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这是参加广东省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竞赛时的一个教学设计。比赛组织者明确要求:上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不提前告知学生上课内容,参赛教师也不提前接触学生,课型明确定位为读前导读课。
基于这一定位,我为这节课设定了这样的路径:带学生翻书,让学生在翻阅中走近作品,了解作品,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在上完课后能够兴冲冲地去阅读作品。
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翻书呢?我思考:如果学生在书店里拿起这本书会如何做?作品最吸引读者的会是什么?于是便有了一个最朴素的思路:读标题,看看目录,再翻翻尾声,猜猜这本书主要讲什么;然后挑出书中最有意思的内容带学生快速浏览。就这样让学生不断与作品亲密接触,渐渐地由陌生到熟悉!当然,这翻书的过程,也将是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浏览、跳读等快速阅读方法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浏览“标题”、读“目录”、读“尾声”,学习整体感知、猜读全书内容。
2.快速阅读“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刺激惊险的探险故事”“复杂神秘的各类人物”“科学梦幻的精彩旅程”等章节,初步了解部分情节和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流程】
活动一:看头看尾窥全貌
1.读标题
(1)齐读标题,感知全书。
(2)再次齐读,凝视思考。
(3)三读标题,猜读提问。
前面两次读题,老师有意不提要求,让学生凝神关注标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三读后,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盯着这个标题,看5秒钟。针对这个标题,你一定能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可以用快速开火车的形式,要求轮到的学生不假思索,把直觉中想到的问题分享给大家。)
预设:为什么是两万里?海底世界是怎么样的?怎么到海底中去?
2.讀目录
(1)浏览目录,圈出目录中和人物有关的篇章。
明确:第一部第三章、第九章,內德·兰德;第十章,海洋人;第一部第二十二章、第二部第二章,尼摩船长。
学生分享后,教师结合图片作简要的人物介绍:同学们找得很全面!下面请大家看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可以让学生看图随意猜猜人物关系和性格,引发探究的兴趣。)
(2)再读目录,圈出目录中提到的海洋生物。
明确:章鱼、抹香鲸、长须鲸、珊瑚……
(3)三读目录,圈出目录中经过的海域。
明确:第一部分,第十八章,太平洋;第十九章,瓦尼科罗群岛;第二十章,托里斯海峡;第二部分,印度洋、红海、希腊群岛、地中海、维哥湾、马尾藻海、南极、和恩角、亚马孙河、墨西哥湾。
学生分享后,教师提问:你能说出他们航行的具体路线吗?(PPT给出一张世界海洋地图,让学生找出航海线路。)嗯,看来有点困难!老师来告诉你一种方法,请大家翻到这本书的尾声部分。找到了吗?
3.读尾声
学生齐读:“我也有了谈论周游海底世界的资格,经过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和北冰洋的时候,我饱览了那么多的海底奇观!”
4.小结与过渡
当我们拿到一本新书时,可以读标题感知全书,读目录获得线索,读尾声了解更多详情。
同学们,现在我们要徜徉在海底世界里面了!请你想象一下,海底世界里面会有什么呢?
活动二: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1.阅读相关章节,寻找海洋生物
快速阅读第一部分第十四章,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海洋生物。
提示:
(1)用笔圈画出海洋生物的名字,快速看介绍。
(2)其他无关的文字快速跳过。
(3)阅读时间为4分钟。
2.依据文中内容,认识海洋生物
说一说你片段阅读中遇到的海洋生物。
明确:金枪鱼、蝇鱼、尖嘴鳐、鲟鱼、鲦鱼、鳐鱼、绿龙头鱼、黄口鱼。
3.图文连线游戏,激发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凡尔纳给我们在书中写了那么多鱼,为了检测大家的阅读效果,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图文连线游戏,看看是哪个图和哪句话能够匹配。
PPT:
(1)日本海里银首蓝身的日本鲭鱼,名字就给人以美感。
(2)嘴长得真像笛子或小号的管口鱼,有的身长达一米。
(3)身上带有两道黑条纹的海绯鲷。
明确:A(3),B(1),C(2)。
4.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提问: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发现,在海底世界有什么呢?
明确: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活动三: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1.快速阅读故事一:南极
(1)出示地图导入:
提问1:尼摩船长一行来到了南极洲,在这里,他们会遇到怎样的危险呢?
学生思考想象发言。
提问2:原来,他们遇到了冰山。他们会怎样冲破冰山的封锁呢?
学生猜想。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第十六章,看看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个困难的。
提示:
① 关注大家冲破冰山采取的行动。
②其他文字跳过。
③时间为4分钟。
学生分享阅读所得,了解在冰山的威胁下他们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3)交流阅读感受。
通过这个故事,你觉得尼摩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冷静,勇敢,有冒险精神。
2.快速阅读故事二:章鱼
(1)提问:尼摩船长一行人又来到了南美洲附近,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大章鱼。(出示章鱼图片)面对章鱼的纠缠,他们又该怎么解决眼前的困境呢?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第十八章,说说在章鱼面前,他们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学生静静读书,读后分享。
明确:用鱼叉直插进章鱼的心脏。
(3)你从中又读出了尼摩船长的什么性格呢?
明确:组织能力强,关爱他人。
3.文字画面冲击,激发阅读欲望
其实在小说中,他们还遇到了许许多多的磨难。
播放视频:土人围攻。
视频中的尼摩船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善良,处变不惊。
4.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其实在尼摩船长的带领下大家去了很多很多地方,也发生了许多让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你想阅读更多的故事,就请在课后细细阅读《海底两万里》。因为这里有——
明确:这里有精彩刺激的探险故事。
活动四:复杂神秘的各类人物
1.承上启下,导入人物
教师导入:从前面读到的故事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船长?
引导学生围绕板书,初步总结尼摩船长的形象:勇敢、机智、善良、关爱他人……
2.故意质疑留白,激发阅读欲望
可是,同学们,尼摩船长他真的是一个善良、关爱他人的人吗?同学们,请翻到第383页,在这个地方尼摩船长竟然主动去攻击其他船只,而且还伤害了很多人。在小说中,阿罗纳克斯教授这样形容尼摩船长——
“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伸张正义的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复仇天使!”
请阅读下面片段:
“在房间里面的壁板上,在他所崇敬的那些英雄的照片下面,我看到另一张照片,上面是个依然年轻的女人和两个孩子。尼摩船长看了他们一会,向他们伸出双臂,双膝跪倒,泣不成声。”
师:尼摩船长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年轻的女人和孩子是谁?善良的尼摩船长为什么主动去攻击其他船只,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阿罗纳克斯教授稱他为复仇天使?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就请在这个地方折下一个角,在课后继续来阅读。
3.概括小结
难道作品中只有尼摩船长是如此复杂神秘吗?
明确:除了尼摩船长,这里还有复杂神秘的各色人物。
活动五:科学梦幻的精彩旅程
1.对比潜艇前世今生,感受神秘科学幻想
出示潜艇照片,讲述潜艇的前世今生。PPT:1866年,凡尔纳通过想象创造了“鹦鹉螺号”。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1886年,英国人发明了电力作为动力的潜水艇,取名“鹦鹉螺号”。
2.了解作者不朽预测,激发阅读全书兴趣
在《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中,作者大胆想象,不仅有鹦鹉螺号,在这艘潜艇中处处都在使用电力,还有船员们穿的潜水服等。作者的许多科学想象,最终都变成现实。
课堂结语:布哈伊·哈桑曾说过:“科幻小说最好的方面是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同学们,探索,永远不止“两万里”!
【板书】
【点评】
作为参与比赛的一节文学名著读前导读课,刘杨老师的《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鲜明的学情视角
由于竞赛规定授课对象为素未谋面的七年级学生,让学生愿意走进名著并乐此不疲就成了这节课的关键任务。为了激发学生对这部名著的兴趣,刘老师完全采取了学情视角,灵活运用了多种策略。首先,设想学生在书店里真实阅读的情形,遵循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因势利导地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导读活动;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书名、目录和尾声,居高临下地总览了全书大概;然后,针对年级特点,让学生搜寻海洋生物、跳读惊险故事、初识神秘人物,逐步走进原著的神秘世界;最后,还以潜艇的前世今生和作者的不朽预测将学生的阅读期待调至最高值。由于始终从好奇心强、感性思维活跃的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很好地充当了导游的角色,收放有度地引导学生初步领略了名著的风采,让学生迅速产生了一睹为快的阅读热情。
2.有效的教学支架
为了有效激发陌生的学生对陌生名著的兴趣,刘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支架,顺利地引导学生们拾级而上。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教师组织学生三读目录,分别关注关键人物、海洋生物和航经海域;为了促使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认识鱼类、借助航海图和视频了解惊险故事、跳读主要章节初识主要人物;为了把握原著“科学幻想”的本质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潜艇的前世今生和作者的不朽预测……总之,教学流程顺畅自然,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不断深入,“科学与幻想之旅”在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支架的帮助下有序展开。
3.扎实的策略指导
优秀的阅读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学一“例”知一“类”,在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学以致用;还应该让其他教师在观摩中领悟方法,并能举一反三。就学生方面而言,刘老师在引导学生审读书名、猜测故事、揣摩人物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并学会了猜读法;在浏览目录、跳读选段、精读章节的过程中,复习并熟练运用了七年级上册训练过的速读法;通过字斟句酌地研读文本中人物的言行表现,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学会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就教师方面而言,刘老师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量身定制合宜的教学方案、遵循初中生认知规律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解读思路、灵活借用图片和视频等辅助工具更好地助学、化繁为简的思维导图,都能很好地迁移于其他名著的导读指导之中。可见,无论是置身其中的学生,还是偷师学艺的旁观者,都能获得很好的启发。
4.巧妙的切入角度
《海底两万里》一书人物众多,情节繁复,内容庞杂,难以驾驭。刘老师在透彻地研读原著的基础上,根据该书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合理地选择了切入角度,“四两拨千斤”地实施了精彩的导读活动。教师遵循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导读思路。先依托书名启思、目录总览和尾声速读的方式整体把握,进而跳读涉及海洋生物、惊险故事和典型人物的章节内容深入局部,最后通过介绍本书对于后世科学发展的前瞻性影响回望全著。教学思路条分缕析,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点评:江门市蓬江区教学研究室
这是参加广东省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竞赛时的一个教学设计。比赛组织者明确要求:上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不提前告知学生上课内容,参赛教师也不提前接触学生,课型明确定位为读前导读课。
基于这一定位,我为这节课设定了这样的路径:带学生翻书,让学生在翻阅中走近作品,了解作品,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在上完课后能够兴冲冲地去阅读作品。
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翻书呢?我思考:如果学生在书店里拿起这本书会如何做?作品最吸引读者的会是什么?于是便有了一个最朴素的思路:读标题,看看目录,再翻翻尾声,猜猜这本书主要讲什么;然后挑出书中最有意思的内容带学生快速浏览。就这样让学生不断与作品亲密接触,渐渐地由陌生到熟悉!当然,这翻书的过程,也将是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浏览、跳读等快速阅读方法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浏览“标题”、读“目录”、读“尾声”,学习整体感知、猜读全书内容。
2.快速阅读“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刺激惊险的探险故事”“复杂神秘的各类人物”“科学梦幻的精彩旅程”等章节,初步了解部分情节和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流程】
活动一:看头看尾窥全貌
1.读标题
(1)齐读标题,感知全书。
(2)再次齐读,凝视思考。
(3)三读标题,猜读提问。
前面两次读题,老师有意不提要求,让学生凝神关注标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三读后,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盯着这个标题,看5秒钟。针对这个标题,你一定能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可以用快速开火车的形式,要求轮到的学生不假思索,把直觉中想到的问题分享给大家。)
预设:为什么是两万里?海底世界是怎么样的?怎么到海底中去?
2.讀目录
(1)浏览目录,圈出目录中和人物有关的篇章。
明确:第一部第三章、第九章,內德·兰德;第十章,海洋人;第一部第二十二章、第二部第二章,尼摩船长。
学生分享后,教师结合图片作简要的人物介绍:同学们找得很全面!下面请大家看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可以让学生看图随意猜猜人物关系和性格,引发探究的兴趣。)
(2)再读目录,圈出目录中提到的海洋生物。
明确:章鱼、抹香鲸、长须鲸、珊瑚……
(3)三读目录,圈出目录中经过的海域。
明确:第一部分,第十八章,太平洋;第十九章,瓦尼科罗群岛;第二十章,托里斯海峡;第二部分,印度洋、红海、希腊群岛、地中海、维哥湾、马尾藻海、南极、和恩角、亚马孙河、墨西哥湾。
学生分享后,教师提问:你能说出他们航行的具体路线吗?(PPT给出一张世界海洋地图,让学生找出航海线路。)嗯,看来有点困难!老师来告诉你一种方法,请大家翻到这本书的尾声部分。找到了吗?
3.读尾声
学生齐读:“我也有了谈论周游海底世界的资格,经过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和北冰洋的时候,我饱览了那么多的海底奇观!”
4.小结与过渡
当我们拿到一本新书时,可以读标题感知全书,读目录获得线索,读尾声了解更多详情。
同学们,现在我们要徜徉在海底世界里面了!请你想象一下,海底世界里面会有什么呢?
活动二: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1.阅读相关章节,寻找海洋生物
快速阅读第一部分第十四章,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海洋生物。
提示:
(1)用笔圈画出海洋生物的名字,快速看介绍。
(2)其他无关的文字快速跳过。
(3)阅读时间为4分钟。
2.依据文中内容,认识海洋生物
说一说你片段阅读中遇到的海洋生物。
明确:金枪鱼、蝇鱼、尖嘴鳐、鲟鱼、鲦鱼、鳐鱼、绿龙头鱼、黄口鱼。
3.图文连线游戏,激发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凡尔纳给我们在书中写了那么多鱼,为了检测大家的阅读效果,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图文连线游戏,看看是哪个图和哪句话能够匹配。
PPT:
(1)日本海里银首蓝身的日本鲭鱼,名字就给人以美感。
(2)嘴长得真像笛子或小号的管口鱼,有的身长达一米。
(3)身上带有两道黑条纹的海绯鲷。
明确:A(3),B(1),C(2)。
4.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提问: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发现,在海底世界有什么呢?
明确: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活动三: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1.快速阅读故事一:南极
(1)出示地图导入:
提问1:尼摩船长一行来到了南极洲,在这里,他们会遇到怎样的危险呢?
学生思考想象发言。
提问2:原来,他们遇到了冰山。他们会怎样冲破冰山的封锁呢?
学生猜想。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第十六章,看看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个困难的。
提示:
① 关注大家冲破冰山采取的行动。
②其他文字跳过。
③时间为4分钟。
学生分享阅读所得,了解在冰山的威胁下他们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3)交流阅读感受。
通过这个故事,你觉得尼摩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冷静,勇敢,有冒险精神。
2.快速阅读故事二:章鱼
(1)提问:尼摩船长一行人又来到了南美洲附近,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大章鱼。(出示章鱼图片)面对章鱼的纠缠,他们又该怎么解决眼前的困境呢?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第十八章,说说在章鱼面前,他们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学生静静读书,读后分享。
明确:用鱼叉直插进章鱼的心脏。
(3)你从中又读出了尼摩船长的什么性格呢?
明确:组织能力强,关爱他人。
3.文字画面冲击,激发阅读欲望
其实在小说中,他们还遇到了许许多多的磨难。
播放视频:土人围攻。
视频中的尼摩船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善良,处变不惊。
4.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其实在尼摩船长的带领下大家去了很多很多地方,也发生了许多让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你想阅读更多的故事,就请在课后细细阅读《海底两万里》。因为这里有——
明确:这里有精彩刺激的探险故事。
活动四:复杂神秘的各类人物
1.承上启下,导入人物
教师导入:从前面读到的故事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船长?
引导学生围绕板书,初步总结尼摩船长的形象:勇敢、机智、善良、关爱他人……
2.故意质疑留白,激发阅读欲望
可是,同学们,尼摩船长他真的是一个善良、关爱他人的人吗?同学们,请翻到第383页,在这个地方尼摩船长竟然主动去攻击其他船只,而且还伤害了很多人。在小说中,阿罗纳克斯教授这样形容尼摩船长——
“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伸张正义的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复仇天使!”
请阅读下面片段:
“在房间里面的壁板上,在他所崇敬的那些英雄的照片下面,我看到另一张照片,上面是个依然年轻的女人和两个孩子。尼摩船长看了他们一会,向他们伸出双臂,双膝跪倒,泣不成声。”
师:尼摩船长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年轻的女人和孩子是谁?善良的尼摩船长为什么主动去攻击其他船只,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阿罗纳克斯教授稱他为复仇天使?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就请在这个地方折下一个角,在课后继续来阅读。
3.概括小结
难道作品中只有尼摩船长是如此复杂神秘吗?
明确:除了尼摩船长,这里还有复杂神秘的各色人物。
活动五:科学梦幻的精彩旅程
1.对比潜艇前世今生,感受神秘科学幻想
出示潜艇照片,讲述潜艇的前世今生。PPT:1866年,凡尔纳通过想象创造了“鹦鹉螺号”。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1886年,英国人发明了电力作为动力的潜水艇,取名“鹦鹉螺号”。
2.了解作者不朽预测,激发阅读全书兴趣
在《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中,作者大胆想象,不仅有鹦鹉螺号,在这艘潜艇中处处都在使用电力,还有船员们穿的潜水服等。作者的许多科学想象,最终都变成现实。
课堂结语:布哈伊·哈桑曾说过:“科幻小说最好的方面是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同学们,探索,永远不止“两万里”!
【板书】
【点评】
作为参与比赛的一节文学名著读前导读课,刘杨老师的《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鲜明的学情视角
由于竞赛规定授课对象为素未谋面的七年级学生,让学生愿意走进名著并乐此不疲就成了这节课的关键任务。为了激发学生对这部名著的兴趣,刘老师完全采取了学情视角,灵活运用了多种策略。首先,设想学生在书店里真实阅读的情形,遵循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因势利导地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导读活动;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书名、目录和尾声,居高临下地总览了全书大概;然后,针对年级特点,让学生搜寻海洋生物、跳读惊险故事、初识神秘人物,逐步走进原著的神秘世界;最后,还以潜艇的前世今生和作者的不朽预测将学生的阅读期待调至最高值。由于始终从好奇心强、感性思维活跃的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很好地充当了导游的角色,收放有度地引导学生初步领略了名著的风采,让学生迅速产生了一睹为快的阅读热情。
2.有效的教学支架
为了有效激发陌生的学生对陌生名著的兴趣,刘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支架,顺利地引导学生们拾级而上。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教师组织学生三读目录,分别关注关键人物、海洋生物和航经海域;为了促使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认识鱼类、借助航海图和视频了解惊险故事、跳读主要章节初识主要人物;为了把握原著“科学幻想”的本质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潜艇的前世今生和作者的不朽预测……总之,教学流程顺畅自然,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不断深入,“科学与幻想之旅”在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支架的帮助下有序展开。
3.扎实的策略指导
优秀的阅读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学一“例”知一“类”,在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学以致用;还应该让其他教师在观摩中领悟方法,并能举一反三。就学生方面而言,刘老师在引导学生审读书名、猜测故事、揣摩人物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并学会了猜读法;在浏览目录、跳读选段、精读章节的过程中,复习并熟练运用了七年级上册训练过的速读法;通过字斟句酌地研读文本中人物的言行表现,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学会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就教师方面而言,刘老师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量身定制合宜的教学方案、遵循初中生认知规律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解读思路、灵活借用图片和视频等辅助工具更好地助学、化繁为简的思维导图,都能很好地迁移于其他名著的导读指导之中。可见,无论是置身其中的学生,还是偷师学艺的旁观者,都能获得很好的启发。
4.巧妙的切入角度
《海底两万里》一书人物众多,情节繁复,内容庞杂,难以驾驭。刘老师在透彻地研读原著的基础上,根据该书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合理地选择了切入角度,“四两拨千斤”地实施了精彩的导读活动。教师遵循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导读思路。先依托书名启思、目录总览和尾声速读的方式整体把握,进而跳读涉及海洋生物、惊险故事和典型人物的章节内容深入局部,最后通过介绍本书对于后世科学发展的前瞻性影响回望全著。教学思路条分缕析,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点评:江门市蓬江区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