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非躬亲不知难”。学任何一门知识,不亲自尝试,是难以掌握它的技能技巧,更谈不上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人生情感体验,语文学习更是如此。章熊先生说:“准确的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来学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语言作品来学习语言的。
【关键词】语文;阅读
如何通过课文来让学生学习语言的运用呢?语文学习中,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设置思想,要摆正具体篇目在课程进程中的位置。在教学设施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这工具,以及在使用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会阅读、学会表达,乐于阅读,乐于表达的目的。
一、读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何从谈起呢。我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习惯在老师圈定的圈内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已成了一种教学常规,也成了学生学语文的常规,学生对语文学习总是有一种依赖心理:反正有老师讲,老师给定答案,何必自己动手呢?老师为了批改作业方便,往往给定“标准”答案,也正好迎合了学生的心理。这样往往导致上课时教师一言堂,老师问,学生答;老师抄,学生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吐沫飞溅,学生扒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囫囵吞枣是难于感觉到食物真正的美味的。上语文课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步骤,也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必要前提。例如,我上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在课文导入中突出介绍了这篇小说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这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响。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急于要读这篇课文的冲动,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下小说中主人翁的形象。学生读过课文都知道作者塑造了一个悲剧形象,那么这个形象塑造的好究竟好在哪里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去探究文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文中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细读课文后质疑。有的学生提到,小说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写咸亨酒店的格局以及来这里的长衫主顾和短衣帮吃酒的情形,是否偏离主题?有的学生提:“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还有同学提:作者在介绍孔乙己时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那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作者这样特意的交代,有没有用意?为何要写孔乙己教我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通过学生的质疑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都在认真的阅读课文,积极的思考问题。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文章中关键的问题,涉及到小说的主题以及小说的布局问题,我及时的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以肯定和鼓励,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把学生的质疑的问题整理归类。
二、鼓励学生用自由、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过低的估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包办代替,这样,学生很难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的包办,往往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感到寡然无味,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何从谈起呢?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即使学生一时做不到,但教师绝不能动摇这样的原则。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引导得法,有细心有耐心,学生对绝大多数问题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予以解决,这样,只要持之以恒,导之以法,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例如,在处理小说《孔乙己》的课后习题时: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笑?作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整个故事,有什么用意?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先各自独立思考,如何解答?很快学生就从文中找出这四次哄笑,而且能准确的答出众人为何而哄笑。四次哄笑,是四次众人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孔乙己的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能让他们开心。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方法上,可以看出学生已掌握了如何快速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解决作者的用意时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可见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挖掘,深层次考虑还有欠缺。针对学生的问题我提示学生,对整篇小说的内容进行通盘考虑。如小说第一部分在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作者就刻意渲染了酒店顾客中“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思考作者的这一交代有何用意?后文中,写到被丁举人打折腿的孔乙己的情形,作者这样写又有何目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基本统一了看法:说明当时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差别,也写出了生活在下层人的悲哀。可这时就有一个同学问道:作者又为何写“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我立即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予以鼓励。是呀,作者为何要写这呢?有的同学说:说明孔乙己界于这两类人之间,我对这样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希望他能给大家说明的具体点,通过这个同学的解答,大家都搞清楚问题的根源:说明孔乙己既不属于上流阶层,他有不甘于融于下层社会。他成了一个被人嘲笑取乐的可怜、可悲的人物。而嘲笑他的拿他取乐的是哪些人呢?嘲笑他的是酒店的小伙计、短衣帮之流。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下层,也都是被压迫,被欺辱的对象,可他们又把比他们生活的差的又死要面子的孔乙己作为取笑的对象,作者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持什么态度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即使是不说,学生也应明白了。在这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弄懂了这道题,关键是学生在这样长期的合作、探讨过程中,知道了怎样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在课堂上能充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有了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了获得成功的满足。这样会很自然的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
如何通过课文来让学生学习语言的运用呢?语文学习中,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设置思想,要摆正具体篇目在课程进程中的位置。在教学设施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这工具,以及在使用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会阅读、学会表达,乐于阅读,乐于表达的目的。
一、读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何从谈起呢。我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习惯在老师圈定的圈内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已成了一种教学常规,也成了学生学语文的常规,学生对语文学习总是有一种依赖心理:反正有老师讲,老师给定答案,何必自己动手呢?老师为了批改作业方便,往往给定“标准”答案,也正好迎合了学生的心理。这样往往导致上课时教师一言堂,老师问,学生答;老师抄,学生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吐沫飞溅,学生扒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囫囵吞枣是难于感觉到食物真正的美味的。上语文课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步骤,也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必要前提。例如,我上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在课文导入中突出介绍了这篇小说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这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响。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急于要读这篇课文的冲动,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下小说中主人翁的形象。学生读过课文都知道作者塑造了一个悲剧形象,那么这个形象塑造的好究竟好在哪里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去探究文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文中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细读课文后质疑。有的学生提到,小说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写咸亨酒店的格局以及来这里的长衫主顾和短衣帮吃酒的情形,是否偏离主题?有的学生提:“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还有同学提:作者在介绍孔乙己时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那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作者这样特意的交代,有没有用意?为何要写孔乙己教我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通过学生的质疑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都在认真的阅读课文,积极的思考问题。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文章中关键的问题,涉及到小说的主题以及小说的布局问题,我及时的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以肯定和鼓励,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把学生的质疑的问题整理归类。
二、鼓励学生用自由、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过低的估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包办代替,这样,学生很难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的包办,往往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感到寡然无味,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何从谈起呢?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即使学生一时做不到,但教师绝不能动摇这样的原则。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引导得法,有细心有耐心,学生对绝大多数问题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予以解决,这样,只要持之以恒,导之以法,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例如,在处理小说《孔乙己》的课后习题时: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笑?作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整个故事,有什么用意?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先各自独立思考,如何解答?很快学生就从文中找出这四次哄笑,而且能准确的答出众人为何而哄笑。四次哄笑,是四次众人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孔乙己的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能让他们开心。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方法上,可以看出学生已掌握了如何快速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解决作者的用意时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可见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挖掘,深层次考虑还有欠缺。针对学生的问题我提示学生,对整篇小说的内容进行通盘考虑。如小说第一部分在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作者就刻意渲染了酒店顾客中“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思考作者的这一交代有何用意?后文中,写到被丁举人打折腿的孔乙己的情形,作者这样写又有何目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基本统一了看法:说明当时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差别,也写出了生活在下层人的悲哀。可这时就有一个同学问道:作者又为何写“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我立即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予以鼓励。是呀,作者为何要写这呢?有的同学说:说明孔乙己界于这两类人之间,我对这样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希望他能给大家说明的具体点,通过这个同学的解答,大家都搞清楚问题的根源:说明孔乙己既不属于上流阶层,他有不甘于融于下层社会。他成了一个被人嘲笑取乐的可怜、可悲的人物。而嘲笑他的拿他取乐的是哪些人呢?嘲笑他的是酒店的小伙计、短衣帮之流。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下层,也都是被压迫,被欺辱的对象,可他们又把比他们生活的差的又死要面子的孔乙己作为取笑的对象,作者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持什么态度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即使是不说,学生也应明白了。在这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弄懂了这道题,关键是学生在这样长期的合作、探讨过程中,知道了怎样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在课堂上能充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有了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了获得成功的满足。这样会很自然的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