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尤其是进入高年级数学阶段后,问题的复杂程度与难度都有了极大提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设计有效的应对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对自己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学生实用的解题技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高效的解题过程中形成更高的数学水平。鉴于此,本文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难题作为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重要题型之一,是决定和检验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最佳途径。因此,为了加强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通过向学生呈现多种形式的数学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生在求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与功能,进而实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一、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求
1、解决问题的教学重心同会解题到感受题型背后的数学功能价值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教学下的教师授课观念认为,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仅局限于不同情境下的某一类型题或某一知识点的求解方法,这就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未能真正了解数学学科中具备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影响了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发挥。而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明确指出教学方法不再提倡传统的“知识本位”讲授法,而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学习出发点,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也发生了改变,承担的角色也渐渐的增多。
2、数学难题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再单一
传统教学中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且题型的呈现方式也较为“单调”,一般以单纯的文本或图表等固定格式展现在课堂中,此时学生的思维认知更倾向与具象思维,所以该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不相符。而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特点,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化、趣味化,教师在教学时也会采用多种呈现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使题目的情景结构更加具象化,由此拓宽了解决问题的结构范围,也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增添了乐趣。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开展策略
1、营造和谐氛围
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较弱,遇到复杂的题目,学生难以准确抓取题目信息,也无法把握题目重点。因此,以往学生解答兴趣不高,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消极的学习心理。而其中一个重点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气氛不佳,导致学生始终紧绷情绪,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想要转变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各种数学知识,否则不仅会降低学生的解答积极性,甚至会降低学生的解答兴趣,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教师必须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注重学生思想引导,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产生“老师和我们是统一战线的队友”这一想法。长期持续这一状态,可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营造良好、融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引入趣味元素
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具有较大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消极的畏难情绪,这种消极的学习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来开展教学活动,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投入学习之中,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列方程解”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首先出示几张图,图片分别包含男女生排队做操、梨树和苹果树、用相同的铁丝围成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找出每幅图的等量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既带领学生回忆了旧的知识,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3、问题联系生活
数学是一门生活化非常强的学科,多数学科知识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恰当地将生活与数学进行有效结合,并采用生动的语言详细描述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中。例如,小明买了两袋橙子,总重20kg,小明将A袋橙子中的倒入B袋,此时A袋和B袋的橙子重量相等,请问A袋与B袋原來分别有多少个橙子。买东西是常见现象,这样的解决问题教学让学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学生会忍不住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可以降低解答难度,还可以使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在解题过程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指导解题技巧
解答数学问题都有固定的思路和解题技巧,学生因为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大多缺乏熟练的解题技巧,解题效率也不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效的解题技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拓展自身的发散思维,深入题目本质,找准题目重点,进而顺利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最经典的“鸡兔同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公式对问题内容进行推导。题目告知鸡和兔的总数量以及脚的总数量,并询问鸡和兔一共有多少只。教师请学生根据所学的公式,将实际脚的数量减2乘以鸡兔总数再除以4减2,得出兔子的数量,4乘以鸡兔总数减去实际脚数再除以4减2,得出鸡的数量。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大脑思维,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公式来解答题目,有效锻炼了自身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存在的主要困难,从问题处着手,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自信,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展开探索,利用各种方法找到问题答案,实现数学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赖春明.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J]. 考试周刊,2018(7):78.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难题作为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重要题型之一,是决定和检验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最佳途径。因此,为了加强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通过向学生呈现多种形式的数学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生在求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与功能,进而实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一、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求
1、解决问题的教学重心同会解题到感受题型背后的数学功能价值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教学下的教师授课观念认为,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仅局限于不同情境下的某一类型题或某一知识点的求解方法,这就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未能真正了解数学学科中具备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影响了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发挥。而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明确指出教学方法不再提倡传统的“知识本位”讲授法,而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学习出发点,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也发生了改变,承担的角色也渐渐的增多。
2、数学难题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再单一
传统教学中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且题型的呈现方式也较为“单调”,一般以单纯的文本或图表等固定格式展现在课堂中,此时学生的思维认知更倾向与具象思维,所以该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不相符。而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特点,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化、趣味化,教师在教学时也会采用多种呈现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使题目的情景结构更加具象化,由此拓宽了解决问题的结构范围,也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增添了乐趣。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开展策略
1、营造和谐氛围
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较弱,遇到复杂的题目,学生难以准确抓取题目信息,也无法把握题目重点。因此,以往学生解答兴趣不高,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消极的学习心理。而其中一个重点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气氛不佳,导致学生始终紧绷情绪,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想要转变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各种数学知识,否则不仅会降低学生的解答积极性,甚至会降低学生的解答兴趣,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教师必须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注重学生思想引导,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产生“老师和我们是统一战线的队友”这一想法。长期持续这一状态,可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营造良好、融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引入趣味元素
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具有较大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消极的畏难情绪,这种消极的学习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来开展教学活动,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投入学习之中,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列方程解”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首先出示几张图,图片分别包含男女生排队做操、梨树和苹果树、用相同的铁丝围成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找出每幅图的等量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既带领学生回忆了旧的知识,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3、问题联系生活
数学是一门生活化非常强的学科,多数学科知识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恰当地将生活与数学进行有效结合,并采用生动的语言详细描述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中。例如,小明买了两袋橙子,总重20kg,小明将A袋橙子中的倒入B袋,此时A袋和B袋的橙子重量相等,请问A袋与B袋原來分别有多少个橙子。买东西是常见现象,这样的解决问题教学让学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学生会忍不住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可以降低解答难度,还可以使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在解题过程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指导解题技巧
解答数学问题都有固定的思路和解题技巧,学生因为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大多缺乏熟练的解题技巧,解题效率也不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效的解题技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拓展自身的发散思维,深入题目本质,找准题目重点,进而顺利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最经典的“鸡兔同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公式对问题内容进行推导。题目告知鸡和兔的总数量以及脚的总数量,并询问鸡和兔一共有多少只。教师请学生根据所学的公式,将实际脚的数量减2乘以鸡兔总数再除以4减2,得出兔子的数量,4乘以鸡兔总数减去实际脚数再除以4减2,得出鸡的数量。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大脑思维,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公式来解答题目,有效锻炼了自身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存在的主要困难,从问题处着手,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自信,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展开探索,利用各种方法找到问题答案,实现数学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赖春明.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J]. 考试周刊,2018(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