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语文教本只是一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老的观点启示我们,教材对学生写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例子”的作用,所谓“例子作用”是强调语文教材或选文具有典范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举一反三。
要想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就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而学生写作素材从何而来?毋庸置疑是从生活中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固然重要,可生活阅历较浅,学习任务繁重的他们想要从生活中取材显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取材。因为课本所呈现的生活是经过作者提炼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补充,积累课本中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可以论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论证优势和劣势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司马迁《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可以用来论证恒心毅力,逆境成才的道理。而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这一事例有可以从反面论证恒心的重要性。
俗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更应该指导他们积累语言素材,做到有创意地表达。现在不少学生的语言平淡,平庸,毫无文采可言,而课本中语言流畅优美且具有个性。课本中蕴藏着语言的矿藏,从课本中发现和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学习运用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可以做到有创意地表达。
例如李煜词《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让学生体味诗词的优美动人,而且要引导学生去探索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的惊天绝唱的。“愁”作为一个抽象物要具体表现出来,确实不易,但作者的过人之处就是借助技巧,化无形之物为有形。作者发现无尽忧愁与奔涌的江水有相似之处,感情与物象找到相似点,灵感就出来了,这是一个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对象模仿“我的愁苦就像无边的大海,就像那不尽的沙漠”。也可以模仿“我的思念就像那片柳树林,在时光的飞舞中越来越浓密”。这样,我们层层深入,多次进行具体与抽象转换的练习,学生的作文就更生动,形象,更感人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看到语言表达了什么内容,还要关注它是如何表达这种信息的。激发学生阅读深度和思维品质,并随之发展延伸下去,不断增强他们的感受力和模仿力,达到语言创新品质的提升和优化,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沿着这条脉络展开主题的材料的框架,所以,结构就是作文思路的体现。经典作品的结构往往值得我们借鉴。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文,但其结构却有着鲜明个性,文章先破后立,先提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然后提出中心论点“拿来主义”,而在论述“拿来主义”时,又是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先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三种错误做法“孱头”“昏蛋”“废物”,然后又以比喻论证的方式提出正确的做法“占有”“挑选”,最后指出实现“拿来主义”的意义。
荀子《劝学》作为先秦论说文中的典范作品,其结构精巧自然,材料组织疏密有致,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而如何把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话题翻出新意,构架起令人信服,通畅有效的论说机制,是成就全文的重要笔法。作者以“劝”字为核心主宰,运用日常所见的色彩和冰水转换,次言可以变化形态的木材,然后笔锋一转:“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到此,开篇所张之目才被以结论的方式点出。这就好比话题讨论者先围着话题绕了一个大弯子,最后却峰回路转,一下子又回到了起点,真是纲举目张,张弛有度。
当然,我们对教材不能仅从例子的角度分析,更应该学习课本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人生智慧,思维品质等。
文章中展示的人生感悟和对社会,自然的认识思考等,都是作者的人生智慧。从《我与地坛》中我们懂得了对生与死的思考。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也看到廉颇的勇于改过,以国为重。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让我们明白青年人应有远大志向,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课本中体现出的这些人生态度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以这样的人生态度来写作,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文章来。
跟课本学写作,可以说是叶圣陶“教材是个例子”教育思想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我们不仅要注意这一思想的工具性,也应该注意其人文性,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叶老的观点启示我们,教材对学生写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例子”的作用,所谓“例子作用”是强调语文教材或选文具有典范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举一反三。
要想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就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而学生写作素材从何而来?毋庸置疑是从生活中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固然重要,可生活阅历较浅,学习任务繁重的他们想要从生活中取材显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取材。因为课本所呈现的生活是经过作者提炼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补充,积累课本中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可以论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论证优势和劣势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司马迁《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可以用来论证恒心毅力,逆境成才的道理。而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这一事例有可以从反面论证恒心的重要性。
俗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更应该指导他们积累语言素材,做到有创意地表达。现在不少学生的语言平淡,平庸,毫无文采可言,而课本中语言流畅优美且具有个性。课本中蕴藏着语言的矿藏,从课本中发现和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学习运用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可以做到有创意地表达。
例如李煜词《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让学生体味诗词的优美动人,而且要引导学生去探索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的惊天绝唱的。“愁”作为一个抽象物要具体表现出来,确实不易,但作者的过人之处就是借助技巧,化无形之物为有形。作者发现无尽忧愁与奔涌的江水有相似之处,感情与物象找到相似点,灵感就出来了,这是一个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对象模仿“我的愁苦就像无边的大海,就像那不尽的沙漠”。也可以模仿“我的思念就像那片柳树林,在时光的飞舞中越来越浓密”。这样,我们层层深入,多次进行具体与抽象转换的练习,学生的作文就更生动,形象,更感人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看到语言表达了什么内容,还要关注它是如何表达这种信息的。激发学生阅读深度和思维品质,并随之发展延伸下去,不断增强他们的感受力和模仿力,达到语言创新品质的提升和优化,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沿着这条脉络展开主题的材料的框架,所以,结构就是作文思路的体现。经典作品的结构往往值得我们借鉴。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文,但其结构却有着鲜明个性,文章先破后立,先提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然后提出中心论点“拿来主义”,而在论述“拿来主义”时,又是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先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三种错误做法“孱头”“昏蛋”“废物”,然后又以比喻论证的方式提出正确的做法“占有”“挑选”,最后指出实现“拿来主义”的意义。
荀子《劝学》作为先秦论说文中的典范作品,其结构精巧自然,材料组织疏密有致,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而如何把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话题翻出新意,构架起令人信服,通畅有效的论说机制,是成就全文的重要笔法。作者以“劝”字为核心主宰,运用日常所见的色彩和冰水转换,次言可以变化形态的木材,然后笔锋一转:“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到此,开篇所张之目才被以结论的方式点出。这就好比话题讨论者先围着话题绕了一个大弯子,最后却峰回路转,一下子又回到了起点,真是纲举目张,张弛有度。
当然,我们对教材不能仅从例子的角度分析,更应该学习课本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人生智慧,思维品质等。
文章中展示的人生感悟和对社会,自然的认识思考等,都是作者的人生智慧。从《我与地坛》中我们懂得了对生与死的思考。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也看到廉颇的勇于改过,以国为重。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让我们明白青年人应有远大志向,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课本中体现出的这些人生态度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以这样的人生态度来写作,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文章来。
跟课本学写作,可以说是叶圣陶“教材是个例子”教育思想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我们不仅要注意这一思想的工具性,也应该注意其人文性,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