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新闻主旋律,是当前新闻舆論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讲故事离不开新闻人物,典型人物是媒体引导功能的具体体现。本文重点探讨的是电视新闻任务的报道问题。
;关键词:新闻人物;拍摄技术;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人物拍摄是拍好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我们会把新闻分为时政类和民生类,人物对象也分为领导人物和新闻故事人物。先说新闻故事人物,这类报道一般都是从小切口的故事场景入手拍摄一个小故事,这个段落可以不是主题,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揭示主题、佐证主题的重要部分;也可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用最能博眼球的画面直接抓住受众的心。总之,就是通过简单明了具有说服力的画面,表现出人物自然真实的原貌,从而提炼出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和细节。
通常情况下,记者在接到一个人物报道的采访拍摄人物后,先要考虑去做的事情就是访前设计。仔细做好采访前策划和资料收集,掌握好人物独有的典型事件,与编导一起精心选择新闻角度,精心设计报道方案,避免多家媒体报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还要选好报道时机,充分考虑天气、季节的影响,或有没有正在发生的事件可以作为切入点等等。
一、镜头的设计和运用
镜头的运用,好比厨师的厨艺。镜头运用的好,故事节目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当我们占有了好的新闻题材,就要用心将它在镜头里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就是电视新闻摄像的主要工作。一条消息是通过十几个或几十个镜头,按照一定画面语言逻辑串联起来完成的,有铺垫、有高潮、有展现、有比喻。我们要做1+1>2的镜头逻辑思考,有序展开新闻主题,通过连贯画面引导受众的思考方向,通过推拉摇移跟各种拍摄手法的表现特点,设计恰当的拍摄手法,准确传递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比如推镜头,是突出刻画一个场景下存在的人或物的细节,把受众的发散思维收拢到一个集中点;移动拍摄可以表现复杂的场景或时间的变换;跟拍则可以引导受众跟随人物体验在不同场景中的感受。
二、现场声音的采集和运用
电视是声画艺术,电视新闻的魅力也在于此,有画面,再有现场声音,就可以使得受众身临其境。在人物报道的新闻中,尤为注重现场声音的采集。如在扎根偏远乡村女教师的消息中,在俯拍学校大景中配上女教师清亮的讲课声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就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师灯下伏案批改作业的画面中,滴答的时钟声配以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吠,就传递出深夜这个时间的概念。再比如,在拍摄升旗仪式时,镜头的运动节奏要跟随国歌的段落节奏同步,才能完整地调动受众情绪和现场氛围共鸣。所以,作为电视摄像记者在拍摄时,必须兼顾录制相对完整的现场声,这种“原声”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为以后的制作增色不少,比起后期配音解说更加让人信服。
三、同期声的采访和运用
人物报道,避不开的是报道对象的同期声采访,“不得不说”和“有话要说”是电视同期声的精髓。但工作实践中,往往一条消息的成败也在同期声的运用上,同期声用得好,可以提升人物的形象,更好地反映人物的精气神,进一步丰富报道形式、提高报道质量。撇开文稿内容设计部分不说,拍摄同期采访时,人物的语速声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周围环境,都是影响人物形象和新闻质量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就常常发生记者采拍回来的同期声画面中,人物表情僵硬、神情紧张,甚至衣衫不整、环境杂乱、表达吞吞吐吐等情况。要避免发生这种情况,需要记者前期就和采访对象提前做好沟通,让她讲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同时再选好采访环境,通过合理构图利用好前景、背景,避免采访环境中与采访主题不相干的干扰信息入镜。不过在实际采访中,还是存在现场文字提示的情况,被采访者语言虽然流畅不少,但目光游动、言语机械,人物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打了不少折扣,所以不到非常之需,现场文字提示还是避免为好。
四、对典型人物的拍摄要刻画人物性格
典型人物的拍摄,人物是核心。人都是有性格的,如何通过镜头刻画出拍摄对象的性格,让人物形象丰满鲜活,除了人物本身活动的面目表情和肢体语言,如开心的笑脸、坚定的步伐、认真的眼神以外,还要善于发现和人物有密切关联的物体。如收集的粉笔头、整洁的旧衣物、卷角的笔记本、尘封的老相册等,通过以景衬人、以物喻人、情景相连,使观众了解到人物的另一面,联想到镜头外的活动,从而刻画出人物细腻、坚韧、善良的性格。人物生活化是需要特别强调的,英雄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凡人。把握这个基调,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标准,善于现场捕捉人物生活和工作中的闪光细节,通过镜头中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平凡事,来衬托人物境界的高尚和志向的伟大。我们常说镜头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就是平民视角,这个温度可以包含亲人牵挂、邻里关爱、职业坚守、事业情怀。
五、对领导人物拍摄,需要政治、业务双过硬
电视时政新闻的领导镜头拍摄,一直是时政新闻画面的重中之重。撇开一般的拍摄画面美学而言,究其原因,因为它涉及消息所反映的政治立场,更涉及拍摄者的政治视角。电视新闻里反映出来的领导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来说,直接反映了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小到一个团体、一个班子的精气神,这个画面是有政治色彩的,时政新闻“秒秒政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它不同于我们拍摄路人甲,也不同于拍摄明星人物,不能通过画面演绎,而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政治眼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精湛的拍摄技艺来完成,需要政治和业务“双过硬”。会议消息基本上是由人物群像的镜头构成,根据会议主题,拍摄必须有重点、又有兼顾。这类消息场景单一、人物稳定,人物有职务大小、主次、排序的区别,虽然在画面上从技术层面来说都是人物拍摄,但在拍摄的顺序上、构图的景别上和镜头的时长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摄像记者必须要事前熟悉领导职务和排序,把规矩牢记在心。参会的主要领导人物必须要拍摄好,这是政治要求。
参考文献
[1].郭艳民.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2].陈创.试论电视人物专题人物片的制作[J].中国传媒科技.2013.06.
;关键词:新闻人物;拍摄技术;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人物拍摄是拍好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我们会把新闻分为时政类和民生类,人物对象也分为领导人物和新闻故事人物。先说新闻故事人物,这类报道一般都是从小切口的故事场景入手拍摄一个小故事,这个段落可以不是主题,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揭示主题、佐证主题的重要部分;也可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用最能博眼球的画面直接抓住受众的心。总之,就是通过简单明了具有说服力的画面,表现出人物自然真实的原貌,从而提炼出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和细节。
通常情况下,记者在接到一个人物报道的采访拍摄人物后,先要考虑去做的事情就是访前设计。仔细做好采访前策划和资料收集,掌握好人物独有的典型事件,与编导一起精心选择新闻角度,精心设计报道方案,避免多家媒体报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还要选好报道时机,充分考虑天气、季节的影响,或有没有正在发生的事件可以作为切入点等等。
一、镜头的设计和运用
镜头的运用,好比厨师的厨艺。镜头运用的好,故事节目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当我们占有了好的新闻题材,就要用心将它在镜头里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就是电视新闻摄像的主要工作。一条消息是通过十几个或几十个镜头,按照一定画面语言逻辑串联起来完成的,有铺垫、有高潮、有展现、有比喻。我们要做1+1>2的镜头逻辑思考,有序展开新闻主题,通过连贯画面引导受众的思考方向,通过推拉摇移跟各种拍摄手法的表现特点,设计恰当的拍摄手法,准确传递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比如推镜头,是突出刻画一个场景下存在的人或物的细节,把受众的发散思维收拢到一个集中点;移动拍摄可以表现复杂的场景或时间的变换;跟拍则可以引导受众跟随人物体验在不同场景中的感受。
二、现场声音的采集和运用
电视是声画艺术,电视新闻的魅力也在于此,有画面,再有现场声音,就可以使得受众身临其境。在人物报道的新闻中,尤为注重现场声音的采集。如在扎根偏远乡村女教师的消息中,在俯拍学校大景中配上女教师清亮的讲课声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就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师灯下伏案批改作业的画面中,滴答的时钟声配以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吠,就传递出深夜这个时间的概念。再比如,在拍摄升旗仪式时,镜头的运动节奏要跟随国歌的段落节奏同步,才能完整地调动受众情绪和现场氛围共鸣。所以,作为电视摄像记者在拍摄时,必须兼顾录制相对完整的现场声,这种“原声”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为以后的制作增色不少,比起后期配音解说更加让人信服。
三、同期声的采访和运用
人物报道,避不开的是报道对象的同期声采访,“不得不说”和“有话要说”是电视同期声的精髓。但工作实践中,往往一条消息的成败也在同期声的运用上,同期声用得好,可以提升人物的形象,更好地反映人物的精气神,进一步丰富报道形式、提高报道质量。撇开文稿内容设计部分不说,拍摄同期采访时,人物的语速声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周围环境,都是影响人物形象和新闻质量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就常常发生记者采拍回来的同期声画面中,人物表情僵硬、神情紧张,甚至衣衫不整、环境杂乱、表达吞吞吐吐等情况。要避免发生这种情况,需要记者前期就和采访对象提前做好沟通,让她讲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同时再选好采访环境,通过合理构图利用好前景、背景,避免采访环境中与采访主题不相干的干扰信息入镜。不过在实际采访中,还是存在现场文字提示的情况,被采访者语言虽然流畅不少,但目光游动、言语机械,人物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打了不少折扣,所以不到非常之需,现场文字提示还是避免为好。
四、对典型人物的拍摄要刻画人物性格
典型人物的拍摄,人物是核心。人都是有性格的,如何通过镜头刻画出拍摄对象的性格,让人物形象丰满鲜活,除了人物本身活动的面目表情和肢体语言,如开心的笑脸、坚定的步伐、认真的眼神以外,还要善于发现和人物有密切关联的物体。如收集的粉笔头、整洁的旧衣物、卷角的笔记本、尘封的老相册等,通过以景衬人、以物喻人、情景相连,使观众了解到人物的另一面,联想到镜头外的活动,从而刻画出人物细腻、坚韧、善良的性格。人物生活化是需要特别强调的,英雄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凡人。把握这个基调,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标准,善于现场捕捉人物生活和工作中的闪光细节,通过镜头中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平凡事,来衬托人物境界的高尚和志向的伟大。我们常说镜头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就是平民视角,这个温度可以包含亲人牵挂、邻里关爱、职业坚守、事业情怀。
五、对领导人物拍摄,需要政治、业务双过硬
电视时政新闻的领导镜头拍摄,一直是时政新闻画面的重中之重。撇开一般的拍摄画面美学而言,究其原因,因为它涉及消息所反映的政治立场,更涉及拍摄者的政治视角。电视新闻里反映出来的领导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来说,直接反映了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小到一个团体、一个班子的精气神,这个画面是有政治色彩的,时政新闻“秒秒政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它不同于我们拍摄路人甲,也不同于拍摄明星人物,不能通过画面演绎,而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政治眼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精湛的拍摄技艺来完成,需要政治和业务“双过硬”。会议消息基本上是由人物群像的镜头构成,根据会议主题,拍摄必须有重点、又有兼顾。这类消息场景单一、人物稳定,人物有职务大小、主次、排序的区别,虽然在画面上从技术层面来说都是人物拍摄,但在拍摄的顺序上、构图的景别上和镜头的时长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摄像记者必须要事前熟悉领导职务和排序,把规矩牢记在心。参会的主要领导人物必须要拍摄好,这是政治要求。
参考文献
[1].郭艳民.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2].陈创.试论电视人物专题人物片的制作[J].中国传媒科技.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