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精准扶贫着眼于通过提供信贷支持、产业补贴和金融保障等手段实现扶贫,打破了传统的“输血”扶贫模式,创造了一种更加稳定的“血液”扶贫模式,是扶贫过程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巢湖地区金融精准实施情况,研究发现当前巢湖地区金融精准实施效果不明显,针对金融精准扶贫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通过综合运用产业扶植、转移就业、异地搬迁、社保兜底等多种扶贫方式,使得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了早日实现脱贫,习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然而扶贫的关键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金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输造血作用。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過研究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效果现状,从而找到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从而促进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效果。
二、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现状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力度、规模不断提升
在《合肥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第四章第九条中明确提出:“支持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补助,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两免’小额信贷政策落实等。”同时以巢湖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在2017年至2019年中,对农户发放的贷款额度分别为1295759310.7元、1382634816.46元、1644037047.38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7%、18.9%,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巢湖地区对金融精准扶贫的贷款额度在不断增长。
(二)参与金融精准扶贫的金融机构数量仍较少
巢湖地区存在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但是根据调查,参与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巢湖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巢湖支行,并不能满足巢湖地区的扶贫需求。
(三)积极探索扶贫模式
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的先天优势,巢湖地区做了大量的探索,多次多方开展调研与实地走访,多措并举,主动对接,抓典型、汇经验,探索出几种操作性较强的精准扶贫举措:
1.小额直贷扶贫模式
对符合“有发展意愿、有发展潜质、有资金需求、有还款来源”基本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直接提供金额不超过5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的“免抵押免担保、利率档次不上浮”的贷款支持,助其自主发展、增收脱贫。采取“先评级、再授信、后用信”的管理流程,实行“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
2.入股分红扶贫模式
对生产能力较弱,或贫困户本人实施相关项目风险偏高的,但又确需通过扶持改善生活状况的贫困户,可采取入股分红扶贫模式。即贫困户将贷款资金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通过获得分红来增收脱贫。其具体操作是:贫困户、公司、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公司由政府部门推荐择优选择。
(四)帮扶涉农企业,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要脱贫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巢湖地区将金融扶贫与融资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帮扶涉农小微企业发展,扎实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通过项目与周边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落实种植、包收、加工并定点销售,惠及周边农户300余户,人均扶贫金额达2000元,同时主动与担保公司对接,力争帮助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早日度过难关。
三、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银行运营成本高,影响贷款发放的积极性
扶贫银行运营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银行在放贷中需要根据风险管理要求,对贷款目标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要求贷款人提供自身的详细信息。在金融精准扶贫中扶贫银行在贷前如何识别客户的有效需求是难点,逐户开展信贷调查,贫困农户由于文化、金融方面知识不足对调查增加了难度,使得成本非常高。二、从扶贫角度看,扶贫对象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较弱,所以自身对贷款的偿还能力也较弱,扶贫银行应适当降低贷款利率。但从银行角度看,扶贫对象对贷款的偿还能力弱,信贷风险高,需要较高的贷款利率,且完全商业化的农户小额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一般在10.0%以上才能对实现商业可持续有所保证。
(二)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扶贫银行贷款风险大
随着扶贫政策的全面实施,各银行也在积极地向农村地区提供帮助,但是,由于扶贫指标性任务的存在,银行偶尔会将款项贷给一些还款可能性低的贫困人口,由此很有可能会形成坏账。这些贫困户的生活是基本上存在于现代金融业之外,影响征信对他们的生活来说产生不了明显影响。为应对坏账,金融机构有时需要动用风险补偿金,但是申请程序可谓是相当冗杂,需要金融机构、扶贫部门和分管扶贫的县政府领导三方审批签字通过后才可下发,时间长且繁琐。扶贫银行贷款的风险来源主要为:(1)需要扶贫的地区信息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银行很难及时掌握扶贫对象的信息和需求,对于扶贫对象的信用和贷款的风险也难以评估。(2)受到对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知识、政策了解有限,自身认知能力不足,扶贫对象容易将金融精准扶贫贷款资金当成政府的无偿扶贫资金,还款意愿较低。(3)农业生产受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面临较强的自然风险容易受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导致扶贫银行的贷款风险高。
(三)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机构扶贫参与度较低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在大部分县设有分支机构,乡(镇)一级只有农行有机构,而村一级四大行基本没有营业网点,农村信贷业务占比小,扶贫参与度明显较低。由于缺乏完整的金融组织机构,使得金融扶贫难以长期、深入地开展,许多金融机构望而却步。金融精准扶贫不能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为保证金融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机构还应提供相关的金融知识普及、多样的金融产品。扶贫对象受知识、视野的局限,对于所获得的资金的用途大多直接营运于已有的农业模式,所以银行除了提供单纯的贷款服务外,更应因地制宜,结合巢湖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金融产品的多样性进行创新,对扶贫对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巢湖地区的金融精准扶贫参与的金融机构主要为工商银行巢湖支行、巢湖农村商业银行,其余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度较低,贷款资源的投放仍存在不足。 (四)金融精准扶贫缺乏聚合力,扶贫信息共享不充分
目前巢湖地区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上往往是单打独斗,对信息没有进行统一的交流汇总分析,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漏洞,扶贫信息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往往会出现重复调查、重复放贷等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效率低等状况。扶贫信息的共享程度影响着影響金融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程度、开展工作的进度效率、资金的有效利用率等,因此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势在必行。
四、提高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效果的建议
(一)强化扶贫支持链条
一味地给予资金补助是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方案,这种方式实现的“脱贫”效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真正的脱贫,是让贫困人口通过自己的能力就能创造出价值,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因此,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在短期帮助贫困家庭脱离生活的困境,也要在长久方面协助他们保持收入能力。无论脱贫还是防止返贫,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做法才是最高效且最正确的。单纯依靠资金扶贫,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授人以鱼”建立起扶贫的特色相关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巢湖地区政府部门可以与金融机构联合打造金融产业扶贫特惠平台,依托巢湖地区自然、人文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等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巢湖的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建立休闲农业产业带,不断加大对特色扶贫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扩大融资担保范围,完善农产品保险机制
参与金融精准扶贫的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巢湖地区的农业经营模式开发专门的金融产品,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用于抵押贷款。政府部门应积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交流合作,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出与巢湖地区所发展产业相匹配的农业保险。对巢湖地区农业保险的种类进行创新,推进巢湖地区农业保险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建立合适的农业保险和涉农贷款相互促进机制,一方面降低农户收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降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风险性。
(二)合理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扶贫,实现扶贫主体多样化
巢湖地区地区金融精准扶贫信贷资源投放不足,可以通过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加入市场进行有效缓解。可以通过合理引导农村资金互助社、当铺、小额贷款组织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精准扶贫,实现巢湖地区金融扶贫主体多样化。同时巢湖地区本地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对贷款人的信息了解更多、更准确,获取成本较低。
(四)整合扶贫信息资源
探索实现政府扶贫相关部门、参与精准扶贫的金融机构扶贫信息系统的对接和共享,加强参与金融精准扶贫主体的聚合力,收集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完善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实施信息动态维护和管理,对其档案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避免出现信贷资金堆积、信贷盲区、赖债户重复贷款,或“甲贷乙用”等问题。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基金项目:
巢湖学院2020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效果分析(S202010380074)。
一、引言
近年来,通过综合运用产业扶植、转移就业、异地搬迁、社保兜底等多种扶贫方式,使得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了早日实现脱贫,习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然而扶贫的关键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金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输造血作用。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過研究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效果现状,从而找到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从而促进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效果。
二、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现状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力度、规模不断提升
在《合肥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第四章第九条中明确提出:“支持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补助,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两免’小额信贷政策落实等。”同时以巢湖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在2017年至2019年中,对农户发放的贷款额度分别为1295759310.7元、1382634816.46元、1644037047.38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7%、18.9%,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巢湖地区对金融精准扶贫的贷款额度在不断增长。
(二)参与金融精准扶贫的金融机构数量仍较少
巢湖地区存在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但是根据调查,参与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巢湖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巢湖支行,并不能满足巢湖地区的扶贫需求。
(三)积极探索扶贫模式
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的先天优势,巢湖地区做了大量的探索,多次多方开展调研与实地走访,多措并举,主动对接,抓典型、汇经验,探索出几种操作性较强的精准扶贫举措:
1.小额直贷扶贫模式
对符合“有发展意愿、有发展潜质、有资金需求、有还款来源”基本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直接提供金额不超过5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的“免抵押免担保、利率档次不上浮”的贷款支持,助其自主发展、增收脱贫。采取“先评级、再授信、后用信”的管理流程,实行“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
2.入股分红扶贫模式
对生产能力较弱,或贫困户本人实施相关项目风险偏高的,但又确需通过扶持改善生活状况的贫困户,可采取入股分红扶贫模式。即贫困户将贷款资金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通过获得分红来增收脱贫。其具体操作是:贫困户、公司、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公司由政府部门推荐择优选择。
(四)帮扶涉农企业,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要脱贫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巢湖地区将金融扶贫与融资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帮扶涉农小微企业发展,扎实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通过项目与周边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落实种植、包收、加工并定点销售,惠及周边农户300余户,人均扶贫金额达2000元,同时主动与担保公司对接,力争帮助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早日度过难关。
三、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银行运营成本高,影响贷款发放的积极性
扶贫银行运营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银行在放贷中需要根据风险管理要求,对贷款目标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要求贷款人提供自身的详细信息。在金融精准扶贫中扶贫银行在贷前如何识别客户的有效需求是难点,逐户开展信贷调查,贫困农户由于文化、金融方面知识不足对调查增加了难度,使得成本非常高。二、从扶贫角度看,扶贫对象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较弱,所以自身对贷款的偿还能力也较弱,扶贫银行应适当降低贷款利率。但从银行角度看,扶贫对象对贷款的偿还能力弱,信贷风险高,需要较高的贷款利率,且完全商业化的农户小额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一般在10.0%以上才能对实现商业可持续有所保证。
(二)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扶贫银行贷款风险大
随着扶贫政策的全面实施,各银行也在积极地向农村地区提供帮助,但是,由于扶贫指标性任务的存在,银行偶尔会将款项贷给一些还款可能性低的贫困人口,由此很有可能会形成坏账。这些贫困户的生活是基本上存在于现代金融业之外,影响征信对他们的生活来说产生不了明显影响。为应对坏账,金融机构有时需要动用风险补偿金,但是申请程序可谓是相当冗杂,需要金融机构、扶贫部门和分管扶贫的县政府领导三方审批签字通过后才可下发,时间长且繁琐。扶贫银行贷款的风险来源主要为:(1)需要扶贫的地区信息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银行很难及时掌握扶贫对象的信息和需求,对于扶贫对象的信用和贷款的风险也难以评估。(2)受到对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知识、政策了解有限,自身认知能力不足,扶贫对象容易将金融精准扶贫贷款资金当成政府的无偿扶贫资金,还款意愿较低。(3)农业生产受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面临较强的自然风险容易受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导致扶贫银行的贷款风险高。
(三)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机构扶贫参与度较低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在大部分县设有分支机构,乡(镇)一级只有农行有机构,而村一级四大行基本没有营业网点,农村信贷业务占比小,扶贫参与度明显较低。由于缺乏完整的金融组织机构,使得金融扶贫难以长期、深入地开展,许多金融机构望而却步。金融精准扶贫不能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为保证金融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机构还应提供相关的金融知识普及、多样的金融产品。扶贫对象受知识、视野的局限,对于所获得的资金的用途大多直接营运于已有的农业模式,所以银行除了提供单纯的贷款服务外,更应因地制宜,结合巢湖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金融产品的多样性进行创新,对扶贫对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巢湖地区的金融精准扶贫参与的金融机构主要为工商银行巢湖支行、巢湖农村商业银行,其余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度较低,贷款资源的投放仍存在不足。 (四)金融精准扶贫缺乏聚合力,扶贫信息共享不充分
目前巢湖地区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上往往是单打独斗,对信息没有进行统一的交流汇总分析,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漏洞,扶贫信息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往往会出现重复调查、重复放贷等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效率低等状况。扶贫信息的共享程度影响着影響金融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程度、开展工作的进度效率、资金的有效利用率等,因此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势在必行。
四、提高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效果的建议
(一)强化扶贫支持链条
一味地给予资金补助是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方案,这种方式实现的“脱贫”效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真正的脱贫,是让贫困人口通过自己的能力就能创造出价值,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因此,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在短期帮助贫困家庭脱离生活的困境,也要在长久方面协助他们保持收入能力。无论脱贫还是防止返贫,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做法才是最高效且最正确的。单纯依靠资金扶贫,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授人以鱼”建立起扶贫的特色相关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巢湖地区政府部门可以与金融机构联合打造金融产业扶贫特惠平台,依托巢湖地区自然、人文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等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巢湖的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建立休闲农业产业带,不断加大对特色扶贫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扩大融资担保范围,完善农产品保险机制
参与金融精准扶贫的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巢湖地区的农业经营模式开发专门的金融产品,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用于抵押贷款。政府部门应积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交流合作,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出与巢湖地区所发展产业相匹配的农业保险。对巢湖地区农业保险的种类进行创新,推进巢湖地区农业保险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建立合适的农业保险和涉农贷款相互促进机制,一方面降低农户收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降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风险性。
(二)合理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扶贫,实现扶贫主体多样化
巢湖地区地区金融精准扶贫信贷资源投放不足,可以通过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加入市场进行有效缓解。可以通过合理引导农村资金互助社、当铺、小额贷款组织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精准扶贫,实现巢湖地区金融扶贫主体多样化。同时巢湖地区本地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对贷款人的信息了解更多、更准确,获取成本较低。
(四)整合扶贫信息资源
探索实现政府扶贫相关部门、参与精准扶贫的金融机构扶贫信息系统的对接和共享,加强参与金融精准扶贫主体的聚合力,收集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完善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实施信息动态维护和管理,对其档案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避免出现信贷资金堆积、信贷盲区、赖债户重复贷款,或“甲贷乙用”等问题。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基金项目:
巢湖学院2020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巢湖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效果分析(S20201038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