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杨得志第一次回“红一团”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bang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原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我曾有幸于1985年至1988年在老将军身边工作,耳濡目染,获教益良多。他忠诚于党、热爱军队的许多事情至今历历在目。
  1986年初秋,我作为工作人员随杨得志视察部队。9月中旬,南国酷热依然。行前,杨得志却要带毛料军服,他说:“带着它,带着它到部队里照张相。”
  这是到哪里去,还用得着总参谋长如此重视?还用得着76岁高龄的将军如此认真?
  到一个团里去,到51年前他任团长的那个团里去。51年,沧桑巨变,这次是他离别这支部队后的第一次归来。
  车抵营区,没等随行人员下来,他自己就推开了车门。“老团长!”时任团长和政委向他敬礼,“我们早就盼您来了!”每人握着总参谋长的手,眼睛里湿润润的。
   “我也早就想来看看你们了!”杨得志爽朗地笑了,“你们好吗?”他打量着面前的这两个年轻人,好像要从他们闪亮的眸子里寻觅些什么。当年,杨得志到这个团任团长时,刚满22岁。他率领这支部队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长征、东渡黄河,在这个团度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杨得志像回到了久别的家,关切地环视着四周。整齐的营房,茂盛的花坛,路旁繁密的冬青与挺拔的水杉,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又是这样熟悉。
   “总长,战士们在等着您检阅。”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拉回了他的思绪。他开始为之一愣,继而笑了。他带上白手套,习惯性地整了整帽沿,在尤太忠的陪同下,走向了列队的操场。
  杨得志注视着一张张红扑扑甚至带些稚气的面孔,陷入了沉思。也许是那持枪护旗的小战士,使他想到了他18岁那年,从修铁路工地赤着脚跑到红军招收处走向革命的情景;也许是那一排排整齐而又有力的步伐,使他想到了从井冈山走到遵义城、从长征路走到平型关、从冀鲁豫走到大西北、从古西安走到“三八”线,直到今天仍然在前进着的脚步,想到百万脚步组成的浩荡队伍,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从操场来到团史室已经是大汗淋漓了,杨得志的兴致却格外高。
   “老团长,这是您给我们写的信!这封也是!”
  一封是他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时候写的。之前他收到了老部队的来信,在一个史实问题上向他请教,并邀请他回团讲团史。当时他刚参加一个中央会议归来,要贯彻中央的精神,组织部队学习,还要去视察海防部队,没有时间“省亲”,于是连夜提笔回答了他们的问题,鼓励他们珍惜荣誉、继续前进。
  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的系列图片牢牢地吸引了他。大渡河畔的一间圆顶草屋唤醒了他的记忆:“对了,对了!我们的指挥所就设在这里。”他指着浪涛中行进的木舟说,“这十七勇士是从一营二连挑选的。他们打得非常勇敢!”当时,这支部队是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是红军长征先遣团,他任团长。蒋介石对长征中的红军前堵后追,空中派飞机轰炸,妄图借助大渡河的天险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十七勇士粉碎了敌人的美梦,第一团指战员为红军长征扫清了道路,被毛泽东称赞为“开路先锋”。从此,“红一团”的名字响遍了长征路。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是我们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走过了11个省,克服了许许多多当时连想都不敢想的困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的,有许多很好的同志没有走过来,永远地留在了长征的路上。每每想到他们,我的心里就感到沉甸甸的。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大踏步前进。”说到这,他的神情变得凝重了。
  当眼前闪出几十块奖状与多面锦旗时,凝重才化为欣喜。杨得志把我们叫到他的身边,指着这些荣誉状说:“你们看看,他们干得不错哟!”又转身看着团长、政委道:“你们的工作很好嘛!”
  团长、政委请杨得志作指示,他笑了:“我没有什么指示,我是回娘家,我这个娘家的老人就讲几句老话吧。”本来,秘书为他准备了讲稿,可他没有打开,珍藏在他脑海中的记忆喷涌而出。
  他说:这个团在历史上就是一支很能战斗的部队。山地战斗,平原战斗,丛林战斗,沼泽战斗,白天战斗,夜间战斗……可以说各种各样的战斗无所不能,能攻能守……
  他说:长征路上这个团的干部斗大的字不识一口袋的很多。但是,大家愿意学习,边干边学。当时成为很好的领导骨干,后来走出了不少的将军,任大军区副职的就有3位……
  他还说: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外部的团结……
  倾听之际,我不禁暗暗惊诧。由于工作的关系,杨得志常给我讲起过去。但是,很少有像现在这样动情,很少有像现在这样详尽,也很少有像这样一口气讲这么多。我思忖着。哦,明白了,他要把他的感受留给后来人,把他的经验留给后来人。
  随后,他挥毫题词,留下了他的期望:“大渡河水源远流长,红军精神代代相传。”还亲自赠书,把记载他和他的战友经历的回忆录《横戈马上》送给了老部队。
  最后,他和现任团长、政委合影留念。天气太热了,大家不愿让他穿长袖军服,他坚持要穿。镁光灯一闪一闪,51年前的团长与今天的团长紧紧地靠在了一起;他和战士们一起照相,80年代的新一辈和红军老战士紧紧地站在了一起……
  这是一次难忘的随行,这是一次终生受益的经历。
   (照片说明:1986年秋,作者〈右〉为杨得志〈左〉阅读文稿)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钩端螺旋体外膜脂蛋白LipL32与致病性钩体抗体的免疫反应性以及与不同钩体血清群之间的交叉反应性,为钩体病的血清学检测提供抗原。方法依据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株外
我与《湘潮》交往13年了,感到荣幸的是,《湘潮》编辑部在2002年聘我为特约通讯员。  上世纪末,《湘潮》编辑来单位组稿,约我写湖南名人的稿子。民革湖南省委名誉主委徐君虎,曾与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蒋经国、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于是我写了几千字,交给编辑部。1999年第一期稿件刊登了。拿原稿与刊出稿进行比较,我发现有多处编辑进行了加工修改,如题目改为《徐君虎的传奇人生》,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改为“虎出
文章通过梳理藏彝走廊区域东西向度的交流史,分析和论证费孝通提出藏彝走廊的时代背景、文本和个人学术经历,认为有必要强化和重构藏彝走廊东西向度上的研究。在考察藏彝走廊
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是辽沈战役最先出场的首发阵容,也是抢占台安、截断廖耀湘兵团退路的奇兵,更是攻锦作战中独攻半城牺牲最烈的英雄部队。可是长期以来,在许多回忆录和影视作品中,八纵往往是“负面教材”,经常作为戏剧冲突和吸引眼球的“佐料”。八纵的灵魂人物段苏权,自然无缘登上“战将”宝座,甚至被剥夺了南下统兵的资格,这一切是真实的吗?其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影视中的形象  为了纪念建党70周年,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英语课程教学以及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英语写作能力作为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被大家广泛关注。处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
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围绕着反冒进问题出现了意见分歧。周恩来是主张反冒进的,因此受到批评,不得不违心地作检讨,甚至提交辞呈。后来的历史证明,反冒进是正确的。当年周恩来在这个问题上表现了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精神。    支持陈云反冒进的意见    1956年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由于当时党和人民迫切希望迅速改变新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在经济建设中,出现
本文对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英文专著《西藏的变迁》(英文名:Tibet Transformed)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回顾了译者在翻译中所遵循的“准确”和“忠实”两个基本翻译原则。“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