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如果对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学,超乎寻常地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物理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上好物理第一节起始课,调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关键是上好起始课.教师在起始课中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1.在课堂上做大量有趣的实验
例如,让学生观察烧瓶颈部的水沸腾了,而金鱼却在下面的水中游来游去;水在纸制的“锅”里烧开;怎样用力也不能吹开用线吊着的间隔5-6cm的两个乒乓球,越吹它们反而靠得越近;气球被开水烫过的杯子紧紧“吸”住;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
2.教学中讲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
例如,一杯热水冒“白气”,一根冰棍也冒“白气”;冬天能看到口中吐出的“白气”,夏天却看不到;高压电能电死人和畜,但鸟雀却平安地停在高压裸线上.在这节课的最后,又讲了一些物理的趣闻和科学家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同学们感到十分新奇,大家兴趣盎然.同学们在课堂上纷纷发表自己对物理的看法,展开讨论.课后让学生用身边的小器材做实验,并在家庭作业中布置学生写《你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通过这一教学过程,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物理学有趣.课后不少学生讲“有意思极了”,“好玩极了!”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有的学生举了十多个例子,不少学生还提出了平时不懂的问题.由于起始课的成功,不少学生爱上了物理课.
二、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摩擦”时,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创设情景问题,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解决物理问题和物理现象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时就会产生内在的快乐.整个课堂气氛也都轻松活泼起来了,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让学生准备一杯水和纸板,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又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让同学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自己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释为什么作好准备.在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个光滑的小石块放在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小石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小石块?”做法是可用手快速抽动纸条.
这样能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学到知识,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知识.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如果对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学,超乎寻常地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物理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上好物理第一节起始课,调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关键是上好起始课.教师在起始课中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1.在课堂上做大量有趣的实验
例如,让学生观察烧瓶颈部的水沸腾了,而金鱼却在下面的水中游来游去;水在纸制的“锅”里烧开;怎样用力也不能吹开用线吊着的间隔5-6cm的两个乒乓球,越吹它们反而靠得越近;气球被开水烫过的杯子紧紧“吸”住;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
2.教学中讲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
例如,一杯热水冒“白气”,一根冰棍也冒“白气”;冬天能看到口中吐出的“白气”,夏天却看不到;高压电能电死人和畜,但鸟雀却平安地停在高压裸线上.在这节课的最后,又讲了一些物理的趣闻和科学家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同学们感到十分新奇,大家兴趣盎然.同学们在课堂上纷纷发表自己对物理的看法,展开讨论.课后让学生用身边的小器材做实验,并在家庭作业中布置学生写《你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通过这一教学过程,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物理学有趣.课后不少学生讲“有意思极了”,“好玩极了!”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有的学生举了十多个例子,不少学生还提出了平时不懂的问题.由于起始课的成功,不少学生爱上了物理课.
二、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摩擦”时,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创设情景问题,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解决物理问题和物理现象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时就会产生内在的快乐.整个课堂气氛也都轻松活泼起来了,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让学生准备一杯水和纸板,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又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让同学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自己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释为什么作好准备.在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个光滑的小石块放在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小石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小石块?”做法是可用手快速抽动纸条.
这样能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学到知识,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