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学铃声响了,我整理好书,准备回办公室,突然想起许王敏今天请假了,而今天正好他也是值日生。我们班学生人数比较少,包干区又比较多,少一个人干起来可能会比较吃力。想到这里,我随口叫到:“陈威孝,你今天留下来扫地。”他刚好也在整理书包,看了我一眼,轻轻地应了一声,低下头把书包放进课桌里。我也没在意,转身走出教室。
过了大约10分钟后,他慢吞吞地来到办公室门口,犹豫了一下,走到我面前。他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马上又低下头去,想了很久,从嘴角里挤出几个字:“老师,我今天犯了什么错?”我惊奇地看着他:“没有啊,你今天表现很好,怎么了?”这时他抬起头来说:“那你为什么罚我扫地,同学都说我犯错误了。我想了很久,好象没有。所以我就来问你了。”我拍拍他的肩膀说:“没有这样的事,是你误会了。我只是觉得他们做值日人太少了,让你留下来做做好事,帮他们一起干。”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应了一声,开心地跑了出去。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扫地怎么跟错误直接挂上了勾?真的是他误会了吗?是大家都误会了吗?还是我平时的做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误区。在我的记忆中,入小学开始,大家都有被罚扫地的经历,那时做错了事或违反了学校纪律,常常被班主任罚扫地。后来自己当了老师,在办公室听到最多的处罚方式就是这个。罚扫地好象是理所当然的。做错了事或违反了纪律,应该受到一定的惩处,但罚扫地是否妥当呢?似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质疑。仔细想一想,我们这样的处理方式,从主观上就认为扫地是一项低一等的劳动,这与我们经常说的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劳动光荣是相违背的,不管我们在口头上或书本里怎样说劳动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一个“罚”字,把它的意义完全搞反了。学生很容易受大人的影响。举个别的例子来说,如果你一开始就经常对孩子说:以后犯了错就带你去吃肯德基,久了他就会对肯德基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因为你本身就给孩子一个信息:吃肯德基是不好的事情。同样,经常对孩子说:犯了错就去扫地。这样就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印象:扫地是不好的,是很丢脸的。
怪不得这个学生会跑来问我是不是他犯了什么错误。
想了一夜,也和几个教友交流了一下,我决定换一种处理方式。
第二天临近放学的时候,我让大家坐好,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包干区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是学校的门面。如果那里不干净,会给别人留下很差的印象,影响我们学校的声誉。既然学校把那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班,我们就不能随便交给没有责任心的人,同学们说说应该交给谁呢?大家也可以毛遂自荐……”话音未落,大家已经争着抢着干这份活,但下面还是有同学在偷笑。我故意装做没看见,我知道转变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然后,我拿出精心从小摊上挑来的胸章,分别别在几个学生身上,大声地说:“你们今天上课表现很出色,相信你们也能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大家给他们鼓掌。”大家的表情十分复杂。几个同学也楞了一下,互相看了看,然后争着拿起扫把去打扫了。
第二天,为了加强他们的劳动意识,我发动全班举行扫地大赛,比一比谁扫地既快又干净。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赛后我还请得胜者发表扫地心得。显然,扫地不是只要蛮力就可以解决的,要想又快又干净,还是需要智慧的。比如扫把怎么握,角落怎么扫,洒多少水才最合适等等。大家发言很活跃,有的同学听后也跃跃欲试的样子。这个时候扫地在他们眼里不再是枯燥难为情的事情了。当然我知道这也只是一时的情绪,要想收到长期的效果还要继续坚持。这样以后包干区变成了我们班的光荣站台了,有时考试考最好的同学去扫,有时竞赛得奖的同学去,有时是表现进步的同学,而且每次他们打扫完后,我总是很夸张地表扬他们。两周后以后大家似乎都很喜欢做这份活,而且他们还把那块包干区叫做“天安门广场”,去扫地的就是“劳动模范”、“先进个人”。一般的人还没资格扫广场呢。
感悟和启示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孩子认为现在生活好了,就不用体力劳动了,而且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低下的工作。在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经常体会不到劳动的光荣,“劳动无贵贱”的观念在实际生活和教育领域中受到极大的挑战。关于长大后的理想职业,大多数孩子表示希望当教师、科学家、医生、白领、明星、歌手等这些在如今社会显得“体面”的工作,而普通劳动者仅被排在倒数第二位。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外,我们教师的做法就教给学生这样的错误观念,觉得扫地劳动都是低下的,丢脸的事情。所以我们要转变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是光荣的,在劳动中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宁波鄞州区高桥镇新华小学)
过了大约10分钟后,他慢吞吞地来到办公室门口,犹豫了一下,走到我面前。他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马上又低下头去,想了很久,从嘴角里挤出几个字:“老师,我今天犯了什么错?”我惊奇地看着他:“没有啊,你今天表现很好,怎么了?”这时他抬起头来说:“那你为什么罚我扫地,同学都说我犯错误了。我想了很久,好象没有。所以我就来问你了。”我拍拍他的肩膀说:“没有这样的事,是你误会了。我只是觉得他们做值日人太少了,让你留下来做做好事,帮他们一起干。”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应了一声,开心地跑了出去。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扫地怎么跟错误直接挂上了勾?真的是他误会了吗?是大家都误会了吗?还是我平时的做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误区。在我的记忆中,入小学开始,大家都有被罚扫地的经历,那时做错了事或违反了学校纪律,常常被班主任罚扫地。后来自己当了老师,在办公室听到最多的处罚方式就是这个。罚扫地好象是理所当然的。做错了事或违反了纪律,应该受到一定的惩处,但罚扫地是否妥当呢?似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质疑。仔细想一想,我们这样的处理方式,从主观上就认为扫地是一项低一等的劳动,这与我们经常说的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劳动光荣是相违背的,不管我们在口头上或书本里怎样说劳动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一个“罚”字,把它的意义完全搞反了。学生很容易受大人的影响。举个别的例子来说,如果你一开始就经常对孩子说:以后犯了错就带你去吃肯德基,久了他就会对肯德基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因为你本身就给孩子一个信息:吃肯德基是不好的事情。同样,经常对孩子说:犯了错就去扫地。这样就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印象:扫地是不好的,是很丢脸的。
怪不得这个学生会跑来问我是不是他犯了什么错误。
想了一夜,也和几个教友交流了一下,我决定换一种处理方式。
第二天临近放学的时候,我让大家坐好,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包干区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是学校的门面。如果那里不干净,会给别人留下很差的印象,影响我们学校的声誉。既然学校把那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班,我们就不能随便交给没有责任心的人,同学们说说应该交给谁呢?大家也可以毛遂自荐……”话音未落,大家已经争着抢着干这份活,但下面还是有同学在偷笑。我故意装做没看见,我知道转变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然后,我拿出精心从小摊上挑来的胸章,分别别在几个学生身上,大声地说:“你们今天上课表现很出色,相信你们也能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大家给他们鼓掌。”大家的表情十分复杂。几个同学也楞了一下,互相看了看,然后争着拿起扫把去打扫了。
第二天,为了加强他们的劳动意识,我发动全班举行扫地大赛,比一比谁扫地既快又干净。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赛后我还请得胜者发表扫地心得。显然,扫地不是只要蛮力就可以解决的,要想又快又干净,还是需要智慧的。比如扫把怎么握,角落怎么扫,洒多少水才最合适等等。大家发言很活跃,有的同学听后也跃跃欲试的样子。这个时候扫地在他们眼里不再是枯燥难为情的事情了。当然我知道这也只是一时的情绪,要想收到长期的效果还要继续坚持。这样以后包干区变成了我们班的光荣站台了,有时考试考最好的同学去扫,有时竞赛得奖的同学去,有时是表现进步的同学,而且每次他们打扫完后,我总是很夸张地表扬他们。两周后以后大家似乎都很喜欢做这份活,而且他们还把那块包干区叫做“天安门广场”,去扫地的就是“劳动模范”、“先进个人”。一般的人还没资格扫广场呢。
感悟和启示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孩子认为现在生活好了,就不用体力劳动了,而且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低下的工作。在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经常体会不到劳动的光荣,“劳动无贵贱”的观念在实际生活和教育领域中受到极大的挑战。关于长大后的理想职业,大多数孩子表示希望当教师、科学家、医生、白领、明星、歌手等这些在如今社会显得“体面”的工作,而普通劳动者仅被排在倒数第二位。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外,我们教师的做法就教给学生这样的错误观念,觉得扫地劳动都是低下的,丢脸的事情。所以我们要转变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是光荣的,在劳动中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宁波鄞州区高桥镇新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