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缺点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yang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名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世上无完人,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葛拉西安《智慧书》也说:“世人都不免有某种道德污点或性格缺陷……即使最完美者,也有缺陷。”缺点为人人所有,一个人有缺点、弱点,不用忧心忡忡。
   大约是造物主的微妙安排,人的缺点可能与其才智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关系:缺点多的人,其才智的潜能可能更大,精神病患者而为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例子不胜枚举。岂但人,物甚至文章,能够耸动人们视听的,往往也与其“缺点”有关。明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云:
   木之有瘿,石之有鸲鹆眼,皆病也。然是二物者,卒以此见贵于世。非世人之贵病,病则奇,奇则至,至则传。天随生有言:“木病而后怪,不怪不能传其形;文病而后奇,不奇不能骇于俗”。
   关于“缺点”何以竟能蕴蓄如此奇异的功能,且不论。这里想强调的是,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点”非但不构成障碍,常常反倒是助推器。罗素有言:“我们的朋友各有缺点,但仍可以和我们和睦相处。”明末张宗子也有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他们所说的意思完全相通。
   然则我们该如何对待同事、朋友的缺点、弱点呢?应该是包容为上,视时机亦可婉言,而不留情面的直接批评最为智者所忌,最为儒家传统所不取,因为人性乐听好话,不乐被人批评也。康德曾指出,与人交往,如已知其大体为好人,那么对他的缺点以致对自己的幸运都不加注意是合理且聪明的态度,但这种不凡气质通过锻炼才能获得。宋代袁采《袁氏世范》也有云:“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孔子的学生原宪惜物,子路也就不向他借车,怕他不肯,因此彰显其短也。这就是儒家喜讲的“恕道”。
   我以为,今日讲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学学古人的“处人”之道。上述康德、袁采的意见与传统儒家讲的“恕道”相通,值得我们深思并服膺的。因为提倡并实行“恕道”,不仅有利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于我们人性的提升与淬砺,也不无意义也。
其他文献
粗细搭配 膳食平衡  清宫御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高层次的饮食,膳食品种不乏厚味膏粱,但是杂粮蔬菜、山果野味在御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每年春季榆树发芽的时候,清宫都要烹制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宫内、圆明园等处“佛堂供榆钱饽饽、榆钱糕”,乾隆皇帝不仅自己爱吃,还将这些粗粮糕点分送后妃、皇子们,并赏给王公大臣们品尝。   粗细搭配、粮菜互补更体现了清宫御膳的特点,如二月二的杂面煎饼、初夏嫩麦压的
期刊
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      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
期刊
说相声,逗人乐。祖师爷,东方朔。  相声是起源于北京,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引人发笑为目的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产生,逐渐形成了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一直流传至今。   相声在早期主要用北京话,20世纪80年代后期演员们开始有意摆脱北京方言的影响,用普通话表演。现在,相声已经流行于全国各个省市,可以说,相声是中国影响最大也是最受观众喜爱的曲艺形式。   相
期刊
英剧《神探夏洛克》在中国大受欢迎时,党报刊文称“可以尝试让大不列颠岛上的观众知道,我们有个叫狄仁杰的神探,也是不错的。”但狄仁杰的“神探”形象,本身就先出现在英文世界,然后才为“我们”所知。“我们”的公案文学中,只能出“青天”,出不了“神探”。  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神探狄仁杰”形象,主要源于高罗佩创作的文学形象,与清代公案小说《狄公案》基本无关系   高罗佩1949年将清代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
期刊
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争议者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在奸臣和枭雄这两极中摇摆。“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为他“招黑”无数,而政治、军事上乃至诗歌创作上硬邦邦的成绩也为他赢得了受人尊重的资本。作为著名人物,历代对他的评价也同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很值得研究一番。  《三国演义》中的奸臣形象影响深远  人们印象中,曹操是个坏人,这多半要拜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拥刘反曹”的整体
期刊
【在上一期中,我们做了甲午战争的专题,相信许多读者对那场两甲子以前,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中日两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运的战争感慨良多。历史自然是没有如果的,但这次让我们大胆地假设一下:假如中国打赢了甲午战争会如何?本文的作者提出了自己不甚乐观的看法,您的看法又如何呢?】  虽然中国的教科书历来都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进入近代史的分水岭,但真正让中国人普遍感受到震动的,其实是五十年后的甲午战争。这场一百二十
期刊
1.1753年(乾隆十八年),苏禄(菲律宾)“老苏丹”上《请奉纳版图表文》,请求将本国土地、丁户编入中国版图,这是因为苏禄被西班牙百般欺凌,强弱不敌,希望依托中国,寻求庇护。但此时乾隆正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海岸线以外并无兴趣,甚至认为华侨都是“汉奸”,死不足惜,殖民者杀死华侨对中国有利。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他显然不会对纯属“外人”的苏禄请求有丝毫积极回应。苏禄希望成为“中国固有领土”的请求最终被婉言
期刊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个小故事。  “前几天,高平子的孙子来,他引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空洞的话,我问他:‘怎么叫为天地立心,你解说给我听听。’”  这孩子大概就愣在那儿了。  胡适说:“你的祖父是学天文的,你不应该再引这些不可解的话。”
期刊
朱元璋立法宗旨:“官体制”比神明更崇高  中国周代以后官制的变化漫长而复杂,所以完整梳理“官威”的历史需要专门的学术工作。但如果着眼于对今天影响最大的方面——“官本位体制”与“中国走出历史三峡”究竟是什么关系?则本文可以做一个尽量简明通俗的回答。  我们对“官威”的理解不妨从朱元璋的一套法令谈起,选择这里入手是因为到朱元璋时代,中国传统政体已高度成熟,其一系列特征充分确定。  来看这个经典的法案:
期刊
我祖父(梁漱溟)教育孩子不用说教的方式。我年轻的时候吃得比较咸,他经常看我加酱油,却没有批评我,而是找到一本科普的书,拿红笔把题目勾勒出来让我看。当时情景历历在目,那天我在客厅做俯卧撑。他说钦宁你抽空把这个看一看。那本书上说,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我看完文章之后自然懂它的道理,就改变了这种生活习惯。   他对人、对事物都是非常包容和宽容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大概是1984年,西方的舞蹈刚刚进入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