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消极的言语评价对学生自尊心的影响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们也是如此。不过,因为小学生心智发展的不成熟,这个自尊心也显示出不成熟的一面,更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培养。可是现实中,很多教师迫于学习成绩、迎接检查和家长们各种压力,往往只重视大人的感受而疏忽了孩子们自尊心。小学教师对学生自尊心的影响存在于方方面面,最集中地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评价上。消极的评价降低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独特的心智特点,施以恰当的言語评价,保护其自尊心,避免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课堂中教师的批评对小学生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小学教师直接或间接的批评都会对小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影响。直接批评让学生更加自卑语言暴力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摧残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恶果。例如教师常常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进行恶语评价,如:“你怎么这么笨!”“我就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不开窍的学生!”,更甚者还有:“你白痴啊!”“笨得连猪都不如!”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问题没回答出来而已,却无端被我们教师扣上了这么多的骂名。事后,教师的气是消了,但殊不知这样的恶语批评被深深地埋在了学生的心里。小学生的自尊心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敏感性,再加上小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对教师的评价深信不疑,致使学生将教师的气话当成是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因而在同学面前变得无地自容,认为自己很笨,很没用。间接批评无形践踏学生的自尊心指桑骂槐会让学生痛苦不堪。如果说在课堂上直接批评会伤害孩子自尊的话,那么指桑骂槐的批评会更让他们自惭形秽。比如,一位教师这样批评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我说多少遍了,要认真听课,猪都记住了,你还记不住!”言外之意是你连猪都不如!这句批评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这让本来心情不好、无地自容的学生更加抬不起头来。教师的冷嘲热讽再加上全班同学的嘲笑,即使自尊特别低的人也会受不了,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呢!这样的批评相当于让小学生的自尊跳进了坟墓,不再充满阳光和自信。用一个具体典型的案例影射其缺点,给孩子的自尊造成严重伤害。一位教师在课上发现一名学生正在和同桌讲话,并未好好听课。于是这位教师停下正在讲的课,制止了这两位同学,并向全班同学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包含不守纪律、不知廉耻等字眼。讲完后,全班同学都被教师逗笑了。可这位教师却板起脸对两位违反纪律的同学说:“你们俩还好意思笑呀?”结果弄得两位同学面红耳赤。这样的批评比那赤裸裸的批评更伤人心。有人把孩子的自尊心比喻成玫瑰花瓣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需要我们小心对待,用心呵护。这样的批评不仅会严重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还会影响他们今后身心健康的发展。借助同伴间接批评,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一位同学回答不出所提问题时,让另一位同学回答并作出这样的评价:“你很会动脑子思考问题,不像有些学生一点脑子都没有!”这样的评价虽是对这位同学的表扬,但也是对前一位同学含沙射影的批评。这样的评价会让孩子觉得教师不喜欢自己,自己不如别人有脑子、聪明,让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批评虽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但只要把握好批评的“度”,便会让学生更加自信,健康成长。适度的批评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既要肯定其优点又要敢于正确批评其错误,但这种批评要有别于一般学生,应多用理性的语言,因为这类学生的自尊水平要高于其他学生。对于较为敏感的学生,教师要运用理性或较为温和的语言实施批评。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少用直接的、间接的、伤害性较大的批评,多用说理教育;但对于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可适当进行直接批评,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或不足。 结语综上所述,为了保护和促进孩子们自尊心形成,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应该慎用消极评价;在必须用消极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确保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再运用。孩子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小苗,他们的内心里都是住着阳光的。为了教育更加阳光,成长更加幸福,让我们少一些消极评价吧!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提到:“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此,赏识换个角度来看就是激励,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热爱与善待,正如阳光,空气,水份对于生命之必不可少。带着赏识的沟通能更好地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架好师生间交往的桥梁。对于“赏识教育”,可能很多教师、家长都尝试过,在近些年班级教育管理中,我在与学生的沟通、赏识、理解方面进行了一些
期刊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融入学生的个性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有利于他们的特长发展。依据生情,灵活设计目标恰当的目标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己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分析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因生施教。针对
期刊
学校、家庭、社会出于对学生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担忧和安全的考虑,作出一种不合理的选择倾向——过度保护,一些“危险性高”的项目被搁置,学生成为“温室”的花朵,不能接受正常的体育运动训练,导致体育教学变为“学习至上、安全第一、体育靠边”,引发了学生的焦虑依赖心理、不满情绪,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造成教育功能的异化。“过度保护”现象的成因及分析大多数体育教师将学生视作婴儿一般,生怕他们在体育课上出现安全事
期刊
罗振宇在《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中讲到,社会在分层;教育也在分层;西方社会在分层,我们国家也是这个趋势。在对教育的分层中,基础性的应试教育和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将现在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划分。对于一般的校园教育来说,更多的是用分数来衡量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但是将青少年培养成一个“读书机器”“分数机器”,则又是一种失败的教育。缺少了对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就是抑制了青少年个性的培养,没有突出的性格、出众的能力则
期刊
核心素养是指人把课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生是没有真正在“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书本知识只是被机械性地“灌输”到学生脑子里,并没有被学生真正吸收。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那么进行“深度学习”则是突破口。通过实验演示,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科探究知识基本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他们往往对一些物理现象产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智障儿童的人格特征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关注,智障儿童由于本身障碍,对社会环境的感受会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对他们的培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国内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国的特教学校接受的特殊儿童包括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和听障儿童等。本文着重分析智力障碍儿童群体,了解智障儿童的不同人格特点,有利于准确地了解智障儿童的人格发展现状,改善特教环境和特教方法,提高智障儿童的社会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