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知识能力(语言知识 百科知识)、口译技巧、心理素质三方面的能力,而语言知识是其他能力学习发展的基础。口译活动作为一种多任务的语言操作活动,要求译员既要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又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本科口译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语言水平有限,特别是外语水平有限,成为口译技能学习中的障碍。因此,如何在口译课堂上兼顾口译技巧的学习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就成了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口译能力;语言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2-021-05
引 言
当前,我国口a译教学培训工作方兴未艾。不论是BTI还是MTI,口译教学的目的都是在于培养能熟练运用口译工作语言、掌握专门的口译技能、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职业口译员。但是目前很多教学单位面临的口译教学现状却是,学生语言水平达不到口译学习的必需水平却又热衷于口译技能的训练。本文将以本科口译教学为出发点,从口译能力构成及发展模式的角度谈谈口译教学中如何在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语言知识。
一、口译能力构成及发展模式
口译活动是一种多任务的语言操作活动,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梅德明,2000),具有很强的即席性,“是把人的语言能力逼向极限,是要调动其所有的知识潜能才能够承担的一项任务” (王立弟,2007)。
口译活动对译员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的。译员必须对原语进行听辨、理解、记忆、分析和语言代码转换,然后用译入语表达出来。那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
(一)口译能力构成
释意派理论的代表Seleskovitch把口译员的能力归结为几大模块:
模块A:双语支柱;
模块B:个人的社会、文化累积;
模块C1:百科知识;
模块C2:专业知识(可以是临时性的)
这些模块是一名合格的译员在智力结构上所必备的基础,既要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包括出色的外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足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以及很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其中尤以措辞能力、组句能力、修辞能力和文学修养为重),同时还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内知风土人情,外晓国际风云,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积累。
仲伟合也提出了译员知识结构的板块组成模式,即:KI = KL EK S(P AP)。在此公式中,KI =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 = Knowledge for Language(双语知识板块);EK = Encyclopedic Knowledge(百科知识);S(P AP) =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职业口译技能 艺术表达技能)。从这一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对口译员的培训必须从双语知识、百科知识及口译专门技能三方面着手。
(二)口译能力发展模式
要想使学生达到职业口译员具备的能力水平,就必须了解口译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著名的法国口译研究者Daniel Gile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一书中提出了口译员的精力分配模式:
同声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SI = L M P C (listening and analysis short-term memory speech production coordination)
即:同声传译 = 听与分析 短期记忆 言语表达 协调
连续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Phase I:CI = L N M C(listening and analysis note-taking short-term memory coordination)
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 = 聆听与分析 笔记 短期记忆 协调
Phase II:CI = Rem. Read P (remembering note-reading production)
连续传译(第二阶段) = 记忆 阅读笔记 译语产出
从这个精力分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是进行信息的传达,精力的分配所导致的翻译效果显然与口译员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紧密相关。如双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口译员对原语的理解和信息的听取,也关系到译语表达的质量。语言能力不足势必使得译员增加投入到聆听分析原语以及译语产出表达的精力,进而影响到其他任务的处理。而百科知识的储备是口译员理解领会发言人意思的基础。译员与发言人的知识层面越接近,越容易听懂发言人的意思。反之,知识的匮乏就会增加口译员听力理解任务的难度,从而加大精力投入,导致精力的分配失衡。这些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是需要不断积累不断磨练的。这也正构成了口译员能力的发展模式。
Anderson认为,认知知识的习得要经过一个从“陈述性知识阶段(declarative knowledge)”过渡到“程序性知识阶段(procedural knowledge)”的过程。蔡小红认为,在口译能力发展的进程中,语言知识的提高与口译技能的获取都要经历这样两个阶段。在陈述性阶段,译员的注意力更多要集中于低级处理程序上,要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控制处理,所以速度比较缓慢。而到了程序性阶段,对信息的控制处理则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并且会超越意识的控制。在这一阶段,译员的知识、技巧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程序化的程度,因而注意力多集中于高级处理程序上。但是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才能将处理单项任务所占用的精力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达到口译过程中精力的分配合理,从而顺利完成口译任务(蔡晓红,2001)。 因此,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中,语言、知识教学是基础,而口译技能是核心。既不能为了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又不能规避学生因语言基础不过关而出现的口译问题。
二、口译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口译的思维理解过程中,首先是对原语的听辨。在听辨过程中,译员的大脑会启动双语语言长时记忆库中的语义经验和句法经验,对原语声学刺激做出自动化语音反应。但是这一过程必须是在熟练的前提下进行,以语言或语言外知识(如话语主题、语境,译员的个人经历、语言和社会经验、常识和百科知识,译员的专业知识等)为参照,而这几方面又是以某种“整合”性质的智力加工模式作用于译员的理解过程。也就是说,译员在进行听辨的过程中,几乎在同时就启动了口译的理解程序,参照语义编码、话语主题、语言环境等各种信息开始对语义进行查检,结合语义、语言外信息加工出原语的“意义”。这就要求译员的双语语言水平达到相应的水平,同时还要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储备。所以,没有合格的语言水平和应该具备的背景知识,目的语的表达过程就会困难重重。杨承淑在其著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中也把口译教学的要素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知识、技法。因此,口译技能教学过程中如何兼顾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本科口译专业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口译练习点评中强化语言知识,提高基础语言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语言能力应该由传统的语言学习课程负担,口译课就应该专注于技能的训练,但往往在课堂口译练习中,学生常常会更多地暴露出语言知识上的弱点和缺陷。一般情况下,口译练习完成情况不佳往往就是因为语言水平不足,阻碍了对原语的听解,或是目的语的表达词不达意,句式语法应用不当。正如单其昌指出:“……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低,别的条件都具备,他只不过具备了全部翻译条件的30%,还是不能进行翻译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那么他就具备了翻译条件的70%”(单其昌,1990)。那么对于即席性很强的口译工作来说更是如此。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能给予适当点评和纠正,会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语言知识,积累相应的表达方法,从而促进语法、词汇、表达等语言基本知识的提高。
比如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现象是学生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难点。在一次课堂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It is crucial that we reach a deal on cut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关键是我们要达成一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
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到该句中所使用的虚拟语气的结构,而直接就翻译成了“关键是我们已经达成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这就是由于语言能力不过关导致翻译任务失败的典型例子。所以在点评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指出这一重要的语法现象,督促其课下系统学习。有了这样的语言知识积累,再遇到虚拟语气的语言点时,就会大大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正确率。比如胡锦涛主席2006年访美时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就有一句:“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几十年,我真希望成为你们中的一员。”这就需要学生在听解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虚拟语气并在表达中正确处理,以顺利完成信息传递。 (二)主题报告中了解背景知识,提高各专题语言能力
口译专业的语言学习,其重点并非如传统的语言学习那样仅仅学习一些语法、词法,扩大词汇量而已。具体来讲,就是口译工作所使用的语言是专门的“工作语言”,既有别于文学用语,又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语阈级别相对较高。因此,口译专业的语言学习与传统的外语专业的语言学习是不同的,既不能把语言能力的提高只看成是语言学习课程的任务,也不能仅仅单纯依赖传统的语言学习法。
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学生主题报告的环节,要求学生就国内外某个热点问题做报告,然后其他同学就报告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个练习环节,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事或组织的背景知识,掌握一定的专有名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跟踪时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同学之间的讨论问答还可以锻炼报告人的应对技巧与即兴演讲的技巧及大家思考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本学期的课程笔者安排学生先后就习近平出席APEC会议、大气污染治理、美国政府停摆、苹果新产品发布、星巴克价格问题等国内外热点进行了汇报,使学生在今后的口译练习及口译实践中遇到相关话题就会有相应的前期准备,从而减轻理解和翻译时的压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可以督促学生大量查阅相关资料,无形中就促使学生学习英语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熟练掌握口译工作语言的必备词汇。
(三)多主题口译练习扩展背景知识,强化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在清除语言障碍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对不同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法,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语篇推断和思维能力,以期为口译技巧的学习与运用服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口译活动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议主题多种多样;而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发言人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角度。笔者曾在一次教育博览会上遇到一名发言人把教育产业的发展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对比。主题是教育,可实际内容涉及到大量世界知名汽车企业汽车品牌,这就对译员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课堂口译练习材料需要尽量涉及各种题材各个领域,使学生在口译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熟悉不同题材所需的语言及背景知识,认识并掌握各个领域不同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把课堂主题报告中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使长时间记忆中的知识储备处于活跃状态,以有效运用到实际口译工作中。同时,还要强化学生译前准备的意识,每次课都要把下次课堂的主题布置下去,让学生学习相关主题词汇,查找阅读资料,强化学生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结 论
口译活动作为一种多任务的语言操作活动,要求译员在熟练掌握口译技能之外,要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而如何在口译技能的学习训练中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每个口译教师都不能规避的一个教学实际问题。本论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口译能力构成和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要在口译练习点评中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主题报告中积累语言知识以及注意多主题口译练习的建议,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与技巧并重的情况下,提高口译能力。同时必须认识到只有大量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语言知识和口译技能的提高,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职业口译员。
参考文献:
[7]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
[8]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2.
[9]王立弟.翻译培训如何提高翻译质量[J].中国翻译,2007(1):56-58
[10]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7.
[11]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2007(1):52-53
[12]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 中国翻译,2003(4):63-65
关键词:口译能力;语言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2-021-05
引 言
当前,我国口a译教学培训工作方兴未艾。不论是BTI还是MTI,口译教学的目的都是在于培养能熟练运用口译工作语言、掌握专门的口译技能、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职业口译员。但是目前很多教学单位面临的口译教学现状却是,学生语言水平达不到口译学习的必需水平却又热衷于口译技能的训练。本文将以本科口译教学为出发点,从口译能力构成及发展模式的角度谈谈口译教学中如何在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语言知识。
一、口译能力构成及发展模式
口译活动是一种多任务的语言操作活动,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梅德明,2000),具有很强的即席性,“是把人的语言能力逼向极限,是要调动其所有的知识潜能才能够承担的一项任务” (王立弟,2007)。
口译活动对译员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的。译员必须对原语进行听辨、理解、记忆、分析和语言代码转换,然后用译入语表达出来。那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
(一)口译能力构成
释意派理论的代表Seleskovitch把口译员的能力归结为几大模块:
模块A:双语支柱;
模块B:个人的社会、文化累积;
模块C1:百科知识;
模块C2:专业知识(可以是临时性的)
这些模块是一名合格的译员在智力结构上所必备的基础,既要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包括出色的外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足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以及很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其中尤以措辞能力、组句能力、修辞能力和文学修养为重),同时还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内知风土人情,外晓国际风云,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积累。
仲伟合也提出了译员知识结构的板块组成模式,即:KI = KL EK S(P AP)。在此公式中,KI =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 = Knowledge for Language(双语知识板块);EK = Encyclopedic Knowledge(百科知识);S(P AP) =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职业口译技能 艺术表达技能)。从这一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对口译员的培训必须从双语知识、百科知识及口译专门技能三方面着手。
(二)口译能力发展模式
要想使学生达到职业口译员具备的能力水平,就必须了解口译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著名的法国口译研究者Daniel Gile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一书中提出了口译员的精力分配模式:
同声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SI = L M P C (listening and analysis short-term memory speech production coordination)
即:同声传译 = 听与分析 短期记忆 言语表达 协调
连续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Phase I:CI = L N M C(listening and analysis note-taking short-term memory coordination)
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 = 聆听与分析 笔记 短期记忆 协调
Phase II:CI = Rem. Read P (remembering note-reading production)
连续传译(第二阶段) = 记忆 阅读笔记 译语产出
从这个精力分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是进行信息的传达,精力的分配所导致的翻译效果显然与口译员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紧密相关。如双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口译员对原语的理解和信息的听取,也关系到译语表达的质量。语言能力不足势必使得译员增加投入到聆听分析原语以及译语产出表达的精力,进而影响到其他任务的处理。而百科知识的储备是口译员理解领会发言人意思的基础。译员与发言人的知识层面越接近,越容易听懂发言人的意思。反之,知识的匮乏就会增加口译员听力理解任务的难度,从而加大精力投入,导致精力的分配失衡。这些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是需要不断积累不断磨练的。这也正构成了口译员能力的发展模式。
Anderson认为,认知知识的习得要经过一个从“陈述性知识阶段(declarative knowledge)”过渡到“程序性知识阶段(procedural knowledge)”的过程。蔡小红认为,在口译能力发展的进程中,语言知识的提高与口译技能的获取都要经历这样两个阶段。在陈述性阶段,译员的注意力更多要集中于低级处理程序上,要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控制处理,所以速度比较缓慢。而到了程序性阶段,对信息的控制处理则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并且会超越意识的控制。在这一阶段,译员的知识、技巧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程序化的程度,因而注意力多集中于高级处理程序上。但是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才能将处理单项任务所占用的精力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达到口译过程中精力的分配合理,从而顺利完成口译任务(蔡晓红,2001)。 因此,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中,语言、知识教学是基础,而口译技能是核心。既不能为了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又不能规避学生因语言基础不过关而出现的口译问题。
二、口译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口译的思维理解过程中,首先是对原语的听辨。在听辨过程中,译员的大脑会启动双语语言长时记忆库中的语义经验和句法经验,对原语声学刺激做出自动化语音反应。但是这一过程必须是在熟练的前提下进行,以语言或语言外知识(如话语主题、语境,译员的个人经历、语言和社会经验、常识和百科知识,译员的专业知识等)为参照,而这几方面又是以某种“整合”性质的智力加工模式作用于译员的理解过程。也就是说,译员在进行听辨的过程中,几乎在同时就启动了口译的理解程序,参照语义编码、话语主题、语言环境等各种信息开始对语义进行查检,结合语义、语言外信息加工出原语的“意义”。这就要求译员的双语语言水平达到相应的水平,同时还要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储备。所以,没有合格的语言水平和应该具备的背景知识,目的语的表达过程就会困难重重。杨承淑在其著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中也把口译教学的要素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知识、技法。因此,口译技能教学过程中如何兼顾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本科口译专业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口译练习点评中强化语言知识,提高基础语言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语言能力应该由传统的语言学习课程负担,口译课就应该专注于技能的训练,但往往在课堂口译练习中,学生常常会更多地暴露出语言知识上的弱点和缺陷。一般情况下,口译练习完成情况不佳往往就是因为语言水平不足,阻碍了对原语的听解,或是目的语的表达词不达意,句式语法应用不当。正如单其昌指出:“……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低,别的条件都具备,他只不过具备了全部翻译条件的30%,还是不能进行翻译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那么他就具备了翻译条件的70%”(单其昌,1990)。那么对于即席性很强的口译工作来说更是如此。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能给予适当点评和纠正,会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语言知识,积累相应的表达方法,从而促进语法、词汇、表达等语言基本知识的提高。
比如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现象是学生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难点。在一次课堂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It is crucial that we reach a deal on cut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关键是我们要达成一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
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到该句中所使用的虚拟语气的结构,而直接就翻译成了“关键是我们已经达成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这就是由于语言能力不过关导致翻译任务失败的典型例子。所以在点评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指出这一重要的语法现象,督促其课下系统学习。有了这样的语言知识积累,再遇到虚拟语气的语言点时,就会大大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正确率。比如胡锦涛主席2006年访美时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就有一句:“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几十年,我真希望成为你们中的一员。”这就需要学生在听解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虚拟语气并在表达中正确处理,以顺利完成信息传递。 (二)主题报告中了解背景知识,提高各专题语言能力
口译专业的语言学习,其重点并非如传统的语言学习那样仅仅学习一些语法、词法,扩大词汇量而已。具体来讲,就是口译工作所使用的语言是专门的“工作语言”,既有别于文学用语,又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语阈级别相对较高。因此,口译专业的语言学习与传统的外语专业的语言学习是不同的,既不能把语言能力的提高只看成是语言学习课程的任务,也不能仅仅单纯依赖传统的语言学习法。
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学生主题报告的环节,要求学生就国内外某个热点问题做报告,然后其他同学就报告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个练习环节,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事或组织的背景知识,掌握一定的专有名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跟踪时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同学之间的讨论问答还可以锻炼报告人的应对技巧与即兴演讲的技巧及大家思考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本学期的课程笔者安排学生先后就习近平出席APEC会议、大气污染治理、美国政府停摆、苹果新产品发布、星巴克价格问题等国内外热点进行了汇报,使学生在今后的口译练习及口译实践中遇到相关话题就会有相应的前期准备,从而减轻理解和翻译时的压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可以督促学生大量查阅相关资料,无形中就促使学生学习英语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熟练掌握口译工作语言的必备词汇。
(三)多主题口译练习扩展背景知识,强化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在清除语言障碍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对不同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法,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语篇推断和思维能力,以期为口译技巧的学习与运用服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口译活动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议主题多种多样;而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发言人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角度。笔者曾在一次教育博览会上遇到一名发言人把教育产业的发展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对比。主题是教育,可实际内容涉及到大量世界知名汽车企业汽车品牌,这就对译员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课堂口译练习材料需要尽量涉及各种题材各个领域,使学生在口译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熟悉不同题材所需的语言及背景知识,认识并掌握各个领域不同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把课堂主题报告中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使长时间记忆中的知识储备处于活跃状态,以有效运用到实际口译工作中。同时,还要强化学生译前准备的意识,每次课都要把下次课堂的主题布置下去,让学生学习相关主题词汇,查找阅读资料,强化学生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结 论
口译活动作为一种多任务的语言操作活动,要求译员在熟练掌握口译技能之外,要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而如何在口译技能的学习训练中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每个口译教师都不能规避的一个教学实际问题。本论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口译能力构成和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要在口译练习点评中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主题报告中积累语言知识以及注意多主题口译练习的建议,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与技巧并重的情况下,提高口译能力。同时必须认识到只有大量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语言知识和口译技能的提高,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职业口译员。
参考文献:
[7]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
[8]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2.
[9]王立弟.翻译培训如何提高翻译质量[J].中国翻译,2007(1):56-58
[10]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7.
[11]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2007(1):52-53
[12]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 中国翻译,2003(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