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作为重点,从三个维度进行了重点阐述,在教学中必须全面落实直观性原则,学生在生活和知识领域拥有一定的经验,必须让其充分地利用这些经验,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老师需要培养学生好的习惯,让课堂更具吸引力。
关键词:学习习惯;生活经验;动手操作
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花费很多时间去玩游戏,入学后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本人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观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全面地考虑其所表现出的年龄特点,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直观性原则,让学生可以真正喜欢上学习,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最终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構建,让学生可以真正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去。
一、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儿童刚开始入学,并没有习惯于学习生活,这一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关键。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其学习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首先,新学期,新课可以适当晚一些,规矩的确立是最为重要的,这种规矩主要体现在学习以及行为层面。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端正地坐着,要想发言或表达观点必须先举手,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学会倾听,如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让其重复一遍老师或同学刚才所说的话,让学生可以真正聚精会神地听。其次,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表达,除了听,学生还需要学会思考,将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达出来。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都有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将其表达出来,基于数学语言实现对数学知识准确的表述。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在对学具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要小心一些,要规范。老师需要提前给出操作要求,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检查。老师布置作业后,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保证在第一时间改正错题。
一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个人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口号,让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如学生不能端正地坐着,此时大家可以喊出的口号就是“1-2-3,我坐端”;若学生东张西望,此时可以提醒“小眼睛,看老师”等等,多组织竞赛,对小组在竞赛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还需要就比赛最终的结果进行宣读。尽可能量化老师的要求,如设置智慧星等奖项,组织小组间、同学个体间的竞赛。让学生可以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所处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其所拥有的经验,两者间必须要匹配,让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在入学前,一年级学生已经提前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源自生活中,如了解物体的轻重等,这些数学知识体验都是学生重要的财富,从学校数学学习角度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升华,基于现实的数学知识,真正交融于教材内容,进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生活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
当前,很多学生在学习“两人之间有几人”问题时面临较大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去排队,使得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生活化的方式去理解数学问题,这一类问题才可以真正得到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场景如游戏、坐滑梯等都需要遵循秩序,以这类示例为主,引导学生对排队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重视对生活经验的应用。我对排队场景进行了设计,编故事时采用了儿化音,让学生主动参与排队,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很容易解决这类问题,不过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排队,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呢?一些学生开动脑筋,认为可以将学生表示为圆圈或三角形等图形,通过画图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简化这种复杂关系,把握问题中蕴含的规律,这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儿童的形象思维要相对活跃一些,这就决定其很难去思考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必须更多地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物体。如在1~5以及6~10的加减法教学中,点子图大量出现在教材中,这与平时的小圆片是非常类似的,因此我便给学生安排任务,让其自己准备10个小圆片,准备好存放在文具盒中,使用的时候放置在桌子上,在这一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的噪音,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十分容易。在4的分与合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将数字表示为圆片,自己动手去摆放,学生可以将每个数的分与合摆出来,后续也就可以摆5、6等的分与合,真正实现了“脑动、眼动、手动和嘴动”,此时学生对数的分与合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同时也真正学会了加减法,在课堂上,学生是非常喜欢小圆片的,很多学生都主动准备好小圆片,迫不及待地去探讨新“玩法”。后续教学中也开始使用一些小棒、计数器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学习的动力也更加充足。
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交互,同时学生间也存在交互,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正确地实施教学,让学生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理性的美妙之处,可以全身心投入科学的海洋中,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智慧之所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上数学,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可以更健康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吴正宪,王彦伟,韩玉娟.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
关键词:学习习惯;生活经验;动手操作
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花费很多时间去玩游戏,入学后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本人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观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全面地考虑其所表现出的年龄特点,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直观性原则,让学生可以真正喜欢上学习,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最终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構建,让学生可以真正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去。
一、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儿童刚开始入学,并没有习惯于学习生活,这一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关键。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其学习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首先,新学期,新课可以适当晚一些,规矩的确立是最为重要的,这种规矩主要体现在学习以及行为层面。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端正地坐着,要想发言或表达观点必须先举手,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学会倾听,如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让其重复一遍老师或同学刚才所说的话,让学生可以真正聚精会神地听。其次,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表达,除了听,学生还需要学会思考,将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达出来。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都有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将其表达出来,基于数学语言实现对数学知识准确的表述。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在对学具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要小心一些,要规范。老师需要提前给出操作要求,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检查。老师布置作业后,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保证在第一时间改正错题。
一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个人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口号,让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如学生不能端正地坐着,此时大家可以喊出的口号就是“1-2-3,我坐端”;若学生东张西望,此时可以提醒“小眼睛,看老师”等等,多组织竞赛,对小组在竞赛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还需要就比赛最终的结果进行宣读。尽可能量化老师的要求,如设置智慧星等奖项,组织小组间、同学个体间的竞赛。让学生可以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所处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其所拥有的经验,两者间必须要匹配,让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在入学前,一年级学生已经提前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源自生活中,如了解物体的轻重等,这些数学知识体验都是学生重要的财富,从学校数学学习角度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升华,基于现实的数学知识,真正交融于教材内容,进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生活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
当前,很多学生在学习“两人之间有几人”问题时面临较大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去排队,使得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生活化的方式去理解数学问题,这一类问题才可以真正得到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场景如游戏、坐滑梯等都需要遵循秩序,以这类示例为主,引导学生对排队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重视对生活经验的应用。我对排队场景进行了设计,编故事时采用了儿化音,让学生主动参与排队,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很容易解决这类问题,不过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排队,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呢?一些学生开动脑筋,认为可以将学生表示为圆圈或三角形等图形,通过画图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简化这种复杂关系,把握问题中蕴含的规律,这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儿童的形象思维要相对活跃一些,这就决定其很难去思考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必须更多地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物体。如在1~5以及6~10的加减法教学中,点子图大量出现在教材中,这与平时的小圆片是非常类似的,因此我便给学生安排任务,让其自己准备10个小圆片,准备好存放在文具盒中,使用的时候放置在桌子上,在这一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的噪音,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十分容易。在4的分与合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将数字表示为圆片,自己动手去摆放,学生可以将每个数的分与合摆出来,后续也就可以摆5、6等的分与合,真正实现了“脑动、眼动、手动和嘴动”,此时学生对数的分与合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同时也真正学会了加减法,在课堂上,学生是非常喜欢小圆片的,很多学生都主动准备好小圆片,迫不及待地去探讨新“玩法”。后续教学中也开始使用一些小棒、计数器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学习的动力也更加充足。
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交互,同时学生间也存在交互,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正确地实施教学,让学生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理性的美妙之处,可以全身心投入科学的海洋中,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智慧之所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上数学,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可以更健康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吴正宪,王彦伟,韩玉娟.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