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分为三个层次: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整合、以学习资源为中心的整合和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本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层次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失衡现象,并提出运用信息技术重构和谐、动态、兼容的外语教学生态环境。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外语教学 生态学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从教学实践来看,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分为三个层次,即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整合、以学习资源为中心的整合和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三种不同层次的整合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整合观:技术本位论和课程本位论。技术本位论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的应用,主张用技术支撑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本位论强调改革课程组织实施形式,重视大一统、信息化、立体化的学科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1]。然而,教育信息化经过几年的发展,人们并没有看到与大规模的投入相匹配的应用效益,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逐渐引起部分人的质疑和反思[2]。本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各个层次逐一分析,指出其中的失衡现象,并提出运用信息技术重构动态、兼容、和谐的外语教学生态环境。
一、微观层次的整合: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
以语言为中心的整合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属于微观层次的整合。该层次的整合以语言知识为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的理论基础是传统的课程理论。该理论认为,课程是知识,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在获取知识后自动生成的,因此,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言知识。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信息技术被看成是知识呈现工具、信息交流工具和个别辅导工具。
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我们发现,虽然这一层次的整合目标十分明确,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忽略了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因子,即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大班教学(每班40-90人或者更多)超过了系统资源承受的能力,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造成了学生生态主体生理与心理压力增加,出现了课堂生态师生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3]。
二、中观层次的整合: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
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自主学习,属于中观层次的整合。该层次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因此成为教学的中心。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采用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获得各种体验和经验。这些体验和经验使他们能够面对社会问题,适应和改进社会生活。这一层次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和开发学习资源。信息技术被看做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
从生态学的视觉审视以学习资源为中心的整合,我们发现,虽然这一层次的整合比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在教学理念上更进了一步,但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面对海量且良莠不齐的学习资源感到十分茫然,往往一头扎进去却收效甚微。可见,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同样违背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出现了学习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和不安。
三、宏观层次的整合: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
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包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整合教学资源等,属于宏观层次的整合。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采用“双主”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成为外语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了外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了师生、生生和人机之间的互动。
但是,当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觉审视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时,我们发现,外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目标几经演变,但是仍然没有脱离通用英语的轨迹,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的失衡严重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如果说前两个层次的整合目标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仍然固守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势必影响到外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这一生态主体的健康发展。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生态环境的重构
系统、联系、平衡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后,引起了教学要素的变化,不少传统要素(如教材、内容、方法)被新的要素(如多种媒体、网络内容、技术方法等)所代替。要素的变化自然打破了传统外语教学系统环境的平衡,而失衡的教学环境又导致許多失衡现象的发生[4]。因此,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重构外语教学的生态环境。
1.外语教学目标的重构
如前所述,外语教学的目标几经演变,但始终没有偏离应试教育的轨迹,通用英语教学已成为阻碍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事实上,我国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十余年,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普遍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从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学[5][6]。这种教学目标的调整,一方面与学生所学的学科密切结合,侧重专业学术交流,可以培养与世界同行专家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和工作相关,侧重实用,可以培养“懂行”的专业人士。
2.外语教学内容的重构
虽然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形成了一纲多本的教材格局,但教学内容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架。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由于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生态主体具有不同的生长需求,它们需要从生态系统中吸取适合自身生长的营养。因此,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开设有特色的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并由学生自主选课。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应朝数字化、多媒化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可以同步开设通识英语课,帮助学生提供英语水平。这样,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可以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和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3.外语教学模式的重构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促使了外语课程的构成范式从传统的“2 1”模式(理论、方法 课程或教材)转变为“3 1”模式(理论、方法、技术 课程或教材)[7],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根据生态学理论,生态主体只有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不断生长,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构建一种立体化的互动教学模式,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人机之间可以随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形成一种“在输入中互动,在互动中输入;在输出中互动,在互动中输出”的良性循环过程[8]。
4.外语学习方式的重构
在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支持下,学习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多重选择促成了学生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取代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五、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向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学科的渗透越来越明显。在外语教学领域,生态学为解决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用生态学的系统观、人本观、互动观、平衡观、循环观指导外语教学,有助于优化外语教学过程,促进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使外语教育生态系统朝着和谐、动态、兼容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海.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三个层次[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9,(3):65-68.
[2]彭伟国,张文兰,毛仁兴.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生态学归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2):92-95.
[3]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3):33-37.
[4][7]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蔡基剛.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3-12.
[6]韩宝成.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9-91.
[8]徐华莉.外语教学立体化互动模式研究外语电化教学[J].2010,(3):66-71.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2011年教学研究英语专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13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外语教学 生态学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从教学实践来看,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分为三个层次,即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整合、以学习资源为中心的整合和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三种不同层次的整合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整合观:技术本位论和课程本位论。技术本位论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的应用,主张用技术支撑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本位论强调改革课程组织实施形式,重视大一统、信息化、立体化的学科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1]。然而,教育信息化经过几年的发展,人们并没有看到与大规模的投入相匹配的应用效益,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逐渐引起部分人的质疑和反思[2]。本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各个层次逐一分析,指出其中的失衡现象,并提出运用信息技术重构动态、兼容、和谐的外语教学生态环境。
一、微观层次的整合: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
以语言为中心的整合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属于微观层次的整合。该层次的整合以语言知识为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的理论基础是传统的课程理论。该理论认为,课程是知识,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在获取知识后自动生成的,因此,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言知识。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信息技术被看成是知识呈现工具、信息交流工具和个别辅导工具。
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我们发现,虽然这一层次的整合目标十分明确,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忽略了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因子,即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大班教学(每班40-90人或者更多)超过了系统资源承受的能力,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造成了学生生态主体生理与心理压力增加,出现了课堂生态师生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3]。
二、中观层次的整合: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
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自主学习,属于中观层次的整合。该层次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因此成为教学的中心。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采用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获得各种体验和经验。这些体验和经验使他们能够面对社会问题,适应和改进社会生活。这一层次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和开发学习资源。信息技术被看做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
从生态学的视觉审视以学习资源为中心的整合,我们发现,虽然这一层次的整合比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在教学理念上更进了一步,但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面对海量且良莠不齐的学习资源感到十分茫然,往往一头扎进去却收效甚微。可见,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同样违背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出现了学习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和不安。
三、宏观层次的整合: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
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包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整合教学资源等,属于宏观层次的整合。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采用“双主”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成为外语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了外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了师生、生生和人机之间的互动。
但是,当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觉审视以课程为中心的整合时,我们发现,外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目标几经演变,但是仍然没有脱离通用英语的轨迹,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的失衡严重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如果说前两个层次的整合目标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仍然固守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势必影响到外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这一生态主体的健康发展。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生态环境的重构
系统、联系、平衡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后,引起了教学要素的变化,不少传统要素(如教材、内容、方法)被新的要素(如多种媒体、网络内容、技术方法等)所代替。要素的变化自然打破了传统外语教学系统环境的平衡,而失衡的教学环境又导致許多失衡现象的发生[4]。因此,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重构外语教学的生态环境。
1.外语教学目标的重构
如前所述,外语教学的目标几经演变,但始终没有偏离应试教育的轨迹,通用英语教学已成为阻碍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事实上,我国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十余年,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普遍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从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学[5][6]。这种教学目标的调整,一方面与学生所学的学科密切结合,侧重专业学术交流,可以培养与世界同行专家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和工作相关,侧重实用,可以培养“懂行”的专业人士。
2.外语教学内容的重构
虽然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形成了一纲多本的教材格局,但教学内容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架。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由于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生态主体具有不同的生长需求,它们需要从生态系统中吸取适合自身生长的营养。因此,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开设有特色的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并由学生自主选课。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应朝数字化、多媒化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可以同步开设通识英语课,帮助学生提供英语水平。这样,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可以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和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3.外语教学模式的重构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促使了外语课程的构成范式从传统的“2 1”模式(理论、方法 课程或教材)转变为“3 1”模式(理论、方法、技术 课程或教材)[7],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根据生态学理论,生态主体只有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不断生长,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构建一种立体化的互动教学模式,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人机之间可以随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形成一种“在输入中互动,在互动中输入;在输出中互动,在互动中输出”的良性循环过程[8]。
4.外语学习方式的重构
在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支持下,学习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多重选择促成了学生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取代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五、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向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学科的渗透越来越明显。在外语教学领域,生态学为解决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用生态学的系统观、人本观、互动观、平衡观、循环观指导外语教学,有助于优化外语教学过程,促进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使外语教育生态系统朝着和谐、动态、兼容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海.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三个层次[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9,(3):65-68.
[2]彭伟国,张文兰,毛仁兴.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生态学归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2):92-95.
[3]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3):33-37.
[4][7]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蔡基剛.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3-12.
[6]韩宝成.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9-91.
[8]徐华莉.外语教学立体化互动模式研究外语电化教学[J].2010,(3):66-71.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2011年教学研究英语专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13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