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使得任务教学法成为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而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的有效选择,任务小组组员的科学安排,以及任务完成后评价方式的优化等,切实地体现任务教学的优势,实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施教。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合作
任务教学法强调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围绕一定的任务进行知识应用的教育方法。在开展任务教学时,能够改善以往课堂中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地位的情况,真正地将学生置于课堂中的主体位置,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能力,完成对知识的有效建构。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有必要利用任务教学法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逐步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
一、注重任务合理选择
任务教学法应当按照一定的任务来开展,任务的选择是否合理,任务的内容是否指向教材当中的学习内容,任务的设定是否与学生的学习体系相适应等,都会影响任务教学法的最终实施效果。所以,在向学生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时,为了让任务教学法发挥应有的价值,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任务的有效设计,从而让学生在目的性强、科学性高的任务探索中,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把握任务实施的具体思路。
例如,在《编辑和管理工作表》中,教师可以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整行整列地插入、删除等基本操作,能够掌握数据排序的操作方法等,结合上述内容教师为学生设定“在既定的工作表中进行目标数据的排序”的任务,增加学生行与列,以及数据的排序操作机会,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质量。
不难看出,教师围绕教学的内容,以及目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素质等,进行教育任务的有效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逐步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认知效果。
二、实现组员科学安排
任务的具体实施是需要依靠学生的力量进行完成的,但是,在以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教师安排学习小组成员的原则是学生座位的远近,显然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所以,为了提高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质量,让学生真正地通过与同伴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员的科学安排,从而为任务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例如,在为学生设定“修饰人像照片”的任务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区分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编辑图片能力,之后,结合学生的情况,教师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组当中既有编辑图片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编辑图片能力较强的学生。紧接着,学生依靠小组的能力,进行任务的实施,从而在发挥集体智慧中,逐步加快任务完成的质量。
显而易见,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分组的原则,能够真正地满足学生的合作需要,让学生在相互辅助中提高完成任务的效能。
三、促进成果有效展现
教育评价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环节,通过评价的方式,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而在学生以任务教学法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后,往往会生成一定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代表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情况。所以,在利用任务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出发,对学生进行点评,以便学生在未来参与任务实施时,能够改进自己的言行,促进任务更具实效、更具质量地完成。
例如,在《设置分栏和分隔符》中,当教师为学生设定“设置分栏和分隔符”的任务后,学生进行任务的实施,获得任务完成的成果。随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一个代表讲述本小组进行任务实施的过程,并展示最终完成的成果。紧接着,教师围绕学生的讲述,对学生实施本节课任务的过程给予点评,让学生从具体的言行出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对特定的行为进行优化中,提高参与任务教学法的质量。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完成的成果进行验收,查看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获得教育的反馈。在发现学生完成问题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立即进行改进,从而让学生在修正成果中,提高对设置分栏和分隔符方法的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所以,当教师为学生设计有效的任务,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的小组时,能够为学生打造未来参与企业工作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发展职业素养,提高未来参与工作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燕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7,44(06):40-41.
[2]王领.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7(22):49-50.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合作
任务教学法强调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围绕一定的任务进行知识应用的教育方法。在开展任务教学时,能够改善以往课堂中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地位的情况,真正地将学生置于课堂中的主体位置,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能力,完成对知识的有效建构。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有必要利用任务教学法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逐步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
一、注重任务合理选择
任务教学法应当按照一定的任务来开展,任务的选择是否合理,任务的内容是否指向教材当中的学习内容,任务的设定是否与学生的学习体系相适应等,都会影响任务教学法的最终实施效果。所以,在向学生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时,为了让任务教学法发挥应有的价值,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任务的有效设计,从而让学生在目的性强、科学性高的任务探索中,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把握任务实施的具体思路。
例如,在《编辑和管理工作表》中,教师可以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整行整列地插入、删除等基本操作,能够掌握数据排序的操作方法等,结合上述内容教师为学生设定“在既定的工作表中进行目标数据的排序”的任务,增加学生行与列,以及数据的排序操作机会,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质量。
不难看出,教师围绕教学的内容,以及目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素质等,进行教育任务的有效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逐步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认知效果。
二、实现组员科学安排
任务的具体实施是需要依靠学生的力量进行完成的,但是,在以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教师安排学习小组成员的原则是学生座位的远近,显然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所以,为了提高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质量,让学生真正地通过与同伴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员的科学安排,从而为任务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例如,在为学生设定“修饰人像照片”的任务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区分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编辑图片能力,之后,结合学生的情况,教师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组当中既有编辑图片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编辑图片能力较强的学生。紧接着,学生依靠小组的能力,进行任务的实施,从而在发挥集体智慧中,逐步加快任务完成的质量。
显而易见,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分组的原则,能够真正地满足学生的合作需要,让学生在相互辅助中提高完成任务的效能。
三、促进成果有效展现
教育评价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环节,通过评价的方式,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而在学生以任务教学法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后,往往会生成一定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代表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情况。所以,在利用任务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出发,对学生进行点评,以便学生在未来参与任务实施时,能够改进自己的言行,促进任务更具实效、更具质量地完成。
例如,在《设置分栏和分隔符》中,当教师为学生设定“设置分栏和分隔符”的任务后,学生进行任务的实施,获得任务完成的成果。随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一个代表讲述本小组进行任务实施的过程,并展示最终完成的成果。紧接着,教师围绕学生的讲述,对学生实施本节课任务的过程给予点评,让学生从具体的言行出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对特定的行为进行优化中,提高参与任务教学法的质量。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完成的成果进行验收,查看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获得教育的反馈。在发现学生完成问题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立即进行改进,从而让学生在修正成果中,提高对设置分栏和分隔符方法的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所以,当教师为学生设计有效的任务,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的小组时,能够为学生打造未来参与企业工作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发展职业素养,提高未来参与工作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燕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7,44(06):40-41.
[2]王领.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7(2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