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原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我曾有幸于1985年至1988年在老将军身边工作,耳濡目染,获教益良多。他忠诚于党、热爱军队的许多事情至今历历在目。
1986年初秋,我作为工作人员随杨得志视察部队。9月中旬,南国酷热依然。行前,杨得志却要带毛料军服,他说:“带着它,带着它到部队里照张相。”
这是到哪里去,还用得着总参谋长如此重视?还用得着76岁高龄的将军如此认真?
到一个团里去,到51年前他任团长的那个团里去。51年,沧桑巨变,这次是他离别这支部队后的第一次归来。
车抵营区,没等随行人员下来,他自己就推开了车门。“老团长!”时任团长和政委向他敬礼,“我们早就盼您来了!”每人握着总参谋长的手,眼睛里湿润润的。
“我也早就想来看看你们了!”杨得志爽朗地笑了,“你们好吗?”他打量着面前的这两个年轻人,好像要从他们闪亮的眸子里寻觅些什么。当年,杨得志到这个团任团长时,刚满22岁。他率领这支部队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长征、东渡黄河,在这个团度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杨得志像回到了久别的家,关切地环视着四周。整齐的营房,茂盛的花坛,路旁繁密的冬青与挺拔的水杉,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又是这样熟悉。
“总长,战士们在等着您检阅。”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拉回了他的思绪。他开始为之一愣,继而笑了。他带上白手套,习惯性地整了整帽沿,在尤太忠的陪同下,走向了列队的操场。
杨得志注视着一张张红扑扑甚至带些稚气的面孔,陷入了沉思。也许是那持枪护旗的小战士,使他想到了他18岁那年,从修铁路工地赤着脚跑到红军招收处走向革命的情景;也许是那一排排整齐而又有力的步伐,使他想到了从井冈山走到遵义城、从长征路走到平型关、从冀鲁豫走到大西北、从古西安走到“三八”线,直到今天仍然在前进着的脚步,想到百万脚步组成的浩荡队伍,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从操场来到团史室已经是大汗淋漓了,杨得志的兴致却格外高。
“老团长,这是您给我们写的信!这封也是!”
一封是他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时候写的。之前他收到了老部队的来信,在一个史实问题上向他请教,并邀请他回团讲团史。当时他刚参加一个中央会议归来,要贯彻中央的精神,组织部队学习,还要去视察海防部队,没有时间“省亲”,于是连夜提笔回答了他们的问题,鼓励他们珍惜荣誉、继续前进。
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的系列图片牢牢地吸引了他。大渡河畔的一间圆顶草屋唤醒了他的记忆:“对了,对了!我们的指挥所就设在这里。”他指着浪涛中行进的木舟说,“这十七勇士是从一营二连挑选的。他们打得非常勇敢!”当时,这支部队是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是红军长征先遣团,他任团长。蒋介石对长征中的红军前堵后追,空中派飞机轰炸,妄图借助大渡河的天险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十七勇士粉碎了敌人的美梦,第一团指战员为红军长征扫清了道路,被毛泽东称赞为“开路先锋”。从此,“红一团”的名字响遍了长征路。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是我们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走过了11个省,克服了许许多多当时连想都不敢想的困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的,有许多很好的同志没有走过来,永远地留在了长征的路上。每每想到他们,我的心里就感到沉甸甸的。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大踏步前进。”说到这,他的神情变得凝重了。
当眼前闪出几十块奖状与多面锦旗时,凝重才化为欣喜。杨得志把我们叫到他的身边,指着这些荣誉状说:“你们看看,他们干得不错哟!”又转身看着团长、政委道:“你们的工作很好嘛!”
团长、政委请杨得志作指示,他笑了:“我没有什么指示,我是回娘家,我这个娘家的老人就讲几句老话吧。”本来,秘书为他准备了讲稿,可他没有打开,珍藏在他脑海中的记忆喷涌而出。
他说:这个团在历史上就是一支很能战斗的部队。山地战斗,平原战斗,丛林战斗,沼泽战斗,白天战斗,夜间战斗……可以说各种各样的战斗无所不能,能攻能守……
他说:长征路上这个团的干部斗大的字不识一口袋的很多。但是,大家愿意学习,边干边学。当时成为很好的领导骨干,后来走出了不少的将军,任大军区副职的就有3位……
他还说: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外部的团结……
倾听之际,我不禁暗暗惊诧。由于工作的关系,杨得志常给我讲起过去。但是,很少有像现在这样动情,很少有像现在这样详尽,也很少有像这样一口气讲这么多。我思忖着。哦,明白了,他要把他的感受留给后来人,把他的经验留给后来人。
随后,他挥毫题词,留下了他的期望:“大渡河水源远流长,红军精神代代相传。”还亲自赠书,把记载他和他的战友经历的回忆录《横戈马上》送给了老部队。
最后,他和现任团长、政委合影留念。天气太热了,大家不愿让他穿长袖军服,他坚持要穿。镁光灯一闪一闪,51年前的团长与今天的团长紧紧地靠在了一起;他和战士们一起照相,80年代的新一辈和红军老战士紧紧地站在了一起……
这是一次难忘的随行,这是一次终生受益的经历。
(照片说明:1986年秋,作者〈右〉为杨得志〈左〉阅读文稿)
1986年初秋,我作为工作人员随杨得志视察部队。9月中旬,南国酷热依然。行前,杨得志却要带毛料军服,他说:“带着它,带着它到部队里照张相。”
这是到哪里去,还用得着总参谋长如此重视?还用得着76岁高龄的将军如此认真?
到一个团里去,到51年前他任团长的那个团里去。51年,沧桑巨变,这次是他离别这支部队后的第一次归来。
车抵营区,没等随行人员下来,他自己就推开了车门。“老团长!”时任团长和政委向他敬礼,“我们早就盼您来了!”每人握着总参谋长的手,眼睛里湿润润的。
“我也早就想来看看你们了!”杨得志爽朗地笑了,“你们好吗?”他打量着面前的这两个年轻人,好像要从他们闪亮的眸子里寻觅些什么。当年,杨得志到这个团任团长时,刚满22岁。他率领这支部队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长征、东渡黄河,在这个团度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杨得志像回到了久别的家,关切地环视着四周。整齐的营房,茂盛的花坛,路旁繁密的冬青与挺拔的水杉,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又是这样熟悉。
“总长,战士们在等着您检阅。”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拉回了他的思绪。他开始为之一愣,继而笑了。他带上白手套,习惯性地整了整帽沿,在尤太忠的陪同下,走向了列队的操场。
杨得志注视着一张张红扑扑甚至带些稚气的面孔,陷入了沉思。也许是那持枪护旗的小战士,使他想到了他18岁那年,从修铁路工地赤着脚跑到红军招收处走向革命的情景;也许是那一排排整齐而又有力的步伐,使他想到了从井冈山走到遵义城、从长征路走到平型关、从冀鲁豫走到大西北、从古西安走到“三八”线,直到今天仍然在前进着的脚步,想到百万脚步组成的浩荡队伍,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从操场来到团史室已经是大汗淋漓了,杨得志的兴致却格外高。
“老团长,这是您给我们写的信!这封也是!”
一封是他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时候写的。之前他收到了老部队的来信,在一个史实问题上向他请教,并邀请他回团讲团史。当时他刚参加一个中央会议归来,要贯彻中央的精神,组织部队学习,还要去视察海防部队,没有时间“省亲”,于是连夜提笔回答了他们的问题,鼓励他们珍惜荣誉、继续前进。
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的系列图片牢牢地吸引了他。大渡河畔的一间圆顶草屋唤醒了他的记忆:“对了,对了!我们的指挥所就设在这里。”他指着浪涛中行进的木舟说,“这十七勇士是从一营二连挑选的。他们打得非常勇敢!”当时,这支部队是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是红军长征先遣团,他任团长。蒋介石对长征中的红军前堵后追,空中派飞机轰炸,妄图借助大渡河的天险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十七勇士粉碎了敌人的美梦,第一团指战员为红军长征扫清了道路,被毛泽东称赞为“开路先锋”。从此,“红一团”的名字响遍了长征路。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是我们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走过了11个省,克服了许许多多当时连想都不敢想的困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的,有许多很好的同志没有走过来,永远地留在了长征的路上。每每想到他们,我的心里就感到沉甸甸的。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大踏步前进。”说到这,他的神情变得凝重了。
当眼前闪出几十块奖状与多面锦旗时,凝重才化为欣喜。杨得志把我们叫到他的身边,指着这些荣誉状说:“你们看看,他们干得不错哟!”又转身看着团长、政委道:“你们的工作很好嘛!”
团长、政委请杨得志作指示,他笑了:“我没有什么指示,我是回娘家,我这个娘家的老人就讲几句老话吧。”本来,秘书为他准备了讲稿,可他没有打开,珍藏在他脑海中的记忆喷涌而出。
他说:这个团在历史上就是一支很能战斗的部队。山地战斗,平原战斗,丛林战斗,沼泽战斗,白天战斗,夜间战斗……可以说各种各样的战斗无所不能,能攻能守……
他说:长征路上这个团的干部斗大的字不识一口袋的很多。但是,大家愿意学习,边干边学。当时成为很好的领导骨干,后来走出了不少的将军,任大军区副职的就有3位……
他还说: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外部的团结……
倾听之际,我不禁暗暗惊诧。由于工作的关系,杨得志常给我讲起过去。但是,很少有像现在这样动情,很少有像现在这样详尽,也很少有像这样一口气讲这么多。我思忖着。哦,明白了,他要把他的感受留给后来人,把他的经验留给后来人。
随后,他挥毫题词,留下了他的期望:“大渡河水源远流长,红军精神代代相传。”还亲自赠书,把记载他和他的战友经历的回忆录《横戈马上》送给了老部队。
最后,他和现任团长、政委合影留念。天气太热了,大家不愿让他穿长袖军服,他坚持要穿。镁光灯一闪一闪,51年前的团长与今天的团长紧紧地靠在了一起;他和战士们一起照相,80年代的新一辈和红军老战士紧紧地站在了一起……
这是一次难忘的随行,这是一次终生受益的经历。
(照片说明:1986年秋,作者〈右〉为杨得志〈左〉阅读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