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与五四现代白话文的形成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ri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杂志并不以文体变革为己任,反而走在了中国现代语体文变革的最前 列——最先采用横排书写方式、最先使用西式的标点,并且早在《新青年》有意提倡白话文 的两年前,就已经刊发了极具现代汉语特质的白话文。《科学》杂志上的文体语言变革方向 与后来汉语现代化转型的方向是一致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晚清白话文运动向五四现代白话文 运动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完全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这种无意识的转变恰恰显 示出了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揭示出五四思想革命与语言 革命之间的血肉联系。这一点正是学界一直所忽视的,由此需要我们调整对五四白话文运动 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科学》;五四白话文运动;五四思想革命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4-0115 -06
  
  由于受到专业视域和文学史分期的人为限制,现代文学史家在思考现代白话文的发生与 发展时,往往只强调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对现代白话文产生的开创性作用,并习 惯于把研究的眼光局限于《新青年》等与文学相关的杂志上,忽视了它与此前历史的紧密联 系,割裂了现代白话文的产生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革命之间的血肉联系,造成了一种历史假 象:现代白话文只是自《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提倡而创造出来,是少数知识分子偶然的创 举且最初只是一场文学领域的变革运动,然后才逐步扩展到文学之外的社会、政治、思想、 文化等领域,最终形成了普遍的“国语”。事实上,这与中国近代史实是严重不合的,它不 光掩盖了现代白话文形成的最本质的成因,也抹煞了五四白话文的现代性意义。
  
  一
  
  五四白话文运动虽然名为“白话文”运动,但是它所倡导的“白话文”与中国传统的白 话文很不一样,与当时人们使用的俗语白话也不一样。五四白话文是一种欧化了的白话文。五四白话文运动给汉语加入了一系列的异质因素,它建立起了一套严密形式逻辑层面的结构 方式,在语汇方面,它广泛吸收了西方语言系统的语法、词汇特别是思想词汇,它本质是一 种新的语言系统——现代汉语系统。因此更确切地讲,五四白话文运动应该命名为五四现代 白话文运动。
  很多史料表明,早在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就已经产 生了类似现代汉语的白话文了,〔1〕例如西方传教士欧化白话文的翻译(创作)作 品。如果 说这些作品还只是西方人的作品,是西方人母语习惯对中文翻译的(创作)产生不经意的影 响,还称不上是中国人自己的白话文,那么1915年前后,《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近 似现代汉 语的白话文则表明早在1917年五四作家有意倡导白话文变革之前,中国人就已经能够创造出 近似现代汉语的白话文了。
  我们先看看两篇《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白话文文章:
  想到我们在外国留学的,尤以学科学的为多。别的事情做不到,若是做几篇文章,讲讲 科学,或者还是可能的事。于是这年六月初十日,大考刚完,我们就约了十来个人,商议此 事,说也奇怪,当晚到会的,皆非常热心,立刻写了一个原起,拟了一个科学的简章,为凑 集资本发行期刊的豫备。〔2〕(P2~10)
  “你这个硬心肠,呆头,固执,长锈,带壳,腐败,恶臭的老头子啊!”这句话就是我 有一天半天的胡思乱想骂我舅舅龚革岑的,一头还想对他摇摇我的拳头给他看,但是这不过 我心上想的罢了。老实话说,论起我真说的话同我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我真做的事同我想做 的事,比较起来,恐怕稍微有点儿两样呢?
  我开开房门,就看见这个老畜生坐在火炉旁边,两只脚高高架在横板上,爪子裹抓着一大杯 的红酒……〔3〕
  第一个语段作于1916年9月,发表在《科学》杂志第一期(1917)上。该文所用的白话已经 不是章回小说古白话了,文章语言呈现出了较强的现代气息,如,行文一扫传统白话的说书 人腔调,思路清楚、层次分明,词语也大多以双音节为主。尽管文章仍残留了一些文言文 的痕迹,如“以中国之大,竟无一个专讲学术的期刊,实觉可愧”,不过这也是早期现代白 话文的通病。第二个语段系译著而成,从整体来看,这篇文章已经是一篇比较纯粹的现代汉 语白话文了,它甚至比《新青年》所刊发的白话文还更接近现代汉语。
  下面我们再看看《科学》上的议论文字。传统的白话文由于 词汇的贫乏和语法结构的松散,很难进行深入的说理思辨。更重要的是,中西论说文在说 理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文人说理喜欢以类比和相关的思维方式进行,西方文人( 尤其是欧美文人)在说理时则强调亚里士多德的逻辑(logic)。《科学》杂志上刊登的议 论文开始表现出背离传统靠近西方现代论说文的倾向,试看下面的文字:
  现在我们要问我们历史上学会的方法,何以不适合与现在学社的用处?其最大的原因, 就在现在的科学与从前那种空虚的哲学不同。其理由且等兄弟大约言之:第一,科学的境界 愈造愈深,其科目也越分越细,一人的聪明材力断断不能博通诸科。而且诸科又非然独立, 漠不相关的。有人说了一个譬喻,说世界上的智识譬如一座房宇,各种科学,譬如起屋筑墙 ,四面八方,一尺一寸的,增高起来。但是若不合拢,终不成房宇。一人的力量有限只好造 一方的墙壁,不能四方同时并进,确实共力合作。此现今的科学社必须合多数人而成的理由 一。其二,现在的实验科学,不是空口白话可以学得来的。凡百研究,皆须实验。实验必须 种种设备。此种器具药品,购买制造,皆非巨款不办。研究学问的人,大半都是穷酸寒 , 哪里有力量办置得来。所以要学问进步不为物质所限制,非有一种公共团体,替研究学问的 人供给物质上的设备不可。此现今科学社不得不合群力以组织的理由之二。〔2〕
  这段议论文字与中国传统的序、跋、议论文章的写法截然不同。传统议论文、序、跋重 视结论,而不重视其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其中的起、承、转、合非常复杂,而且不分段落 ,讲究一气呵成”。〔1〕这段引文显然模仿了西方“树式结构”,先提出论题 “我们历史上学会的方法,何以不适合于现在学社的用处”,再提出原因“现在的科学 与从前的那种空虚的哲学不同”,然后分别从“科学的性质”与“科学的情形”两个不同的 角度进行分析。每一段一层,一个中心,各层之间逻辑关联紧凑、层层递进,架构清楚。后 来的《新青年》发起五四现代白话文改革正是沿着这一条路走下去的。
  上述事实充分表明,早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有意倡导白话文运动以前, 中国语体文就已经出现了朝“现代汉语”转变的趋向,并已经有能力产生较为纯粹的现代白 话文。
  
  二
  
  《科学》创立于1915年,由任鸿隽、赵元任等海外留学生发起,发刊地在上海,其目的 “自在发达科学于吾国”, 并不专注于语言文字的改革。其社长任鸿隽即任叔永(前面引 文的作者)是晚清秀才,后留学美国,专攻自然科学。他与梅光迪一道,是胡适的白话文革 命的反对者(参见胡适之《逼上梁山》),曾被胡适戏称为“留学界第一古文家”。然而让 人意外的是,这位“留学界第一古文家”反而比胡适之更早创作出较为纯粹的现代白话文来 。
  如果考虑到《科学》的性质,我们会发现,《科学》上语体文的变化完全是在无意识中 完成的。这种无意识的转变恰恰揭示出了现代白话文生成的非有意性因素。过去我们过于强 调人为因素在现代白话文形成中的作用,过高估价胡适之《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的现代性 意 义。事实上,胡适对白话文的理解大多仍是晚清以来白话文理论的翻版,他心中的白话文主 要还是民间的俗语与古白话文。他对语言的现代化理解主要落实在语言的“通俗化”上。这 些观念与1904年《安徽俗话报》(陈独秀办)、《湖州白话报》(钱玄同办)的主张相比, 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提升。
  尽管五四文人们大多认识到语言变革并不能仅仅走到“口语化”为止,语言变革也不能 止于言说工具的变革,更要改革其背后的思想。但是由于受到“工具论语言观”的影响,在 直觉上,他们隐约感觉到了语言变革与思想变革的一体性,但是在思想认识上仍无法把它们 统一起来,语言变革仍只被看成是工具的变革。思想革命与语言变革仍被作为两个孤立的运 动来对待的。
  事实上,语言模式的转变不单单是工具层面的转换而且是文化和思想在深层上的变化。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对外在的世界进行了分类, 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把握,对特定事物的区别性特征进行了概括,对特定事物有了初 步的认识。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作为这个民族的文化主体也是整合外部信息的手段和程序 ,它与语言模式是相互制约的。人们的思想、文化世界就是语言创造的世界。萨丕尔也认为 ,语言和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同一回事”,人们使用某种语言符号体系,也就在一定程 度上继承和发展了这套感知模式。从言说模式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来看,“语言形式的无 限变异,也就是思维的实在过程的无限变异”。〔4〕(P135)当思维方式发生变革时 就可能会引发言说模式的变化,一方面,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建构的深层因素,思维差 异是造成不同民族语言表达差异的重要内在原因,思维方式的变革也是推动语言言说方式变 革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语言是思想文化的深层构成基础,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外壳,也是 思 想本身,它不仅是思维过程而且是思维内容,因而文化转型最终可以体现为语言的转型。反 过来,语言的变革为思想变革提供了实践层面的切入点并成为现代思想与文化转型的重要载 体。思维方式与语言之间是互发、互造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汉语的现代化转变是同一的。五四白话 文运动既是一场语言方面的变革又是一场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全面现代化转型,两者之间 是一种互动或共变的关系。王国维早在晚清就意识到了西学东渐与语言变革之间的联系,王 国维说,“近年文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语之输入是已”,而“新言语输入”本质上就 是“新思想之输入”。〔5〕(P71)他敏锐的看到了思想变革带来语言变化的事实。他 认为思维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实”依“名”存在。“事物之无名者,实不便于吾人之思 索”。〔5〕新思想要想进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关系必须得借助语言才能进行, 新造词通过新文体进入到社会就是新思想的制造过程,新术语、新概念以变异与归化的方式 改造着中国文化形态,促使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在这一点上,王国维的认识远比五四文人 们深刻。五四文人所持的工具论语言观把语言与思想人为地二分开来,把语言仅仅看做是思 想的外壳和表达工具,可以随意的更换。这种语言观的优点是容易消解古文言的神圣地位 ,打破古文言的语言模式对接受新思想的阻碍。但是,工具论语言观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五四 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思想革命截然地分开了,把语言变革单单看成了工具的变换。忽视了语 言发展与思想文化、社会心理之间的联系,那么就看不到推动语言变革的原动力,从而过 高估价个别精英分子的人为作用。同时,把五四白话文运动仅仅看成言说工具的变革,也就 遮蔽掉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现代性意义,混淆了五四白话文与传统白话文,抹杀了五四白话文 与古白话的本质区别(从思想体系来看,五四白话文和古白话文分属两套语言系统)。这 个毛病正是胡适等人经常犯的,他们曾三番五次地把五四白话文等同于传统白话文。
  
  三
  
  由于“中西文化客观上存在着的势差”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世界化就是西方化( 欧化)。〔6〕而西方理性精神的突显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区别,因而 中国近现 代思想文化变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树立国人的科学意识。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批判传 统文化,靠科学精神的力量,在传统文化中诱导并重建某些新的文化价值观是中国现代文化 转型的主要内容。西方近代科学思想正是通过改造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进而作用于语言文字 的变革。这个变革的主要阵地就是现代中国的期刊杂志。
  《科学》并不像晚清白话报那样只是用浅近的俗话宣传肤浅的现代知识,而是要把“整 个西方近代科学介绍过来”,使之替代吾国固有之学术。因此《科学》杂志从一开始就指向 着整个传统文化和思维的批判,表现出了与传统思想学术彻底决裂的勇气。他们高呼,“国 人失学之日久矣”,〔7〕而“中国今日无学界”的原因在于“一说之成,一学之立 ,构之于 心,而未尝征之于物;任主观之观察,而未尝从客观之分析;尽人事之繁变,而未暇究物理 之纷纭”。传统学者不与现实万象相关联,只会一味“钻研故纸”、“玩弄词章”、“驰骛 空想”〔8〕导致了 “吾国年来思想晦塞已极”。〔2〕
  中国要富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建立现代的思想文化和学术,其途径是“灌以新智 识,入以新理想,令文学为今人注释,而不徒为古人之象胥”。(此言与后来《新青年》的 文学主张极为相似)。为此,他们提出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两概念, 赋予了“ 科学”形而上意义。科学便参与到了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化转型当中。
  “科学社宗旨,自在发达科学于吾国。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其他物质上幸福 之增进而已,而于知识界精神界尤有重要之关系”。〔2〕他们建立起了一套新的 知识生产原 则。西方科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进入到中国思想文化界,对知识的逻辑论证和因果探索就日 益重要起来。不仅掌握自然科学要靠逻辑分析,就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迫切需要逻辑分 析。《科学》上的文章语言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学术精神和学术方法推动下发 生 的。新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精神的形成是离不开新式的语言表达原则与表叙模式的重新界说。《科学》杂志上的一系列超前的变革都与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紧密关联——采用横排书写是出 于书写英文化学名和化学方程式的需要;采用西式的标点是出于明确科学论说文句式之间严 密逻辑关系的要求。
  (一)“科学”与汉语新语汇的创造
  五四现代白话文与传统白话文最显著的不同在于五四白话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新语汇,尤其承 载西方新思想的词汇。这些语汇是构成五四现代白话文的重要因素。
  古文言文作为“传统文中国人运思与构思的工具”,它凝聚的是“自古陈陈相因与经验 世界相脱节的意型”,〔9〕(P2)而现代中国思想的转型是由虚空走向实际,由远离 经验世界转向 接近经验世界,由“想当然”走向重实证。古汉语系统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体系在现代 理性知识面前失去了它的有效性。西方近代思想文化进入中国势必会表现为大规模的“新词 语”、“新术语”创造。
  在不同的领域,新名词需求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自然科学概念、术语、范畴是我们近代 之前没有的,所以不得不全面移植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术语、概念,从这个领域看,翻译创 造新术语是必不可免的,同时也是最彻底的,它被受传统文化同化的程度最少。《科学》杂 志无疑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正是在它的创造或者宣传下,大量的新词汇、新术语进入汉语表 述系统,比如化学元素名称,科学、化学、生物、物理、工业、农业、技术、真理、知识、 政府以及阿司匹林、重力、月球、x光、氨基酸、逻辑等等。这些新词语进入汉语语汇都会 在汉语的表述系统中占据一个相应的位置。西方新词语、新术语系统化翻译势必会逐渐重构 出一种新的词义体系,而这个体系与整个客观世界和人类主观精神凝结的体系是同构的,具 有反映外界客观事物的功能,它既是一种新的思想系统也是一种新的表述系统直接促使了汉 语的现代化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科学新名词、新术语的翻译创造实际上并不是自《科学》开始的, 它早在洋务运动甚至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当时有关西方新词语、新术语的翻译也主要是 集中于器物层面,且是单个的、非系统的翻译,影响力有限,并不会对传统思维和文化造成 全面的冲击。诚如王国维所说,“十年以前,西洋学术之输入,限于形而下学之方面。故虽 有新字新语,于文学上尚未有显著之影响也。”〔5〕但是到了五四时期“形上之 学渐入于中 国”,尤其产生了如《科学》这样立志于介绍“整个西方科学思想”的杂志,西学新名词已 经在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延伸开来,尤其是在天文、地理、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等自 然科学诸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形成一个以科学和逻辑为骨架,以大量经过严密分析的概念 和语汇建构起来的理性知识网络,相应的,表述系统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五四白话之所以 逐渐废弃一些古汉语常用语汇,大肆采纳一些新语汇(如民主、自由、科学、月球等),正 是思想变革的结果。语言变革的背后是深刻的思想变革事实,两者之间是互发、互造的。
  (二)“科学”与汉语的“欧化”
  五四白话文的欧化倾向主要“就是严密的文法化”。当时的精英文人普遍认为,“欧洲 各种文字之严整和细密,是我们的白话文和文言都是望尘莫及的”,欧化是“洗练我们几千 年来一贯相承的笼统模糊的头脑”的捷径,应该借此“建设严密的、精细的新文学”。〔10〕可见,汉语“欧化”背后寄寓的是对精密化思维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的产生又离 不开晚清以来对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艳慕。在他们看来,科学的精神就是“崇实”与“贵确 ”,前者是指“凡立一说,当根据事实,归纳群像,而不以称诵陈言,凭虚构造为能”。〔11〕后 者是指通过分析、定量来达到思想的明确。科学改变着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面貌,也对言说 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如下:
  1.词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由模糊走向明确
  《科学》杂志上的文章语言不同于传统汉语(包括古白话)的另一显著特征就是词义、概念 界定的精密化。而这种趋向与西方近代科学分析思维进入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强调天人合一,没有明确的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方式使得对客体的形象 属性特征的认识与主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限制了主体对先在性存在的客 体性质的确认和把握,因而很难对感性认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判断、推理,形成明晰的 内涵和外延以及完备的理论体系概念。故相对而言,古汉语中很多词语概念的意义含糊,界 定不清。如一些常用的术语:“气”、“象”、“心”、“性”、“风骨”、“韵味”、 “自然”等,从来都是人言人异,没有一个客观的、可量化的标准存在。至于那些形象性很 强的意象词,如“浮萍”、“飘零”更是失去了确切的所指意义。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固定 的俗套大大抹杀了对现实意义的丰富性的辨析。与西语相比,古汉语概念的设定与范畴的划 分有很大的模糊性、随意性。
  西方近代科学却恰恰相反,它们崇实,重分析,强调量化,故极易通过对外在事物的一 一切割而完成各种概念的精确辨析和确定。科学带来了词语、术语、概念内涵与外延精确性 和确定性,而这正是促成现代汉语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转变也体现在《科学》早期的 文言文文章当中。
  文学者,又统泛之名词也。泛言之,凡事理之笔之于书者皆得谓之文学。故论辩、辞赋 、小说、戏曲之属文学也,历史、哲学、科学记载之作文学。乃今所言,对科学以为说,则 当指其纯乎文章之作,而科学历史之属不与焉。大抵文学之有当于教育宗旨者,不外二端:一文法,文法者,依历久之习惯而著为遣词置字之定律也……〔11〕
  上面的文章作于1915年,主体上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但是文中的术语、概念再也不是古 汉语中常见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术语了,而是经过了精确地辨析和严格地界定的词义 、术语,如引文中对“文学”定义——“文学者,又统泛之名词也。泛言之,凡事理之笔之 于书者皆得谓之文学。故论辩、辞赋、小说、戏曲之属文学也,历史、哲学、科学记载之作 文学”。此种定义的方式显然借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方法(归纳、分析、演绎等),没 有经过西方近代科学的训练,这种定义是无法形成的。词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由模糊走向 明确,由空泛走向具体背后所蕴含的是中国思维方式转型。这种转型同时也赋予了五四白话 文现代性意义。
  2.“科学”与汉语语法的欧化
  中国传统文人习惯于以直觉体悟的方式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以意会的方式辩证地把握 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因而中国传统语言思维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古汉语在构句上 比较灵活,结构也比较松散。主、谓、宾等成分位置是可以自由调换,在特定的语境里,成 分可以省略,总而言之,相较于西语而言,古汉语(也包括旧白话文)缺乏一种严密的形式 逻辑层面的结构方式。其语句大多十分简短,在应对事物的推理、论证方面缺乏西方语言所 具有的那种拓展性思维空间的容量。
  以白话文作为现代汉语的主题其实也包含着精密化、逻辑化的追求。因为文言是以先秦 两汉口语为基础凝固而成,在表达上具有一种封闭性,而白话则是在文言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即白话随着社会的发展,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容纳新事物、新思想与新词语。因而相对于 古文言文而言,白话更能充分地表达新的思想内容。诚如周作人所说,“白话文之兴起完全 由于达意的要求,并无什么深奥的理由。因为时代改变,事物与思想愈益复杂,原有文句不 足应用,需要一新的文体,乃始可以传达新的意思”。〔12〕(P31)但是中国白话文 本身仍然脱离不 了中国传统思维给它带来的固有局限。一方面,它来自口语,极度缺乏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 概念、术语、范畴。没有这些词语和概念,新思想便没有了载体,因此思想革命便无法进行 。五四思想革命的进行势必大量增加白话文的词汇。另一方面,白话文的组织结构亦适合不 了高度逻辑化的现代思维的需要,难以表达现代思想和复杂的情感。故周作人等又提出了白 话文“欧化”的要求。他说,“欧化”就是“根据国语的特性,使语法组织趋于严密,意思 益以明了而确切,适于实用”。〔13〕夏济安也认为,西语的句式大量涌现 是为了“ 使我们思想更为严密”。〔14〕(P64)因此从表面上看,“欧化”是中国语言的西语 化,其深层却是中国思维的现代化(欧化)。
  从句子结构方面看,《科学》上的文章大多改变了古代汉语偏“意象组合”的构句方式 ,显示出了较强的逻辑性。句子主干齐全,位置固定,各成分与主干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 同时使用了一些虚词(如果,但是、只要、必),把句子与句子间的关系形式化。在 谋篇布局方面,也打破了古文起、承、转、合的那套写法,采用了欧美论说文的写法,围绕 一个中心,分层展开,步步深入,逻辑严密。这样的文章如果没有“科学方法”、“科学精 神”的改造,是不可能创作出来的。文章的精密化是作者思维精密化的体现,这类文风的演 变与其作者早年的科学思维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然而遗憾的是,后世的学者往往只看到了欧化的弊端,很少意识到,汉语的欧化其实是 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必然现象。
  《科学》杂志并不以文体变革为己任,反而走在了中国现代语体文变革的最前列——最 先采用横排书写方式、最先使用西式的标点,并且率先创造出近似现代汉语的白话文。更为 重要的是,《科学》杂志上文章语言的变革的方向正是后来整个汉语现代化转型的方向。从 这种意义上说,它引领了汉语言的变革。然而,作为一本自然科学的专门杂志,它在民众中 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此,笔者并不认为《科学》在汉语言现代化转型中的实际作用超过《新 青 年》,而是希望能以它作为标本,揭示出“科学”在现代汉语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进而认识 到西学东渐与语言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点正是学界一直所忽视的。
  
  〔参考文献〕
  〔1〕袁进.重新审视欧化白话文的起源——试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文 学评论.2007,(1).
  〔2〕任鸿隽.外国科学社及本社之历史[J].科学 第3卷(1).1917.
  〔3〕(美)埃德加•爱伦•坡.七天中三个礼拜日[J]. 赵元任译.科学第4卷(4).1918.
  〔4〕(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 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王国维. 论新学语之输入[A].王国维文集(3)[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 7.
  〔6〕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7〕《科学》发刊词[J].科学第1卷(1).1915.
  〔8〕任鸿隽.建立学界再论[J].留美学生季报,1914,(9).
  〔9〕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0〕严既澄.语体文之提高和普及[J].文学周刊,
  第82期
  1923.
  〔11〕任鸿隽.科学与教育[J].科学第1卷(12).1915.
  〔12〕周作人.药堂杂文•汉文学的前途[M].北平新民印书馆,1944.
  〔13〕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J].东方杂志19卷17号,1922.
  〔14〕夏济安:白话文与新诗[A].夏济安选集,志文出版 1971.
  
  Scie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May 4 Modern Vernacular Chin ese
  ——Reexamination of the Origin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May 4 Modern Vernacular Chinese
  TANG Dong-yan1,LI Xin-yi2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5 10640, Hunan, Chin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 5, Hunan, China)
  Abstract:
  Science magazine did not take the literary style transformation as its
  own duty but rather initiated the variant change in the modern Chinese colloqui al language, taking the lead in the use of horizontal type-setting writing and t he Western style of punctuation. It had already had publications in modern verna cular Chinese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even two years earlier than the promo tion of the vernacular by The New Youth. The stylistic transformation in S cience
  was in consistent with the afterwar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sy mbo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ernacular Chine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at of the May 4 Period. More importantly, this transformation went on natur ally, revealing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Western scientific ideas in the formatio n of modern vernacular Chinese and imply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ay 4 ide 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language revolution. This is what has been ignored b y scholars to some extent and it is expected to readjust the perspective to the
  study of the May 4 vernacular movement.
  Key words: Science; the May 4 Vernacular Movement; the May 4
  ideological revolution
  〔责任编辑:燕 妮〕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从案例介绍人手,评价与诊断家族制民办学校的比较优势是家族内部凝聚力在创业初发挥重大作用、家族内部信任降低经营风险、家长制提高了决策速度、家族制民办学校(教育公司)初期成长快。家族制民办学校的主要问题是家长式管理不利于组织创新、任人唯亲不利于组织竞争、两权合一不利于规模扩张、股权集中不利于分担风险、独享收益权不利于激励非家族人员。家族制民办学校的改进关键是如何激励并约束职业校长(经理人
期刊
摘要:濮与孟高棉虽为异源,但这两大族群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族际关系,濮与孟高棉相融合形成闽濮,同时濮和孟高棉分别与氐羌、百越族群相交融,但两者在融合的程度上有明显差异,孟高棉语民族与百越族群的交融具有直接性特点,与氐羌族群的交融具有间接性和有限性的特点。  关键词:濮;民族关系;百越;氐羌;孟高棉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4—01
期刊
摘要:20世纪后期,苏联共产党等几大政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的政党发展危机与中国共产党治理超大国家的政治现实,引发从“政党治理”视角探究政党兴衰的思考。全球化的兴起、公民社会的涌动与治理理念的变迁给传统政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变化的社会中实现从传统“政党管理”到现代“政党治理”转型,并在大党治理过程中树立“治众”异于“治寡”的理念,是新时期政党发展尤其是大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政党管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技术时代的社会精神症候,导出社会理想的话题,提出对当代社会理想的重新理解和诠释是哲学在技术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价值所在。在技术时代,哲学的价值内涵在于对以下过程的解释和描述:通过理解力与想象力,形成对当代社会理想的重构与诠释;意识形态与技术形态的内容演化,使社会理想对当代社会形成了表达的超越。  关键词:技术时代;社会理想;技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B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摘要:当每一位政治学研究者都努力使自己的研究能对政治知识有所贡献,或者说产生学术增量的时候,政治学自然就不断向前发展了。可是,如果我们不善于盘活“知识存量”,譬如对走在我们前头的学者的知识贡献不甚了解,我们就有可能进行重复的难以形成学术增量的研究。《李景鹏文集》对中国近30年经济政治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解读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文集作者提倡并
期刊
摘要:90年前的“五四”运动,在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19年 6月4日,各族各界在“金碧公园”召开了支援北京学生爱国行动的“国民大会”。大会一致 表 示,坚决和全国人民一道把“除奸、废约、反日、救国”的斗争进行到底。6月8日“云南学 生爱国会”宣告成立。接着,大理、腾冲、思茅、蒙自、昭通等地相继成立分会。各地学生 联合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反帝(抵制日货)反封(提倡新文化运动)的
期刊
摘要:随着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家族势力又重新回到了中国社会。家族势力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但是家族势力毕竟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它的发展与蔓延从根本上说是与社会发展规律相悖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一现象?在这样一个弃与留的矛盾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关键词:家族势力;法治;复兴;消解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6)0
期刊
摘要:中国偷渡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福建省福州市。鉴于福州沿海地区成为中国偷渡案件的高发地区,以当代福州沿海地区的非法移民活动为案例,对当代中国偷渡问题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福州地区偷渡活动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决不是单纯的经济原因。其中既有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又有国际原因。对福州地区偷渡案件进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治理的措施必须是综合的,且治理过程需要较长的
期刊
摘要:政治决策系特指具有全局性影响、权威性的公共决策活动。科学性是保证政治决策质量的基本要求。任何政治决策都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比较重要的至少包括政治文化、信息沟通、决策机构的规范性、决策情势以及利益偏好。我国现有决策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改善提高现行政治决策的质量是党和国家在21世纪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继续完善市场经济的要求说明,不断推进政治决策的民主化、专业化、科学化
期刊
摘要:我国的民主法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参与主体的缺失则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主体观的确立、主体性的增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主体观“一体多元”的内涵,“一体两面”的特质,以及与民主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建设目标相吻合,使得主体观的确立、主体性的增强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得以良性循环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关键词:主体观;主体性;结合点;切入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