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出於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出於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1.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著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2.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2.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1.1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
2.1.2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艰苦、疲劳、激烈、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2.1.3体育运动能使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运动让群体中成员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
2.1.4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
2.1.5体育运动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
2.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2.3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於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2.4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解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步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於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於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2.5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德育的范畴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独立一育。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育心功能应和育体同等重要,互为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第一功能是育体育心,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手段无法替代的。
收稿日期:2009-09-24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出於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出於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1.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著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2.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2.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1.1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
2.1.2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艰苦、疲劳、激烈、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2.1.3体育运动能使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运动让群体中成员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
2.1.4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
2.1.5体育运动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
2.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2.3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於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2.4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解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步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於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於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2.5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德育的范畴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独立一育。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育心功能应和育体同等重要,互为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第一功能是育体育心,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手段无法替代的。
收稿日期: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