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k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捷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每个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课前的激趣、情境创设,课堂的巧妙质疑以及练习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教与学有效性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回首几年来经历过的课改之路,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看过了一阵阵热闹与轰动,不难发现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激趣的有效性。
  在许多公开课时,时常会看到课前任课教师在开课前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情景或者利用脑筋急转弯、智力接龙、各种手势游戏等多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如我在上《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激情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坐的车辆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吧?”“车轮是圆的。” “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的可以吗?”这个时候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其中奥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二、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我认为,情境的创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创设情境时,我们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要紧扣教学内容,让我们创设的情境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激发兴趣,引起思考,并对以后课程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情境创设要体现以下三个特征:(一)、趣味性。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在上《统计》时,我安排了统计班上同学过生日的月份。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二)、针对性。创设出好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上《圆柱的体积》时我让学生猜测两个不同形状的圆柱体积大小,整节课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猜测、推理、验证的活动中得出结论。(三)、可操作性。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上《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同学们在商场内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课堂质疑的有效性。
  课堂质疑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数学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变换表达的方式,如:猜一猜,老师要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智慧老人,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老师,你会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你知道些什么,你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请你对大家谈一谈;你发现了什么?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疑问吗等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内容时针对(零除外)这一难点我特地让学生进行质疑、交流后,学生对这一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在课后的练习中就不会再出现这一错误。充分体现了质疑的有效性。
  四、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练习时要体现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
  (一)灵活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课堂练习的内容灵活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如《质数与合数》一课,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学,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在1-20中,奇数有___,偶数有___,合数有___,质数有___,这一练习让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得出了很多结论,如:质数不一定全是奇数;合数不一定全是偶数等。这样不仅题型有所改变,而且练习形式也体现了个体与小组结合的特点。
  (二)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设计课堂练习。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四个练习,第一个练习:学生总结出公式后,马上让学生口算图形的面积;第二个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书面,并计算它的面积;第三个练习运用公式解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谁大;第四个练习: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2厘米,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每个层次练习完后,教师及时作出评价,这样,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设计有典型性和生活化的课堂练习。一节课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学《求组合图形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通过交流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让四块阴影动起来,利用移动后产生的变化,不仅求出了阴影部分的面积,而且总结出了中间空白部分处于图形中任何位置
  时,求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设计一道题得出了多道题的解法,可谓一举多得。
  (四)开放性的进行课堂练习。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计算装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钱?看谁家的装修既漂亮又省钱?”不要以为这样的题目很简单,其实不然。大家想想要用到多少知识:长度的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商品价格的调查、装修材料的选择……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共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學。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性学习” 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旨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本文是在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就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目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習的含义、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学科,其中概念、数学语言、逻辑、数学思想等方面,让学生难于理解.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使教学符合学生的感性思维特征,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有意识的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来,有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感呢?  一、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同课异构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以探索科学、
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世界教育大变革态势下必须建立和形成一种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
在相当长的人类时期,特殊需要人群都会存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不容我们忽视的。这一庞大群体中有许多从事艺术活动的人和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创新实践类课程的开发研究”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背景下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没有创新的教育,难有创新的人才,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