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意原资妙选材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J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枚曾在其《随园诗话》一书中写道:“着意原资妙选材。”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书写,选材的优劣是作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材。
  学生写作的困难之处都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发现他们在选材中存在的问题:面对题目半天没有合适的材料,或者凑材料勉强成文成为写作的常态之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会安排材料,或者陈旧雷同不新鲜、格调低下倒胃口、胡编乱造不可信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我们可以提取关键知识:文章的中心决定了材料的取舍(围绕中心选材),跟中心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材料的详略);注意“材料的真实和新颖”。
  那么,写作的材料来自哪里?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一文的两段文字为例: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其中,第一段文字所写内容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为直接材料;而第二段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是“我”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材料,为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书纸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在所有材料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我们对它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写起来能得心应手。所以,写作材料应以直接材料为主。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素材,只要留心观察、潜心思考和灵活运用,眼前的、周围的、过去的、读过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加工成自己的材料。
  当然,感知选材的来源,不等于学生知道如何选材。写作材料的选择是有章可循的。以《阿长和〈山海经〉》为例,我们在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学过名著《朝花夕拾》,阿长是作者儿时的保姆,他们朝夕相处,可选择的材料应该有很多:①阿长名字的由来;②阿长喜欢切切察察;③摆成“大”字的睡相;④正月初一早晨让“我”吃福橘;⑤“谋杀”“我”的隐鼠,还嫁祸他人;⑥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⑦讲“长毛”的故事;⑧给“我”买心仪已久的《山海经》。
  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只写了六件事情,其余都没写,这是为什么?因为这六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写阿长。不难发现,这六则材料欲扬先抑,都是要表达同一个中心:阿长不无愚昧、可笑之处,但她对“我”的无私关怀,让“我”永远感念。
  从中可知,文章的中心决定了材料的取舍,我们要善于选择与中心有关的材料,果断舍弃那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要想写好作文,就要慧眼识珠,对写作的材料大胆取舍,只有用那些围绕中心的材料才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再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选取了“叶老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叶老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道谢”“作者曾去看望叶老不遇,之后叶老十分悔恨,并为作者住旅店而悲伤”三则材料,共同表现叶老的宽厚待人,也是紧紧围绕中心。
  我们再细来看《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的中心:阿长不无愚昧、可笑之处,但她对“我”的无私关怀,让“我”永远感念。从“但”字可以看出,作者重点要表达的是阿长对“我”的无私关怀,让“我”永远感念。那么,以上六则材料中,什么材料最能表现这个中心呢?显而易见,愚昧无知的阿长排除困难,买来了“我”日思夜想的《山海经》。这件事最能表达她对“我”的关怀和“我”内心对她的感激之情。所以,第六则材料应当详写,其他五则材料则侧重于写阿长的愚昧、可笑,所以应当略写。
  由此可见,写作时,中心决定哪些材料入围,哪些材料应该详写或略写。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关于材料的取舍与详略安排,小结如图1: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情境性的言语实践活动实现“以读促写”之效。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总是很强调“参与”,因为如果在学习的时候仅只是把知识停留在阅读层面的记忆,那么这记忆很快就能被你抛之脑后,待下次重温的时候感觉跟第一次见到一样新鲜。但如果你在阅读之后再对其加以实践练习,那么这份记忆持续的时间会停留更久。如可以设计材料选择类的练习:
  题目:《记一位助人为乐的同学》
  中心:赞扬李华同学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材料:
  A. 雨后的早晨,李华穿着崭新的运动鞋去上学;
  B. 路上,李华发现一辆手推车陷在泥坑里,赶紧帮助工人叔叔去推;
  C. 车子终于推出泥坑了,可是,李华的运动鞋却成了“泥鞋”,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
  D. 中午放学回家,妈妈让他把鞋换下来,并且帮他洗干净。
  明确:对照中心“助人为乐”,B、C都能体现中心,D显然离开了中心,因为妈妈让李华把鞋换下来并帮他洗干净与“助人为乐”没有关系,所以应该把D去掉;A虽然与中心有点关系,但扣得不是很紧,所以可以留下来,但不要作为重点来写。
  除了这样的小练习,建议大家一定重视教材中的写作实践,认真落实,必有所获。如写作实践二:
  你们班一定有不少“牛人”吧?他们或是“读书迷”,知识丰富;或是“演说家”,善于表达;或是“大管家”,热心集体事务;或许还有体育健将、乐器高手、智力超人……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单元的第二道写作实践题,指向性都特别明确,就是为了把某一写作能力落实下去。这道实践题,帮助我们明确了写作的中心和对象:班里的“牛人”;写作的主要训练点,就是要围绕这样的对象和中心,特别是围绕“牛人”来选取材料,组织材料,处理好详略。
  在当堂写作之前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扫除可能出现的选材障碍。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样的人是“牛人”,或是与众不同的,或是有某一方面有特长的、非常厉害的……再充分运用教材,借鉴知识短文中《阿长和〈山海经〉》的列表法,提供有效的训练支架,如表1:
  大部分学生面对这个话题有话可说,取材身边事,材料比较真实。但七年级的学生很容易被戏剧性的事件吸引,一来事件本身的价值有待思考,二来大家看到一样的,写起来容易千人一面。那么我们应该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
  材料无关中心:无法体现“牛”。(建议删去)
  材料负面:上课睡觉、调皮捣蛋。(建议寻找正面的)
  材料重复:建议合并或仔细观察,发现新素材。
  材料新颖:作为典型案例,提示好材料具备此特点。
  新颖的材料应该是别人未使用过的,或者雖然已经有人用过,但自己又有新的感悟和体验。如果只是拾人牙慧,搬用老一套的事例、言论等来拼凑应付,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少新意,也不会打动他人。例如,学生表达“母爱”这一中心,经常会用“下雨天送伞”“做作业送牛奶”这样的事例,过于老套,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后,用“怎样选材用材”的思维导图来总结这个写作专题的内容:
  ◇责任编辑 晏祥辉◇
其他文献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吕氏春秋》有言:“言之易,行之难。”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知行合一”是每个人都应该达到的人生境界。  针对“‘知’与‘行’”这一主题,《时代新青年》杂志社举办征文活动,请你给该杂
期刊
接手文科实验班刚三天,我忙得晕头转向。周五上午放学,我抱着一摞作业刚回到办公室,一个学生跟着我后脚就到了。还没来得及抬头看他的模样,就听到:“老师,我周六、周日都不想来上课,我要去休息,去玩。”声音冷冷的、硬硬的,像从冰窖里传出来。  我抬头一看,他黝黑而棱角分明的脸上每个毛孔似乎都透着寒气、怨气。看他的胸牌上写着:高二(2)班武XX。我惊诧道:“我又不是2班的班主任,你找错了。”武同学说:“你不
期刊
【人物简介】  彭泽刚,男,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正高级教师。现为昭通市昭阳区首届名校长,昭通市人民政府督学、昭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昭通市诗词协会会员、昭通市首届名校长、昭通市名师、昭通市学校内涵发展项目本地专家、昭通市首届名校(园)长学术工作室主持人,云南省名校长工作坊坊主、“云南省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培养对象、云南省首届文化名校长、云南省第一届中小学教育评估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乡村
期刊
生活中,我们常有动情之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是抒情。想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需要倡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发具有独特性的情感。因为文章所传达的情感越独特,读者从中获得的感受就越真切,他就会越发积极主动地融入这种情感之中。  常見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是指作者或人物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它的好处是情感炽烈、直接袒露、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光未然
期刊
教育心理学研究揭示,教师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具有重要意义。课外作业能起到督促学生及时复习课堂所学内容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完成适当的课外作业,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学习,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助于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发现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渐认同学习活动本身的价值。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等心理
期刊
根据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及目前中小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新形式和试题编制的原则、依据等,“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等“情境创设”的命题概念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同。本文以近几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的写作命题为参考,以“肩膀”为例,对试题中作文的情境创设性命题进行初步探索,并根据此种命题导向,对平时的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中指出,要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2018年4月,教育部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并指出到2022年,教学应
期刊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学生打交道。从课内到课外,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承担着教会他们做人、做事道理的责任,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冲突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记忆中,我就处理过这样一起矛盾。一天下班后,我接到小王爸爸的电话,他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经常被小郭欺负,今天小郭还打了他。他气愤地在电话那头诉说着:“我的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习
期刊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码,若想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评价不容忽视,特别应重视写作过程中的作文修改评价和评价后的展示交流方式。为了给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作文互评和展示交流的机会,笔者自2010年起探寻构建初中语文作文互评的有效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思考、改进,最终构建了“品读—分享—回味”作文互评与技法学习巧融合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互改互评,学习
期刊
请先看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  冰心的小诗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世间的事大抵都是如此,人们太过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忽略了精彩而充满曲折的过程。而过程,就是酝酿。酝酿,是全力为佳酿做准备,心中怀着美好的期待,默默地积蓄力量,悄悄地等待美好的降临。  作为读者的你,看到这段话会有什么感受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我这个经常批阅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