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谢丁丁,因为他,我选择了记者这行。”
61岁的皮埃尔·阿苏里(Pierre Assouline),脑袋圆圆,自己长得就有点像年长版漫画人物“丁丁”;这位法国文坛的老记者,身兼作家、编辑、文学评论家等多种身份,2012年起开始担任法国最负盛名的龚古尔文学奖评委。
据阿苏里介绍,8月至11月,他们10位文学奖评委每月第一个星期二开会甄选作品,他笑侃:“我们法国人开会其实就是吃饭,我们去一家昂贵的餐馆Drouant,里面有个包间,每人都有专座,椅背上有自己名字,也有从前坐这里的评委名字,我的名字是第5个,这说明过去100年,此席拥有者都十分长寿,坐我边上的评委已是第10代了,我很为他担心。”
阿苏里1953年生于摩洛哥,在卡萨布兰卡度过童年后回到法国求学,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记者工作。1984年至1986年担任巴朗出版社文学顾问,1985年进入法国著名的《读书》杂志编辑,并于1993年成为主编,任期长达20年;他曾为法国《世界报》文学专栏撰稿,创立了文学博客“书香之国”,并为多家电台、电视台、杂志担任文学评论员。
“一般来说,我写一部传记需花费3年左右时间。”迄今为止,阿苏里共创作了10部人物传记,除了“丁丁”之父、漫画家埃尔热(Hergé),还有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伽利玛出版社创始人加斯东·伽利玛(Gaston Gallimard)、法国著名记者阿尔贝·伦敦(Albert Londres)、推理作家乔治·西默农(Georges Simenon),甚至包括法国“幻影”战斗机之父马塞尔·达索(Marcel Dassault)等等,其作品荣获包括由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散文奖、法语语言奖等诸多奖项。
作为伽利玛传记的作者,阿苏里曾游说巴黎市政府将伽利玛出版社所在马路更名为加斯东·伽利玛路。“在巴黎,给一条路改名很困难,首先要征得市政府同意,然后挨家挨户征得住户同意。这条马路很短,只有两栋建筑,但出版社隔壁的住户表示反对,坚持要‘住在塞巴斯蒂安·博丹路’,原来这个马路的名字也是一位出版商,但他惟一出版的就是巴黎黄页!为此我去了市政府好几次,宣传伽利玛的贡献,最后,马路被撇成了两段,邻居还是‘塞巴斯蒂安·博丹路2号’,那是博丹路唯一的号码,我们则改成‘加斯东·伽利玛路5号’,这也是伽利玛路唯一的门牌号码,这事太逗了!”
此外,阿苏里还执导拍摄了关于布勒松、西默农以及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传记电影,尤其是最近一部《杜拉斯的世纪》,为在百年诞辰之际向这位女作家致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阿苏里回忆了他与杜拉斯、布勒松等人的交往,并介绍了龚古尔文学奖的评选等。
人物周刊:据说法国有超过两千个文学奖,是什么令龚古尔文学奖有别于其他奖项获得如此高声誉?
阿苏里:说实话,我觉得这是个谜!(笑)法国有很多奖,文学奖尤其重要,几乎每个法国人都盼着得奖,有时奖一笔钱,有时奖瓶红酒……有些文学奖只是自娱自乐,但龚古尔奖是很严肃的,获奖者作品一定会大卖,说白了,会有很好的收入和出版合同。作家其实总缺钱,例如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当他得到奖金时,有记者问他打算怎么花这笔钱?他居然回答,我准备去付清我的税款,他已欠税很久,政府正找他麻烦。瞧,这一点也不诗意,这就是现实。
龚古尔奖的历史已超过100年了,它也许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奖,比诺贝尔奖历史还长。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评奖历史上,绝大多数选择都是公正的,龚古尔奖是颁给作品的,并不是颁给作家,如果查看历年获奖名单,有时评委也会遗漏全年最重要的一本书。比如,杜拉斯50岁时就该获奖了,却到80岁才得到龚古尔奖,奖的也不是她最好的作品。
人物周刊:龚古尔奖的评审流程是怎么样的?
阿苏里:评选流程非常简单,评审委员会由10人组成,原先是终身制,后来要求满80岁自动退出,他们觉得80岁的人已经老得看不动书了,还谈什么法国文学呢?其实80岁以前也是看不动的!我们从8月开始互相通信,讨论最近出版的作品,它必须是虚构的,当年1月至9月之间出版,讨论后拟出一张初步名单,自8月起,每月第一个星期二开一次会,直到11月给获奖者颁奖。
我们开会很有法国人风格,其实就是下馆子吃饭,从早上8点半讨论至下午1点,9月之前,法国市场上会出现700本左右的新小说,没人能全部都读一遍,不过我会读大多数作品,而且评委审美倾向非常多元,我们会去看1月到9月之间报纸杂志上所有书评,如果有一到两篇书评称赞某部作品,一定会有评委去读它,我们基本不会错过好作品。
人物周刊:担任评委有哪些要求?
阿苏里:你首先要喜欢读书,这很重要,因为我们要读很多书。你必须是作家,而且对他人作品感兴趣。此外,你还必须喜欢吃吃喝喝,个性随和。(有没有一些硬性标准?)我们不是瑞典人啊!龚古尔奖评审是一项传统,朋友关系很重要。我们寻找新评委,首先看他能不能和我们处好关系。那些不怎么友善的人,我们可不想每个月都见到他。加入评委会惟一要求是,你必须是作家,以作家的眼光来做评判,这是我们对评委会同仁惟一的要求,过去一个世纪都没改变,惟一有所改变的是大家吃饭时的菜单。
人物周刊:我看了你执导的纪录片《杜拉斯的世纪》,你和她本人接触过?
阿苏里:我跟杜拉斯接触过,在她晚年时与她常有交流,我很崇拜她,我可能爱上她了,也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我只是爱上她的智慧,她的存在就让人觉得有震撼力,尤其是她的嗓音,她说话一刹那,我们就被深深吸引,她的嗓音有种召唤力、很魔幻,所以我的片子整体上都以杜拉斯自己的语言、声音串联起来,通过做这个纪录片,我可以比较生动且准确地传递我对她的理解,我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保持真诚感,里面所有东西都是杜拉斯自己要表达的。 人物周刊:她是一个愿意敞开心扉的受访者吗?
阿苏里:我做记者时认识了杜拉斯,很快,我们就成了——不能说朋友——有了一些友谊吧,不过还是浅层的,达不到真正的朋友概念。根据我的接触,杜拉斯不太讲自己的生活,她比较注重隐私。她接受很多采访,但她不会敞开心扉。她跟你说很多,但这不是一种倾诉。举个例子,我与她接触很长时间后,突然有一天,她讲到她失去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这个细节是她偶然迸发出来的痛处。在我看来,母亲是杜拉斯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物,但她不会轻易谈她。我接触杜拉斯时,钱的话题是我们经常讨论的,但她在众多采访中从没谈过钱。晚年杜拉斯是比较有钱的,但她不是很大方,我认为这跟她母亲的遭遇有关,就像她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所写的,母亲受到了欺骗等。如果做小众影片,我会以她母亲为主线,也会谈到钱的话题。
人物周刊:纪录片中,杜拉斯晚年的形象给人感觉有些男性化,你和她接触下来的印象是怎样的?
阿苏里:我认识的杜拉斯是非常女性化且脆弱的,酗酒、抽烟这些不一定代表她男性化。我所了解的杜拉斯有两个特点,第一,她是个非常直白的人,她不注重礼节,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她的个性非常直接,有时可能过于极端,比如关于法国右派的观点。第二个特征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杜拉斯其实非常喜欢跟人交流。她对人有兴趣,不会敷衍你,她问你很多问题,愿意听你说话,跟你交流,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为人的大方。
我至今记得一件小事,很久以前一个周六晚上,我在卫生间里,我女儿当时只有5岁,有人打电话来,我就听见我女儿在外面讲话,说上学啊、自己的朋友啊,说了大概20分钟,等我从卫生间里出来,就跟她说,差不多啦,不要烦你祖母了,我来跟她说吧。我女儿说,这不是我祖母。我问,那你在跟谁说话?我女儿于是问电话那头,你是谁啊?对方说,我是玛格丽特·杜拉斯。
人物周刊:据说布勒松是个非常注重隐私的人,你是如何采访到他,并成为他的密友的?
阿苏里:布勒松其实一点儿也不内向,他很外向,但同时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确实很注意保护自己隐私,不过这是人的常态。我们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他热衷交谈,我们之前通了几次电话。我约他采访已经很久了,他一直拒绝,他说,我讨厌回答问题。可他在电话里讲了很多他生活中的趣事。有一天,他终于说,OK,你可以过来,但不要带录音设备,我们只是聊天,我跟你谈谈我自己,你也跟我谈谈你自己,有点像交换故事。我去了他的工作室,离卢浮宫不远,离他公寓也很近,就像一个普通的办公室,是他每天画画的地方,呆了10年了,一般就约他的裸体模特到那里。我们谈了一下午,后来又去咖啡馆喝酒,这之后就成了朋友,这是他去世前7年的事了。他很敏感,非常情绪化,十分有趣,令人着迷。
人物周刊:作为记者,我非常好奇,你如何取得他的信任,秘诀在何处?
阿苏里:我还没有准备好回答这个问题。我用很多时间与我的采访对象互动,但我从不强迫他们。我从不问,能不能今天来看你?我总说,因为工作还没完,我们再约吧,也可能是明年,甚至下一个10年,如此如此。我想布勒松喜欢我这样的。你知道,他是佛教徒,对时间有他非常哲学化的看法,所以我知道他喜欢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所有人都会喜欢的。
人物周刊:关于东方文化,那天你说很早就接触了《道德经》?
阿苏里:是的,当时我18岁,现在我已经老了。年轻时读《道德经》,我觉得它是宗教经典,过些年再读,我觉得它是一部哲学著作,现在我读它,觉得是诗歌,随着年龄增长,我改变了阅读的眼光。例如当初看《公民凯恩》,我觉得很无聊,等我到了40岁再看,我认为这是一部杰作,现在我每年看一遍,感受每年都在变。对《道德经》理解的变化也源于过去40年中我所学到的。在对老子、道家、佛教的理解方面,由于我认识了布勒松,我知道佛教并不是宗教,也不能说是哲学,而是一种路径,将你从此岸送往彼岸。很多法国人都以为佛教是一种宗教,布勒松教我很多,还介绍我认识在巴黎的活佛。
人物周刊:你多年从事记者工作,谈谈法国媒体的行业现状?
阿苏里:当下氛围十分悲观,报纸杂志纷纷倒闭,财务很糟糕,总在到处找钱,读者在流失,我也不清楚读者们都到哪里去了,小部分进了坟墓,其他大概都去上网了。报社对此很担忧,但我不这么看。我觉得这很正常,这些报纸都很老了,却不懂得穷途思变。媒体环境每年都在变化,他们却不改变自己,这对他们来说很遗憾,但对我们这些自由撰稿人不见得是坏事。
人物周刊:你经常使用新媒体吗?
阿苏里:是的,脸书、推特、博客,几乎互联网上所有东西,我每天在网上看25份报纸,包括法国、西班牙、英国和美国的。我不觉得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会摧垮传统媒体。我只觉得法国媒体现代化不够,10年前,我就觉得新媒体可以改变未来,我从未停止过游说《文学报》和《解放报》,希望他们在改革方面抓紧,向《卫报》和《纽约时报》学习,英美媒体早就为信息时代做准备了。虽然我为媒体前途担忧,但我对法国记者和作家的前途感到乐观。新媒体是好东西,我开博客10年了,这是我现在主要使用的媒体,我在上面写关于书和文学的评论。现在报纸已经很难从互联网行业中盈利,欧洲经济情况不好。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启动改革,网上声音那么多,就更需要专业人士来定调,所以我对作家和记者的前途都很乐观。
61岁的皮埃尔·阿苏里(Pierre Assouline),脑袋圆圆,自己长得就有点像年长版漫画人物“丁丁”;这位法国文坛的老记者,身兼作家、编辑、文学评论家等多种身份,2012年起开始担任法国最负盛名的龚古尔文学奖评委。
据阿苏里介绍,8月至11月,他们10位文学奖评委每月第一个星期二开会甄选作品,他笑侃:“我们法国人开会其实就是吃饭,我们去一家昂贵的餐馆Drouant,里面有个包间,每人都有专座,椅背上有自己名字,也有从前坐这里的评委名字,我的名字是第5个,这说明过去100年,此席拥有者都十分长寿,坐我边上的评委已是第10代了,我很为他担心。”
阿苏里1953年生于摩洛哥,在卡萨布兰卡度过童年后回到法国求学,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记者工作。1984年至1986年担任巴朗出版社文学顾问,1985年进入法国著名的《读书》杂志编辑,并于1993年成为主编,任期长达20年;他曾为法国《世界报》文学专栏撰稿,创立了文学博客“书香之国”,并为多家电台、电视台、杂志担任文学评论员。
“一般来说,我写一部传记需花费3年左右时间。”迄今为止,阿苏里共创作了10部人物传记,除了“丁丁”之父、漫画家埃尔热(Hergé),还有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伽利玛出版社创始人加斯东·伽利玛(Gaston Gallimard)、法国著名记者阿尔贝·伦敦(Albert Londres)、推理作家乔治·西默农(Georges Simenon),甚至包括法国“幻影”战斗机之父马塞尔·达索(Marcel Dassault)等等,其作品荣获包括由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散文奖、法语语言奖等诸多奖项。
作为伽利玛传记的作者,阿苏里曾游说巴黎市政府将伽利玛出版社所在马路更名为加斯东·伽利玛路。“在巴黎,给一条路改名很困难,首先要征得市政府同意,然后挨家挨户征得住户同意。这条马路很短,只有两栋建筑,但出版社隔壁的住户表示反对,坚持要‘住在塞巴斯蒂安·博丹路’,原来这个马路的名字也是一位出版商,但他惟一出版的就是巴黎黄页!为此我去了市政府好几次,宣传伽利玛的贡献,最后,马路被撇成了两段,邻居还是‘塞巴斯蒂安·博丹路2号’,那是博丹路唯一的号码,我们则改成‘加斯东·伽利玛路5号’,这也是伽利玛路唯一的门牌号码,这事太逗了!”
此外,阿苏里还执导拍摄了关于布勒松、西默农以及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传记电影,尤其是最近一部《杜拉斯的世纪》,为在百年诞辰之际向这位女作家致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阿苏里回忆了他与杜拉斯、布勒松等人的交往,并介绍了龚古尔文学奖的评选等。
龚古尔奖如何评选
人物周刊:据说法国有超过两千个文学奖,是什么令龚古尔文学奖有别于其他奖项获得如此高声誉?
阿苏里:说实话,我觉得这是个谜!(笑)法国有很多奖,文学奖尤其重要,几乎每个法国人都盼着得奖,有时奖一笔钱,有时奖瓶红酒……有些文学奖只是自娱自乐,但龚古尔奖是很严肃的,获奖者作品一定会大卖,说白了,会有很好的收入和出版合同。作家其实总缺钱,例如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当他得到奖金时,有记者问他打算怎么花这笔钱?他居然回答,我准备去付清我的税款,他已欠税很久,政府正找他麻烦。瞧,这一点也不诗意,这就是现实。
龚古尔奖的历史已超过100年了,它也许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奖,比诺贝尔奖历史还长。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评奖历史上,绝大多数选择都是公正的,龚古尔奖是颁给作品的,并不是颁给作家,如果查看历年获奖名单,有时评委也会遗漏全年最重要的一本书。比如,杜拉斯50岁时就该获奖了,却到80岁才得到龚古尔奖,奖的也不是她最好的作品。
人物周刊:龚古尔奖的评审流程是怎么样的?
阿苏里:评选流程非常简单,评审委员会由10人组成,原先是终身制,后来要求满80岁自动退出,他们觉得80岁的人已经老得看不动书了,还谈什么法国文学呢?其实80岁以前也是看不动的!我们从8月开始互相通信,讨论最近出版的作品,它必须是虚构的,当年1月至9月之间出版,讨论后拟出一张初步名单,自8月起,每月第一个星期二开一次会,直到11月给获奖者颁奖。
我们开会很有法国人风格,其实就是下馆子吃饭,从早上8点半讨论至下午1点,9月之前,法国市场上会出现700本左右的新小说,没人能全部都读一遍,不过我会读大多数作品,而且评委审美倾向非常多元,我们会去看1月到9月之间报纸杂志上所有书评,如果有一到两篇书评称赞某部作品,一定会有评委去读它,我们基本不会错过好作品。
人物周刊:担任评委有哪些要求?
阿苏里:你首先要喜欢读书,这很重要,因为我们要读很多书。你必须是作家,而且对他人作品感兴趣。此外,你还必须喜欢吃吃喝喝,个性随和。(有没有一些硬性标准?)我们不是瑞典人啊!龚古尔奖评审是一项传统,朋友关系很重要。我们寻找新评委,首先看他能不能和我们处好关系。那些不怎么友善的人,我们可不想每个月都见到他。加入评委会惟一要求是,你必须是作家,以作家的眼光来做评判,这是我们对评委会同仁惟一的要求,过去一个世纪都没改变,惟一有所改变的是大家吃饭时的菜单。
致敬杜拉斯
人物周刊:我看了你执导的纪录片《杜拉斯的世纪》,你和她本人接触过?
阿苏里:我跟杜拉斯接触过,在她晚年时与她常有交流,我很崇拜她,我可能爱上她了,也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我只是爱上她的智慧,她的存在就让人觉得有震撼力,尤其是她的嗓音,她说话一刹那,我们就被深深吸引,她的嗓音有种召唤力、很魔幻,所以我的片子整体上都以杜拉斯自己的语言、声音串联起来,通过做这个纪录片,我可以比较生动且准确地传递我对她的理解,我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保持真诚感,里面所有东西都是杜拉斯自己要表达的。 人物周刊:她是一个愿意敞开心扉的受访者吗?
阿苏里:我做记者时认识了杜拉斯,很快,我们就成了——不能说朋友——有了一些友谊吧,不过还是浅层的,达不到真正的朋友概念。根据我的接触,杜拉斯不太讲自己的生活,她比较注重隐私。她接受很多采访,但她不会敞开心扉。她跟你说很多,但这不是一种倾诉。举个例子,我与她接触很长时间后,突然有一天,她讲到她失去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这个细节是她偶然迸发出来的痛处。在我看来,母亲是杜拉斯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物,但她不会轻易谈她。我接触杜拉斯时,钱的话题是我们经常讨论的,但她在众多采访中从没谈过钱。晚年杜拉斯是比较有钱的,但她不是很大方,我认为这跟她母亲的遭遇有关,就像她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所写的,母亲受到了欺骗等。如果做小众影片,我会以她母亲为主线,也会谈到钱的话题。
人物周刊:纪录片中,杜拉斯晚年的形象给人感觉有些男性化,你和她接触下来的印象是怎样的?
阿苏里:我认识的杜拉斯是非常女性化且脆弱的,酗酒、抽烟这些不一定代表她男性化。我所了解的杜拉斯有两个特点,第一,她是个非常直白的人,她不注重礼节,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她的个性非常直接,有时可能过于极端,比如关于法国右派的观点。第二个特征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杜拉斯其实非常喜欢跟人交流。她对人有兴趣,不会敷衍你,她问你很多问题,愿意听你说话,跟你交流,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为人的大方。
我至今记得一件小事,很久以前一个周六晚上,我在卫生间里,我女儿当时只有5岁,有人打电话来,我就听见我女儿在外面讲话,说上学啊、自己的朋友啊,说了大概20分钟,等我从卫生间里出来,就跟她说,差不多啦,不要烦你祖母了,我来跟她说吧。我女儿说,这不是我祖母。我问,那你在跟谁说话?我女儿于是问电话那头,你是谁啊?对方说,我是玛格丽特·杜拉斯。
好友布勒松
人物周刊:据说布勒松是个非常注重隐私的人,你是如何采访到他,并成为他的密友的?
阿苏里:布勒松其实一点儿也不内向,他很外向,但同时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确实很注意保护自己隐私,不过这是人的常态。我们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他热衷交谈,我们之前通了几次电话。我约他采访已经很久了,他一直拒绝,他说,我讨厌回答问题。可他在电话里讲了很多他生活中的趣事。有一天,他终于说,OK,你可以过来,但不要带录音设备,我们只是聊天,我跟你谈谈我自己,你也跟我谈谈你自己,有点像交换故事。我去了他的工作室,离卢浮宫不远,离他公寓也很近,就像一个普通的办公室,是他每天画画的地方,呆了10年了,一般就约他的裸体模特到那里。我们谈了一下午,后来又去咖啡馆喝酒,这之后就成了朋友,这是他去世前7年的事了。他很敏感,非常情绪化,十分有趣,令人着迷。
人物周刊:作为记者,我非常好奇,你如何取得他的信任,秘诀在何处?
阿苏里:我还没有准备好回答这个问题。我用很多时间与我的采访对象互动,但我从不强迫他们。我从不问,能不能今天来看你?我总说,因为工作还没完,我们再约吧,也可能是明年,甚至下一个10年,如此如此。我想布勒松喜欢我这样的。你知道,他是佛教徒,对时间有他非常哲学化的看法,所以我知道他喜欢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所有人都会喜欢的。
人物周刊:关于东方文化,那天你说很早就接触了《道德经》?
阿苏里:是的,当时我18岁,现在我已经老了。年轻时读《道德经》,我觉得它是宗教经典,过些年再读,我觉得它是一部哲学著作,现在我读它,觉得是诗歌,随着年龄增长,我改变了阅读的眼光。例如当初看《公民凯恩》,我觉得很无聊,等我到了40岁再看,我认为这是一部杰作,现在我每年看一遍,感受每年都在变。对《道德经》理解的变化也源于过去40年中我所学到的。在对老子、道家、佛教的理解方面,由于我认识了布勒松,我知道佛教并不是宗教,也不能说是哲学,而是一种路径,将你从此岸送往彼岸。很多法国人都以为佛教是一种宗教,布勒松教我很多,还介绍我认识在巴黎的活佛。
报纸老了,却不懂得穷途思变
人物周刊:你多年从事记者工作,谈谈法国媒体的行业现状?
阿苏里:当下氛围十分悲观,报纸杂志纷纷倒闭,财务很糟糕,总在到处找钱,读者在流失,我也不清楚读者们都到哪里去了,小部分进了坟墓,其他大概都去上网了。报社对此很担忧,但我不这么看。我觉得这很正常,这些报纸都很老了,却不懂得穷途思变。媒体环境每年都在变化,他们却不改变自己,这对他们来说很遗憾,但对我们这些自由撰稿人不见得是坏事。
人物周刊:你经常使用新媒体吗?
阿苏里:是的,脸书、推特、博客,几乎互联网上所有东西,我每天在网上看25份报纸,包括法国、西班牙、英国和美国的。我不觉得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会摧垮传统媒体。我只觉得法国媒体现代化不够,10年前,我就觉得新媒体可以改变未来,我从未停止过游说《文学报》和《解放报》,希望他们在改革方面抓紧,向《卫报》和《纽约时报》学习,英美媒体早就为信息时代做准备了。虽然我为媒体前途担忧,但我对法国记者和作家的前途感到乐观。新媒体是好东西,我开博客10年了,这是我现在主要使用的媒体,我在上面写关于书和文学的评论。现在报纸已经很难从互联网行业中盈利,欧洲经济情况不好。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启动改革,网上声音那么多,就更需要专业人士来定调,所以我对作家和记者的前途都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