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封北宋三塔之一的兴国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于尉氏县人民路南侧、建设路西侧,北纬34°24′,东经114°11′。
据《嘉靖·尉氏县志》载:“尉氏县城东里许有寺,曰‘兴国’,肇自有宋太平兴国中厥,后屡经兵燹,所存帷浮图和废址而已。”浮图即塔也。由此可知,该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中期,此塔是兴国寺的一座舍利塔,后因历经兵火和水淹,现寺院早废而仅塔存。
从塔身内第八层塔心柱所嵌明代修塔碑刻可知,此塔上部曾于明嘉靖年间重修过,并使塔体上部外观有些改变。明代碑上刻:“开封府尉氏县兴国寺,为重修宝塔顶三层,男善人梅春同室人高氏,施银五两置砖灰使用,保佑举家大小平安吉祥。同男:梅竹、梅芝、梅兰;孙男:梅旃、梅旅、梅柳。嘉靖二十五年五月吉日,石工智睿。”可见重修塔在公元1546年。塔顶铜质塔刹也为明嘉靖年间马氏家族所铸。其铬文中除有马氏三代人名外,还有金火匠郭文表、郭文章,造塔陈得明等匠师名。2005年,开封市营造文物古建筑工程处,在稳固铜质塔刹时,于铜刹体内发现一高34.5cm、宽14.5cm、长18cm的方青石,方石正面刻有:“文林郎知尉氏县事麻城曾嘉诰,迪功郎县丞阳谷张恩,典史临淄郭朝乡,儒学教谕婺源汪心,训导萧县郭桐、资阳詹荣。大明嘉靖二十六年岁次丁未夏六月十一日立。”侧面刻有:“兴国寺僧会司法廷,主持僧法迪、募缘僧性钦。”由此与塔体内梅氏碑刻相互印证了,明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重修了兴国寺塔上三层。
兴国寺塔为一座平面六角形楼阁式砖塔,现地表上为八层,通高29.53m,底径7.2m,挑檐及平座逐层内收,外形高耸挺拔(见图一)。其下层塔体部分现淤埋于地下,底层入口室内地坪底于室外入口处地坪1m。除底层因其基部被埋不可见而仅有塔身和挑檐组成外,上面七层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三部分组成。第八层上面为伞形塔刹,塔刹基座上砖叠涩层层内收,上为铜底质宝珠形式塔刹(见图二)。
塔的外部特征为:第一层(即现在地表上的底层)檐部檐椽下和第二、三层平座下为砖砌仿木结构铺作层,均作五铺作重拱出两抄,并计心造。上跳华拱上部用替木承檐枋或平座,斗拱制作颇认真(见图三)。第四、五、六、七层檐部檐椽下为外出一跳四铺作仿木砖砌斗拱层。斗拱用材比例硕大,制作规整。第八层檐下部为锯齿状四层外挑砖叠涩。第四至第八层平座下周边均为三重砖砌仰莲装饰,造型优美(见图四)。第一层檐部上面为仿筒、板瓦砖质屋面,并有雕刻成瓦条脊式的博脊和六条垂脊,翼角部起翘为220mm。第三层至第七层檐部上坡均为反叠涩砖砌屋面,并各有六条砖叠涩垂脊、翼角部起翘明显。第一层至第六层塔身转角处均有仿木砖砌倚柱,其构造为凸出塔外壁面的30mm,断面边长170mm。该塔48个挑角均挂有风铃,微风吹过铃声绕塔,余音不绝于耳(见图五)。
塔身除第七层外,每层均辟有门洞,其式有二:一为圆券门洞,一为弧面砖砌成的圭形门。第五层西立面有仿木砖砌双扇假门,且模仿半开半闭状态,很有特色(见图六)。第三层西立面和东北立面有仿木砖雕格扇假窗各一扇,工艺考究。除第八层外(西、西北、东北、东面有砖砌圭形门),其余各层塔身六个立面嵌砌不同数量的佛像砖,砖中心作圆龛,龛内雕有佛像,有倚像、坐像、立像等造型,佛像形态栩栩如生(见图七-图九)。但部分遭不同程度的损坏。第一层至第七层外嵌佛像砖共295块。
兴国寺塔的内部采用砖砌“塔心柱式”结构,其楼梯第一层为穿越塔心柱的东西方向直梯段,第二层以上为旋梯式,楼梯沿塔心柱的外壁转折而上,至每层平座处均有一门洞通向塔外平座(每层门洞位于不同的立面上,上下错开,不在一条垂直线上),塔心柱与塔身外壁通过砖砌旋转楼梯紧密结合起来,刚度得到加强,砖与砖之间以白灰浆粘合,结构坚固合理。且楼梯壁面从第一层至第八层均镶嵌有佛像砖,形式多样,数目不等,共122块,可惜也部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塔二、三、四层内均有塔心室,二层西南面为平面矩形、边长0.88m×0.89m的塔心室,自塔心室内地面至1.67m高度以上,为0.76m高的八角形砖叠涩藻井空间,其门为圆券门,门高1.53m,且各壁面均镶贴佛像砖。三层东面为平面矩形、边长0.76m×0.81m的塔心室,自室内地面至1.04m高度以上,为高度0.43m的四角藻井空间,塔心室门为圭形门,门高0.96m,其各壁面原来均镶贴佛像砖;四层西面为平面矩形,边长0.81m×0.81m的塔心室,自室内地面1.34m高度以上,为0.39m高的八角藻井空间,门高1.19m,为圭形门洞,各壁面原均嵌镶佛像方砖。
尉氏的兴国寺塔形体高耸挺拔,气势雄伟,是河南宋代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内外所镶嵌的几百块佛像砖,造型生动,形态各异,四层及以上平座下周边的仰莲圆雕独特精美,第三层西面和东北面假格窗做工考究,第五层西面砖砌假门,半开半掩,构思独特,此形式多见于宋代铜镜等建筑图中,但古塔之上尚属罕见。对研究宋代雕刻及装饰艺术和宋代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塔内部结构采用“塔心柱”式,塔心柱通过砖砌梯道与塔外壁紧密结合,以及立面门洞不采用上下在一垂直线上的构造方法,使塔身刚度大为加强,结构坚固合理,故使该塔虽经千年风雨侵蚀,多次地震冲击,依然完好无损,为研究宋代砖石结构技术及抗震防震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也足以证明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据《嘉靖·尉氏县志》载:“尉氏县城东里许有寺,曰‘兴国’,肇自有宋太平兴国中厥,后屡经兵燹,所存帷浮图和废址而已。”浮图即塔也。由此可知,该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中期,此塔是兴国寺的一座舍利塔,后因历经兵火和水淹,现寺院早废而仅塔存。
从塔身内第八层塔心柱所嵌明代修塔碑刻可知,此塔上部曾于明嘉靖年间重修过,并使塔体上部外观有些改变。明代碑上刻:“开封府尉氏县兴国寺,为重修宝塔顶三层,男善人梅春同室人高氏,施银五两置砖灰使用,保佑举家大小平安吉祥。同男:梅竹、梅芝、梅兰;孙男:梅旃、梅旅、梅柳。嘉靖二十五年五月吉日,石工智睿。”可见重修塔在公元1546年。塔顶铜质塔刹也为明嘉靖年间马氏家族所铸。其铬文中除有马氏三代人名外,还有金火匠郭文表、郭文章,造塔陈得明等匠师名。2005年,开封市营造文物古建筑工程处,在稳固铜质塔刹时,于铜刹体内发现一高34.5cm、宽14.5cm、长18cm的方青石,方石正面刻有:“文林郎知尉氏县事麻城曾嘉诰,迪功郎县丞阳谷张恩,典史临淄郭朝乡,儒学教谕婺源汪心,训导萧县郭桐、资阳詹荣。大明嘉靖二十六年岁次丁未夏六月十一日立。”侧面刻有:“兴国寺僧会司法廷,主持僧法迪、募缘僧性钦。”由此与塔体内梅氏碑刻相互印证了,明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重修了兴国寺塔上三层。
兴国寺塔为一座平面六角形楼阁式砖塔,现地表上为八层,通高29.53m,底径7.2m,挑檐及平座逐层内收,外形高耸挺拔(见图一)。其下层塔体部分现淤埋于地下,底层入口室内地坪底于室外入口处地坪1m。除底层因其基部被埋不可见而仅有塔身和挑檐组成外,上面七层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三部分组成。第八层上面为伞形塔刹,塔刹基座上砖叠涩层层内收,上为铜底质宝珠形式塔刹(见图二)。
塔的外部特征为:第一层(即现在地表上的底层)檐部檐椽下和第二、三层平座下为砖砌仿木结构铺作层,均作五铺作重拱出两抄,并计心造。上跳华拱上部用替木承檐枋或平座,斗拱制作颇认真(见图三)。第四、五、六、七层檐部檐椽下为外出一跳四铺作仿木砖砌斗拱层。斗拱用材比例硕大,制作规整。第八层檐下部为锯齿状四层外挑砖叠涩。第四至第八层平座下周边均为三重砖砌仰莲装饰,造型优美(见图四)。第一层檐部上面为仿筒、板瓦砖质屋面,并有雕刻成瓦条脊式的博脊和六条垂脊,翼角部起翘为220mm。第三层至第七层檐部上坡均为反叠涩砖砌屋面,并各有六条砖叠涩垂脊、翼角部起翘明显。第一层至第六层塔身转角处均有仿木砖砌倚柱,其构造为凸出塔外壁面的30mm,断面边长170mm。该塔48个挑角均挂有风铃,微风吹过铃声绕塔,余音不绝于耳(见图五)。
塔身除第七层外,每层均辟有门洞,其式有二:一为圆券门洞,一为弧面砖砌成的圭形门。第五层西立面有仿木砖砌双扇假门,且模仿半开半闭状态,很有特色(见图六)。第三层西立面和东北立面有仿木砖雕格扇假窗各一扇,工艺考究。除第八层外(西、西北、东北、东面有砖砌圭形门),其余各层塔身六个立面嵌砌不同数量的佛像砖,砖中心作圆龛,龛内雕有佛像,有倚像、坐像、立像等造型,佛像形态栩栩如生(见图七-图九)。但部分遭不同程度的损坏。第一层至第七层外嵌佛像砖共295块。
兴国寺塔的内部采用砖砌“塔心柱式”结构,其楼梯第一层为穿越塔心柱的东西方向直梯段,第二层以上为旋梯式,楼梯沿塔心柱的外壁转折而上,至每层平座处均有一门洞通向塔外平座(每层门洞位于不同的立面上,上下错开,不在一条垂直线上),塔心柱与塔身外壁通过砖砌旋转楼梯紧密结合起来,刚度得到加强,砖与砖之间以白灰浆粘合,结构坚固合理。且楼梯壁面从第一层至第八层均镶嵌有佛像砖,形式多样,数目不等,共122块,可惜也部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塔二、三、四层内均有塔心室,二层西南面为平面矩形、边长0.88m×0.89m的塔心室,自塔心室内地面至1.67m高度以上,为0.76m高的八角形砖叠涩藻井空间,其门为圆券门,门高1.53m,且各壁面均镶贴佛像砖。三层东面为平面矩形、边长0.76m×0.81m的塔心室,自室内地面至1.04m高度以上,为高度0.43m的四角藻井空间,塔心室门为圭形门,门高0.96m,其各壁面原来均镶贴佛像砖;四层西面为平面矩形,边长0.81m×0.81m的塔心室,自室内地面1.34m高度以上,为0.39m高的八角藻井空间,门高1.19m,为圭形门洞,各壁面原均嵌镶佛像方砖。
尉氏的兴国寺塔形体高耸挺拔,气势雄伟,是河南宋代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内外所镶嵌的几百块佛像砖,造型生动,形态各异,四层及以上平座下周边的仰莲圆雕独特精美,第三层西面和东北面假格窗做工考究,第五层西面砖砌假门,半开半掩,构思独特,此形式多见于宋代铜镜等建筑图中,但古塔之上尚属罕见。对研究宋代雕刻及装饰艺术和宋代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塔内部结构采用“塔心柱”式,塔心柱通过砖砌梯道与塔外壁紧密结合,以及立面门洞不采用上下在一垂直线上的构造方法,使塔身刚度大为加强,结构坚固合理,故使该塔虽经千年风雨侵蚀,多次地震冲击,依然完好无损,为研究宋代砖石结构技术及抗震防震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也足以证明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