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階段的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较强,对其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基于此,本文以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为切入点,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境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究,以构建充满生命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最终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景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培养其思想素质的场所,更是传递爱与关怀,发展其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道德说教,这使得一些初中生产生了逆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贯彻“没有情境的课堂就没有生命力”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在课堂创设多种具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真正提高其思想水平。
一、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贴合度很高,而生活性又是这门课程的一大亮点。所以教师应紧紧抓住生活性来实施教学,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工具性,将教学内容放置于生活情境之中,凸显出道德与法治的学科魅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获得深刻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遵守规则》这一课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都能认同和内化规则,做到自我约束,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等关系,并将规则外化于行,教师可以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社会热点话题及图片引入课堂,如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再现“公交车上不给孕妇让座”和“公交车上老人指责不让座”的现象,或向学生展示“调皮的小孩在火锅店乱跑导致被烫伤”等新闻,并给与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激发其兴趣,导入新知,同时让这些富有生活气息且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境激起他们浓厚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对“自由”与“规则”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主体利益关系及其正当性、合理性的角度,理解社会秩序、社会规则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思考深度
初中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设置一定的悬念,进行问题导学的教学设计,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发现和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也能为学生感悟道德与法治思想搭建阶梯,强化他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使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生命里。
以《服务社会》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可以引入排雷战士杜富国的英勇事例: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感动着十几亿人的心,而他却用自己的双手和双眼换来了同组战友的生命。当学生还沉浸在震撼与敬佩的情绪中时,教师抛出问题:“排雷战士杜富国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如果你是杜富国,你是否会为当时的行动而感到后悔?”学生回答道:“如果我是杜富国我一定不会后悔,因为生命中总有一丝光亮值得我们去付出,更何况是为了战友,甚至是为了国家。虽然我再也无法见到家人的笑脸也无法去拥抱他们,但只要有那嘹亮的军歌,我的生命就不会失去意义。”由此可见,教师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节课的内容,还训练了他们的深度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营造合作情境,升华情感体验
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目的是强化其道德品质建设,引导他们向着更加良好、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那么其思想与法治素养必然不会太差。而倡导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能使学生在合作情境中积极参与,并在良性竞争机制下充分发挥潜能,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例如,在教学《坚持依宪治国》时,教师可以在课堂营造合作情境。让同学们就“重庆女乘客抢夺方向盘导致公交车坠江”一新闻进行分组讨论:抢夺方向盘等妨碍公共交通安全的行为应不应该写入《宪法》?你的依据是什么?而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形成了“这种行为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健康,所以应写入《宪法》”和“这种行为不应被列为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所以不应写入《宪法》”这两种观点,最终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地清晰了。在这种“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了,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也实现了,这样才能真正将维护公共交通安全理念扎根学生的心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从本质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增强他们思考的深度,并使其在合作学习中升华情感体验,最终升腾内化为核心素养。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应重视课堂环境的创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开辟新途径,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初中生的法律意识,完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东. 巧设有效情境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C].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211.
[2]徐晓倩.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154.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景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培养其思想素质的场所,更是传递爱与关怀,发展其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道德说教,这使得一些初中生产生了逆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贯彻“没有情境的课堂就没有生命力”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在课堂创设多种具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真正提高其思想水平。
一、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贴合度很高,而生活性又是这门课程的一大亮点。所以教师应紧紧抓住生活性来实施教学,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工具性,将教学内容放置于生活情境之中,凸显出道德与法治的学科魅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获得深刻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遵守规则》这一课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都能认同和内化规则,做到自我约束,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等关系,并将规则外化于行,教师可以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社会热点话题及图片引入课堂,如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再现“公交车上不给孕妇让座”和“公交车上老人指责不让座”的现象,或向学生展示“调皮的小孩在火锅店乱跑导致被烫伤”等新闻,并给与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激发其兴趣,导入新知,同时让这些富有生活气息且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境激起他们浓厚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对“自由”与“规则”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主体利益关系及其正当性、合理性的角度,理解社会秩序、社会规则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思考深度
初中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设置一定的悬念,进行问题导学的教学设计,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发现和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也能为学生感悟道德与法治思想搭建阶梯,强化他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使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生命里。
以《服务社会》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可以引入排雷战士杜富国的英勇事例: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感动着十几亿人的心,而他却用自己的双手和双眼换来了同组战友的生命。当学生还沉浸在震撼与敬佩的情绪中时,教师抛出问题:“排雷战士杜富国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如果你是杜富国,你是否会为当时的行动而感到后悔?”学生回答道:“如果我是杜富国我一定不会后悔,因为生命中总有一丝光亮值得我们去付出,更何况是为了战友,甚至是为了国家。虽然我再也无法见到家人的笑脸也无法去拥抱他们,但只要有那嘹亮的军歌,我的生命就不会失去意义。”由此可见,教师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节课的内容,还训练了他们的深度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营造合作情境,升华情感体验
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目的是强化其道德品质建设,引导他们向着更加良好、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那么其思想与法治素养必然不会太差。而倡导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能使学生在合作情境中积极参与,并在良性竞争机制下充分发挥潜能,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例如,在教学《坚持依宪治国》时,教师可以在课堂营造合作情境。让同学们就“重庆女乘客抢夺方向盘导致公交车坠江”一新闻进行分组讨论:抢夺方向盘等妨碍公共交通安全的行为应不应该写入《宪法》?你的依据是什么?而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形成了“这种行为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健康,所以应写入《宪法》”和“这种行为不应被列为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所以不应写入《宪法》”这两种观点,最终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地清晰了。在这种“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了,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也实现了,这样才能真正将维护公共交通安全理念扎根学生的心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从本质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增强他们思考的深度,并使其在合作学习中升华情感体验,最终升腾内化为核心素养。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应重视课堂环境的创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开辟新途径,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初中生的法律意识,完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东. 巧设有效情境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C].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211.
[2]徐晓倩.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