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论清真词“钩勒”析疑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常州词派的周济在分析北宋周邦彦词时用了“钩勒”一词。如何理解“钩勒”,在词学史上众说纷纭。钩勒本是画论范畴。本文从考察画论入手,结合周邦彦词的特点,认为周济所说“钩勒”是指清真词中显现词旨的语句,“钩勒”的运用使清真词更加浑厚。
  关键词:钩勒;周济;清真词;浑厚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1—0223—03
  清代常州派词论家周济在论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词时,使用了“钩勒”一词。《介存斋论词杂著》云:“钩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钩勒便薄,清真愈钩勒愈浑厚。”《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亦云:“清真浑厚,正于钩勒处见。”这是评析周邦彦词艺术手法的经典论述,深受后世论词者的重视而被广泛征引。然而,“钩勒”一词如何理解,后人的认识颇不一致,甚至分歧很大。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周济用此一词的原意,还关系到对周邦彦词艺术特点的认识,因而值得探究一番。
  
   一
  
   后人解析“钩勒”主要有三说:
   第一,主旨说。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云:“吾词中之意,唯恐人不知,于是乎勾勒。夫其人必待吾勾勒而后能知吾词之意,即亦何妨任其不知矣。”况周颐认为,“钩勒”是指显明词中作者寓意主旨的文字。杰出的词作往往情景混茫,作者的思想主旨隐而不彰;但也有作者出于特殊的考虑,在作品中有意使用一些显明主旨的语句,况周颐认为这就是“勾勒”。
   第二,虚词说。夏敬观《蕙风词话诠评》说:“勾勒者,于词中转接提顿处,用虚字以显明之也。”夏氏认为“钩勒”是指用虚词使词句具有接续或转折的效果。在词的片与片之间、句与句之间,可用实词,也可用虚词。使用不同的词可以产生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效果,夏敬观认为使用虚词的用法是“钩勒”。
   第三,故事说。当代学者吴世昌先生云:“(周邦彦)在情景之外,渗入故事,使无生得变为有生,有生者另有新境。这种手段,后来周济称之为‘钩勒’,他说‘清真愈钩勒愈浑厚’,他所谓‘钩勒’,即述事:以事为钩,勒住前情后景,则新境界自然涌现。”吴先生认为,“钩勒”是指在词中插入另一故事情节的手法。①
   夏敬观所说的“钩勒”与张炎《词源》所说的“用虚字呼唤”相近,乃指姜夔词清空的因素之一,②与周邦彦词中的实情似有距离,后世论者少采用此说;吴世昌先生的插入故事说,后经其弟子施议对博士的宏扬③,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认为,况周颐的主旨说最为可取,但况氏未加详细的申说,下面试析一二。
  要理解周邦彦词的“钩勒”,必须追溯“钩勒”一词的语源本意并考察其批评内涵。“钩勒”一词本为绘画技法术语,用笔顺势为钩,逆势为勒,是绘画造型的重要手法。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三《传神》云:“用笔亦有各各不同之法,或宜渲晕,或宜勾勒,或宜点剔,或宜皴擦。”钩勒乃古人所说“笔法”之一,用线条勾画出物体的轮廓,是造型的基本方法。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上云:“画石则大小磊叠,山则络脉分支,而后皴之也。叠石分山,在周边一笔,谓之钩勒。钩勒之,则一石一山之势定。”“钩勒”手法对所绘对象形体有强化的作用。在绘画的众多笔法中,渲染与钩勒一样也是一种主要的技法,属古人所说“墨法”范畴,以墨在宣纸上的洇染效果来造型,有使物体轮廓边缘虚化的效果。从绘画效果上看,钩勒是与渲染相对立的。一般来说,钩勒是“形似”的主要手法,渲染是“神似”的重要手法。二者好像有些初高级的差异。高明的画家,往往不用钩勒只用渲染就能得到所画对象的神理。清代钱杜《松壶画忆》卷下称赞姚公绶《拙政园山茶图》画山石的方法:“山石亦用淡赭汁绿皴染,不复钩勒,石骨韵致极佳,盖能以士气胜也。”皴染乃渲染手法的一种,此画没有用钩勒造型,仅用皴染,不仅画出了山石之形,还画出了“石骨韵致”,这是跨越初等技法的钩勒,径直采用高级技法皴染的例子,以见画家的功力深厚。画人物也有同样的道理。《芥舟学画编》卷四说:“虽工致人物,亦不宜用勾勒,盖以单笔点出,具有生动之致。若勾勒所成,便伤于刻,且失之板实,反害大体矣。”本来用钩勒可使人物更加形似,但过于求形,反失其神,所以说“便伤于刻,且失之板实,反害大体”。
   然而,中国绘画是充满了辩证法的艺术。古人对待绘画技法也充满了辩证思维,对钩勒手法的运用亦是如此。正因为钩勒是初级技法,因而带有朴拙的意味。在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画家眼中,钩勒的朴拙又具有了自然朴素之美。《山静居画论》卷下称赞痴翁“画高峰绝壁,往往钩勒楞廓,而不施皴擦,气韵自能深厚”,是说画家仅钩勒出高峰的轮廓,画法虽然简单,却取得了气韵深厚的效果。《芥舟学画编》卷三《传神》更是详明了仅用钩勒的审美意义:“试观古人所作人物,但落落数笔勾勒,绝不施渲染,不但丘壑自显,而且或以古雅,或以风韵,或以雄杰,或以隽永,神情意态之间,断非寻常世人所易得。”总体来说,钩勒的简单、朴拙可以获得古雅、风韵、雄杰、隽永之美;相反,使用渲染等技法以求繁复成熟效果的绘画则流于俗套了。
   综上所述,钩勒与渲染是绘画手法中一对辩证的范畴,原本有初高级之分,但在艺术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和意义。
  
   二
  
   了解了画论中“钩勒”的原意和引申的审美内涵,再来看周济论清真词的钩勒。
   周济用“钩勒”一词来称赞周邦彦词手法的高妙。《介存斋论词杂著》云:
   读得清真词多,觉他人所作,都不十分经意,钩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钩勒便薄,清真愈钩勒愈浑厚。
   “钩勒”在画中是指用线条勾画出物体的轮廓,在词中则指显明作者寓意主旨的文字。周济的意思为,词体强调含蓄蕴藉之美,词中主旨以隐含不露为高。所以一般词人或不懂含蓄,或惟恐别人不理解词中主旨,因而使用钩勒手法以显明之,其结果却丧失了蕴藉之美,使词流于浅薄寡味,所以是“一钩勒便薄”;周邦彦的词以浑厚见长,在词中往往特意使用一些点明主旨的钩勒之句,但周氏使用“钩勒”之法不仅没有使词的含蓄蕴藉之美受到影响,反而“愈钩勒愈浑厚”,审美价值更高。这是其他词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周济又一次强调:“清真浑厚,正于钩勒处见。他人一钩勒便刻削,清真愈钩勒愈浑厚。”
   清真词的钩勒之妙具体如何体现,试举例说明之。周邦彦有一首〔浪淘沙慢〕,全词如下: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这是一首怀人词。自起处至“亲折”,皆追述往事。“念汉浦”以下写到现在,述别后的怅望和愁怨。周济所评的“钩勒”之句在结句:“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从全词来看,结句以上整体为叙事:由往事写到现在,反复渲染现今的思念。结句跳出叙事描述语镜,直接抒发情感:“恨春去、不与人期”,好似一声喟叹,又好似对以上情事的总结,全词的主旨也于此句显明和凸现,周济于此句评曰:“钩勒劲健峭举。”此种以叙事渲染、以抒情钩勒的手法,丝毫没有因凸现主旨而使全词的情感意境显得浅薄,反而更加浑厚,正是周济所说“清真愈钩勒愈浑厚”的效果。从作词手法来看,显明主旨的钩勒,是艺术造诣不高的寻常词人惯用的手法,按说造诣深湛的大词人应避免使用,但深谙艺术辩证法的周邦彦在全词渲染的浑茫之中,恰当地使用之,使得词旨在显与不显中闪动,似云海之中忽现的峰峦,因而达到了“愈浑厚”的效果。
   周济用“钩勒”论词并不局限于清真词,评柳永词亦曾用“钩勒”:“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④周济这句话是批于柳永[斗百花]词之上的眉批,[斗百花]全词如下: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全词写春闺娇慵的情态,过片“远恨绵绵”点明了词旨,乃“以一二语勾勒提掇”之笔法,与清真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此一笔法,显示出柳永绝非平庸之辈的峥嵘之色。此例可以作为理解周济论清真词“钩勒”的佐证。
   周济论词最为推崇周邦彦。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他提出“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即将周邦彦列为上述四大词人之首,推为“集大成”者。周济认为清真词的“浑厚”、“浑化”是其艺术精髓所在,而“钩勒”正是实现其“浑厚”、“浑化”的重要手法。周济借用了画论中体现艺术辩证法精神的“钩勒”范畴,并将其运用于词学批评之中,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周邦彦词艺术手法的高妙,使后人加深了对清真词艺术成就的理解。
   周济是常州词派的领袖和理论的奠基者。周济论词强调比兴寄托的“空实”、“出入”:“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⑤,“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⑥。周济“寄托”说的核心是:既强调作词要有寄托,又强调寄托的浑化,而周邦彦词正是寄托浑化的典范。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周济乃至常州词派词学理论的内涵。结合画论中“钩勒”一词的原意与周济使用“钩勒”的语境、词例综合来看,夏敬观的“虚词说”和吴世昌的“故事说”于义皆有所未安,况周颐的“主旨说”更为可取。
  
  注释
  ①《周邦彦及其被错解的词》,载《罗音室学术论著》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②张炎《词源》:“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使尽用虚字,句语又俗,虽不质实,恐不无掩卷之诮。”张炎将清空与质实相对。③参见施议对多篇论文,如《词体结构论简说》、《走出误区——吴世昌词体结构论》,分别载《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一卷《宋词正体》和第二卷《今词达变》,澳门大学出版中心,1996年。④《宋四家词选》柳永词眉批。⑤《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⑥《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
  责任编辑:行 健
其他文献
介绍了水解酸化-曝气生物滤池(BAF)-过滤工艺在大学城中水回用中的运用,分析了实际工程的设计及运行情况,并总结了曝气生物滤池运行中的问题,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对以食醋、食糖为主要调味品加工的糖醋味型的生食蔬菜瓜果类菜肴的杀菌效果进行试验性观察,结果表明:不同质地的原料对杀菌率有不同影响,常用菜肴中食醋用量为2%,其杀菌率为70%左
如何简化大规模数据集的几何和拓扑形状以便达到实时显示和绘制的目的,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面删除的四面体网格简化新算法.通过对网格中的所有三角形定义其删除的优先级别,删除优先级别高的三角形,以简单的几何删除操作来达到四面体网格简化的目的.和已有的方法比较起来,本方法的特点是每一步都有比较高的删除比例,每一次三角形的删除操作可以达到至少8个(2个面邻接四面体,至少6个边邻接四面体)
免疫介导溶血性贫血是一种与自身红细胞抗体有关的溶血性贫血。患犬高度贫血和溶血,死亡率高达40%以上,多为再生性贫血。可采取支持疗法,缓解贫血、脱水和继发并发症。同时结
摘 要:司法鉴定的對抗性不可能超越司法制度的设计与合理限度去实现,但“对抗性元素”点滴渗透在司法鉴定活动中。有关司法鉴定的立法设计体现出司法鉴定中“对抗性元素”的实然性价值,而司法鉴定的实际操作则彰显了司法鉴定中“对抗性元素”的实然性价值,从而为完善司法鉴定的理论体系、构建对抗制诉讼模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司法鉴定;对抗制;对抗性元素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DS-CDMA无线通信中的最优多用户检测属于NP完备组合优化问题,启发式方法是求解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最优多用户检测问题的适应值曲面特征,研究设计了系列低计算复杂度、
摘 要:竞争情报是竞争主体为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所需要的一切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集成。如何运用竞争情报,提高企业产品研发的质量和绩效,增强新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顾客需求满足绩效,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  关键词:竞争情报;产品研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6—0256—03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
一、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偏低。21世纪初,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由100多年前的20%多增长到60%-70%,世界服务业平均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