咽喉真菌感染患者不断的增多,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水平不断的发展,使得抗生素以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类抑制药物被越来越多的滥用[1],另一方面,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也直接导致人体的正常菌群处于不稳定状态,使患者免疫功能较弱,加之频繁的进行器械侵入性的操作[2]。为了探究耳鼻咽喉真菌感染患者致病原因以及临床诊治的具体措施,现选取我院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6月—2014年7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耳鼻咽喉真菌感染患者47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为20-69岁,平均年龄为(40±3.23)岁。其中,22例患者曾半年内多次使用抗生素,10例患者曾长期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是免疫抑制剂,5例患者有肿瘤放疗史,6例患者肿瘤化疗史,3例有长期与动物皮毛接触史。
1.2临床感染特征及表现
耳部感染:临床表现有耳道胀痛、瘙痒、耳聋、耳鸣等。外耳道较潮湿,可见较薄且颜色淡黄的少量液体渗出,皮肤糜烂、红肿,严重者外耳道狭窄;鼓膜模糊、充血且厚度增加,有类似点状真菌的东西在表面;且中耳炎患者鼓膜穿孔几率较高。鼻部感染:经X线摄片能够观察到患者鼻窦密度增高,且窦腔内的软组织被阴影遮住;经CT表现:窦腔黏膜单纯性增厚、窦腔内部有密度低的软组织影、没有明显的骨质吸收及破坏、骨质吸收及破坏较局限且呈现出不规则,严重者有密度低的软组织影将窦腔充填。临床表现为黏膜糜烂和坏死,鼻塞、浓涕且有血涕现象,较严重者有面颊剧痛、骨壁破坏、眼睛突出等并发症。检查可见患者鼻道有脓液、息肉、以及绒毛状的真菌菌落和灰色痂块等。咽喉部感染:经检查可观察到咽部黏膜严重充血,有状和白色伪膜位于患者口咽、鼻咽、环腭、会厌谷及口腔颊部黏膜部位,创面较易出现渗血。主要表现为:咽喉部刺痛感、咽堵感强烈,其突出症状为声音变得嘶哑,严重者失声,患者进食、吞咽困难、较长时间和较高频率的干咳。
1.3临床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在初步诊断成为不确定的真菌感染之后,取部分耳鼻咽喉分泌物于显微镜涂片上检查2次以上并行真菌培养,显微镜下可显示出菌丝、孢子[3]。在真菌培养之后进行菌种鉴定工作,其中:20 例患者感染白色念珠菌以及黄曲菌,7例患者感染放线菌,13例患者感染隐球菌,2 例患者感染假热带念珠菌,4例患者感染黑曲菌,1例患者感染酵母菌。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患者全部显示有大小和粗细不一的菌丝,且菌丝中间有分隔,为钝角、锐角形状,判定所有患者属真菌感染。
1.4治疗方法
①针对耳部真菌感染患者首先对外耳道的痂皮进行冲洗,同时行药物滴耳配合治疗;并给予氟康唑注射液0.4%,3 次/d,12d为一疗程。用药后在患者的外耳道给予派瑞松、达克宁栓和酮康唑,一直待患者恢复正常。②鼻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一般考虑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同时配合药物加以治疗。之所以考虑实施手术治疗主要是因为能彻底的将鼻窦内的病变组织清除干净,最大可能使窦口扩大,改变真菌的生存环境。待患者手术完成后,应用5%的碳酸氢钠、氟康唑和大扶康彻底将术腔冲洗干净。同时,手术过程应给予患者适量的使用抗真菌的药物。于术后3个月进行复查。③咽部真菌感染的患者需第一时间找出诱因,观察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对临床用药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应指导患者对口腔进行清洁,局部可涂龙胆紫和制霉菌素溶液,但要适当;可使用0.2%的氟康唑液含漱,每天漱口各一次,分别为早中晚。喉部感染患者则进行内镜操作,清除干净所有的声门菌膜附着物和肉芽组织,同时联合药物进行治疗:给予患者雾化吸入0.2%氟康唑液,具体为2 次/d。
2.结果
经过诊断,真菌感染的患者为:耳部感染29例,鼻部感染14例,咽喉部感染4例。经过有效的手术和药物治疗,47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了较好的改善,耳部、鼻部的灰褐色菌团及膜状物和咽部、软腭及舌部白膜明显的减少;用药1~2 周,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消失,鼻部、咽部等部位的黏膜较为平整,严重症状如:新生物、伪膜和溃疡已经全部消失。取患者的发病部位分泌物重复进行至少2次的涂片检查发现,真菌呈现阴性。所有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真菌感染复发率0%。14例鼻窦真菌感染的患者窦腔内黏膜较光滑,且分泌物恢复正常,自然窦口引流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症状消失或最大程度的改善。
3.讨论
真菌致病力较弱,属条件致病菌,健康人群的咽喉部真菌多属非致病菌,通常在机体的免疫机能较弱、抵抗力低、组织损伤、代谢性和全身性消耗疾病、以及长期的滥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使用下给真菌感染提供条件,使真菌大量的繁殖,进而诱发和出现真菌感染。耳鼻咽喉真菌感染主要诊断方法为行病变组织的活检以及真菌培养[4-5]。通过病变组织的活检来了解真菌、菌丝的形态,从而将其和结核等病区分。而真菌培养的方法,是一种简单、可靠、有效诊断的方法。 耳鼻咽喉真菌感染中,耳部真菌感染多发于外耳处,主要是因外耳易因耳道进水,且较易积存较多的分泌物,或是耳道损伤导致。而鼻部真菌感染者主要是鼻窦及鼻道多发[6]。咽部真菌疾病感染一般不多见,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患者通常是由于机体的免疫下降、菌群失衡致使的,另外,口腔卫生不到位也是口腔内真菌繁殖的主要原因,也可由鼻腔和口腔发展而来;由于咽喉真菌疾病的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不典型,使得诊断中出现误诊或是漏诊情况[7-8]。
本次研究表明,经诊断真菌感染的患者为:耳部感染29例,鼻部感染14例,咽喉部感染4例。经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所有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47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了较好的改善,耳部、鼻部的灰褐色菌团及膜状物和咽部、软腭及舌部白膜明显的减少;用药1~2 周,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消失,鼻部、咽部等部位的黏膜较为平整,严重症状如:新生物、伪膜和溃疡已经全部消失。取患者的发病部位分泌物重复进行至少2次的涂片检查发现,真菌呈现阴性。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真菌感染复发率0%。14例鼻窦真菌感染的患者窦腔内黏膜较光滑,且分泌物恢复正常,自然窦口引流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症状消失或最大程度的改善。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取真菌培养和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的两种方法,能对疑似真菌疾病感染的所有耳鼻咽喉患者进行明确的诊断;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发病部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是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或者是将手术与药物治疗结合治疗,从而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江,毛俊明. 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及其分型的临床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4:3364-3365+3399.
[2]董思淇,郝青青,刘日渊,徐广雨,赵辉,杨仕明. 手术治疗Ⅲ型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效果分析(附8例报告)[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04:557-560.
[3]陈国郝,郑晓雯,张琳娟,程金妹,张榕. 老年人外耳道真菌病真菌谱分析及针对性治疗[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04:565-568.
[4]文剑雪. 耳鼻咽喉真菌感染临床诊治分析[J]. 当代医学,2014,07:71-72.
[5]章晓军,周剑勇,谭国鹏,吕洁瑜,严飞鹏. 4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02:129-131.
[6]怀德,王建武,张亚龙,周晓健,金同爱. 咽喉真菌病诊治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06:314.
[7]王建武,怀德,张亚龙,周晓健,金同爱. 严重咽喉真菌病12例诊治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3,11:209-210+214.
[8]石大志,罗志强. 侵袭性喉真菌病的临床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1:1174-1176.
关键词:耳鼻咽喉;真菌感染;临床诊治;分析
近几年来,耳鼻咽喉真菌感染患者不断的增多,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水平不断的发展,使得抗生素以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类抑制药物被越来越多的滥用[1],另一方面,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也直接导致人体的正常菌群处于不稳定状态,使患者免疫功能较弱,加之频繁的进行器械侵入性的操作[2]。为了探究耳鼻咽喉真菌感染患者致病原因以及临床诊治的具体措施,现选取我院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6月—2014年7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耳鼻咽喉真菌感染患者47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为20-69岁,平均年龄为(40±3.23)岁。其中,22例患者曾半年内多次使用抗生素,10例患者曾长期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是免疫抑制剂,5例患者有肿瘤放疗史,6例患者肿瘤化疗史,3例有长期与动物皮毛接触史。
1.2临床感染特征及表现
耳部感染:临床表现有耳道胀痛、瘙痒、耳聋、耳鸣等。外耳道较潮湿,可见较薄且颜色淡黄的少量液体渗出,皮肤糜烂、红肿,严重者外耳道狭窄;鼓膜模糊、充血且厚度增加,有类似点状真菌的东西在表面;且中耳炎患者鼓膜穿孔几率较高。鼻部感染:经X线摄片能够观察到患者鼻窦密度增高,且窦腔内的软组织被阴影遮住;经CT表现:窦腔黏膜单纯性增厚、窦腔内部有密度低的软组织影、没有明显的骨质吸收及破坏、骨质吸收及破坏较局限且呈现出不规则,严重者有密度低的软组织影将窦腔充填。临床表现为黏膜糜烂和坏死,鼻塞、浓涕且有血涕现象,较严重者有面颊剧痛、骨壁破坏、眼睛突出等并发症。检查可见患者鼻道有脓液、息肉、以及绒毛状的真菌菌落和灰色痂块等。咽喉部感染:经检查可观察到咽部黏膜严重充血,有状和白色伪膜位于患者口咽、鼻咽、环腭、会厌谷及口腔颊部黏膜部位,创面较易出现渗血。主要表现为:咽喉部刺痛感、咽堵感强烈,其突出症状为声音变得嘶哑,严重者失声,患者进食、吞咽困难、较长时间和较高频率的干咳。
1.3临床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在初步诊断成为不确定的真菌感染之后,取部分耳鼻咽喉分泌物于显微镜涂片上检查2次以上并行真菌培养,显微镜下可显示出菌丝、孢子[3]。在真菌培养之后进行菌种鉴定工作,其中:20 例患者感染白色念珠菌以及黄曲菌,7例患者感染放线菌,13例患者感染隐球菌,2 例患者感染假热带念珠菌,4例患者感染黑曲菌,1例患者感染酵母菌。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患者全部显示有大小和粗细不一的菌丝,且菌丝中间有分隔,为钝角、锐角形状,判定所有患者属真菌感染。
1.4治疗方法
①针对耳部真菌感染患者首先对外耳道的痂皮进行冲洗,同时行药物滴耳配合治疗;并给予氟康唑注射液0.4%,3 次/d,12d为一疗程。用药后在患者的外耳道给予派瑞松、达克宁栓和酮康唑,一直待患者恢复正常。②鼻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一般考虑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同时配合药物加以治疗。之所以考虑实施手术治疗主要是因为能彻底的将鼻窦内的病变组织清除干净,最大可能使窦口扩大,改变真菌的生存环境。待患者手术完成后,应用5%的碳酸氢钠、氟康唑和大扶康彻底将术腔冲洗干净。同时,手术过程应给予患者适量的使用抗真菌的药物。于术后3个月进行复查。③咽部真菌感染的患者需第一时间找出诱因,观察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对临床用药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应指导患者对口腔进行清洁,局部可涂龙胆紫和制霉菌素溶液,但要适当;可使用0.2%的氟康唑液含漱,每天漱口各一次,分别为早中晚。喉部感染患者则进行内镜操作,清除干净所有的声门菌膜附着物和肉芽组织,同时联合药物进行治疗:给予患者雾化吸入0.2%氟康唑液,具体为2 次/d。
2.结果
经过诊断,真菌感染的患者为:耳部感染29例,鼻部感染14例,咽喉部感染4例。经过有效的手术和药物治疗,47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了较好的改善,耳部、鼻部的灰褐色菌团及膜状物和咽部、软腭及舌部白膜明显的减少;用药1~2 周,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消失,鼻部、咽部等部位的黏膜较为平整,严重症状如:新生物、伪膜和溃疡已经全部消失。取患者的发病部位分泌物重复进行至少2次的涂片检查发现,真菌呈现阴性。所有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真菌感染复发率0%。14例鼻窦真菌感染的患者窦腔内黏膜较光滑,且分泌物恢复正常,自然窦口引流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症状消失或最大程度的改善。
3.讨论
真菌致病力较弱,属条件致病菌,健康人群的咽喉部真菌多属非致病菌,通常在机体的免疫机能较弱、抵抗力低、组织损伤、代谢性和全身性消耗疾病、以及长期的滥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使用下给真菌感染提供条件,使真菌大量的繁殖,进而诱发和出现真菌感染。耳鼻咽喉真菌感染主要诊断方法为行病变组织的活检以及真菌培养[4-5]。通过病变组织的活检来了解真菌、菌丝的形态,从而将其和结核等病区分。而真菌培养的方法,是一种简单、可靠、有效诊断的方法。 耳鼻咽喉真菌感染中,耳部真菌感染多发于外耳处,主要是因外耳易因耳道进水,且较易积存较多的分泌物,或是耳道损伤导致。而鼻部真菌感染者主要是鼻窦及鼻道多发[6]。咽部真菌疾病感染一般不多见,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患者通常是由于机体的免疫下降、菌群失衡致使的,另外,口腔卫生不到位也是口腔内真菌繁殖的主要原因,也可由鼻腔和口腔发展而来;由于咽喉真菌疾病的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不典型,使得诊断中出现误诊或是漏诊情况[7-8]。
本次研究表明,经诊断真菌感染的患者为:耳部感染29例,鼻部感染14例,咽喉部感染4例。经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所有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47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了较好的改善,耳部、鼻部的灰褐色菌团及膜状物和咽部、软腭及舌部白膜明显的减少;用药1~2 周,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消失,鼻部、咽部等部位的黏膜较为平整,严重症状如:新生物、伪膜和溃疡已经全部消失。取患者的发病部位分泌物重复进行至少2次的涂片检查发现,真菌呈现阴性。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真菌感染复发率0%。14例鼻窦真菌感染的患者窦腔内黏膜较光滑,且分泌物恢复正常,自然窦口引流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症状消失或最大程度的改善。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取真菌培养和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的两种方法,能对疑似真菌疾病感染的所有耳鼻咽喉患者进行明确的诊断;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发病部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是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或者是将手术与药物治疗结合治疗,从而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江,毛俊明. 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及其分型的临床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4:3364-3365+3399.
[2]董思淇,郝青青,刘日渊,徐广雨,赵辉,杨仕明. 手术治疗Ⅲ型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效果分析(附8例报告)[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04:557-560.
[3]陈国郝,郑晓雯,张琳娟,程金妹,张榕. 老年人外耳道真菌病真菌谱分析及针对性治疗[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04:565-568.
[4]文剑雪. 耳鼻咽喉真菌感染临床诊治分析[J]. 当代医学,2014,07:71-72.
[5]章晓军,周剑勇,谭国鹏,吕洁瑜,严飞鹏. 4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02:129-131.
[6]怀德,王建武,张亚龙,周晓健,金同爱. 咽喉真菌病诊治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06:314.
[7]王建武,怀德,张亚龙,周晓健,金同爱. 严重咽喉真菌病12例诊治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3,11:209-210+214.
[8]石大志,罗志强. 侵袭性喉真菌病的临床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1:1174-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