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地理公开课,几乎成了PPT的天地。精彩的课件让学生耳目一新。授课老师不需要板书,更不用说市板图、板画了。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板书角色的价值取向,缺乏新的定位。因此,有必要结合板书的自身优势,从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思考板书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板书的运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给板书角色一个明确的价值定位,才能开发板书这一资源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新价值。
对板书价值能否作出科学的定位,决定着教师对板书态度的自觉性和行为的科学性。把板书仅仅作为知识载体的功能已不适应地理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而应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和拓展板书的功能:
一、板书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杠杆
新理念下的板书,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提炼、浓缩、升华的呈现,更重要的是承担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统领师生心智等重要功能。
一个教学经验丰富,三板(板图、板画、板书)功底深厚的地理老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崇拜和尊敬;一个只会用课件而丢掉三板的地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个解说员或操作员。
如有一位中学地理老师,他不仅能在黑板上画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南极、日本、印度、美国、巴西等地区和国家的轮廓图,而且还能够快速熟练的用“等边三角形法”画出中国地图。每次画图都会赢得学生的热烈的掌声。
通过板书对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逐级引导,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视觉支持,确保思维活动的连续;通过板书在恰当的时机,以明确规范的方式加以展现,有利于揭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中把握知识的来源和价值,自觉提升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确保新课程下学生基础学力的提高。
事实证明,若在逻辑思维较强的地理教学中缺少板书这一环节,往往造成教学行为的随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秩序不能保证,学生进入不了学习的境界,生活中的困惑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更谈不上思维品质的锤炼和生活体验的提升。
总之,这样的地理课堂最终只能是“空话课”“热闹课”,课内“轰轰烈烈”,课后“索然无味”,无法体现新课程教学的应有意义。最终必然导致学生的漠视。
二、板书是构建师生生命活力的平台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间心灵的游历,是生命的对话。它注重精选“对学生生活有用”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把一切知识都传授给所有的学生的百科全书式教学。
课程实施的最终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一个个生命体,课程理应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生命,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教什么”,在某种程度上还规定了“怎么教”,课程变成了教师和学生外在的具有指令作用的文本。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的实施课程,师生的生命活力被扼杀。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和结果。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再创教材的过程。这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程实施的“工具”,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教师和学生将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参与课程的实施和开发,现实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也就会有很大的张力,
在地理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个人的道德体验和理解、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学生的生活事件、收集的资料、提出的质疑、得出的观点甚至是错误观,最等“中间产品”,以及师生通过协作最终达成的共识;无论是认知方面的,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都是课堂教学的丰硕果实。这些果实应该通过一定的平台来展示,使师生共同分享。才能进一步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道德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课程在学生,心灵的内化。在诸多平台中,板书具有操作简便、可展示内容丰富、现场效应好以及可作为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优点,无疑是实际上最经常使用的平台。
三、板书是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桥梁
新课改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充当什么角色,以怎样的行为方式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始终是一个关系教学价值实现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教学基本处于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模式下,师生问只是单向的知识传递,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最终造成教学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脱节,学生并没有从中获得真知、真才和真情。新课程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与学相结合的重要机制是师生间平等的交往和沟通,教师在交往中教,学生在交往中学。通过平等、互动的交往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交往,对学生产生“实质性影响”,达到灵感的唤起,思想的启迪,视界的融合,意义的生成,从而有效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因此,互动交往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存在方式。
师生交往的实质是信息的沟通,信息的沟通必须有承担中介和桥粱作用的媒体,以保证信息在主体问的双向输送和接受。师生交往是以一定的课程内容为载体,并试图迭到教育教学目的的活动,除了需要运用人自身这一媒体外,曼有必要借助于外在的媒体来提升交往的效率和教育价值。通过板书可以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景,拓展师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从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理念;再次,师生共同参与板书,还可以增强交往的活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师生真正置于交往的情景。
可以说,板书不仅是师生交往的重要媒体,更是师生全部交往的枢纽。一个好的板书对于老师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面舞台,也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识记所学知识。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对板书价值能否作出科学的定位,决定着教师对板书态度的自觉性和行为的科学性。把板书仅仅作为知识载体的功能已不适应地理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而应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和拓展板书的功能:
一、板书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杠杆
新理念下的板书,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提炼、浓缩、升华的呈现,更重要的是承担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统领师生心智等重要功能。
一个教学经验丰富,三板(板图、板画、板书)功底深厚的地理老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崇拜和尊敬;一个只会用课件而丢掉三板的地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个解说员或操作员。
如有一位中学地理老师,他不仅能在黑板上画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南极、日本、印度、美国、巴西等地区和国家的轮廓图,而且还能够快速熟练的用“等边三角形法”画出中国地图。每次画图都会赢得学生的热烈的掌声。
通过板书对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逐级引导,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视觉支持,确保思维活动的连续;通过板书在恰当的时机,以明确规范的方式加以展现,有利于揭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中把握知识的来源和价值,自觉提升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确保新课程下学生基础学力的提高。
事实证明,若在逻辑思维较强的地理教学中缺少板书这一环节,往往造成教学行为的随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秩序不能保证,学生进入不了学习的境界,生活中的困惑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更谈不上思维品质的锤炼和生活体验的提升。
总之,这样的地理课堂最终只能是“空话课”“热闹课”,课内“轰轰烈烈”,课后“索然无味”,无法体现新课程教学的应有意义。最终必然导致学生的漠视。
二、板书是构建师生生命活力的平台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间心灵的游历,是生命的对话。它注重精选“对学生生活有用”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把一切知识都传授给所有的学生的百科全书式教学。
课程实施的最终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一个个生命体,课程理应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生命,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教什么”,在某种程度上还规定了“怎么教”,课程变成了教师和学生外在的具有指令作用的文本。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的实施课程,师生的生命活力被扼杀。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和结果。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再创教材的过程。这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程实施的“工具”,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教师和学生将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参与课程的实施和开发,现实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也就会有很大的张力,
在地理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个人的道德体验和理解、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学生的生活事件、收集的资料、提出的质疑、得出的观点甚至是错误观,最等“中间产品”,以及师生通过协作最终达成的共识;无论是认知方面的,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都是课堂教学的丰硕果实。这些果实应该通过一定的平台来展示,使师生共同分享。才能进一步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道德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课程在学生,心灵的内化。在诸多平台中,板书具有操作简便、可展示内容丰富、现场效应好以及可作为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优点,无疑是实际上最经常使用的平台。
三、板书是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桥梁
新课改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充当什么角色,以怎样的行为方式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始终是一个关系教学价值实现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教学基本处于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模式下,师生问只是单向的知识传递,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最终造成教学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脱节,学生并没有从中获得真知、真才和真情。新课程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与学相结合的重要机制是师生间平等的交往和沟通,教师在交往中教,学生在交往中学。通过平等、互动的交往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交往,对学生产生“实质性影响”,达到灵感的唤起,思想的启迪,视界的融合,意义的生成,从而有效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因此,互动交往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存在方式。
师生交往的实质是信息的沟通,信息的沟通必须有承担中介和桥粱作用的媒体,以保证信息在主体问的双向输送和接受。师生交往是以一定的课程内容为载体,并试图迭到教育教学目的的活动,除了需要运用人自身这一媒体外,曼有必要借助于外在的媒体来提升交往的效率和教育价值。通过板书可以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景,拓展师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从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理念;再次,师生共同参与板书,还可以增强交往的活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师生真正置于交往的情景。
可以说,板书不仅是师生交往的重要媒体,更是师生全部交往的枢纽。一个好的板书对于老师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面舞台,也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识记所学知识。收到良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