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青光眼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对心理状况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手术患者60例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利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SDS评分以及S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13.3%)以及浅前房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30%、2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手术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青光眼;手术治疗;护理干预;心理状况;并发症
青光眼是临床眼科较为常见的疑难眼病,该病发病极为迅速,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害,随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失明的危险,患者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眼内压持续性或间断性持续升高,一旦超出眼球耐受程度会损害眼球各部分组织,也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引发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神经萎缩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很多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常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2]。为进一步探讨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手术患者心理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常规体检、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确诊,同时排除恶性肿瘤患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0例,女20例;患者年龄介于45-86岁,平均(62.9±2.1)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患者年龄介于44-87岁,平均(63.2±2.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性格、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等各方面因素,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青光眼的基本常识、疾病特点、手术方法、流程、注意事项等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识,尽可能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多鼓励、安慰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面对治疗,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2术前指导。术前,应指导患者各种眼药水的使用方法、治疗效果、注意事项等。应采用0.9%生理盐水冲洗患者的结膜囊以及泪道,并督促患者练习眼球朝着各个方向运动,以及手术治疗中的配合要点。向患者强调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建议患者切忌不可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督促患者禁烟、禁酒,不要暴饮,多次少量饮水,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术前少量进餐,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1.2.3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后应告知患者在1d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切口疼痛症状,是正常反应,在术后2d左右会逐渐缓解。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并且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多听听患者的主诉,可以多月患者闲谈,或者播放一些节奏比较缓慢、轻快的音乐,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放松心情,减轻疼痛不适感。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或其他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1.2.4术眼护理。术后,应用护眼罩罩住术眼,避免患者无意间碰伤术眼,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眼部敷料是否出现脱落现象,询问患者术眼感觉适当调整松紧。其次,应协助患者做好眼压、眼底、裂隙灯等相关检查,并嘱咐患者术后仍然应给予激素类以及抗生素类眼药水进行辅助治疗。
1.2.5做好家属思想工作。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家属能够尽可能陪伴在患者身边,照顾、关心患者,并且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各项康复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
利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以及S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SDS评分以及S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以及SAS评分对比(X±S)
指标 观察组(30) 对照组(30)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SDS 43.34±2.99 38.55±2.51 * 44.89±1.70 43.22±2.20
SAS 46.65±2.04 40.65±2.00 * 47.09±3.65 48.91±2.64
注:*表示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13.3%)以及浅前房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30%、2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高眼压 浅前房
观察组 30 4(13.3) 2(6.7)
对照组 30 9(30) 6(20)
3.讨 论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眼病,严重损伤患者的视神经,甚至会导致失明,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手术是临床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术后视力、视功能的恢复程度对患者有很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高,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障碍,机体的应激反应强烈,使患者的睡眠、饮食、情绪、眼压等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手术疗效,术后也容易诱发高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3]。因此加强围术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术前加强心理护理以及必要的指导,可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信任,能够积极、乐观的主动配合治疗。经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ASA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说明术前心理护理及指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平时应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分析方法以及疏导策略。同时术后应加强疼痛护理、病情观察、术眼专科护理,并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教育,协助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有效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组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高眼压、浅前房发生率分别降低了16.7%、13.3%,与仲继红等研究报道[4]一致。
综上所述,青光眼手术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红钦泉,吴楚华.等.术前镇静及访视心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27(3):343—345.
[2]刘琼,吴华.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2,17(2):13.
[3]董伟珍.整体护理对老年胸廓手术患者心理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5(4):30.
[4]仲继红,张卫红.强化护理细节管理.筑牢患者安全防线[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0(17):1343—1 344.
关键词:青光眼;手术治疗;护理干预;心理状况;并发症
青光眼是临床眼科较为常见的疑难眼病,该病发病极为迅速,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害,随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失明的危险,患者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眼内压持续性或间断性持续升高,一旦超出眼球耐受程度会损害眼球各部分组织,也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引发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神经萎缩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很多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常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2]。为进一步探讨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手术患者心理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常规体检、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确诊,同时排除恶性肿瘤患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0例,女20例;患者年龄介于45-86岁,平均(62.9±2.1)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患者年龄介于44-87岁,平均(63.2±2.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性格、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等各方面因素,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青光眼的基本常识、疾病特点、手术方法、流程、注意事项等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识,尽可能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多鼓励、安慰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面对治疗,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2术前指导。术前,应指导患者各种眼药水的使用方法、治疗效果、注意事项等。应采用0.9%生理盐水冲洗患者的结膜囊以及泪道,并督促患者练习眼球朝着各个方向运动,以及手术治疗中的配合要点。向患者强调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建议患者切忌不可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督促患者禁烟、禁酒,不要暴饮,多次少量饮水,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术前少量进餐,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1.2.3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后应告知患者在1d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切口疼痛症状,是正常反应,在术后2d左右会逐渐缓解。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并且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多听听患者的主诉,可以多月患者闲谈,或者播放一些节奏比较缓慢、轻快的音乐,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放松心情,减轻疼痛不适感。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或其他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1.2.4术眼护理。术后,应用护眼罩罩住术眼,避免患者无意间碰伤术眼,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眼部敷料是否出现脱落现象,询问患者术眼感觉适当调整松紧。其次,应协助患者做好眼压、眼底、裂隙灯等相关检查,并嘱咐患者术后仍然应给予激素类以及抗生素类眼药水进行辅助治疗。
1.2.5做好家属思想工作。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家属能够尽可能陪伴在患者身边,照顾、关心患者,并且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各项康复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
利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以及S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SDS评分以及S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以及SAS评分对比(X±S)
指标 观察组(30) 对照组(30)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SDS 43.34±2.99 38.55±2.51 * 44.89±1.70 43.22±2.20
SAS 46.65±2.04 40.65±2.00 * 47.09±3.65 48.91±2.64
注:*表示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13.3%)以及浅前房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30%、2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高眼压 浅前房
观察组 30 4(13.3) 2(6.7)
对照组 30 9(30) 6(20)
3.讨 论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眼病,严重损伤患者的视神经,甚至会导致失明,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手术是临床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术后视力、视功能的恢复程度对患者有很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高,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障碍,机体的应激反应强烈,使患者的睡眠、饮食、情绪、眼压等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手术疗效,术后也容易诱发高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3]。因此加强围术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术前加强心理护理以及必要的指导,可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信任,能够积极、乐观的主动配合治疗。经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ASA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说明术前心理护理及指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平时应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分析方法以及疏导策略。同时术后应加强疼痛护理、病情观察、术眼专科护理,并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教育,协助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有效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组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高眼压、浅前房发生率分别降低了16.7%、13.3%,与仲继红等研究报道[4]一致。
综上所述,青光眼手术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红钦泉,吴楚华.等.术前镇静及访视心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27(3):343—345.
[2]刘琼,吴华.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2,17(2):13.
[3]董伟珍.整体护理对老年胸廓手术患者心理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5(4):30.
[4]仲继红,张卫红.强化护理细节管理.筑牢患者安全防线[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0(17):1343—1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