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看,课堂抬头率不高,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增强课程有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是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任。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课程有效性;改革
一、影响思政课课程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学内容抽象枯燥
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高校思政课调研中发现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是其抬头率低的主要原因。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抽象,理论多、说教多,甚至认为思政课就是讲大道理与己生活无关。有的教师对教学内容“半信半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坚定的信仰和信心。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堂上学生是人在、心不在,教师讲课也是将信将疑,这种教学情况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1]
(二)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政课课程有效性的前提条件。目前思政课,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运用不多;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缺少学生参与、没有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在教学语言方面,缺乏接地气、生活化的话语,学生不感兴趣;在教学载体方面,多媒体与新载体以及板书等综合运用不协调;从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看,存在着教师理念滞后,以德立身、立学、施教意识薄弱,缺乏潜心问道精神,分析、研究能力不足。[2]
(三)评价制度不合理
传统思政课的评价制度存在着不足,用一张试卷来考评学生学习的结果,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思政课的教学目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单从一张试卷上是不能体现出来的,而应当遵循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理论认识到实践体验,再回到理论认知层面,最后形成正确的三观。
(四)教学环境多元挑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严重影响学生树立正确三观。部分学生受其影响理想信念淡漠、进取心不足,甚至不学习、沉迷网络。个人主义大行其道,责任心、公德心缺失,只重个人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复杂的社会环境是思政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提高思政课课程有效性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经常上网浏览各种信息,评论各种新闻;另一方面,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方面容易产生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认识问题。课程改革必须从优化教学内容入手,使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结合校园文化、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通过优化,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特点。[3]在案例选取上应时刻结合社会热点、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增添新闻播报、时政评论等环节;在授课形式上鼓励教师讲讲好故事,用故事打动人、教育人;在教学载体上发挥好线上、线下两个方面的合力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作用,提高内容的吸引力。[4]
(二)创新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形成“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才能提高课程有效性。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教师应设计新颖时尚、充满正能量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学生开心、教师舒心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语言艺术方面,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琢磨语言艺术,要能够接地气,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载体方面,要发挥传统的板书、现代的多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载体的综合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专研,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三)科学进行考核
考核要把握考核内容的全面性、考核形式的灵活性、考核时间的过程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需要一个过程,由知识到思想的转变、由思想到行为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考核应把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5]过程性考核要可以从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参与、成果记录等多个角度进行考核。
(四)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继起性。在时间维度上,延长教育时间,引导学生在课下有选择有辨识能力地对待网络资讯,教师要教给学生辨识的方法;在空间维度上,拓展课堂空间到课外实践、社区调查,从现实生活领域到网络空间领域,教师要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立体多维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三、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教书的科学,又是一门育人的艺术。提高思政课课程有效性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科学进行考核、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等改革,让思政课“活起来”,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提高思政课的课程有效性,是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乃至整个国家都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反思与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7(8).
[2]黎安娟.浅析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J] .科教导刊,2011(7).
[3]刘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问题及其应对[J].教育评论,2016(3).
[4]陈惠珍.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6).
[5]韩高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6).
作者简介:
任立华(1972—),女,黑龙江海伦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课程有效性;改革
一、影响思政课课程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学内容抽象枯燥
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高校思政课调研中发现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是其抬头率低的主要原因。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抽象,理论多、说教多,甚至认为思政课就是讲大道理与己生活无关。有的教师对教学内容“半信半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坚定的信仰和信心。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堂上学生是人在、心不在,教师讲课也是将信将疑,这种教学情况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1]
(二)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政课课程有效性的前提条件。目前思政课,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运用不多;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缺少学生参与、没有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在教学语言方面,缺乏接地气、生活化的话语,学生不感兴趣;在教学载体方面,多媒体与新载体以及板书等综合运用不协调;从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看,存在着教师理念滞后,以德立身、立学、施教意识薄弱,缺乏潜心问道精神,分析、研究能力不足。[2]
(三)评价制度不合理
传统思政课的评价制度存在着不足,用一张试卷来考评学生学习的结果,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思政课的教学目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单从一张试卷上是不能体现出来的,而应当遵循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理论认识到实践体验,再回到理论认知层面,最后形成正确的三观。
(四)教学环境多元挑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严重影响学生树立正确三观。部分学生受其影响理想信念淡漠、进取心不足,甚至不学习、沉迷网络。个人主义大行其道,责任心、公德心缺失,只重个人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复杂的社会环境是思政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提高思政课课程有效性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经常上网浏览各种信息,评论各种新闻;另一方面,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方面容易产生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认识问题。课程改革必须从优化教学内容入手,使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结合校园文化、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通过优化,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特点。[3]在案例选取上应时刻结合社会热点、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增添新闻播报、时政评论等环节;在授课形式上鼓励教师讲讲好故事,用故事打动人、教育人;在教学载体上发挥好线上、线下两个方面的合力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作用,提高内容的吸引力。[4]
(二)创新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形成“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才能提高课程有效性。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教师应设计新颖时尚、充满正能量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学生开心、教师舒心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语言艺术方面,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琢磨语言艺术,要能够接地气,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载体方面,要发挥传统的板书、现代的多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载体的综合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专研,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三)科学进行考核
考核要把握考核内容的全面性、考核形式的灵活性、考核时间的过程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需要一个过程,由知识到思想的转变、由思想到行为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考核应把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5]过程性考核要可以从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参与、成果记录等多个角度进行考核。
(四)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继起性。在时间维度上,延长教育时间,引导学生在课下有选择有辨识能力地对待网络资讯,教师要教给学生辨识的方法;在空间维度上,拓展课堂空间到课外实践、社区调查,从现实生活领域到网络空间领域,教师要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立体多维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三、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教书的科学,又是一门育人的艺术。提高思政课课程有效性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科学进行考核、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等改革,让思政课“活起来”,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提高思政课的课程有效性,是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乃至整个国家都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反思与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7(8).
[2]黎安娟.浅析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J] .科教导刊,2011(7).
[3]刘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问题及其应对[J].教育评论,2016(3).
[4]陈惠珍.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6).
[5]韩高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6).
作者简介:
任立华(1972—),女,黑龙江海伦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