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矿产资源的不断被发掘开采,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矿井深度大、温度高的情况下,通风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改善井下通风环境,是矿井通风技术发展和应用所面临的新的课题。本文结合实例简要论述了矿井通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矿井通风技术 发展方向 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 0593-01
矿井通风这一概念在古代的矿井开采中就已经出现了,因为矿井在开采过程中会不断挖深挖阔,在逐渐接近地下的情况下井内温度会不断升高,氧气会不断减少,而矿产开采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瓦斯等有毒气体对矿工的危害是致命的,浓度过大还带有爆炸危险,所以矿井通风技术古已有之,并跟随着采矿业的不断发展自身也在不断改善创新,力图使用最新式的科学技术来武装矿井通风手段,最大程度上保证矿井工作人员的生产安全。
一、矿井通风技术的现状
1.我国矿井通风体系
略去过于久远的矿井通风历史不提,我国近现代矿井通风体系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各国有矿井就开始逐步建立起机械通风系统。60年代,分区通风系统和分散棋盘式通风网络被广泛运用于大小矿井。70年代,梳式通风网络和爆破通风方法被发明并使用,然后又推广了低温预热的技术和云锡利用的排氡通风相关经验。进入到80年代后,我国矿井通风技术正式走以节能为核心的环保化道路,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我国矿井通风研究成果
自我国矿井通风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来,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科学检测主要通风机性能的装置及方法,检验并改进了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性能,使得主要通风机的性能测量工作更加快速、准确、可靠;研制并推广了高效节能风机;合理改造强化矿井通风网络及其节能技术;研制开发了多种有关矿井通风的计算机模拟软件,能够帮助模拟矿井通风及灾难发生时的场景并制定出相应的实体通风路径和防救灾方案,给矿井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更为全面的安全保障。
3.现阶段工作的不足
虽然我国矿井通风技术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的成就,但是总体技术水平还很低,无论是通风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还是环保節能性都达不到相关的要求标准。尤其是近几年来许多煤矿普遍采用的综采放顶的采煤方法以及工作面高产高效化,导致矿井内瓦斯逸出量大、工作面需通风量也随之增大,传统的通风技术及相关设备完全不能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矿井通风行业迫切需要创新和改进。
二、矿井通风技术应用的发展历程
1.节能化多风机多级机站
多风机多级机站与传统的矿井通风技术相比优势特别显著,因为它既可以有效提高矿井内通风量,又能节约能耗,在大力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代化中国正好可以全面推广。自我国1983年首次进行该通风技术实验研究以来,先后几十个大型中型非煤类矿井都在采用此技术,结合该技术综合改进提升了矿井原来的通风系统,既保证了有效通风量,又可以节省一部分电力资源,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相当可观。
多风机多级机站也可简称为多级机战或多机战,是指由最少三级以上的风机站配合接力,分段式地将地表的风量输送到矿井下工作区,再将内部污风抽取排放到地表。地下作业区需要的风量调节一般都由风机控制,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控性,避免给风过多造成浪费或者给风过少满足不了井下需求,真正做到需多少给多少,节能效果得到良好体现。
2.循环利用风流
过去矿井通风相关人员认为循环风流已被污染,不可以再利用。不过现在这种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了,而且将受控的风流进行循环再利用是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式通风方法,这样就既能解决常规通风方法中的一些棘手的难题,同时又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可谓是一举两得。不过这种方法在我国目前阶段只能在工作面这一小范围内实行循环通风,较大的区域性的循环利用风流法还没有应用的先例。
3.主辅扇工作相结合
通过将主辅扇相结合的方案来代替传统的单独用地面主扇进行通风的方法是在实际中可以得到较广泛利用的技术。采用主辅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风,在作业区内通风量不变的前提下,区内污染物浓度还可不超标,同时运转费用比原来少了很大一部分,不失为一个环保节能的使用好方法。
4.合理使用降阻措施降低风阻
在风机送风路线的最大阻力段的高阻力区可以采用扩大风道断面的降阻措施来降低风阻。另外对于局部降低风阻的工程只需要在高风速的主回风道内安装空气动力性能优秀的通风建筑物就可以达到相同的降低风阻效果。
5.自动监测控制通风系统
随着以上种种通风技术的投入使用,我国许多矿井已经建立了一个全面专业的通风监测与控制体系对上述所有通风技术进行实地监测,以保证矿井工作环境便于通风,并对通风设施随时随地进行自动调控和远程操作,保证这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更能发挥其优势。
对于循环利用风流的技术,要连续监测矿井下环境,尤其要重点监测回风流中污染物的浓度,一旦污染物浓度超标,就应该立即报警接着自动控制装置启动工作切断再循环风流,从而使进风不会受到回风污染。
对于多风机多级机站通风装置系统,由于其风机数量过多且安装位置在井下较分散,人为管理维护困难,故实行自动控制可以保证风机性能和维护成本两头兼顾。
三、矿井通风技术的应用对策措施
矿井通风应用的基本原则是要求安全、经济、合理,为了全面照顾到矿井通风技术的安全可靠性能和经济适用性能,在保证矿井通风技术正常安全地应用在工作中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多地获得经济效益回报。所以,在矿井通风技术的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管理手段进行综合改进。
1.通风能力满足要求
在矿井通风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其矿下作业区的通风量一定要满足规定要求,而且还需要有多余的通风能力进行紧急情况下的补风作业。要定期检查维护矿井下通风设施,确保供风量和漏风量都控制在限定范围之内,并随时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风量的调节。
2.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网络系统
在矿井通风的实际应用中,伴随着矿井的不断开发,向下深度越来越大,地质或温度条件必然会有较大改变,因此要及时调整井下通风技术措施和相关设备,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矿井通风网络系统。该网络会结合矿井现在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统一安排通风技术和设施的布置地点和区域。尤其是在一个矿山进入开采阶段中后期时工作区域和任务都会大大增加,利用通风网络安排分区通风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也为矿井的总体建设提供了不少便捷之处。
3.抓好通风设施质量
安全质量问题要狠抓,尤其是在矿井下这种高危工作环境,相关设施的质量安全一定要有严格的保证。一个矿井通风技术即使再怎么有效,如果相关设施的质量没有得到合格的保障,该通风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不会具有较好的功效,甚至可能因为设施质量问题导致矿井内安全事故的发生,危害到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矿井的综合经济效益。只有确保通风设施的基础质量,才是最有利于矿井资源开采和工人安全作业的基本因素。
结语:
矿井通风工作直接关系到下井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矿井自身利益,是一件不可马虎的大事。国内外对矿井通风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正是对其重视程度的有力体现。虽然我国许多矿井现在也已采用较为高新的通风技术,不过仍然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急需相关工作人员去补充完善,共同为我国矿井通风行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梓成,谢贤平.矿井通风理论与技术进展评述[J].云南冶金,2008
[2]杨娟.矿井通风系统多级机站的合理配置[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9
[3]王英敏.矿井通风与防尘[J].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4]王英敏.矿内空气动力学与矿井通风系统[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5]胡汉华.深井环境管理程序设计[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
[关键词]:矿井通风技术 发展方向 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 0593-01
矿井通风这一概念在古代的矿井开采中就已经出现了,因为矿井在开采过程中会不断挖深挖阔,在逐渐接近地下的情况下井内温度会不断升高,氧气会不断减少,而矿产开采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瓦斯等有毒气体对矿工的危害是致命的,浓度过大还带有爆炸危险,所以矿井通风技术古已有之,并跟随着采矿业的不断发展自身也在不断改善创新,力图使用最新式的科学技术来武装矿井通风手段,最大程度上保证矿井工作人员的生产安全。
一、矿井通风技术的现状
1.我国矿井通风体系
略去过于久远的矿井通风历史不提,我国近现代矿井通风体系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各国有矿井就开始逐步建立起机械通风系统。60年代,分区通风系统和分散棋盘式通风网络被广泛运用于大小矿井。70年代,梳式通风网络和爆破通风方法被发明并使用,然后又推广了低温预热的技术和云锡利用的排氡通风相关经验。进入到80年代后,我国矿井通风技术正式走以节能为核心的环保化道路,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我国矿井通风研究成果
自我国矿井通风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来,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科学检测主要通风机性能的装置及方法,检验并改进了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性能,使得主要通风机的性能测量工作更加快速、准确、可靠;研制并推广了高效节能风机;合理改造强化矿井通风网络及其节能技术;研制开发了多种有关矿井通风的计算机模拟软件,能够帮助模拟矿井通风及灾难发生时的场景并制定出相应的实体通风路径和防救灾方案,给矿井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更为全面的安全保障。
3.现阶段工作的不足
虽然我国矿井通风技术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的成就,但是总体技术水平还很低,无论是通风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还是环保節能性都达不到相关的要求标准。尤其是近几年来许多煤矿普遍采用的综采放顶的采煤方法以及工作面高产高效化,导致矿井内瓦斯逸出量大、工作面需通风量也随之增大,传统的通风技术及相关设备完全不能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矿井通风行业迫切需要创新和改进。
二、矿井通风技术应用的发展历程
1.节能化多风机多级机站
多风机多级机站与传统的矿井通风技术相比优势特别显著,因为它既可以有效提高矿井内通风量,又能节约能耗,在大力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代化中国正好可以全面推广。自我国1983年首次进行该通风技术实验研究以来,先后几十个大型中型非煤类矿井都在采用此技术,结合该技术综合改进提升了矿井原来的通风系统,既保证了有效通风量,又可以节省一部分电力资源,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相当可观。
多风机多级机站也可简称为多级机战或多机战,是指由最少三级以上的风机站配合接力,分段式地将地表的风量输送到矿井下工作区,再将内部污风抽取排放到地表。地下作业区需要的风量调节一般都由风机控制,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控性,避免给风过多造成浪费或者给风过少满足不了井下需求,真正做到需多少给多少,节能效果得到良好体现。
2.循环利用风流
过去矿井通风相关人员认为循环风流已被污染,不可以再利用。不过现在这种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了,而且将受控的风流进行循环再利用是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式通风方法,这样就既能解决常规通风方法中的一些棘手的难题,同时又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可谓是一举两得。不过这种方法在我国目前阶段只能在工作面这一小范围内实行循环通风,较大的区域性的循环利用风流法还没有应用的先例。
3.主辅扇工作相结合
通过将主辅扇相结合的方案来代替传统的单独用地面主扇进行通风的方法是在实际中可以得到较广泛利用的技术。采用主辅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风,在作业区内通风量不变的前提下,区内污染物浓度还可不超标,同时运转费用比原来少了很大一部分,不失为一个环保节能的使用好方法。
4.合理使用降阻措施降低风阻
在风机送风路线的最大阻力段的高阻力区可以采用扩大风道断面的降阻措施来降低风阻。另外对于局部降低风阻的工程只需要在高风速的主回风道内安装空气动力性能优秀的通风建筑物就可以达到相同的降低风阻效果。
5.自动监测控制通风系统
随着以上种种通风技术的投入使用,我国许多矿井已经建立了一个全面专业的通风监测与控制体系对上述所有通风技术进行实地监测,以保证矿井工作环境便于通风,并对通风设施随时随地进行自动调控和远程操作,保证这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更能发挥其优势。
对于循环利用风流的技术,要连续监测矿井下环境,尤其要重点监测回风流中污染物的浓度,一旦污染物浓度超标,就应该立即报警接着自动控制装置启动工作切断再循环风流,从而使进风不会受到回风污染。
对于多风机多级机站通风装置系统,由于其风机数量过多且安装位置在井下较分散,人为管理维护困难,故实行自动控制可以保证风机性能和维护成本两头兼顾。
三、矿井通风技术的应用对策措施
矿井通风应用的基本原则是要求安全、经济、合理,为了全面照顾到矿井通风技术的安全可靠性能和经济适用性能,在保证矿井通风技术正常安全地应用在工作中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多地获得经济效益回报。所以,在矿井通风技术的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管理手段进行综合改进。
1.通风能力满足要求
在矿井通风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其矿下作业区的通风量一定要满足规定要求,而且还需要有多余的通风能力进行紧急情况下的补风作业。要定期检查维护矿井下通风设施,确保供风量和漏风量都控制在限定范围之内,并随时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风量的调节。
2.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网络系统
在矿井通风的实际应用中,伴随着矿井的不断开发,向下深度越来越大,地质或温度条件必然会有较大改变,因此要及时调整井下通风技术措施和相关设备,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矿井通风网络系统。该网络会结合矿井现在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统一安排通风技术和设施的布置地点和区域。尤其是在一个矿山进入开采阶段中后期时工作区域和任务都会大大增加,利用通风网络安排分区通风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也为矿井的总体建设提供了不少便捷之处。
3.抓好通风设施质量
安全质量问题要狠抓,尤其是在矿井下这种高危工作环境,相关设施的质量安全一定要有严格的保证。一个矿井通风技术即使再怎么有效,如果相关设施的质量没有得到合格的保障,该通风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不会具有较好的功效,甚至可能因为设施质量问题导致矿井内安全事故的发生,危害到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矿井的综合经济效益。只有确保通风设施的基础质量,才是最有利于矿井资源开采和工人安全作业的基本因素。
结语:
矿井通风工作直接关系到下井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矿井自身利益,是一件不可马虎的大事。国内外对矿井通风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正是对其重视程度的有力体现。虽然我国许多矿井现在也已采用较为高新的通风技术,不过仍然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急需相关工作人员去补充完善,共同为我国矿井通风行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梓成,谢贤平.矿井通风理论与技术进展评述[J].云南冶金,2008
[2]杨娟.矿井通风系统多级机站的合理配置[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9
[3]王英敏.矿井通风与防尘[J].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4]王英敏.矿内空气动力学与矿井通风系统[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5]胡汉华.深井环境管理程序设计[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