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儒敏,1946年生,广东紫金人。北京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南京大学、华东师大、西安交大、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完成4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获得过6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等10种,编著有《比较文学论文集》(1987),《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88),《高等语文》(合作,2003)等13种,发表论文约200篇。
  
  问者:作为一个大学知名学者,您一直以来十分关注基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首先请您谈谈您对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看法。
  答者:我想谈课改不能仅仅只看到课改还要看到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变化与课程教学的关系。目前正在进行的这次课改,从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1998年国家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和以前的一些观念不一样了。比如,其中一个提法叫“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国民素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种提法很有雄心,提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推行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2001年,国家接着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次课改相对于60年以来的多次课改而言持续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变动最深刻。八年过去了,再回过来看看,我觉得带有一点儿理想主义的色彩,也带有一点悲壮的成分。因为现在改来改去,改得有点困难,有点疲倦。
  目前中小学课程实践的体系确实有些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也不适应学生健全的发展。在这次课改之前,大概是1996到1997年吧,教育部曾经组织过一个大型的调查,调查涉及到9个省义务教育的情况,所以说这个课改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实际调查后的成果。
  这次调查结果表明,问题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学生的成长方式跟时代的发展需求不适应。第二个是品德教育,大学里面有思想道德教育,中学里面也有品德教育,但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第三个是课程设置方面的,表现为“繁”,就是太复杂;“难”,难度太大;“偏”,就是有些科目课程的设置太偏;“旧”,体例太旧。第四个是学科体制封闭,难以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新的成就,比如说很多物理、化学的知识很陈旧、封闭,互相不搭界,教物理的和教语文的根本就不认识。第五个是中考特别是高考——指挥棒,在指挥棒之下,学生死记硬背,老师搞题海战术,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过于强调这方面必然会阻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我认为教育应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学生是千千万万的,没有差异,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把他(她)当做一个有个性的人,不因材施教就很容易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一个标准件——像是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这样,在教育机器加工之下学生的创造力势必会衰退。或许他们很会考试,成绩很好,但却并没有创新能力。
  我始终认为教育改革要走在前面。改革不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体系,现有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是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所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启动课改。这次课改始于2001年,当时教育部颁布了课程标准,各科都有课程标准,包括语文的课程标准,在全国一些省市先试行,到现在已经第九年了。高中的课程标准颁布是在2004年,到现在已经第五年了。对于课改我们要及时做总结和修订,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教与学的需要。
  问者:请问您是怎样看待课程标准和课改的关系的?
  答者:课程标准是一个国家标准,是一个新的理念。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制定一个基本的要求,所以叫标准。全国上下有那么多学校,那么多学生,怎么教出来的,应该有个最基本的标准吧?这就要求它要有个国家标准,就好像你现在有个工业产品,很多产品都有标准。教育也应有个最基本的标准,你可以往更高的层次提升,但基本的标准还是应该有的,这就是课标。课标制定出来以后,教材怎么编,课怎么上,达到什么标准,都会有个基本规定。也就是说,评价和考核便是课标的两大功能。课改事实上就是通过课标的实施来推进课程改革,带动课程改革。
  问者: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此次课改的目标是什么?课改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答者:根据我的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此次课改要求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前,中小学老师讲的知识,过分重视纯知识的传授,而现在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学会主动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换句话说,以前主要教知识,教结论,现在注重过程,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我们必须得认识到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那些知识更重要。在学习过程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还是一个理想,是一个目标,这是一个改革理念。
  第二,是课程结构的改革。过去的课程结构不能说不合理,它比较适应以前那个时代,而且比较多的是强调学科本位。譬如说教物理的,就只知道物理应该怎么教。教语文的就只关注语文。这就是学科本位,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比较少,而且过多的强调学科的体系,忽视了学生认知的规律。这次课改对课程结构准备做一次较大的调整。改革应适当地增加综合性。当然它的科目还是要分的。以前有个争论是,小学四年级以前要分不分语文数学等等科目。有些教育家认为不要分了,但后来讨论的结果是还是要分,但必须得强调增加综合性。现在的初中设置科学课,就是理科综合课。文科也有综合科目叫历史与社会。小学与初中都有艺术,此外还增加了综合实践课。它包括劳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等。初中也是这种情况。高中阶段也有相应的调整,以往那种单一的必修课结构:前两年基本上都是讲那几门主课——必修课,第三年就用来考试复习了。改革后的情况是高中的课程变为两大版块:一块是必修课,一块是选修课。其中必修课的学习时间大概是1.25个学年,选修课加复习的时间大概占1.75学年。比如说语文课它就涉及了阅读鉴赏、说理探究、表达交流、名著鉴赏等等,最主要的是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这是在试验。就是说有必修课,必修课又分模块。每个模块有两个学分。选修课也分几块。还是举语文这个例子,语文课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国内外论著选读五块内容。以后出版社就根据这五块内容编多种教材。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选修课一共有十五种,十五种内容的选择都在这五块的范围里面,可供学生自由选择。
  第三,是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前的内容太繁、太难、太偏、太旧,这是要改革的。要把单纯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方法改一改。尽量地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拿语文来说吧,就是要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来进行学习。除了课堂上、书本中的,还有语文实践与生活。往街上一走,看看那些广告写的对不对,这是语文。看电视台上写得有没有错别字,这也是语文。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来学语文。这就是一种改革。所以在课本的选择和思考题的设计方面都注重一些新理念的贯彻。比如说,人教版的,思考题的设计是比较活的,比较注重学生的那种个性的发展,探究式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趋向。
  第四,是教学评价的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考试的改革。考试主要是重视评价功能的拓展。评价不仅仅只是考试。评价的功能不完全是甄别,不完全是筛选,不完全是选拔,还应该有教育促进的功能。通过考试、考察,能够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总的来说,考试改革是一个功能方面的改革。升学不能完全看中考成绩,还要参考平时的过程性评价。平时的表现,比如说学生的活动能力、平时探究性的学习等等。当然这个很难,也做得不够成功,但这是个方向,以后努力的方向。
  总而言之,上面说到的四点就是此次课改的目标,即:观念上的改革、结构上的改革、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这些目标带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但非常难能可贵。改革就是试图对不合理的现状有所突破,而且要有一点冲击力。改革没有一点冲击力是不行的。
  问者:现在初中小学课改试验了八九年了,高中试验五年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问题不能让教育界同仁满意,请问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要怎样改进呢?
  答者:第一,课程和教学观念上有大的冲击,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我们在写中小学课标的时候,把“以人为本”“尊重儿童的天性”写进去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的天性”,这关涉一个理念的变化,开始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并且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些观念,我觉得非常好。虽然有点理想主义,但总是好东西。以前大家也说启发式的学习,到底怎么做,不知道。这次课改的理念正在普遍地被认同。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对这个理念持反对态度的,恐怕没有。顶多认为你这提法不对、你不知道怎么操作。但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大家能反对吗?另外,还有一条要改革,现在学生的负担太重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次课改,有一点是做得比较好的,它激活了人们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为课改积聚了人气,可以说这是课改的最大突破。
  第二,是课改的一些亮点没有体现。比如说,动机、设想是非常好的,很先进的。初中小学阶段,不宜把学科分得太细,太绝对,这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容易诱发不同学科的设计膨胀。搞物理的就拼命地说物理重要,搞语文的说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搞数学的说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谁都是基础的,结果呢,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在设计的综合课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大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上课。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师资,教物理的要我同时教数学,教语文的根本就不懂化学,怎么弄呢?我看绝大部分初中、小学综合课,这些必修课都是平摊的。你数学讲一堂课,然后我语文再搞一个社会活动。平摊,没有达到原来设计的目的。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不好操作的问题,最初的理想落实到一个学校以后要打多少折扣啊!比如说最具体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太多,一个班四五十个人,怎么上综合课呢?有的班还有更多。现在不要说中小学了,我在大学上课都一二百人,怎么讨论,这都是具体的问题。还有,刚才我说了高中的课改啊,引人注目的是开始有选修课了,现在你说必修课占1.25学年,选修课占1.75学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革。但是真正按照这样来做的,全国有多少?极少极少。这就是因为有些具体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很多学校1.25学年(必修课)修完以后就转入高考复习。有的或者就把部分选修课改成必修课,那就不是选修了。我在广东做了个很有意思的调查,我跟同学们说,选修课有15门,让大家任选,只要四个版块都有就行。大家非常踊跃,普遍都在选。选得最多的是影视。《论语》《孟子》选的人很少。这是第一次民意调查,每个人都自己选。收上来以后一分析,不行,都是影视。接下来,第二次我们再调查。这次跟同学们说选修课肯定要从高考的科目中挑选,你们再来选吧。这次结果就大不一样了,选的最多的是什么呢?是古诗文。因为那个比较好背嘛,背完就可以得分嘛。第二多的就是文章写作之类的。这回影视没人选了。现在高中必修课选修课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除了少数非常好的学校。像你们武汉有些非常好的学校,可能比较好,多数都是必选。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比如说语文十五门,它还有很多呢,数学也有多少,历史也有多少,每科要求不一样的。那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人为的规定,每科只能选三门选修课,那这个每科规定三门选修就变成必修了。
  问者:课改的核心问题无疑是高考的位置问题,请问您对课改中高考的改革有什么看法呢?
  答者:高考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取消。而且,高考的改革是有限度的。只要是存在高考就存在着指挥棒,那么,怎么办呢?不能够等到高考取消,那是不切实际的,高考不可能取消。要取消就更倒霉了。高中课改一定要随高考逐步的改革来慢慢推进。我认为,现在我们要在高考的前提下进行课改,能改一寸是一寸,能改两寸是两寸。如果你完全撇开高考,那么课改肯定会做不下去,甚至会全军覆没。我们课改要有理想主义,要有冲劲儿、力度,但也要有一个现实的框架来促成高考改革。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的,要从长计议,所以我们要支持。虽然很难,很多问题、很多毛病、很多争论,但要支持,不要拆台,要补台——这是我的一个基本态度。不可否认,现在课改也有搞花架子的,课改刚一开始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一窝蜂上去,然后又一窝蜂下来。例如现在很多语文课堂都给搞成人文教育课了,教语文的却发现教来教去语文没有了。有些教法很离奇,你看不出初一和高三的水平的坡度,为什么呢?他不注重教育规律,他完全按照专题来讲。譬如说“爱国主义”这个专题,讲五次课;“尊重大自然”,讲四次课;“祖国悠久的历史”,讲四次课;爱情友谊,讲多少次课。按照专题这么讲,那是人文教育,不完全是语文教育。语文有人文性,但不等于人文教育。物极必反嘛!现在许多学校试验期喜欢做表面文章,我把这种做法叫做“水过地皮湿”。现在的课表演性质特别严重,有的课满堂滚满堂热闹,他认为综合性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就是老师少讲学生多讲,这样课堂非常活跃。最后,学生的积极性是调动起来了,这点可以肯定,但根本什么都没有学到。我认为一堂课起码要有一两点沉淀下来吧,知识性的东西不要过分,但毕竟要有。训练的东西要有吧,现在都不敢讲训练,这是不对的。当然不要搞魔鬼训练,必要的训练还是应该要有的。
  问者:如何协调好综合训练与高考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答者:高考和课改应该相生相克。生就是互相生长,克就是互相克服。相生就是共处,相克就是在矛盾中前进,所以两者要互相促进。为什么要相生呢?就是刚才所说的,因为高考不可能取消。现在许多宣传课改的都不讲高考,这不对。高考是很核心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改革的瓶颈,课改原本就不是高考的对立面。如果要让学生学得好、考得好、学得活,是无可非议的。所以我们尽量的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得好,考试又要考得好,又要有利于他全面的发展。完全按照老一套魔鬼训练、题海战术来搞是不行的。因为高考是不能改了,或者说它改动很少,很难改。但现在大学招生方式可以改,自主招生就是一种对高考招生很好的补充。全国有五六十所自主招生的大学。最好的一些大学都有自主招生名额,并且在逐年增加。像北大去年的自主招生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八。这就意味着一百个孩子考上北大,有四十八个是自主招生进来的。当然,自主招生也要考,它有八种形式,还有面试环节。面试合格获得资格了的考生,回去参加高考,录取降低二十分。我想通过题海战术,魔鬼训练出来的学生多半是达不到自主招生的标准的,不能够考上自主招生。因为自主招生很难准备,它的题目都非常活。这个自主招生的制度以后会对中学产生冲击的。
  问者:您一直对中学语文教育报以极大的关注,请您讲一下您对语文教育中阅读和作文教学的看法?
  答者:我们一定要把培养一定的阅读习惯作为我们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现在有些省的高考考题,不是考你记住了什么,而是考你读过了什么书,有没有读过《红楼梦》,有没有读过《水浒传》。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现在扼杀阅读兴趣的罪魁祸首就是教辅。现在的中学生,教辅发得很多,特别是作文书、作文词典之类,匠气很多,这对学生很不利。当然为了考试,适当的看看,也可以。但是太过了就不行,还是要多读一些课外的优秀的杂志和经典作品。休闲的文化,包括影视、网络文化、流行的读物,往往是比较吸引人的,能够给人刺激。你要求青少年不去接触流行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适当的消费有利于他们进入社会、融入社会、了解人生。但这种消费必须是适度的,不要把人卷进去了。
  对于作文我也有几点要谈的,我觉得现在作文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套路作文,套路作文对训练作文可能有点作用,一切皆源于模仿嘛!但是要让学生明白,套路学习太多了,匠气就来了,甚至败坏胃口。所以现在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对于作文是失落痛苦的。另外,就是作文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文笔上。我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笔的教育方法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我发现现在许多老师都特别注重文笔,特别讲究怎么用词,怎么开头吸引人眼球,怎么结尾留一个好印象,用什么格言警句,早都准备好了,然后直接拿来往里面一套。现在有些网站就是专门提供这类作文素材的。这个适当的可以,因为中学生体验的还不多。但还要告诉他们,这种东西过多匠气就来了。过多了这不是作文的正道,特别是不要过多的注意作文的文笔、文采。中小学生的作文不要太看重文采,但现在很多中学老师,看到文采好的,格言警句多的,写得很漂亮的,就摇头晃脑欣赏。这样不好,这可能跟我们中学语文课程文学性东西所占比重过大有关系。好像作文就是文采,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都被忽视了。我对这个问题特别有感触。前不久刚好北大中文系新生入学,迎新会上我也去了。我发现新生代表每年的发言都那么的漂亮,漂亮的如果不是从这些小孩的口中说出,我就觉得肉麻了。太注重文笔了,这跟我们老师的训练有关系,往往教学生怎么写得漂亮,怎样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另外,作文过于强调抒情的倾向也是不好的,强调多了导致学生基本的文章都不会写,这个我主张要改。美国学生培养写作能力的路子跟我们就不太一样,不是培养他们的抒情啊、文笔啊,全部变成朱自清的那种,不是这样的。美国没有高考,但他们考试也出个写作的题目,类似于高考题,比如给你一份Walkman的说明书,要求高中生给你的奶奶或者外婆写一封信,建议她买一个Walkman,而且在信里面教会她怎么使用。这题目多好啊,里面有情感、有说明、有表达。他们这个作文题注重逻辑表达。法国今年考的语文作文题是引用哲学家的一句话,然后要你论述。他们比较注重思想的培养,比较注重表达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文章写得怎么漂亮。漂亮的文章不一定有表达能力,所以语文不等于文学。
  问者: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的采访,我谨代表杂志社祝您身体健康!诸事顺利!
  
  祁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研究生。本文编校:陈青山
其他文献
我出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山村,村庄里发生的事就像一部部小说,甚至像今天报屁股上的“连载”,张家、李家的事,包括偷情,一天一变,大都公开透明,连黄毛小儿都拥有知情权。而村民的吵架,仿佛电视剧的台词,只要你稍微竖起耳朵,不用天线就能收听或者观赏。这种高度透明,让我过早地知道为人的艰难,人情的险恶……星期天,我常扯着母亲的裤脚赶集。她一边走一边倾诉,把不敢示人的委屈和怨言一并倒出来。长长的山路上只有我一
名地名校强后盾  这里是管仲、甘罗的故乡,这里是颍河、淮河交汇的地方;这里有省级能源基地两大煤矿,这里有全球五百佳两个4A级景区;这里物产丰富,这里人杰地灵;这里有一所百年名校——安徽省颍上第一中学。  颍上一中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她培养了诸如著名作家戴厚英、著名诗人阿红、美学史大师常任侠、两院院士郑守仁、陈国良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学校连续六届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系全国“读书育人先进单位”、
赵宪章,著名文艺理论家。现任南京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专家等。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美学发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础》等。     黄春黎:赵老师,您好!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尤其是图像对文学活动的介入和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欧美“语言
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三种现象:一种是充满了教师的话语霸权,语文教师的言说超出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一种是教师启而不发,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一种是在许多地方大行其道的模式化的“学案导学”,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根据事先在教辅书上找到的答案,做一些浅表化的发言。这些现象的存在,归根到底没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话语言说的主体。  语文课堂中的言说其本质内涵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
当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就需要与别人交流,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口头表达。口头表达能力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交际的效果,对于学生将来找工作、融入社会更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但是口语交际教学在
傅谨,浙江衢州人,文学博士。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戏曲艺术》杂志社主编,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中国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  黄春黎:傅老师,您好!看到您,我感到自己正与戏剧相对。在影视媒体尤其发达的今天,我们不断追求模拟真实的3D、4D、5D的感官刺激和享受,但同时也不能不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播问题。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
洪治纲,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200余万字。出版有《守望先锋》《余华评传》《无边的迁徙》《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主体性的弥散》等个人专著十余部,以及《国学大师经典文存》《最
2020年1-4月上证主板涨、跌幅前50只股票(今年以来指数涨跌不大,但个股和板块内部涨跌差异巨大。)注:剔除了近半年上市的新股,上證主板包括部分科创板股票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蕴的关键词句。《白杨礼赞》开篇第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不平凡”三字便是统系全文之眼,眼在篇首。鲁迅《一件小事》中“——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他对于我——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段中的一“大”一“小”,就是全文之旨,眼在篇中。眼在篇末的俗称画龙点睛之笔,《
《西部作家精神档案》(商务印书馆,2012年7月版)是一部以文化心理和艺术取向为视角透析中国当代西部作家精神世界乃至中国当代文化历程与现状的著作,著者李遇春先生打破主观阐释的藩篱,而采取史证、心证和形证相结合的新实证批评方法,对张贤亮、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红柯、李锐等几位西部作家及其重要作品进行深层分析,其全新的实证与深透的阐释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更为丰富、复杂且不断演变、承续发展的现实世界、精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