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21世纪,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师不断思索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创新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增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心态,又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分别把量出的角的度数标上。讲课中,教师得意自信地说:“我不用量你们手中的每一个三角形角,只要你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不信就开始吧!”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教师一个个准确无误地答对,可神奇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了问题: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呢?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探索知识规律。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因为只有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才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乐于思考,敢于质疑。
首先,教师要学会关爱学生,在课堂中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微笑面对每一位要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学会宽容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因为学生受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往往有时提出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问题,肯定其敢于质疑的精神;反之,将扼杀学生的“质疑火花”。
再次,教师要学会激励学生,要善于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探索的欲望。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去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喜欢质疑。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导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激疑,就是激起学生的疑问。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后,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教师就可以在此时激疑:还有与课本不同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还将梯形分解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导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质疑: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你会想到哪些性质?学生纷纷举手,想起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甚至还有学生提出小数的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也有联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质疑,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
四、掌握方法,使学生“会问”
如果说学生想问是培养了质疑的意识,敢问是培养学生质疑的胆识,好问是培养了学生质疑习惯,那么,会问才是培养学生质疑的最终目标。
首先,教师要做好质疑的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教学内容的重难处、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疑点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思维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质疑。
第三,教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问可能不得要领,有时片言只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要在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做到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循循善诱,不厌其烦。这样,学生一步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逐步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
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注重观察、善于比较。
一、创新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增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心态,又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分别把量出的角的度数标上。讲课中,教师得意自信地说:“我不用量你们手中的每一个三角形角,只要你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不信就开始吧!”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教师一个个准确无误地答对,可神奇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了问题: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呢?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探索知识规律。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因为只有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才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乐于思考,敢于质疑。
首先,教师要学会关爱学生,在课堂中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微笑面对每一位要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学会宽容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因为学生受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往往有时提出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问题,肯定其敢于质疑的精神;反之,将扼杀学生的“质疑火花”。
再次,教师要学会激励学生,要善于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探索的欲望。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去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喜欢质疑。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导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激疑,就是激起学生的疑问。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后,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教师就可以在此时激疑:还有与课本不同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还将梯形分解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导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质疑: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你会想到哪些性质?学生纷纷举手,想起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甚至还有学生提出小数的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也有联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质疑,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
四、掌握方法,使学生“会问”
如果说学生想问是培养了质疑的意识,敢问是培养学生质疑的胆识,好问是培养了学生质疑习惯,那么,会问才是培养学生质疑的最终目标。
首先,教师要做好质疑的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教学内容的重难处、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疑点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思维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质疑。
第三,教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问可能不得要领,有时片言只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要在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做到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循循善诱,不厌其烦。这样,学生一步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逐步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
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注重观察、善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