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要指导学生阅读《读本》,老师首先必须认真把《读本》通读。宏观上把握整本书的大概,微观上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之后,我们的指导工作才会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本的教学进度,制订一份《读本》阅读指导计划,并注意定期督促检查。在执行计划时,要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阅读任务,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会前功尽弃,才能取得较为圆满的效果。
关键词:读本 语文学习 重要部分
有识之士早已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确要学好语文,仅仅依靠语文课本和课堂教学是难以奏出大的成效的,因为篇目有限,课时定量,还要受到其他学科作业的冲击。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我们配备了一套用于课外阅读的《读本》,包括所有的选修课,人手一册。这套读本与课本编排模块相一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的精华,融人文性、知识性与鉴赏性于一炉。它避免了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减轻了学生选书购书的经济负担。作為语文教师,我们本应重视它,好好地让它“为我所用”,以达到让学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能力的目的。
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读本》在不少地方仍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的语文老师也忘掉了这本书,少有老师轻描淡写地要求学生有空要去翻翻这本书,至于如何结合课本学习进行具体阅读,根本没有加以指导,更谈不上检查监督。而学生呢,他们大多本来就被理科学科繁重的作业和频繁的各种考试压得喘不过气,老师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当然也就很少去顾及到读本了。据说有不少学生已完全忘记有这么一本书的存在了,一学期结束,读本书几乎从未打开,然后就作为废纸处理掉了。有感于此,笔者呼吁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读本》,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整合运用《读本》与《课本》,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收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把《读本》与《课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合教学呢?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选修《新闻阅读与写作》课本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认清地位,明确目的,激发重视,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
《读本》在教学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自己然后必须带领学生把这个问题弄明白。《新闻阅读与写作读本》前面的“说明”对《读本》的编写目的和使用方法交代得十分清楚:“阅读是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中必要的环节和手段……为了给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提供方便,同时配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我们将一些优秀的作品和学习材料推荐给大家,力求文质兼美,既重经典性,又具时代性,同时也注意学习的针对性……本套选修读本与必修读本编写体例大致相同,每册分若干个专题,或从选修课内容出发安排结构,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选修教科书相关模块参照呼应……在每个专题前,我们还为大家撰写了简短的导语,它是编者阅读与遴选时的心得,是编者对这些名篇佳作构成阅读材料的印象和概括性的阐释,还包括给同学们的阅读建议,为方便度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又从不同角度。链接了相关资料,并设置了感悟与思考栏目,给同学们的阅读提供路径,拓展空间.”
只有教师本身对《读本》的意义和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们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重视它,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我教学选修《新闻阅读与写作》课本时利用第一节语文课,组织学生学习《读本》前面的说明,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读本》的编写体例与作用,也明确了如何阅读,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读本的认识,激发了阅读兴趣。
他们充分认识到《课本》《读本》,两者的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读本》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是课本的姊妹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本和《读本》有如语文的两条腿,《读本》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其它课外读物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如果只重视课本的学习而忽略了《读本》,那么便只能“得法于课内”,而无从于“得益于课外”,也就不可能真得法。而且他们知道了《读本》的编写意图,便为日后的读本学习弄清了方向与方法,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教科书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解放思想,瘦身课堂,打通联系,保证课本和《读本》两头兼顾。
尽管有些教师深知《读本》的重要性,开始主观上都十分希望指导学生好好阅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提升教学效率,但由于受到传统思维方法和应试思维的影响,常常会习惯地认为,教科书是课内的“本”,《读本》是课外的附加的“末”,课内的东西没有讲深讲透,心中总好像一块大石头悬着,深恐考试考到了学生回答不好;至于《读本》,没时间就是完全不理会好像关系不大。由于这种思想的作怪,每当课内因求讲深讲透感觉教学任务繁重难以两头兼顾时,《读本》这个他们认为“庶出”的可怜儿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被认为是“正宗嫡传”的课本挤出视野,被忽视,被遗忘,这在必修课本的学习中尤其明显。
其实,近些年的考试命题导向和语文教法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为我们注重读本阅读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趁此大好时机好好为自己“松绑”,把一些束缚手脚,禁锢思想的陈旧教学观念毫不留情地丢弃。我们应该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大胆创新,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我想,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应该永远成为每个语文老师的行动指南。关于本末的理解,尤其必须加以纠正。“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对语文来说,教科书与读本都是例子。我们讲授课文无非希望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而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可以接触更多的例子,而很多例子的积累与碰撞,才会让学生在更多的浸染与熏陶中逐步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我们要勇于从“求放心”而实际对于语文学习有害无益代表繁琐的讲解和机械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做到不用讲的绝对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非讲不可的尽量争取言简意赅,精讲高效;要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课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的课内负担减轻,自学能力逐步形成之后,他们也才会有时间有兴趣更加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读本》,从中汲取养料。最近有些时候,我就大胆地将《读本》中的文本选为讲读课文,而将一些教科书的文本用作阅读,对于引导学生重视《读本》学习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联系实际,巧加指导,多种妙用,获得《读本》运用最大收益。
在打通整合运用《读本》与《课本》上,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学习目标及学生的学情状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巧加指导,妙用《读本》。
具体做法有取法、比较、补充和拓展这几类。
取法:如教《新闻阅读与写作》教科书第一模块时,先让学生读读本上关于新闻要与时间同步的一段话,接着让学生用“勾画圈点读书法”和“生疑发问读书法”学课本的四篇新闻,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读《读本》上的一篇文章《胡锦涛宣布第29届奥运会开幕·中国队百年奥运梦成真》。着重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展开博大的场面描写,以时间和语言把受众带入事件发生的现场,并让人了解新闻事件所包含的更多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读《读本》上的其它几篇文章。
比較:在教第一模块《你好,南极人》时,指导学生体会现代电传媒介是如何以借助语音、音响效果或画面来进行报道,再让学生去读《读本》上第三模块具有同样风格的 《史光柱: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并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明白现代电传媒介对新闻人物的现场采访中,又是可以通过引导对方对话来实现新闻素材的挖掘、扩充和补足、校核,增大新闻的容量。
补充:在教第二模块《<华盛顿邮报>记者被取消普利策奖资格》时,学生对于新闻要用事实说话尚无法深刻理解,于是我们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读本》第二模块上《证明哈佛博士》和《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三文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记者首先要恪守为人做事诚信的准则,事实与数据都要禁得起核对的道理,对将来可能从事此类工作的学生大有教育意义。
拓展:《读本》中有一些文章是《课本》文章的延伸,或者是内容相关,或者是作者相同,对于这类文章,一般可采取课内课外结合阅读的方法。例如,教科书中选了《东方风来满眼春》,《读本》中选了《在这篇片神奇的土地上》,教学时,时,可以同时布置学生阅读,这样课内课外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报告文学必须适当运用文学手法表现内容的认识。
当然,要指导学生阅读《读本》,老师首先必须认真把《读本》通读。宏观上把握整本书的大概,微观上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之后,我们的指导工作才会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本的教学进度,制订一份《读本》阅读指导计划,并注意定期督促检查。在执行计划时,要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阅读任务,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会前功尽弃,才能取得较为圆满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靖江市斜桥学校)
关键词:读本 语文学习 重要部分
有识之士早已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确要学好语文,仅仅依靠语文课本和课堂教学是难以奏出大的成效的,因为篇目有限,课时定量,还要受到其他学科作业的冲击。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我们配备了一套用于课外阅读的《读本》,包括所有的选修课,人手一册。这套读本与课本编排模块相一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的精华,融人文性、知识性与鉴赏性于一炉。它避免了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减轻了学生选书购书的经济负担。作為语文教师,我们本应重视它,好好地让它“为我所用”,以达到让学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能力的目的。
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读本》在不少地方仍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的语文老师也忘掉了这本书,少有老师轻描淡写地要求学生有空要去翻翻这本书,至于如何结合课本学习进行具体阅读,根本没有加以指导,更谈不上检查监督。而学生呢,他们大多本来就被理科学科繁重的作业和频繁的各种考试压得喘不过气,老师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当然也就很少去顾及到读本了。据说有不少学生已完全忘记有这么一本书的存在了,一学期结束,读本书几乎从未打开,然后就作为废纸处理掉了。有感于此,笔者呼吁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读本》,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整合运用《读本》与《课本》,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收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把《读本》与《课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合教学呢?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选修《新闻阅读与写作》课本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认清地位,明确目的,激发重视,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
《读本》在教学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自己然后必须带领学生把这个问题弄明白。《新闻阅读与写作读本》前面的“说明”对《读本》的编写目的和使用方法交代得十分清楚:“阅读是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中必要的环节和手段……为了给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提供方便,同时配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我们将一些优秀的作品和学习材料推荐给大家,力求文质兼美,既重经典性,又具时代性,同时也注意学习的针对性……本套选修读本与必修读本编写体例大致相同,每册分若干个专题,或从选修课内容出发安排结构,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选修教科书相关模块参照呼应……在每个专题前,我们还为大家撰写了简短的导语,它是编者阅读与遴选时的心得,是编者对这些名篇佳作构成阅读材料的印象和概括性的阐释,还包括给同学们的阅读建议,为方便度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又从不同角度。链接了相关资料,并设置了感悟与思考栏目,给同学们的阅读提供路径,拓展空间.”
只有教师本身对《读本》的意义和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们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重视它,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我教学选修《新闻阅读与写作》课本时利用第一节语文课,组织学生学习《读本》前面的说明,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读本》的编写体例与作用,也明确了如何阅读,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读本的认识,激发了阅读兴趣。
他们充分认识到《课本》《读本》,两者的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读本》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是课本的姊妹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本和《读本》有如语文的两条腿,《读本》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其它课外读物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如果只重视课本的学习而忽略了《读本》,那么便只能“得法于课内”,而无从于“得益于课外”,也就不可能真得法。而且他们知道了《读本》的编写意图,便为日后的读本学习弄清了方向与方法,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教科书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解放思想,瘦身课堂,打通联系,保证课本和《读本》两头兼顾。
尽管有些教师深知《读本》的重要性,开始主观上都十分希望指导学生好好阅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提升教学效率,但由于受到传统思维方法和应试思维的影响,常常会习惯地认为,教科书是课内的“本”,《读本》是课外的附加的“末”,课内的东西没有讲深讲透,心中总好像一块大石头悬着,深恐考试考到了学生回答不好;至于《读本》,没时间就是完全不理会好像关系不大。由于这种思想的作怪,每当课内因求讲深讲透感觉教学任务繁重难以两头兼顾时,《读本》这个他们认为“庶出”的可怜儿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被认为是“正宗嫡传”的课本挤出视野,被忽视,被遗忘,这在必修课本的学习中尤其明显。
其实,近些年的考试命题导向和语文教法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为我们注重读本阅读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趁此大好时机好好为自己“松绑”,把一些束缚手脚,禁锢思想的陈旧教学观念毫不留情地丢弃。我们应该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大胆创新,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我想,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应该永远成为每个语文老师的行动指南。关于本末的理解,尤其必须加以纠正。“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对语文来说,教科书与读本都是例子。我们讲授课文无非希望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而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可以接触更多的例子,而很多例子的积累与碰撞,才会让学生在更多的浸染与熏陶中逐步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我们要勇于从“求放心”而实际对于语文学习有害无益代表繁琐的讲解和机械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做到不用讲的绝对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非讲不可的尽量争取言简意赅,精讲高效;要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课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的课内负担减轻,自学能力逐步形成之后,他们也才会有时间有兴趣更加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读本》,从中汲取养料。最近有些时候,我就大胆地将《读本》中的文本选为讲读课文,而将一些教科书的文本用作阅读,对于引导学生重视《读本》学习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联系实际,巧加指导,多种妙用,获得《读本》运用最大收益。
在打通整合运用《读本》与《课本》上,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学习目标及学生的学情状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巧加指导,妙用《读本》。
具体做法有取法、比较、补充和拓展这几类。
取法:如教《新闻阅读与写作》教科书第一模块时,先让学生读读本上关于新闻要与时间同步的一段话,接着让学生用“勾画圈点读书法”和“生疑发问读书法”学课本的四篇新闻,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读《读本》上的一篇文章《胡锦涛宣布第29届奥运会开幕·中国队百年奥运梦成真》。着重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展开博大的场面描写,以时间和语言把受众带入事件发生的现场,并让人了解新闻事件所包含的更多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读《读本》上的其它几篇文章。
比較:在教第一模块《你好,南极人》时,指导学生体会现代电传媒介是如何以借助语音、音响效果或画面来进行报道,再让学生去读《读本》上第三模块具有同样风格的 《史光柱: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并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明白现代电传媒介对新闻人物的现场采访中,又是可以通过引导对方对话来实现新闻素材的挖掘、扩充和补足、校核,增大新闻的容量。
补充:在教第二模块《<华盛顿邮报>记者被取消普利策奖资格》时,学生对于新闻要用事实说话尚无法深刻理解,于是我们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读本》第二模块上《证明哈佛博士》和《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三文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记者首先要恪守为人做事诚信的准则,事实与数据都要禁得起核对的道理,对将来可能从事此类工作的学生大有教育意义。
拓展:《读本》中有一些文章是《课本》文章的延伸,或者是内容相关,或者是作者相同,对于这类文章,一般可采取课内课外结合阅读的方法。例如,教科书中选了《东方风来满眼春》,《读本》中选了《在这篇片神奇的土地上》,教学时,时,可以同时布置学生阅读,这样课内课外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报告文学必须适当运用文学手法表现内容的认识。
当然,要指导学生阅读《读本》,老师首先必须认真把《读本》通读。宏观上把握整本书的大概,微观上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之后,我们的指导工作才会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本的教学进度,制订一份《读本》阅读指导计划,并注意定期督促检查。在执行计划时,要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阅读任务,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会前功尽弃,才能取得较为圆满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靖江市斜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