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说到“音乐厨房”,并非什么让人费解的陌生词语,就是一家既有美食又有好音乐的餐厅嘛。可是十来年前,初看这个新词汇,还是让人不禁问上一句:这到底是什么?要回到20世纪快要走到尾巴的一个秋天。彼时韩良忆还未被冠以美食家、作家的称号,她刚刚出版了一本名叫《罗西尼的音乐厨房》的书。书名中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和“厨房”的怪异组合,着实为难了摸不着头脑的书店店员——到底应该归入音乐类书架还是饮食类专柜?
这其实是一本跨界的书。“罗西尼的音乐厨房”,是韩良忆在电台主持的古典音乐节目的名字。每个礼拜一次的节目中,韩良忆选择合适的音乐去搭配不同的菜肴。比如,她选择布拉姆斯的小提琴搭配红酒牛肉,为什么她觉得这样的搭配是最合适的,她会讲述布拉姆斯跟克拉拉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讲红酒和牛肉如何搭配。电台节目做了几个月之后,《中国时报》邀请韩良忆写美食专栏,于是便有了这本书最初的样貌。韩良忆尝试结合美食和音乐的写作宗旨和精神,分享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简单乐趣,希望能让人体会美食与音乐结合所能带来的快乐。这本书在当时算是创举,“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后来出现于台湾书市类型写作的盛况。”也因为这本书,韩良忆开始被称为“美食作家”。
以后的十来年时间里,因为认识现在的丈夫,并开始远距离恋爱,后索性移居荷兰,韩良忆的写作从单纯饮食散文转向旅游文学(《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在欧洲,逛市集》、《地址:威尼斯》等),不过,她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生中最大的热情——食物,在她的旅行书写中,饮食以及与饮食相关的内容占据诸多篇幅。当然,这期间她仍旧出了不少有关饮食的书籍,如《吃·东·西》等等。
好友蔡康永曾这样形容韩良忆:“美食就是她的信仰”。韩良忆则说,“人生的幸福是不能没有食物的。人一生下来就要吃,为什么不好好吃?好好吃的话,一定更要选美食。适口为尊。你要选自己喜欢的。一条鱼作为食材,我们牺牲了它的生命,而厨师又认真烹饪,我们也应该认真对待。人吃到美食就觉得快乐,当你获得这种快乐的时候,就会变得积极,也会影响别人。这就是我的信仰。我希望获得一种快乐感和满足感,它会内化在我这个人当中,那时我整个人就是快乐的。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我就会对自己说,‘没关系,好好吃一顿’。”
烹饪,是一种创作
喜欢吃、讲究吃、用文字介绍吃,韩良忆还动手做吃的。最初学烹饪,仅仅是因为“想复制自己吃到的美味”。结果就好似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越来越上瘾,简单的复制已经不能满足韩良忆对于烹饪的追求,很快地,就变成“想做自己看了很想吃的东西”。于是,她开始研究怎样做才能适合自己的口味。
而做菜的过程,韩良忆形容“是另一种创作”。“你会希望做出来的结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想要分享,所以做菜给别人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写作也是一样,当你把写出来的文章拿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说很不错,你听了也会很开心,尤其当对方是你喜欢、珍惜的人,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因为你传递出来很多东西,有时候是爱,有时候是关心,有时候是一种挑战。”
《音乐厨房》(《罗西尼的音乐厨房》、《韩良忆的音乐厨房》简称)里传递的就是这种烹饪的态度。有读者看完这本书后,作出这样的评价:“她让烹饪和吃饭这件事情变得不光是日常俗物,而是生活中的乐趣。”那些美好的音符会渗透进入锅中和碗碟上,让家常事物变得不凡起来。韩良忆说,“在厨房里做菜,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当成是一个挑战、一个创作;心情沉闷的时候,在音乐当中做菜,可以慢慢地让心情变好。我把煮饭这件事情回复到原点,因为我喜欢音乐,也喜欢做菜,一个人在厨房做菜的时候,其实蛮孤单的,但是如果能有音乐作伴,就不会寂寞,手也会变得很灵巧,做出来的菜也会更好吃。”
到现在,韩良忆做菜的时候仍旧会放音乐,哪怕只有十五分钟,也会习惯性地开一下广播。食物与音乐之间会产生一种关系,而音乐、食物与人之间也会产生一种共鸣。韩良忆很享受这种感觉。
从小与美食为伍
韩良忆与姐姐韩良露在台湾有“文坛‘大小S’”之称。韩良露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家,她与好友陈怡蓁在台北师大路成立了“南村落”,希望以美食为饵,一起推动社区文化。家中两位姊妹都擅长美食书写,这有家世渊源的关系。
韩良忆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从小就与美食为伍,不愁吃穿。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用韩良忆的话说“是既爱玩又爱吃的双子座”。回忆成长之路,韩良忆说,“父母教育子女的观念与同辈人不太相同”。虽然父母仍有传统士大夫观念,希望子女能读完大学,有谋生的一份手艺,但同时又开明包容,给予很多关爱。姐弟几人从未被要求一定要很会读书,父母只是希望尽量能读就读,最好能保持在前十名,即便考了十几名,父母反倒会安慰没关系。父亲尤其爱吃也讲究吃,因为是江浙人,所以从小会带着一家人吃很多江浙菜,当然还有川菜、湘菜、京菜、上海西餐等等,边吃菜的同时,父亲会一边点评。而外婆是台湾本省人,善于料理,做很多的闽南菜、台式日本料理。从小,韩良忆就喜欢看家人做饭,也常常跟着外婆和保姆去逛市场。在韩良忆记忆里,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有美食相伴,虽然也曾家道中落,可从没有遭遇过物质上的匮乏。
“有些人天生味觉就很好,天生就是一个美食家。但其实味觉是要慢慢培养,从小时候开始训练。父亲从小就对我和姐姐在味觉方面进行有意的训练,包括弟弟也一样,他虽然不大会做菜,但是能一口分辨出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韩良忆如是说。韩家的姐弟们从小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也因为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导,在耳濡目染中系统地学习到吃穿方面的品味,对于如何吃得好,如何吃好吃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
美食作家费雪是最爱
“如果说,这一生在所谓的写作,或者说跟出版有关的历程当中,我觉得最感到骄傲或引以为荣,就是我译过费雪的书。”韩良忆曾经这样写道。她喜欢的作家有很多,但最喜爱和敬佩并视为偶像的,是已故的美国饮食文学作家M.F.K.费雪。
在费雪的著作中,最被中文世界读者知晓的是《如何煮狼》一书,这本书的译者正是韩良忆。不过韩良忆读的第一本费雪的书并不是这本,而是《很久以前在法国》,那是费雪中晚年出的一本回忆录。这本书里讲述费雪与美食相遇的故事。年轻时,费雪随第一任丈夫去法国,在第戎发现了美食。也在那里,她由一个小女孩蜕变成一个妇人,因此她说“long ago in France”。费雪书里散发出的一种气度,让韩良忆深深折服。“她的书里有一种气度,elegent,她的文字不雕琢、不华丽,简洁大方,文体自成一个流派。还有她对生活对美食的态度,我也非常欣赏和认可。”
前段时间,韩良忆在微博上引用了一段费雪的话: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要吃的,为什么不吃得优雅一些?“费雪所谓的优雅是一种气度,不做作、不奢华,在吃的过程中有一种感知在中间细细品味,越吃越体会到厨师的用心、食材的美味、烹调的手法,这才叫津津有味。”韩良忆解释道。费雪说,人有三种基本需求,即食物、安全感和爱。她写食物的时候,常常是在传递这样的观念,费雪的这种观念引起韩良忆的共鸣。
韩良忆不断提及费雪的《如何煮狼》。“这本书讲的是困顿年代的美食传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物质极其缺乏,作者以狼来比喻困境。也就是说,当外界给你一种威胁的时候,你如何活得优雅?”
发现寻常生活中的美
如何活得优雅?费雪在书里提出疑问,韩良忆在书外也不断问自己。不过要过得优雅,极端条件下提出的,是考验;寻常生活里表现出的,则是态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韩良忆喜欢简单美好的生活。“这种生活不需要花很多钱。首先我也没有很多钱,其次我从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到的乐趣并不需要花很多钱。我基本上不追求奢华,但如果奢华是顺理成章来的,我也不排斥。”
散步是她很喜欢做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并不一定要发生在威斯敏斯特才称得上有趣,当然在威斯敏斯特散步也确实很美。从荷兰回到台北的时候,韩良忆经常会走很远的路,十几公里,从家里走到孔庙。她说这样的散步等于是在自己的城市里观光。韩良忆说:“我们常常会对一日三餐的日常生活感到厌倦,每天上班、下班、回家、睡觉,乏味无趣。但其实只要每个季度或是假期,抽出一天的时间,天气晴朗,心情极好,在自己的城市中散步,做自己城市里的观光客,哪怕迷路。在自己的城市中迷路最大的好处是即便你迷路了也不会迷失。这就是普通生活中的乐趣,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乐趣。”
面对很多生活中不想去做的事情,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度尝试,然后发现平凡生活中有很多不平凡的乐趣,这是韩良忆的生活态度。
如今,韩良忆一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和先生居住在荷兰。荷兰的生活平静、也平常。她做菜、听音乐、逛市集、居游、写作、翻译、跨洋在电台主持古典乐节目。每隔四五个月,她回台湾一次,呆上一个月左右,陪陪父亲,处理一些工作。和荷兰的生活不一样的是,回台湾的日子热热闹闹,有很多朋友相伴。这样两种动静相宜的生活,她乐在其中。
这其实是一本跨界的书。“罗西尼的音乐厨房”,是韩良忆在电台主持的古典音乐节目的名字。每个礼拜一次的节目中,韩良忆选择合适的音乐去搭配不同的菜肴。比如,她选择布拉姆斯的小提琴搭配红酒牛肉,为什么她觉得这样的搭配是最合适的,她会讲述布拉姆斯跟克拉拉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讲红酒和牛肉如何搭配。电台节目做了几个月之后,《中国时报》邀请韩良忆写美食专栏,于是便有了这本书最初的样貌。韩良忆尝试结合美食和音乐的写作宗旨和精神,分享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简单乐趣,希望能让人体会美食与音乐结合所能带来的快乐。这本书在当时算是创举,“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后来出现于台湾书市类型写作的盛况。”也因为这本书,韩良忆开始被称为“美食作家”。
以后的十来年时间里,因为认识现在的丈夫,并开始远距离恋爱,后索性移居荷兰,韩良忆的写作从单纯饮食散文转向旅游文学(《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在欧洲,逛市集》、《地址:威尼斯》等),不过,她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生中最大的热情——食物,在她的旅行书写中,饮食以及与饮食相关的内容占据诸多篇幅。当然,这期间她仍旧出了不少有关饮食的书籍,如《吃·东·西》等等。
好友蔡康永曾这样形容韩良忆:“美食就是她的信仰”。韩良忆则说,“人生的幸福是不能没有食物的。人一生下来就要吃,为什么不好好吃?好好吃的话,一定更要选美食。适口为尊。你要选自己喜欢的。一条鱼作为食材,我们牺牲了它的生命,而厨师又认真烹饪,我们也应该认真对待。人吃到美食就觉得快乐,当你获得这种快乐的时候,就会变得积极,也会影响别人。这就是我的信仰。我希望获得一种快乐感和满足感,它会内化在我这个人当中,那时我整个人就是快乐的。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我就会对自己说,‘没关系,好好吃一顿’。”
烹饪,是一种创作
喜欢吃、讲究吃、用文字介绍吃,韩良忆还动手做吃的。最初学烹饪,仅仅是因为“想复制自己吃到的美味”。结果就好似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越来越上瘾,简单的复制已经不能满足韩良忆对于烹饪的追求,很快地,就变成“想做自己看了很想吃的东西”。于是,她开始研究怎样做才能适合自己的口味。
而做菜的过程,韩良忆形容“是另一种创作”。“你会希望做出来的结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想要分享,所以做菜给别人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写作也是一样,当你把写出来的文章拿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说很不错,你听了也会很开心,尤其当对方是你喜欢、珍惜的人,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因为你传递出来很多东西,有时候是爱,有时候是关心,有时候是一种挑战。”
《音乐厨房》(《罗西尼的音乐厨房》、《韩良忆的音乐厨房》简称)里传递的就是这种烹饪的态度。有读者看完这本书后,作出这样的评价:“她让烹饪和吃饭这件事情变得不光是日常俗物,而是生活中的乐趣。”那些美好的音符会渗透进入锅中和碗碟上,让家常事物变得不凡起来。韩良忆说,“在厨房里做菜,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当成是一个挑战、一个创作;心情沉闷的时候,在音乐当中做菜,可以慢慢地让心情变好。我把煮饭这件事情回复到原点,因为我喜欢音乐,也喜欢做菜,一个人在厨房做菜的时候,其实蛮孤单的,但是如果能有音乐作伴,就不会寂寞,手也会变得很灵巧,做出来的菜也会更好吃。”
到现在,韩良忆做菜的时候仍旧会放音乐,哪怕只有十五分钟,也会习惯性地开一下广播。食物与音乐之间会产生一种关系,而音乐、食物与人之间也会产生一种共鸣。韩良忆很享受这种感觉。
从小与美食为伍
韩良忆与姐姐韩良露在台湾有“文坛‘大小S’”之称。韩良露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家,她与好友陈怡蓁在台北师大路成立了“南村落”,希望以美食为饵,一起推动社区文化。家中两位姊妹都擅长美食书写,这有家世渊源的关系。
韩良忆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从小就与美食为伍,不愁吃穿。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用韩良忆的话说“是既爱玩又爱吃的双子座”。回忆成长之路,韩良忆说,“父母教育子女的观念与同辈人不太相同”。虽然父母仍有传统士大夫观念,希望子女能读完大学,有谋生的一份手艺,但同时又开明包容,给予很多关爱。姐弟几人从未被要求一定要很会读书,父母只是希望尽量能读就读,最好能保持在前十名,即便考了十几名,父母反倒会安慰没关系。父亲尤其爱吃也讲究吃,因为是江浙人,所以从小会带着一家人吃很多江浙菜,当然还有川菜、湘菜、京菜、上海西餐等等,边吃菜的同时,父亲会一边点评。而外婆是台湾本省人,善于料理,做很多的闽南菜、台式日本料理。从小,韩良忆就喜欢看家人做饭,也常常跟着外婆和保姆去逛市场。在韩良忆记忆里,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有美食相伴,虽然也曾家道中落,可从没有遭遇过物质上的匮乏。
“有些人天生味觉就很好,天生就是一个美食家。但其实味觉是要慢慢培养,从小时候开始训练。父亲从小就对我和姐姐在味觉方面进行有意的训练,包括弟弟也一样,他虽然不大会做菜,但是能一口分辨出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韩良忆如是说。韩家的姐弟们从小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也因为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导,在耳濡目染中系统地学习到吃穿方面的品味,对于如何吃得好,如何吃好吃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
美食作家费雪是最爱
“如果说,这一生在所谓的写作,或者说跟出版有关的历程当中,我觉得最感到骄傲或引以为荣,就是我译过费雪的书。”韩良忆曾经这样写道。她喜欢的作家有很多,但最喜爱和敬佩并视为偶像的,是已故的美国饮食文学作家M.F.K.费雪。
在费雪的著作中,最被中文世界读者知晓的是《如何煮狼》一书,这本书的译者正是韩良忆。不过韩良忆读的第一本费雪的书并不是这本,而是《很久以前在法国》,那是费雪中晚年出的一本回忆录。这本书里讲述费雪与美食相遇的故事。年轻时,费雪随第一任丈夫去法国,在第戎发现了美食。也在那里,她由一个小女孩蜕变成一个妇人,因此她说“long ago in France”。费雪书里散发出的一种气度,让韩良忆深深折服。“她的书里有一种气度,elegent,她的文字不雕琢、不华丽,简洁大方,文体自成一个流派。还有她对生活对美食的态度,我也非常欣赏和认可。”
前段时间,韩良忆在微博上引用了一段费雪的话: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要吃的,为什么不吃得优雅一些?“费雪所谓的优雅是一种气度,不做作、不奢华,在吃的过程中有一种感知在中间细细品味,越吃越体会到厨师的用心、食材的美味、烹调的手法,这才叫津津有味。”韩良忆解释道。费雪说,人有三种基本需求,即食物、安全感和爱。她写食物的时候,常常是在传递这样的观念,费雪的这种观念引起韩良忆的共鸣。
韩良忆不断提及费雪的《如何煮狼》。“这本书讲的是困顿年代的美食传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物质极其缺乏,作者以狼来比喻困境。也就是说,当外界给你一种威胁的时候,你如何活得优雅?”
发现寻常生活中的美
如何活得优雅?费雪在书里提出疑问,韩良忆在书外也不断问自己。不过要过得优雅,极端条件下提出的,是考验;寻常生活里表现出的,则是态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韩良忆喜欢简单美好的生活。“这种生活不需要花很多钱。首先我也没有很多钱,其次我从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到的乐趣并不需要花很多钱。我基本上不追求奢华,但如果奢华是顺理成章来的,我也不排斥。”
散步是她很喜欢做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并不一定要发生在威斯敏斯特才称得上有趣,当然在威斯敏斯特散步也确实很美。从荷兰回到台北的时候,韩良忆经常会走很远的路,十几公里,从家里走到孔庙。她说这样的散步等于是在自己的城市里观光。韩良忆说:“我们常常会对一日三餐的日常生活感到厌倦,每天上班、下班、回家、睡觉,乏味无趣。但其实只要每个季度或是假期,抽出一天的时间,天气晴朗,心情极好,在自己的城市中散步,做自己城市里的观光客,哪怕迷路。在自己的城市中迷路最大的好处是即便你迷路了也不会迷失。这就是普通生活中的乐趣,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乐趣。”
面对很多生活中不想去做的事情,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度尝试,然后发现平凡生活中有很多不平凡的乐趣,这是韩良忆的生活态度。
如今,韩良忆一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和先生居住在荷兰。荷兰的生活平静、也平常。她做菜、听音乐、逛市集、居游、写作、翻译、跨洋在电台主持古典乐节目。每隔四五个月,她回台湾一次,呆上一个月左右,陪陪父亲,处理一些工作。和荷兰的生活不一样的是,回台湾的日子热热闹闹,有很多朋友相伴。这样两种动静相宜的生活,她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