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我们采不尽的宝藏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wei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语文教本只是一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老的观点启示我们,教材对学生写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例子”的作用,所谓“例子作用”是强调语文教材或选文具有典范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举一反三。
  要想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就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而学生写作素材从何而来?毋庸置疑是从生活中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固然重要,可生活阅历较浅,学习任务繁重的他们想要从生活中取材显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取材。因为课本所呈现的生活是经过作者提炼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补充,积累课本中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可以论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论证优势和劣势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司马迁《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可以用来论证恒心毅力,逆境成才的道理。而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这一事例有可以从反面论证恒心的重要性。
  俗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更应该指导他们积累语言素材,做到有创意地表达。现在不少学生的语言平淡,平庸,毫无文采可言,而课本中语言流畅优美且具有个性。课本中蕴藏着语言的矿藏,从课本中发现和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学习运用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可以做到有创意地表达。
  例如李煜词《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让学生体味诗词的优美动人,而且要引导学生去探索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的惊天绝唱的。“愁”作为一个抽象物要具体表现出来,确实不易,但作者的过人之处就是借助技巧,化无形之物为有形。作者发现无尽忧愁与奔涌的江水有相似之处,感情与物象找到相似点,灵感就出来了,这是一个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对象模仿“我的愁苦就像无边的大海,就像那不尽的沙漠”。也可以模仿“我的思念就像那片柳树林,在时光的飞舞中越来越浓密”。这样,我们层层深入,多次进行具体与抽象转换的练习,学生的作文就更生动,形象,更感人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看到语言表达了什么内容,还要关注它是如何表达这种信息的。激发学生阅读深度和思维品质,并随之发展延伸下去,不断增强他们的感受力和模仿力,达到语言创新品质的提升和优化,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沿着这条脉络展开主题的材料的框架,所以,结构就是作文思路的体现。经典作品的结构往往值得我们借鉴。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文,但其结构却有着鲜明个性,文章先破后立,先提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然后提出中心论点“拿来主义”,而在论述“拿来主义”时,又是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先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三种错误做法“孱头”“昏蛋”“废物”,然后又以比喻论证的方式提出正确的做法“占有”“挑选”,最后指出实现“拿来主义”的意义。
  荀子《劝学》作为先秦论说文中的典范作品,其结构精巧自然,材料组织疏密有致,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而如何把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话题翻出新意,构架起令人信服,通畅有效的论说机制,是成就全文的重要笔法。作者以“劝”字为核心主宰,运用日常所见的色彩和冰水转换,次言可以变化形态的木材,然后笔锋一转:“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到此,开篇所张之目才被以结论的方式点出。这就好比话题讨论者先围着话题绕了一个大弯子,最后却峰回路转,一下子又回到了起点,真是纲举目张,张弛有度。
  当然,我们对教材不能仅从例子的角度分析,更应该学习课本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人生智慧,思维品质等。
  文章中展示的人生感悟和对社会,自然的认识思考等,都是作者的人生智慧。从《我与地坛》中我们懂得了对生与死的思考。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也看到廉颇的勇于改过,以国为重。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让我们明白青年人应有远大志向,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课本中体现出的这些人生态度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以这样的人生态度来写作,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文章来。
  跟课本学写作,可以说是叶圣陶“教材是个例子”教育思想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我们不仅要注意这一思想的工具性,也应该注意其人文性,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他文献
作文训练既是练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更是培养思维能力,情感能力,思想素质。  这样我们就发现作文训练的重点由“文”内转向了“人”本身。就像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当然,这个“外”指的是生活。  既然是展示,就像照相一样,要照自己最美的一面,作文应该把自己最佳“形象”展示出来。也就是说作文要展示自己的优点。  在考场内用自己最纯熟的文体,最高明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展示出自己最优美动人的情
期刊
果园里种了两大片梨树。  到了金秋时节,左边那片梨树的梨子结的又大又多,并且口感很好,咬一口水汪汪的,甜入心脾,而右边那片梨树,梨子结的少且不说,吃起来还干硬涩口,难以下咽。  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气候条件下,为什么会结出迥然不同的梨子,我大惑不解。  带着这个困惑,我请教了果林的主人。主人告诉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梨树的根系发达与否。左边的那些梨树在它根须成长期,恰逢连续几年的干旱,梨树为了
期刊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这样说。生活是语文的根本,语文则是生活的再现。语文如果脱离生活就失去了立足之本,同样,生活如果远离了语文也就变得索然无味。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生活资源的渗透呢?   一、找“共通点”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范畴有限,因而无法展开更为有效的学习。因而,对于有些课文,我们可以找出与学生生
期刊
在现代文学史上,冯至先生被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作为一个天才的沉思者,他又是极少数能从深刻的精神层面颖悟到现代性困境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在《十四行诗》里面,歌咏孤独,寂寞与忍耐,沉思生命,成为他无法言表的内伤,这一切令人为之感佩,为之叹惋。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存在主义哲学把孤独看作是把握存在寻求超越的前提。冯至的思想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这使他的诗歌与存在主义构成了某种契合。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
期刊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还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有人说,没有哈佛就没有美国,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强大的美国发展源来自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象牙塔。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考题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启发心智,强化意识  教育是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历史……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就是一道道精彩的美味,它们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如何开发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让我们获得生活上的趣味,获取前进的动力?   一、利用语文这块沃土,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语文教材中有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资源,我常常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期刊
汉乐府《长歌行》和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浣溪沙》,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作者写作背景不同,描写景物不同,诗歌的体裁形式也不同,可进行反差阅读。   一、思想观点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为: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期刊
一  在恰切地掌握了命题倾向后,据此命意便需要驰骋思绪,确立符合自己思考特点的方法和附生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匍匐于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这样的命题下不能超越,而要用心用脑,用独特超迈的理性和灵感去发现生活,认识生活并且解释生活。这便是写作的构思谋篇阶段。  “构思谋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严密的逻辑论证,如对概念理解是否清晰,话题间因果承递关系是否确实存在,能否做一番剖析。一是充实的材料作证,为论证
期刊
每学年之初,新的老师接任新的班级,尤其是刚毕业分配的老师初登讲台,遇到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学生是否接纳老师、是否能构建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调皮的学生经常如此与新老师认识——在课堂上故意交头接耳,课后不完成新老师布置的作业。面对这些学生的“挑衅”,新老师刚开始往往还能容忍,压住心头的不满,耐下心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然而,在学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之下,年轻的新老师往往耐不住性子,于是在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