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首先应指导学生读好教科书,学生有了读教材的习惯和能力,自然就具备了阅读课外有关读物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对读书的指导,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 先读后讲,指导学生粗读
粗读浏览是获得知识、博览群书的必要手段,指导学生能读书,首先培养学生粗读浏览的能力,特别是初中二年级,刚刚开设物理课,课本中既有现象的描述,又有现象的解释,有定量的计算。还有动手做的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以及知识信息窗,知识加油站,教材上还编排有大量的描述物理现象的彩图等。对初二学生,读这样的书还是第一次。
为了培养学生这种粗读浏览能力,我们抓住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课前预习分两步进行。
1.1 布置预习提纲,对于比较浅显、易懂的一般知识先布置预习题。如:摩擦现象一节,布置这样几道题,①什么叫摩擦?②摩擦产生的原因?③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大小、方向、作用点?④摩擦力的种类?针对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先通读教材,然后自己摘录、归纳,用书上的语言做出正确的回答。
对于不同内容的教材,布置的提纲也不同。如对概念,就按实例一概念一公式一单位一应用,对探究实验就按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一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一分析论证一评估交流一得出结论。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在学生中已形成了阅读、思考、心得等习惯后,就进行第二步的训练。
1.2 学生通读教材后,自己根据课文拟定提纲式的读书笔记。这样做了,就不再是打开书一大片,闭上全不见,而是打开书浏览两遍,合上书知识能再现。这样预习坚持下去,就逐步形成了浏览粗读的能力。
预习时,不要求学生把全部内容都看懂,只要求把本节中心内容、主要知识形成印象就行了,同时,不甚懂或完全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老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在讲课时要”对症下药”,使讲解恰到好处。
2 边讲边读,指导学生细读
如果说粗读浏览,是猎手选择目标,而细读则是在放大镜下观察和解剖目标。所以细读是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最主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这种获取的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重点而不易理解的概念、规律中的关键”字词”或学生容易混淆疏忽的地方,要求学生用色笔用”o”或”—”画出来,教师要重点讲解、细致分析。
如讲惯性定律时,课本中指出:”二塑塑笠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把“一切物体”和“外力作用”勾出来,防止学生不注意条件。
这样长期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抓住重点”字词”进行剖析,即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细读的习惯。
在物理教材中,阐述规律的句子一般比较复杂,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句子的成份,照本宣读都容易出错,离开书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更困难了,如果指导他们分层阅读就便于理解了。每一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才成立的。所以叙述的形式大致可分条件和结论两部分,象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这样标注一下为宜:“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条件压强跟体积成反比”/结论
有的可更详细的分析:如”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力的三要素分层理解。
①”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指力作用点说明浮力是作用在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上的作用力
②”……受到向上的浮力”指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③”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出的液体的重力”。这是指浮力的大小。这样对照力的三要素讲浮力的概念也完整了。根据不同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加油站描述的物理现象、彩图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在教学中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分层阅读。会加速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尽快地培养出学生细读教材的能力。
3 先讲后读,指导学生精读
“精读”是读书活动中的高级思维活动,是细读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维整理的加工活动,找出现象、概念、规律间联系和区别加以分类比较。在读书时,教师要经常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几个类似的物理量从不同角度比较它们的异同,如质量与重力、热量与温度、蒸发与沸腾、功和能等。
每讲完一章时,总是引导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归类、排列,使之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记忆。总之,在初中物理启蒙教育中,注意指导学生读书,学会钻研教材的习惯,把教材当做讲课的工具,把看书当作授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讲述作为指导学生读书服务的环节,不仅不影响传授知识,而且会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深入,使学生有时间去读、去想,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习惯,从而提高读书自学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对读书的指导,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 先读后讲,指导学生粗读
粗读浏览是获得知识、博览群书的必要手段,指导学生能读书,首先培养学生粗读浏览的能力,特别是初中二年级,刚刚开设物理课,课本中既有现象的描述,又有现象的解释,有定量的计算。还有动手做的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以及知识信息窗,知识加油站,教材上还编排有大量的描述物理现象的彩图等。对初二学生,读这样的书还是第一次。
为了培养学生这种粗读浏览能力,我们抓住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课前预习分两步进行。
1.1 布置预习提纲,对于比较浅显、易懂的一般知识先布置预习题。如:摩擦现象一节,布置这样几道题,①什么叫摩擦?②摩擦产生的原因?③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大小、方向、作用点?④摩擦力的种类?针对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先通读教材,然后自己摘录、归纳,用书上的语言做出正确的回答。
对于不同内容的教材,布置的提纲也不同。如对概念,就按实例一概念一公式一单位一应用,对探究实验就按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一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一分析论证一评估交流一得出结论。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在学生中已形成了阅读、思考、心得等习惯后,就进行第二步的训练。
1.2 学生通读教材后,自己根据课文拟定提纲式的读书笔记。这样做了,就不再是打开书一大片,闭上全不见,而是打开书浏览两遍,合上书知识能再现。这样预习坚持下去,就逐步形成了浏览粗读的能力。
预习时,不要求学生把全部内容都看懂,只要求把本节中心内容、主要知识形成印象就行了,同时,不甚懂或完全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老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在讲课时要”对症下药”,使讲解恰到好处。
2 边讲边读,指导学生细读
如果说粗读浏览,是猎手选择目标,而细读则是在放大镜下观察和解剖目标。所以细读是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最主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这种获取的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重点而不易理解的概念、规律中的关键”字词”或学生容易混淆疏忽的地方,要求学生用色笔用”o”或”—”画出来,教师要重点讲解、细致分析。
如讲惯性定律时,课本中指出:”二塑塑笠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把“一切物体”和“外力作用”勾出来,防止学生不注意条件。
这样长期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抓住重点”字词”进行剖析,即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细读的习惯。
在物理教材中,阐述规律的句子一般比较复杂,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句子的成份,照本宣读都容易出错,离开书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更困难了,如果指导他们分层阅读就便于理解了。每一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才成立的。所以叙述的形式大致可分条件和结论两部分,象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这样标注一下为宜:“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条件压强跟体积成反比”/结论
有的可更详细的分析:如”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力的三要素分层理解。
①”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指力作用点说明浮力是作用在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上的作用力
②”……受到向上的浮力”指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③”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出的液体的重力”。这是指浮力的大小。这样对照力的三要素讲浮力的概念也完整了。根据不同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加油站描述的物理现象、彩图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在教学中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分层阅读。会加速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尽快地培养出学生细读教材的能力。
3 先讲后读,指导学生精读
“精读”是读书活动中的高级思维活动,是细读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维整理的加工活动,找出现象、概念、规律间联系和区别加以分类比较。在读书时,教师要经常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几个类似的物理量从不同角度比较它们的异同,如质量与重力、热量与温度、蒸发与沸腾、功和能等。
每讲完一章时,总是引导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归类、排列,使之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记忆。总之,在初中物理启蒙教育中,注意指导学生读书,学会钻研教材的习惯,把教材当做讲课的工具,把看书当作授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讲述作为指导学生读书服务的环节,不仅不影响传授知识,而且会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深入,使学生有时间去读、去想,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习惯,从而提高读书自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