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新的《课程标准》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在数与代数的内容中,要重视学生的解决问题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现实背景中体会和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学规律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数学是作为数学学习的过程目标,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让学生经历就必须有一个实际情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现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建立数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
要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数概念产生的过程,就要给学生提供现实的背景,使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有机会去认识。如,认识小数概念时,让学生到超级市场观察各种物品的价值。把这些价格写下来,到班级来交流,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不同的数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都用整数表示?这样的数是必须的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探索,有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对小数的具体感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数感。
二、应用题的设计
学生能不能开展问题解决的学习,一个重要因素是问题设计是否符合要求。"问题"设计有三个基本要求: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同时应注意发掘其思想品德价值。还要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1.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应该能激起学生的思考。问题向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这个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也就是说,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加以组合进行思考以激活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成功的答案组合到认识结构中,然后把它应用身边的问题或同类问题的新的陌生的例子,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2.现实性:现实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容的现实性,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内容,而且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二是要使问题具有现实性,设计问题时的加工度要适当。情境和呈现的问题本身是有差别的。问题设计总是有一个对原来素材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要使总是问题具有现实性,对问题的加工不应太精细,例如,可以保留多余条件,也可使一部分问题的结果具有开放性。
3.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點,问题设计应该注意有一定的趣味性,语言和内容应该具有童趣。语言要简明明了,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节有趣。
三、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用题的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削弱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成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应用题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各种问题。
第二,教学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事和感兴趣的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第三,应用题不分类型,让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而不是从类型出发进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应用题要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于问题设置的方式有很多,如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总之,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因此,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布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推动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现实背景中体会和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学规律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数学是作为数学学习的过程目标,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让学生经历就必须有一个实际情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现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建立数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
要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数概念产生的过程,就要给学生提供现实的背景,使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有机会去认识。如,认识小数概念时,让学生到超级市场观察各种物品的价值。把这些价格写下来,到班级来交流,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不同的数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都用整数表示?这样的数是必须的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探索,有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对小数的具体感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数感。
二、应用题的设计
学生能不能开展问题解决的学习,一个重要因素是问题设计是否符合要求。"问题"设计有三个基本要求: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同时应注意发掘其思想品德价值。还要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1.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应该能激起学生的思考。问题向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这个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也就是说,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加以组合进行思考以激活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成功的答案组合到认识结构中,然后把它应用身边的问题或同类问题的新的陌生的例子,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2.现实性:现实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容的现实性,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内容,而且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二是要使问题具有现实性,设计问题时的加工度要适当。情境和呈现的问题本身是有差别的。问题设计总是有一个对原来素材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要使总是问题具有现实性,对问题的加工不应太精细,例如,可以保留多余条件,也可使一部分问题的结果具有开放性。
3.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點,问题设计应该注意有一定的趣味性,语言和内容应该具有童趣。语言要简明明了,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节有趣。
三、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用题的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削弱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成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应用题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各种问题。
第二,教学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事和感兴趣的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第三,应用题不分类型,让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而不是从类型出发进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应用题要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于问题设置的方式有很多,如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总之,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因此,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布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推动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