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国形象塑造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kang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动荡性、模糊性、复杂性成为时代主要特征;要多极,不要单极,要发展,不要僵化,要和平,不要对抗,成为时代主要潮流。这一背景下的国家利益、外交实践、经济发展的博弈更加复杂严峻,作为大国博弈软实力的国家形象之作用日益突显。诚然,国家形象与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国防力量、公民素质等要素密切关联,但领袖人物外交舞台上的演讲风采、人格魅力,无疑具有辅助支撑作用,产生加分效果。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外交舞台的演讲可谓高屋建瓴,深邃悠远。习近平主席从容地向世界讲述中国立场,塑造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信任中国。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不仅放大了领袖的人格魅力,增强了中国软实力,塑造了中国新型大国形象,而且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领导人愿意和中国交朋友,坦诚与中国务实合作,共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篇章。
  一、昭示了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中国发展的“块头不断长大”,世界的关注度不断飙升,这自然引起一些人的猜忌和偏见。中国如何发展?何种方向发展?是否以大欺小,是否为富不仁,是否威胁别国?全世界高度关注。加之周边个别国家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对中国心存芥蒂,别有用心地散布“中国威胁论”。美国推行单极世界的理念,拉拢日本、菲律宾,给中国台湾发出错误信号,给我国制造了不少麻烦。在这一关键而敏感的时期,我们不能任凭流言泛滥,必须回应和消解“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阐述我国追求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
  首先,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承诺坚决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国人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今天,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必须弘扬热爱和平的传统,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这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发展方向和中国根本利益。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①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演讲时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发展的决心:“借此机会,我愿重申,在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坚持亚太合作发展,政策不会动摇。”②习近平主席通过外交舞台,反复阐述“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③
  其次,习近平主席有力驳斥“中国威胁论”。近年来,面对国际上反复渲染的“中国威胁论”。习近平主席通过外交舞台演讲有针对性地驳斥了外界对中国发展的误解,消除了外界的疑虑。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德国演讲时尖锐指出:“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习近平主席巧妙引用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的“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的观点,印证中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古训。他坚定坦荡地申述:“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我们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④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演讲时充满深情地承诺:“中国近代以后遭遇了100多年的动荡和战火,中国人民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纵观历史,任何国家试图通过武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終都是要失败的。”⑤2016年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利马演讲时,进一步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发展理念。中国“坚持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战争祸患于未然”。⑥
  习近平主席在外交舞台反复阐述中国人民珍惜和平的理念,同时也希望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共同缔造和平发展的环境。习主席的演讲有力批驳“中国威胁论”,阐明了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则和底线,有效回击了别有用心之人的挑拨离间、煽风点火,清晰表明了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意志。
  二、塑造了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
  新世纪以来,西方实力逐步衰退,中国道路的影响力迅速飙升。伴随着“中国崩溃论”预言的一再失灵,“中国责任论”走向前台。当然,西方“中国责任论”明显带有“捧杀”意味,暗藏两个目的:一是拉中国承担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剥削掠夺造成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向中国转嫁全球治理义务。总之,西方将“中国责任论”的“光环”定格在中国身上,就是要让中国背负更重的担子,并以此束缚中国使之成为一只温顺的“替罪羔羊”。
  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强大的中国,具有足够的定力和自信、原则和底线,绝不会轻易被“棒杀”或“捧杀”。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传统中浸润,在“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伦理环境中熏陶,深知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中国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安全、环境等诸多领域形形色色的新挑战,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在事关全球发展重大领域、重大事件上,不退让、不推诿、不缺席。比如,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两国近年来一次次选择合作,一次次引领前行,先后携手发表三份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2016年9月3日下午,在杭州G20峰会上,全世界见证了中美两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潘基文强调说:“我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的高瞻远瞩,作出了这样一个有勇气的雄心勃勃的行动。”这无疑成为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经典案例。   面对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困难,习近平主席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他在达沃斯论坛形象地比喻“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他精辟揭示: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他直率呼吁: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习主席果断开出了摆脱全球经济困境的“药方”,展示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他向世界庄重承诺:中国将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中国一贯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中国无意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⑦这些论断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解决问题的豪迈气概和坚强意志。
  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因此,在世界经济深度转型、世界格局多元调整的今天,西方社会要中国承担责任的同时,更要思考自己承担什么责任;中国人民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同时,也要思考国际社会如何共同承担责任。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习近平主席倡导要在主权平等、国际法治、开放包容、人道主义的原则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习主席强调:世界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⑧
  三、展示了捍卫中国核心利益发展的大国形象
  什么是核心利益?《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清晰说明:中国的核心利益就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涉及国家战略全局、发展方向的重大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以及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⑨这一权威界定无疑向世界宣告:无论中国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无论中国面对何种发展环境,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早在2013年1月28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⑩在这一原则框架下,逐渐形成了立体、多元、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从容应对,有理有据,有势有威,综合运用外交交涉、政治磋商、法理钳制、舆论交锋、海上执法等手段进行维权斗争。我们在钓鱼岛果断进行常规性巡航和12海里巡航,在南海及时吹沙造岛,设立三沙市,对所谓的南海仲裁案坚决执行“三不”政策。面对关乎国家领土主权的挑衅,我们绝不隐忍姑息,气短手软。面对任何挑衅时,我们一方面积极创造有利于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议的气氛和条件,一方面坚决反对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行为。对手越是挑衅,我们的維权斗争就越直接、越密集、越有力,要让始作俑者最后吞下苦果。
  习近平主席在外交舞台上,通过各种场合清晰展现出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外交底线,明确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核心利益的坚强意志。2015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前夕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指出: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任何人要侵犯中国的主权和相关权益,中国人民都不会答应。中国在南海采取的有关行动,是维护自身领土主权的正当反应。对本国领土范围外的土地提出主权要求,那是扩张主义。中国从未那么做过,不应当受到怀疑和指责。11在回答中国国防预算问题时,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的国防预算是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国防建设正当需要的。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再不能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在回答中国周边外交政策问题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22017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要发展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不可能在一个乱哄哄的世界里发展起来。”他强调:“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13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主席通过一系列出访活动和外交演讲,清晰精辟、视角独特地传播中国文化,生动活泼、简明扼要地讲述中国故事,语重心长、从容自信地发出中国声音,坦诚务实、坦荡磊落地展示中国新政。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多元包容、共享共赢的世界情怀,敢于正视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努力解释问题、争取解决问题的宏观视野,以理服人,以识启人,以信悦人,以文化人的君子风范,诠释了中国外交“大视野”“大手笔”“大气魄”“大格局”的崭新特点,勾勒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丰采和魅力,增进了与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塑造了良好的大国风范和崭新的大国形象。
  习近平主席十分重视国家形象在全球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精辟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4习近平主席还对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创新国际传播内容作出具体部署:要注重塑造中国作为“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15可以说,价值观的传播,是传播的至高境界;价值观的相互竞争,是国际竞争的根本竞争。在国际传播中体现中国当代价值,是实现国际传播感召力、全球影响力的理想追求。   今天,对外传播、国际交流、出国访问、外交演讲,就是跨国度、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就是沟通不同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金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俄罗斯外交学院、美国西雅图、布鲁日欧洲议会、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英国白金汉宫、瑞士达沃斯、阿盟总部、博鳌论坛、中拉论坛、南非德班、智利利马等场合,习近平主席抓住一切机会,展示习式外交,诠释中国理念,传播中国价值,塑造中国形象。习近平主席通过一系列外交舞台的演讲,通过人际传播、即时传播、互动传播的独特方式,向世界架设沟通“桥梁”,探索新型大国形象塑造,最大化、最优化地发挥现场传播的生动性、形象性、亲和力、感染力,彰显和平发展、负责任发展、捍卫核心利益发展的战略理念,展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大国风范,开辟包容共享、互联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坦途。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
  ②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
  ③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
  ④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
  ⑤同②
  ⑥习近平:《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在秘鲁国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3日。
  ⑦习近平:《共担全球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⑧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新华网,http://www.gov.cn/jrzg/2011-09/06/ content_1941204.htm,2011年9月6日。
  ⑩《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
  11习近平:《南海诸岛是老祖宗留下的领土不容侵犯》,中国网,http://www.china. com.cn/military/2015-10/19/content_36837044.htm,2015年10月18日。
  12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
  13习近平:《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 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9月27日。
  1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15同14
其他文献
新时代成就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总结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不仅系统地说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样、如何建的问题,而且在纷繁复杂的全球形势背景下,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指引,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和创新载体,为不断提升国际传播
期刊
2017年,国际形势继续呈现新旧秩序复杂更替的过渡期特征。欧洲屡遭恐袭,难民潮、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事件促使民粹主义抬头,西方世界出现逆全球化潮流,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升高。在此背景下,致力于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国外交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科技引发的网络内容、网络技术竞争与网络安全也成为国际间传播博弈的焦点。  本研究以2017年1月1日至11月30日为时间范围,以C
期刊
作者雷小山(Shaun Rein)是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董事总经理,被公认为中国市场的战略咨询领军人物之一,他撰写的《廉价中国的终结:颠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趋势》《山寨中国的终结:创造力、创新力与个人主义在亚洲的崛起》被美国《出版商周刊》评为商业畅销书籍,受到《金融时报》等媒体的好评。  《鏖战中国市场:从新世界秩序中获利》一书,从政治和经济领域研究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发展经验。该书有趣、实用且富有
期刊
2017年1月15日至2月26日,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课题组就中国文化在沙特民众中的影响力进行了首次概率抽样大样本问卷调查,①问卷内容依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评估体系设计。②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与喜爱度进行分析发现:长城、大熊猫、茶在11类27项文化符号中名列前三;中国高铁、中国园林、茶的喜爱度名列前三;知名度高低不等于喜爱度高低;不同人群喜欢中国文化符号有区别。针对这些
期刊
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运作的英语媒体网站“第六声”(Sixth Tone),于2016年上线运行。作为中国第一家全数字英文媒体,“第六声”诞生于中国对外传播的新时代:一方面,互联网及其催生的新媒体,至少从技术和理论上有助于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传播格局;另一方面,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迅速攀升,让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肩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第六声”积极尝试体制、机制
期刊
作者威廉·奥福尔霍特(William H. Overholt)是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资深研究员,曾任多家美国银行、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的顾问,是多位亚洲政要的政治顾问。本书揭示了许多关于中国的普遍误解,并解释了为什么民主选举制的政治体制对于社会不平等的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利。作者认为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表明其已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但这一成功使中国失去了以往飞速发展的条件,想要持续成功,就必须对经济和政治重
期刊
2017年10月5日至15日,由中国驻约旦大使馆、约旦安曼市政府、孔子学院总部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与约旦安曼市文化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约旦费城大学、约旦皇家电影协会、九州梦工厂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办的“纪念中约建交40周年中国电影展”在约旦首都安曼举行。此次电影展映活动是中国电影走进约旦、走进阿拉伯世界的尝试和探索,它既是一次具体实践,也是一次实地调研,其中的一些经验值
期刊
2016年的夏天,腾讯视频上一首名为《A Place We All Call Home》(一个我们都称为家的地方)的MV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炫目的灯光,13位黄皮肤黑眼睛的年轻人用略带“洋腔”的普通话唱道:“我的父亲喜欢喝中国的茶叶,‘一带一路’是爷爷奶奶口中的故事,我们来自世界各地,但中国还是我们的家乡,因为热爱我们回到这里……”。这些华裔青年自己填词创作了这首歌曲。来自爱尔兰的
期刊
作者邹磊(Zou Lei)是上海市委党校讲师,目前已出版了多部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的图书,如《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等,并主持了多项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课题,还承担中央电视台多部大型文献纪录片的撰稿工作。该书运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并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建立分析框架,清楚地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考量
期刊
2017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国际格局经历深刻变革与调整: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触发国际关系大调整,西方裂变明显加深,英国启动“脱欧”进程,中东持续动荡,朝核危机居高不下。与“世界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之治”: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高光地带,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更加成为境外媒体瞩目的焦点。总体而言,境
期刊