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向来是老师和学生都比较挠头的一个环节,学生将这个积累的环节视为累赘,老师也总有种不能切实贯彻、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感觉。对此,我做了一个学期的试验,经过多种尝试,得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将这些方法总结出来,以供各位同人一同探讨研究。
一、活动形式
刚开始,我给学生3天时间准备,让他们将自己准备好的故事或是美文主动推荐给大家,这样既能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又能将学生摘抄的好词、好句、好内容与大家共同分享。但事与愿违,学生们不是准备好了不好意思表演,就是混水摸鱼,偷懒不准备,经常搞的课堂气氛十分没有活力,这就与我的本意有了一定的差距。
鉴于这种情况的屡屡发生,而且势头有增无减,我就在发言人身上下“功夫”。我先对发言人做出了严格规定:学生按照学号的顺序,每天的课前活动由两个提前准备好的学生主讲,其他学生做好记录,谈出自己对其他同学发言内容的感受。这样,学生都“被逼无奈”地认真地做起了课前准备,一股股清新的风吹进课堂,涌现出很多“经典文字”和“文坛新秀”。
随着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出现在课堂的同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学生的课前准备面太窄。每天只有即将发言的两、三个学生在紧张而忙碌地准备,而其他学生由于不用担心会被点到名来回答问题,于是放松了“警惕”,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这样,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懒惰,并没有太多的收获。这种课前活动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切实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样是违背当初的设计意图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又制定出了“随机抽号,公开评分”的制度。就是: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准备摘记内容背诵,上课时,教师对照班级簿随机点名,点到谁,谁就要将自己的摘记内容背诵出来,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同时,将回答问题学生的成绩记到平日成绩栏上。由于回答问题的几率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这样不仅督促了学生准备摘记背诵、完成作业,更因为平日成绩的缘故,学生们大多都开始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了。另外,由于对应班级簿点名,这样可以做到让每个学生在一周内都会被点到一次,同时也增加了课前五分钟的效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这种方法有效地限制了大部分学生的懒惰情绪,在实施的同时,我还力求完善自己的方法。如:让学生将自己摘记的出处、作者、背景、自己选择的原因、读过后的感受连同摘记一起介绍给同学,让其他同学即使没有记清自己喜欢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介绍找到文章,使课前五分钟真正达到同学们交流的效果;还有一个是将每个星期五的课前活动定为“重生日”——给那些没有发挥好的学生一次补考的机会,或是有些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个星期,却没有等到一个展示的机会,也在星期五那天一起将自己的“精品”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更重要的是,我又加入了一个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就是让小组同学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每个学生都要在活动中担当一定的工作,
由于以上这些形式的刺激,学生的课前活动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因此,对其他同学的准备就会认真进行评价,这种竞争机制活跃了课堂气氛,给课堂开了个好头儿,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课前活动的准备,也将课前这五分钟真正用到实处。
二、活动内容
1、学生准备的内容。刚开始,要求学生背诵“美文”,这个范围比较宽泛,一些学生不知“美文” 为何物,还有一些学生为了简单,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系列丛书中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拿出来讲,这样做的有很多弊端。其一,初中生对作文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讲述一件完整的事件,大纲要求学生应该有个人的独特体验,并将这种独特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这种简单的复述已经不应该再当作作文能力的训练重点了,而是应该有一种更高的追求。其二,学生可以将每个小故事下面的评价当成自己的体验介绍给大家,实际上,这些简单的语言都是富有深刻的哲理的,学生们只是死记硬背,或是单纯追求短小易记,并没有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其三,《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丛书中的故事,通常的语言都是很简单平实的,对学生语言华美的训练作用不大。
学生通常都是很讨厌背诵大段大段的文字,因此,我放宽了对课前活动背诵内容多少的要求,通常一百字左右就可以了。你可以背诵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可以是对人物的描写,对细节的描写,也可以是对景物的描写;语言可以是优美、华丽的,也可以是平实、质朴的;文字可以是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也可以是无名小卒的心血凝结;可以是耐人寻味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是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总之,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可以成为表演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摘抄的兴趣,更让学生在背诵积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当然,在内容上放松了要求,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补充上。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背诵出摘抄内容,还要讲明作者和出处,最好是多了解一些作者,对所摘抄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体会。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将“为什么选这段文字?你喜欢她什么?这段文字可以用于什么样的文章中?如果用到你的作文中,你会怎样处理这段文字,会怎样改动这段文字?”经过这些问题,不仅督促了学生准备摘抄的认真态度,同时,也为现代文阅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师准备的内容。如果每天都是让学生背诵、点评,学生很快就会厌恶这种枯燥乏味的形式,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也时不时地准备一些美文,供学生共同欣赏。我有种方式,一直很受学生欢迎。那就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全身,配着优美的音乐,听我有感情地朗诵。作为教师,我本着一定要将最好的文章推荐给学生的原则,推荐的文章就丰富多彩,趣味盎然。时而幽雅高贵,时而通俗易读,时而追溯远古,时而贴近现实……但唯一不变的是学生放松的姿势。因为学生经过一个下课时间,都放松的太多,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及时地将学生的情绪缓和下来,更快地进入课堂气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五分钟是很短暂的,但是,放到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就更加突显出他的重要性了,为了不浪费这宝贵的教育契机和学生积累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在这个环节上多下功夫,用活课前五分钟。
一、活动形式
刚开始,我给学生3天时间准备,让他们将自己准备好的故事或是美文主动推荐给大家,这样既能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又能将学生摘抄的好词、好句、好内容与大家共同分享。但事与愿违,学生们不是准备好了不好意思表演,就是混水摸鱼,偷懒不准备,经常搞的课堂气氛十分没有活力,这就与我的本意有了一定的差距。
鉴于这种情况的屡屡发生,而且势头有增无减,我就在发言人身上下“功夫”。我先对发言人做出了严格规定:学生按照学号的顺序,每天的课前活动由两个提前准备好的学生主讲,其他学生做好记录,谈出自己对其他同学发言内容的感受。这样,学生都“被逼无奈”地认真地做起了课前准备,一股股清新的风吹进课堂,涌现出很多“经典文字”和“文坛新秀”。
随着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出现在课堂的同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学生的课前准备面太窄。每天只有即将发言的两、三个学生在紧张而忙碌地准备,而其他学生由于不用担心会被点到名来回答问题,于是放松了“警惕”,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这样,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懒惰,并没有太多的收获。这种课前活动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切实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样是违背当初的设计意图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又制定出了“随机抽号,公开评分”的制度。就是: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准备摘记内容背诵,上课时,教师对照班级簿随机点名,点到谁,谁就要将自己的摘记内容背诵出来,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同时,将回答问题学生的成绩记到平日成绩栏上。由于回答问题的几率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这样不仅督促了学生准备摘记背诵、完成作业,更因为平日成绩的缘故,学生们大多都开始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了。另外,由于对应班级簿点名,这样可以做到让每个学生在一周内都会被点到一次,同时也增加了课前五分钟的效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这种方法有效地限制了大部分学生的懒惰情绪,在实施的同时,我还力求完善自己的方法。如:让学生将自己摘记的出处、作者、背景、自己选择的原因、读过后的感受连同摘记一起介绍给同学,让其他同学即使没有记清自己喜欢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介绍找到文章,使课前五分钟真正达到同学们交流的效果;还有一个是将每个星期五的课前活动定为“重生日”——给那些没有发挥好的学生一次补考的机会,或是有些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个星期,却没有等到一个展示的机会,也在星期五那天一起将自己的“精品”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更重要的是,我又加入了一个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就是让小组同学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每个学生都要在活动中担当一定的工作,
由于以上这些形式的刺激,学生的课前活动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因此,对其他同学的准备就会认真进行评价,这种竞争机制活跃了课堂气氛,给课堂开了个好头儿,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课前活动的准备,也将课前这五分钟真正用到实处。
二、活动内容
1、学生准备的内容。刚开始,要求学生背诵“美文”,这个范围比较宽泛,一些学生不知“美文” 为何物,还有一些学生为了简单,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系列丛书中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拿出来讲,这样做的有很多弊端。其一,初中生对作文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讲述一件完整的事件,大纲要求学生应该有个人的独特体验,并将这种独特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这种简单的复述已经不应该再当作作文能力的训练重点了,而是应该有一种更高的追求。其二,学生可以将每个小故事下面的评价当成自己的体验介绍给大家,实际上,这些简单的语言都是富有深刻的哲理的,学生们只是死记硬背,或是单纯追求短小易记,并没有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其三,《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丛书中的故事,通常的语言都是很简单平实的,对学生语言华美的训练作用不大。
学生通常都是很讨厌背诵大段大段的文字,因此,我放宽了对课前活动背诵内容多少的要求,通常一百字左右就可以了。你可以背诵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可以是对人物的描写,对细节的描写,也可以是对景物的描写;语言可以是优美、华丽的,也可以是平实、质朴的;文字可以是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也可以是无名小卒的心血凝结;可以是耐人寻味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是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总之,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可以成为表演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摘抄的兴趣,更让学生在背诵积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当然,在内容上放松了要求,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补充上。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背诵出摘抄内容,还要讲明作者和出处,最好是多了解一些作者,对所摘抄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体会。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将“为什么选这段文字?你喜欢她什么?这段文字可以用于什么样的文章中?如果用到你的作文中,你会怎样处理这段文字,会怎样改动这段文字?”经过这些问题,不仅督促了学生准备摘抄的认真态度,同时,也为现代文阅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师准备的内容。如果每天都是让学生背诵、点评,学生很快就会厌恶这种枯燥乏味的形式,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也时不时地准备一些美文,供学生共同欣赏。我有种方式,一直很受学生欢迎。那就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全身,配着优美的音乐,听我有感情地朗诵。作为教师,我本着一定要将最好的文章推荐给学生的原则,推荐的文章就丰富多彩,趣味盎然。时而幽雅高贵,时而通俗易读,时而追溯远古,时而贴近现实……但唯一不变的是学生放松的姿势。因为学生经过一个下课时间,都放松的太多,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及时地将学生的情绪缓和下来,更快地进入课堂气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五分钟是很短暂的,但是,放到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就更加突显出他的重要性了,为了不浪费这宝贵的教育契机和学生积累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在这个环节上多下功夫,用活课前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