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兰克福大学的演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ove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山村,村庄里发生的事就像一部部小说,甚至像今天报屁股上的“连载”,张家、李家的事,包括偷情,一天一变,大都公开透明,连黄毛小儿都拥有知情权。而村民的吵架,仿佛电视剧的台词,只要你稍微竖起耳朵,不用天线就能收听或者观赏。这种高度透明,让我过早地知道为人的艰难,人情的险恶……星期天,我常扯着母亲的裤脚赶集。她一边走一边倾诉,把不敢示人的委屈和怨言一并倒出来。长长的山路上只有我一个听众,有时听着走着我竟然睡着了,稀里糊涂地走了十几步,在即将跌倒时一激灵醒来,发现母亲还在滔滔不绝,顿时觉得对不起她,于是,又张起耳朵听,争取不漏掉一个字。
  这种倾诉与聆听的关系,深刻影响着我对小说的理解。我以为小说就是释放自己的懊悔和积怨,倾吐自己的秘密,以博取别人的同情。我的长篇小说《后悔录》,就写了一个倾诉者曾广贤,他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花钱请按摩女听他讲自己的“后悔”。他讲得投入动情,而按摩女的心思却在“计时收费”,好像曾广贤只是为了倾诉而倾诉,并不在乎听者的态度。后来,他又把自己的讲述转移到父亲床前,没想到他的“后悔”竟然让13年来没有知觉的父亲流出了眼泪。潜意识里,我把读者当成了按摩女和植物人,自信我的小说就是木头看了也会感动。早在写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时,我就开始处理倾诉与聆听的关系,瞎子父亲王老炳叫聋儿王家宽买长方形的、能在身上摩擦的毛巾,结果王家宽买回了一块肥皂。看上去,这像是读者对小说的误读,也像是儿子挑战父亲,再追问下去,恐怕就是我在调侃母亲了,因为她当年的讲述也曾被我误解和歪曲。然而,再仔细一想,我又何止是在调侃母亲?今天有太多的讲述被误读和被忽略,比如成堆的小说有多少读者?会场里又有多少人在认真聆听领导的发言?有人说MP3的热卖和短信的狂增,原因就是我们说空话的会议太多,听者不得不用听音乐和发短信打发时间。尽管倾诉与聆听的关系如此紧张,但我还是怀抱幻想,就像哑巴蔡玉珍被人欺负之后用动作告诉聋子王家宽,王家宽再转告瞎子父亲那样,他们毕竟沟通了,尽管艰难。如果说聋、哑、瞎三人的沟通是对现实的隐喻,那我还不如说是隐喻写作与阅读。即使读者闭上了眼睛、关闭了耳朵,但作家却不能把自己变成哑巴,他要滔滔不绝地写,让读者的眼睛和耳朵重新打开。
  现实比小说荒谬
  中国作家钱锺书在一篇文章里说,最好不要让孩子看太多的童话,因为童话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一定战胜邪恶,但是,等孩子长大了,他们就会发现社会根本不是童话,恶意有时候会收获善良,而善心却难免会遭遇恶报。这种错位,仿佛电脑搭错了线,鸡蛋里长出了骨头,美女偏偏嫁了个丑男。现实是没有逻辑的。当童话的逻辑碰上了现实的没有逻辑,那我就会感到措手不及。
  美国商家在“911”事件之后推出“钢板地下室”,只要装上这种钢制的地下室,如果再遇到恐怖袭击,购买者就可以躲在里面生活两到三天,等待救援。这则新闻让我想起卡夫卡的小说《地洞》。八十多年前,卡夫卡写了一只小动物,因为害怕更大动物的袭击挖了一个地洞,用尽心机在里面设置岔道和逃生之路,以为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挖好之后,这只小动物还是不敢住在里面,而是躲到洞口对面的草丛,偷偷观察什么动物会来袭击自己?那只小动物的恐惧,与今天遭遇了恐怖袭击之后人们的恐惧是何其相似!现实证明了作家的预言,也不断地超越作家的想象。与其说作家在现实中发现了荒谬,还不如说是越来越荒谬的现实让小说不得不荒谬起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早就发现了生活的荒谬性,他说:“人人都生活在可笑的状态中,可是人人都不知道这一事实。”
  当报纸和电视大规模地展示全世界穷人们的痛苦时,我写了中篇小说《痛苦比赛》,说一美女征婚,希望嫁给有痛苦的人,于是几个小伙开始编造、合并痛苦,让其中一人去应征,仿佛谁拥有痛苦谁就拥有资本。在应征过程中,他们所编造的痛苦被生活一一验证,最终尝到了痛苦的滋味。古希腊的悲剧中,俄狄浦斯的女儿说:“我不愿忍受两次苦:经历了艰苦,又来叙述一次。”而传媒为了自己的收视率和销售量,每天都在上演假惺惺的同情,丝毫不考虑痛者的感受。1999年,我发现了身份跟身体分离的荒谬,写了中篇小说《不要问我》。大学副教授卫国因酒后失态,被学校处分,提着皮箱南下。火车上,他的皮箱被盗,证件、金钱和物品全部丢失,于是他要在另一个城市不停地证明自己是谁,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他都说连同皮箱一起丢了,以至于他的皮箱根本装不下那么多东西。没有人相信他,他不得不背诵自己的简历,生怕自己把自己忘记。我以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思考,它至少描述了人类的“自我丢失”。但是小说发表不久,有位读者给我寄来了一则新闻,我才惊讶地发现类似的事情早已在生活中发生。
  这则新闻说1988年,一位流亡国外的伊朗人纳塞里打算途经法国到英国,再从英国去比利时。当他抵达巴黎戴高乐机场时,发现能证明自己难民身份的文件和护照丢失了。他不得不滞留在侯机厅,等待自己的身份被确认。比利时有关部门表示他们的文件足以证明纳塞里的难民身份,但必须要纳塞里亲自到比利时领取文件。而法国边检却因为纳塞里没有护照和身份证明无法让他入境。纳塞里出不来、回不去!不得不呆在戴高乐机场,一呆就是七年。想象的荒谬竟然被生活证实,可惜小说无力,没能制止生活的发生。难怪纳博科夫要说:“文学创作的目的只是自娱和娱人,是为了展示人类想象和创作的魔力,而并非是为了自以为是地改造社会。”
  想象比道路还长
  13年前,我在一家报社上班,只有主任的电话机可以打长途。编辑们都想沾小便宜,可是主任的电话机锁着的,尽管我们用两个手指同时按免提键和“米”字健,能打长途的成功率也只有百分之零点几。一天,有位编辑把她桌上的电话机拿过来,拔掉主任电话机的入线,直接插到她的电话机上打了起来。我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只会在电话机的键盘上打主意,而一个有想象力的人竟然把锁住的电话整个换掉。这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所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意思是偷钩子的人被杀了,而偷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得以封侯。好的作家必须有把整个电话换掉的想象力,而不仅仅是偷窃一个钩子。   美国“911”事件像一盆冷水迎面泼来,让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看到了恐怖分子的想象力,因为他们在没有炮弹的时候,竟然把飞机当成了炮弹。而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我们又看到了美军的想象力,他们把通缉犯印到扑克上,让士兵们的休闲娱乐也变成了工作。小说家们经常抱怨读者越来越少,但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当生活不断地超出想象,而小说却总是没有惊奇的时候,谁还愿意浪费时间阅读小说?作家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里有想象力把人变成甲虫;中国16世纪的小说家吴承恩在长篇小说《西游记》里,有想象力让孙悟空一筋斗飞越十万八千里,他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还可以钻入妖魔的肠胃。我必须真实地承认,想象力曾经是小说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1951年法国作家让·萨特写出了戏剧《魔鬼与上帝》,主人公格茨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先做恶人,再做善人,最后发现“不再有天国,不再有地狱,只有人间”。格茨摒弃了世俗的善恶观念,转而加入到人的行列中来。这个戏剧公演之后的第二年,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发表了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小说写了一个叫梅达尔多的中尉在战场上被炮弹击中,分成了两半,先是恶的那半回到家乡,尽作恶事,乡亲们怨声载道。后来,善的那一半也回来了,尽做善事,却同样遭到了乡亲们的诅咒。一天,善与恶两半持剑决斗,鲜血把分开的两半重新粘合成一个完整的梅达尔多。这个在恶与善之间徘徊的主题,被两个作家在相差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描写,却丝毫没给我雷同、抄袭的感觉。原因就是后来者卡尔维诺有巨大的想象才能,他用变异、夸张的手法完成了萨特完成的主题。
  我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写了聋、哑、瞎三人,组成一个“看不见、听不见、说不出”的家庭故事,能把这三个人放到一个家庭里,是需要想象力的。因此,这个小说在中国获得了好评。但是有一天,我看到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传记,说他小时候为了跟瞎了的祖父共同读完一封信,要不停地在祖父手心写下认不得的字。我为这样的细节没出现在小说里而自责,终于明白想象比任何道路都长。乡村成长的背景,年少时对远方的强烈渴望,使我的想象力变得贪婪。我的中篇小说《目光愈拉愈长》写儿子失踪之后,母亲刘井的目光竟然可以穿越山梁、天空,到达城市,看见儿子穿着一件洁白的衬衣,坐在一张餐桌前吃着雪白的米饭。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在《雅克和他的主人》中写道,当雅克和主人不知走向何方时,雅克说朝前走。主人说朝前走是往何处走?雅克说前面就是任何地方!我以为,这就是小说的想象力。
  相信身体的写作
  今天,凡是和文学沾边的人都感觉到了读者的严重流失,曾经亢奋的文学不得不接受疲软的现状。有人说这是文学回到正常,有人说这是读者不思进取,也有人说不读《红楼梦》难道会影响生活质量吗?文学留给文学工作者一片哀叹和反思。但是,我分明又看见广告在寻找诗意,新闻在讲故事,短信在优化语言,网络在展开想象,影视在吸收思想。文学似乎又无处不在,它的寄生能力好像从来没这么强大过,人们对它的需求也从来不曾熄灭,只不过是把整车皮、集装箱似的进货变成了各取所需的零星采购,在过去“来单照收”的流程上增设了验货关卡,读者对文学的衡量不再是一把尺子,写作的标准因此越来越多。
  过去作者们只为文学杂志写作,以能登上名刊为荣,也只有发行量大、影响广泛的刊物才有能力把陌生者变成名作家。文学杂志几乎是作者们成功的必经之地,想要出名就得先在这里接受考验,所以,大部分作者都在文学杂志的标准下构思。但是现在,写作的道路纵横交错,作者们完全可以绕道而行,不想上杂志的直接在出版社出书,不想出书的直接把作品挂到网上,也可以先写影视剧本再改成小说,或者让作品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文学评奖……每一种模式都有其标准:杂志有文学的基本标杆,出版社有市场判断,网络有点击率,影视看票房和收视,评奖看主题。写作有了更多的去处,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再也不用担心吊死在一棵树上。
  虽然多种标准让写作有了繁荣的可能,作者们曾经千呼万唤的创作环境也终于出现,问题是宽松的环境常常伴随降低标杆的危险,作者们完全有理由在各个标准之间游弋。获不了奖可以用发行量来安慰,上不了杂志能在网上赢得点击率,出版不了的小说有影视公司改编,卖不动的书或许能被评论家叫好。写作者们照搬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这里受伤到那里抓药,很少有失败感。写作变成了一件最容易的事,它受宠于过度的自由,最终把多种标准变成了没有标准。只有对此有足够警惕的作者,才有可能维护文学的尊严。“因为对于我来说,每一本书都比前一本书难写;文学的进程越来越复杂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曾经有感而发。
  但是,对于我来说,写作绝对有一种不变的标准,那就是“身上响了一下”。这是爱因斯坦的理论,当他看到他的计算和未经解释的天文观测一致时,他就感到身上有什么东西响了一下。借用到写作上,“响了一下”可能是发现,也可能是感动,甚至是愤怒。没有人敢怀疑写作是脑力劳动,“思考”曾经是写作的最高追求,不少作家都有以小说达到哲学高度的企图。但是,格言不利于情感表达,说理不等于小说。有觉悟的写作者于是呼唤心灵,主张用心灵写作,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批评过分的智力游戏,抛弃对脑子的过分依赖。这样的写作要求似乎已无可挑剔,然而纳博科夫却不满足,他说他的作品主要是为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读者——那些不是靠心也不是靠脑,而是靠心灵、大脑和敏感的脊背一同阅读的艺术家而准备的,这样的读者能从脊背的震颤中感受到作者想传达给他的微妙的情思。纳博科夫“脊背的震颤”就是爱因斯坦的“响了一下”,他们都强调身体的反应。由此可见,写作不仅是脑力劳动,还是心的事业,更是身的体验。所以,米沃什说:“诗人面对天天都显崭新、神奇、错综复杂、难以穷尽的世界,并力图用词语尽可能地将它圈住。这一经由五官核实的基本接触,比任何精神建构都更为重要。”
  这才是真正的“身体写作”,它不是“脱”也不是“下半身”,而是强调身体的体验和反应,每一个词语都经由五官核实,每一个细节都有切肤之感,所谓“热泪盈眶、心头一暖”都在这个范围。如果写作者的身体不先响了一下,那读者的脊背就绝对不会震颤。所以,每一次写作之前,我都得找到让自己身体响起来的人物或者故事,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寻找和发现。不管写作的标准有千条万条,我相信只有发现秘密、温暖人心、触动神经的文学,才会在低门槛前高高地跃起,才有可能拉住转身而去的读者。
  我曾经设想,假如同时给中国和印度的作家出一道小说题目“通电”,那大部分的中国作家准会写通电之后农民如何致富,可是印度作家却写了一篇《死亡宝座》:村里通电了,政府同时送来了一张电椅,被判死刑的人今后都得用电椅处死。一村民偷了邻居的香蕉,被处以死刑,所有的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因为他是第一个坐上电椅的人……这样的想象力才是小说的生命!
其他文献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附设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姜堰二附中)位于姜堰市区北面,东临天目山,西有鹿鸣河。我们语文组共有50位教师,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26人,二级教师6人。平均年龄35岁左右,是一支有思想、肯做事、能做事的教师队伍。从2000年起,语文组就定下了“打造有江苏省特色的二附中语文组”的指导思想。全组同仁在学校“诚信为人,认真做事,快乐生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坚持“师生共进”的教学思想,努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已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主观预设就没用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预设性。教师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事先设计好,且严格按照教学设
从历史的角度来描述个人语文教育观的发展和形成历程,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的语文教学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这三十余年是新时期我国的语文教学逐步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同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蓬勃生机密切相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改革开放意识的觉醒,都强烈地冲击原有的语文观念,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和光大。  
“一斑窥豹法”,就是以文中最能揭示(暗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提示)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也称“文眼”)为突破口,设计和实施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快速而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此法有两个要领:一是善于准确抓住“文眼”,二是能围绕“文眼”设计出俯视全文、提纲挈领的主问题或问题链。现以本人执教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散文《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堂实录为例阐述之。   通读《往事
绩优基金经理蔡向阳再掌新基华夏翔阳2月17日开售  据悉,华夏基金旗下绩优基金经理蔡向阳执掌的华夏翔阳二年定期开放混合型基金公告将于2月17日起正式发售。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蔡向阳负责的华夏回报A自成立以来总回报高达1151.10%,年化回报为16.6%,是市场上仅有的12只十年十倍基金之一。此外,华夏回报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分红87次,分红总额超125亿,是全市场分红次数最多的权益类基金
松炀资源603863  近期,公司發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称,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58,334.13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14.5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235.2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80%。2020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9,008.3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4.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
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机制保障。在大力推进学科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初中阶段语文考试的改革,目的是以考试和命题改革为杠杆,推动学校管理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保障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为课改实验保驾护航。    一、初中语文考试改革的方向性    根据教育部有关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要求,我认为初中语文考试改革的基
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才能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味。语言品味做到位了,才能让学生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避免架空分析和“灌”的嫌疑,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更浓郁的语文味。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大胆追问,在语境中品味语言    语言的品味,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
作文“入轨”,就是学生作文入题、合题。作文“跑题”,也就是作文“脱轨”。“跑题”是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问题。作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任务,这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专门功能,责任重大。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上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能否正确引导学生作文“入轨”;二是能否亲自“下水”作文。这两个方面,体现了言传身教的内涵及其关联性,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具有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语文教学就将被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形式的课改教学所取代。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开发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  华侨城中学语文组身体力行,首先进行了“卓越课堂”的课改探索和研究。全组教师在朱建斌老师的带领下,在年级主任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潜心推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